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不是教你使坏-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部分千万不要揭人短
 
每个人,回忆里总会有一些难言的往事和不愿提及的伤痕。与人相处时,给人留些颜面和自尊,切莫揭人家的短。 
人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每个人的短处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与人相处时,即便是为了对方或为了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时,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还可能会惹下麻烦。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穷朋友到京城投靠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大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便下令把他杀了。 
这位穷朋友犯了揭短的致命错误,尤其揭短的对象是已贵为天子又极要面子的朱元璋,他的人头落地也就不奇怪了。其实,无论对象是谁,口无遮拦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危险,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结下疙瘩,终究没什么好处。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在做人处世中尽量不揭人之短呢?下面这几条意见也许会对你有所助益: 
第一,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第二,要善于扬善弃恶。在做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有人拿这些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第三,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尤其注意不要在对方下属或家属面前批评对方。 
第四,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而在现实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此外,许多情况下,在做人处世中经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见得会说话”,自己在理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除了不揭人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避人所忌,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第一,忌涉及别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公开的秘密。尊重别人的隐私,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所以,当你与别人交谈时,切勿鲁莽地随意提及别人的隐私,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遵循了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便会乐意跟你交谈和交往。反之,假如你不顾别人保留隐私的心理需要,盲目触及雷区,不仅会影响彼此之间谈话的效果,而且别人还会对你产生不良印象,进而损害人际关系。比如,别人的恋爱、婚姻正遭遇某种挫折,而且又不愿向旁人透露时,你若在交谈中一味地刨根问底,肯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第二,忌提及别人的伤感事。与别人谈话,要留意别人的情绪,话题不要随意触及对方的情感禁区。比如,当你的交谈对象正遇到某种打击,情绪沮丧低落时,你与之交谈,对方又不愿主动提及伤感的事,就最好躲避这类话题,以免使对方再度陷入情感沼泽,进而影响彼此间的继续交往和友谊。 
第三,忌提及别人的尴尬事。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时,你若与之交谈,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种有可能令对方尴尬的话题。 
比如,别人正遇上升学考试不及格抑或提拔升迁没能如愿,或某项奋斗目标未获预期的成功等等,你若不顾别人的主观意愿而主动问及此事,那么,你的交谈对象就会因此而陷入尴尬,进而对你的谈话产生排斥心理。 
与人说话如同走路,必须注意不能踩进陷阱。不然,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引起争端纠纷,自己的脸上也不会增光添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首先记住这一条:不揭人之短,给对方面子。必须学会设身处地想一下,别由着自己的性子和习惯,学会换一种面孔做人,这样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  
 
 
 
 
 

  
 第三部分不达目的不罢休
 
既然有求于人,那你就得脸皮厚点,软磨硬泡也好,死缠不休也罢,反正得达到所预想的目的。 
求人办事有时得硬往上缠,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一次不行,再求一次,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听什么,一被驳回就打退堂鼓的人办不成事。 
有这么一位朋友,去找别人办事,拿出烟来递给对方,对方拒绝了,他便一下子失去了托他办事的信心。这样不行,这样的心态什么事也办不成,俗话说:“张门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见硬就退是求人办事的大忌。有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想当乞丐又不想张口,有几个这样的大头,愿意主动地把好处让给你?要是真有那样的事倒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的动机了。所以我们说,要想求人应该有张厚脸皮。如上例所说,对方不要你的烟,可能是因为怕你找他去办事,所以才拒绝的。但话说回来,你应该这样想才对,对方不要你的烟,并不等于你不找他去办事,尽管他用这种办法给你求他的念头降了温,但俗话说,让到是礼,你同他一直是处在同一个高度上讲话。虽说求人二分短,但刘备尚能三顾茅庐,你比刘备如何?更何况不图二分利,不起大五更。如果你决定求人,对方一时不能合作,你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那么就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宋朝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坚忍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申请,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两天接连两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般厚? 
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不得不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 
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感动。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再硬的心也经不住硬磨。求人的精髓在于一个“求”字,只要你下定决心,一求再求,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另外,平常说话办事还有一种较好的办法,叫“泡蘑菇”,也属这个范畴。就是不管对方答应不答应,采取不软不硬的蘑菇战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不怕对方不高兴,在保证对方不发怒的前提下,让对方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你的要求。但使用这种方法要适度,就是说想“泡蘑菇”,不仅要能“泡”,还要会“泡”。换言之,“泡”,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硬和人家耍无赖,而是要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某市保险公司张科长到一个乡开展保险业务,因群众对保险工作性质不了解,怕吃亏,不愿参加,其中村长最为固执。张科长决心攻下这个堡垒,他天天跑几十里路去向他们宣传、动员,村长怕见他,就躲着走。一次听说村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助盖房,他骑车追了去,车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干活。干完活还和村长磨。 
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张科长干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就是两个钟头。村长起床开门愣住了,见张科长淋得像落汤鸡,便一把将他拉进屋里说:“张科长,你就别‘泡’了,我们参加还不成吗?你这种精神头,就是‘上帝’也得举手投降” 
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这个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识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但需说明的是“厚脸皮”绝不是不要脸,所以不管“泡”也好,还是“厚”也好,都要有度,度是办事成功的标尺。  
 
 
 
 
 

  
 第三部分软硬兼施,借人之力(1)
 
