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楼探险-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拿了-----投资者决定将藏品买下。这件藏品我拿了。

  绷价-----坚持要高价,想卖个好价钱。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一般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

  看新-----这个东西有点看新,东西不到代,现代仿的。

  包上-----买家决定将藏品买下,请卖主将藏品包起来,这件东西我要了请您包上。

  要了-----买家决定购买某件藏品。

  虫儿-----就是已经收藏了很多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整间店的古玩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有镇店之宝的藏品。 没用-----买家不要这个藏品觉得没多大意思,一般说没用。

  走眼-----也叫“打眼”买家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或买了假货。

  掌眼-----这件东西没把握看年代,请个师傅为你“掌眼”看看新老。

  搂货-----古玩行商户们相互将对方的货拿走代为销售,即为“搂货”。近百年来行内人士没有发生“搂货”不守信用之事,形成一种行业的传统规矩。

  伙货-----二人或以上合伙买卖古玩。售价早已商定,卖时可由一家出售,但必须将实售价格公开,平均分配利润。

  棒槌-----就是看不懂东西新与老,好与坏的人。老是被骗的人,行内人就说他是棒槌。卖家卖新货给他,背后还称呼他“棒槌”。

  杀猪-----就是经营新仿瓷器的人对卖假货行为的一种口语,把新仿的东西拿到和顾客约好的地方卖给顾客,他们称杀猪。

  抓-----到市场去购买古玩说抓货,刚抓了一件光绪官窑。

  吃-----我是吃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买瓷器的。

  纳-----买进藏品,叫纳入。较早的古玩术语。

  追-----发现很好的藏品追着要,在拍卖会上追价。

  匀-----有的在古玩行买藏品不叫买而叫匀。这块玉您能匀给我吗?

  让-----有的古玩商买东西不叫买而叫让。这件瓷器让给我吧。

  玩-----行内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如:我是玩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收藏瓷器的。

  天书-----重要的鉴定专著。

  今玩-----现代制作的收藏品。

  现玩-----即今玩。

  祖----即古玩行的祖师范蠡。其提出的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

  回了-----收藏者决定不购买某件藏品,经营者决定不经营某件藏品。

  盗幕行话:

  现玩、今玩——当今制作的藏品

  纸儿、片儿、纸头——书画

  绿头——翡翠

  老种——老翡翠

  新种——新翡翠

  石头——玉器

  石头帮——做玉器生意的一伙人

  生玩——新出土文物

  水货——从境外走私来的收藏品

  爬山头——把损坏的古玩修补好

  做旧——把新品做成旧品

  装棺材——以新画做旧后,找来不值钱的旧书画去掉原来的画心,套上旧裱边(即所谓“装棺材”)的一种做旧方法。

  下蛋——复制品

  高仿——做旧做得好

  判眼——做旧做得不好

  老仿——民国以前的仿旧

  铲地皮——挨家挨户上门收购

  洋庄——做外国人生意

  本庄——做国内人生意

  掮做——代销

  打仗——以物易物

  天价——漫天要价

  一枪打——批货好坏一起卖

  开冲——第一笔生意

  吃仙丹——低价买进价值高的古玩

  漏掉——好东西以极低的价格卖掉

  吃药——买进假货

  分——元

  角——10元

  块——100元

  一只数、一桶水——1万元

  接下来的是些盗墓的暗语

  有些暗语全国通用,譬如称盗墓老贼为“元良”,这是所谓的“尊称”;那些会找墓的人则被称为“远彩”,意思是“眼光好,看得准”;“包不上”意为“不会被骗,放心去做”;“同是山上搬柴山下烧火”,意思是“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龙楼宝殿”,指陪葬很多的超大型帝王陵墓。

  一问一答的暗语,俗称“套口”,发问人说先一句,被问者必须对得上,否则就会引来麻烦,认为你不是同道上的。譬如对方问:“在何方分过山甲?”意为“你是干这行的吗?都在哪里盗过墓?”答:“一江水有两岸景。”意思是“具体活动地点不便奉告,但我是干这一行的,虽然咱们各在一方,却毕竟是同行,请多关照”。

  上传这些是因为书中将会出现许多暗语,这里做个说明

   
 苯教以及象雄文明 '本章字数:5862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05 23:00:50。0'
  苯教(Boni**o);这个“苯”字只是藏语发音的音译,“雍仲本教”内部已经统一使用“本教”(“本波佛教” 或者“古象雄佛法”)。

  “雍仲本教” 发源于中亚的古象雄(西藏阿里地区)世界公认的神山“冈底斯山”一带,是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 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所传教的如来正法,也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原始宗教和传统文化。

  “雍仲本教”是以显宗、密宗、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

  “雍仲本教”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是青藏高原的人们献给世界的瑰宝和值得藏族人民骄傲的宝贵精神财富。“雍仲本教”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

  起源

  “雍仲本教”的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为古象雄王国的王子,“雍仲本教”是古象雄的国教。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创立了“雍仲本教”后,首先创造了象雄的文字(又称“雍仲神文”,象雄文至今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一些部落仍然被某些古老的民族所使用着),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

  内明学包括了本教九乘法、四门五库、显宗、密宗以及“大圆满”法(“大圆满”是雍仲本教教法的核心,在象雄语里称为“勒造”,在藏语里称为“佐巴钦波”,意为至高无上的极瑜珈),也包括了“戒、定、慧”等等,都是觉而不迷之法,“五明学科”堪称为雍仲本教文化的精粹。

  据《赛尔米》记载:“雍”是不生,“仲”是不灭,“本”是法的意思,本教最古老的经典《佛母五部经》云:“本乃不动摇救度意”,“本” 有两层含义,不动摇和救度众生,“不动摇”就是永恒、本净、清净和本质之意。概括而言,达到“不生不灭”境界的方法就叫做“雍仲本”。不生不灭就是“佛”,达到不生不灭的“法”就是“佛法”,不生不灭就是“究竟涅槃”与“佛”,讲解这些法门叫做“本”, “雍仲本” 就是“永恒救度众生的佛法”之意。

  佛教中常常见到的佛号“卍”万字符,藏语就叫做“雍仲”,因为这原本就是“雍仲本波佛教”的吉祥符号。“雍仲本教”的主要标志叫做“雍仲恰幸”,“恰幸”的两端有两个雍仲符号“卍”,象征着“显密”和“两宗”,居中的连接处象征着心识部的 “无上大圆满”。“雍仲恰幸”的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 “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幸”表示引入解脱。

  “雍仲本教”不仅仅在象雄地域流传,一直到公元七世纪,“雍仲本教”也仍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为了解决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雍仲本教”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等等,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教的经书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雍仲本教”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雍仲本波文化”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

  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本教”。

  今天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

  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 ”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本教文化博大而精深,是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生生世世所积累的文明智慧和实修精髓。

  象雄文明

  据史料记载,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是由苯教的僧团认证并加冕的。即使这一点有所分歧,但毫无疑问的是,松赞干布并非第一位藏王。西藏的文明也不是在一位君主的统治下形成的,七世纪之前的西藏历史并不是一片空白:在西藏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阿里地区,人们发现了很多千年以前的灌溉的痕迹,包括农田、水渠等等。

  藏民世代以游牧为生,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早期存在过农耕文明,曾经有先民生活在这里并过着农耕的生活,只不过后来由于气候变得恶劣,农耕方式消失,游牧的生产方式才占据了主导。

  在阿里“穹窿银城”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都说明,在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象雄文明,象雄属于古羌的一支。

  象雄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为羊同、杨童。“象雄”一词里的“象”在藏语称为“架”,汉语称为“鸟”;“雄”在藏语称为“琼”,汉语称为“鹏”,“象雄”即为大鹏鸟所居之地。

  根据古象雄人以大鹏鸟为图腾的情况来看,上述解释是合理的。象雄国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并创制了象雄文(又称“雍仲神文”可能与“乌仗那文”“伏藏空行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象雄文至今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一些部落仍然被某些古老的民族所使用着。)红鹏金翅鸟是日巴(明觉)的愤怒化现,是苯教的不共本尊,红色的大鹏金翅鸟代表了火焰的能量,保护并且遣除外在,内在以及秘密的障碍,转化五毒,从痛苦中解脱众生。据说修习红色大鹏金翅鸟对于医治人身体以及精神上的疾病是非常的奏效的。

  当今国内外一些藏学家竭力研究象雄史,并出版了一些文章专门研究象雄文明,如象雄的语言文字:仅象雄人名和地名而言,象雄在十世纪以前的众多王臣名、象雄境内的六十个地名均为象雄语,阿里地区至今还沿用着古象雄时代的地名,这些象雄的词汇让藏文水平再高的人来研究,也难以理解。依苯教史书记载,古羌人在达瑟文的基础上创制了象雄文。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经书典籍的书写,象雄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上千年。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方的帮助下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本教寺院已经可以把象雄文翻译成英语和藏文并出版了相应的对照本。但总的来说,人们对象雄文明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古象雄部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的十八国(相当于诸羌的部落联盟),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象雄王国,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广阔。象雄地域分三部:“里象雄应该是在冈底斯山向西走三个月的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巴达先和巴拉大概是在现在印度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向西走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枕巴南喀的修炼地穹隆银城(包括大部分藏区和印度拉达克地区),这曾是象雄王国的都城。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孙巴精雪。包括三十九个部族,北嘉二十五族,这是藏地的安多上部、康区(大概是青海和四川的部分地区)。

  最初的土蕃,只限于雅垅部落,隶属于象雄(《新唐书·吐蕃传上》云:“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雅垅部落兴起于聂赤赞普,而象雄王室的承袭早在聂赤赞普以前就存在了。随着时代变迁,象雄的国势逐渐走向衰弱,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代,吐蕃公主与象雄王李迷甲通婚,松赞干布利用吐蕃公主提供的情报,得知李迷甲仅带少量随从去象雄与吐蕃毗邻的边陲地区视察,遂用一万兵马设伏杀死了李迷甲,脱离了象雄脆弱的统治。后期苏毗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到公元8世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彻底征服了象雄。十世纪以后,吐蕃王室后裔开始传播佛教、压制苯教,推广并通用藏语文,将象雄文明逐步同化,而后吐蕃日益强盛并逐步成为青藏高原的霸主,而象雄文明仅遗留下了一些零星的历史记载和古城的残垣断壁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原始苯教是一种多神信仰,没有明确的教主;后来发展到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创立的雍仲本教时期,本教变得系统化并有了一套明确的教规和理论:本教的大圆满教主是普贤王如来(苯古根都绒布),苯教语教主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意教主是古象雄的苯教高僧枕巴南喀。

  分类

  本教大体上可分两种:

  1、原始苯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