成事的高手懂得借力,而不只是独自卖力,而借力方法颇多,软硬兼施,是有心机者最善于用的借力方式。 
借力,绝不是低声下气去求,最好能于不声不响、不知不觉之中借到力。当然,天下精明人多的是,有的人的力就不那么好借。这时候就要一手软,一手硬,来个软硬兼施。 
胡雪岩被人冠以“商圣”之尊,“圣”者,凡夫俗子难以达到之境界也。我们看胡雪岩巧用官势、情势的手段,可知此名不虚。 
胡雪岩投效海运局主管王有龄不久,通过官运漕米赚了一笔钱,胡雪岩想起,当初被信和撵出来时,曾起过誓,现在机会不是到了吗?但万把两银子开钱庄,本钱太小,难以做大。胡雪岩眼珠骨碌碌一转,立刻便想出一个主意,他同王有龄一说,王有龄连连拍手称妙。 
第二天,王有龄身穿官服,戴六品顶戴,坐一乘四人蓝呢大轿,由两名执事在前面扛着“回避”的牌子开道,真是威风八面,官仪做足,招摇过市,直奔信和钱庄。早有人告知钱庄老板蒋兆和,蒋兆和一见来势,立刻猜到大主顾上门了,连忙上前,跪地迎接。王有龄端着架子,未置可否,鼻子里哼了一声,神色冷峻。蒋兆和小心翼翼迎到客厅,送热手帕,泡毛尖茶,人前人后忙个不停。待宾主坐定,王有龄便声称要找一个叫胡雪岩的伙计,说自己去年曾向他借了500两银子,现要将本带息还给他。 
蒋兆和暗暗叫苦,胡雪岩早已被辞退,而今不知去向,哪里去找?忙说:“胡雪岩出省公差去了,几日内回不来,老爷不如把银子留在柜上,我打一张收条,也是一样的。” 
王有龄断然拒绝,收起银子并放言:“我有话和他谈呢,若是找不到他,可别怪我欠账不还。”王有龄大步走出钱庄,扬长而去,蒋兆和心痛万分,方知自己干了天字第一号的蠢事,当初本不该赶走胡雪岩,眼下白花花的银子收不回来,又打听到王有龄是海运局主管,更加捶胸顿足、后悔不迭。海运局每年经手的粮银几十万两,若是能靠上这样的大主顾,钱庄的头寸周转就不愁了。 
思前想后,蒋兆和决心找到胡雪岩,他派出伙计,四处打听,很快便弄清了详细地址。 
胡雪岩见到蒋兆和,爱理不理,故意冷落他,但蒋兆和仍不介意。因为他明白胡雪岩已攀上高枝,今非昔比,不可小觑,凭着商人的精明,蒋兆和脑子里转了几转,立刻明白胡雪岩的分量,对信和来说无疑是位财神,可千万别放走了。于是,蒋兆和使出浑身解数,又是称赞他有出息,又是大谈昔日友情,猛灌一气迷魂汤,并送上丰厚的礼物。胡雪岩顺水推舟,与他渐渐亲热,气氛融洽了许多。 
蒋兆和请胡雪岩到信和做个董事,情愿奉送股份若干,胡雪岩推辞一阵,敬谢允许。这样一来,他便成了信和的人,一根线上拴俩蚂蚱,可以同甘苦、共进退了。 
往后几日,蒋兆和费尽心机,今日请胡雪岩吃花酒,明日替胡雪岩安排郊游,专在他身上下工夫,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胡雪岩乐得大享其福,只由他安排。一月下来,两人捐弃前嫌,言谈融洽,俨然成了生死至交。看看火候已到,胡雪岩先把一万两银子存到信和,三年为期。蒋兆和自然满心欢喜。 
一日,酒足饭饱之后,胡雪岩好似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在蒋兆和关切地追问下胡雪岩才告诉他,海运局有70万两银子的公款,想要寻找一家可靠的钱庄存放,月息低倒无所谓,应随时能支用。蒋兆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他的信和不过20来万两银子的底储,常常苦于头寸不足,放掉许多大生意。如今要是有了海运局这大笔银子垫底,杭州城的钱庄谁有这般雄厚实力?蒋兆和请求胡雪岩将银子存到信和。 
但胡雪岩提了一个条件,即一旦公用,不要耽误了大事。蒋兆和为庞大的数目所陶醉,根本没有注意到胡雪岩的弦外之音,所谓利欲熏心、忘乎所以,大概就是如此。 
时隔不久,信和钱庄果然存进70万两银子,蒋兆和顿时觉得腰粗胆壮,说话也硬气了不少。为了使他放心,胡雪岩告知其中30万两银子可以长期入存,海运局不可能都支用。蒋兆和如吃了定心丸,放大胆子放款吃高利息,业务蒸蒸日上。 
胡雪岩当了信和董事,时不时到钱庄走走,同蒋兆和套近乎。蒋兆和自然求之不得,他觉得同胡雪岩关系越密切,海运局这座靠山越稳当。为表示亲密无间,无所避讳,蒋兆和常把钱庄来往明细账簿送给胡雪岩过目,以示不欺。胡雪岩本是行家里手,稍稍一看,便知钱庄生意情况。这天,蒋兆和又将账簿给胡雪岩查看。胡雪岩发现蒋兆和急于放款求息,钱庄底银已不足10万,这是十分危险的事。倘若有大户前来提现银,就可能告罄出丑。即使同业可以援手相助,调头寸解决,数目有限,也不能完全满足。倘若钱庄不能兑现,风声传出,用户一齐来挤兑提现,钱庄非倒闭不可。而眼下,唯一能提现银的大户唯有海运局。想到此,胡雪岩嘴角露出狡诈的笑容。
上一页
回书目
下一页
用户评论 
共有13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评论者:搜狐网友 评论时间:20070222 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