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山狼来比喻了,人家等于在经济上还接济过你,帮助过你,而不是说你帮助过他,他忘恩负义。
曹雪芹会在第八十一回里,写到迎春的死亡。迎春是怎么死的呢?她应该是不堪孙绍祖蹂躏辱骂,自杀了。古本《红楼梦》第五回里,关于贾迎春那支曲。有一句说“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她死时魂魄是一种荡悠悠的状态。那么她应该是上吊死的。你再想一想前面的判词,说她是“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有的古本写成“黄梁”(后一字下面是“木”),有的写成“黄粱”(后一字下面是“米”)。字句上都说得通。有一个典故叫做“黄粱一梦”,出自唐代沈既济写的一个故事——那时候那种文体叫“传奇”——讲姓卢的书生在邯郸一个客店投宿,有一个道士给他枕了一个神奇的枕头,道士自己则用黄粱(就是小米)煮饭,卢生于是就做了一个梦,先享尽了荣华富贵,后来又经历了坎坷,经历了苦难,梦醒的时候,他觉得已经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可是,道士煮的黄粱饭却还没有熟呢。大家现在所看到的红学所出的版本,采用的就是“黄粱一梦”的“黄粱”。但是我个人觉得“一载赴黄粱”,搁到迎春身上不太说得通,因为“黄粱梦”是会醒的,醒来可能会觉得荣华富贵也不过是那么回事儿,会变得虚无,可生命还在啊。迎春却不会是这么个结果。她是悲惨地死去了。我认为“一载赴黄梁”的写法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黄梁”就是“黄色的梁木”,“一载赴黄梁”就是迎春有一天实在无法再忍受了,她就到黄色的梁木上悬梁自尽,永不会醒来了。贾迎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哀悼的女性。曹雪芹在十八世纪中叶,就通过一个曾在花阴下用花针穿茉莉花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来表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希望人们理解、容纳、同情、哀悼这种懦弱的脆弱的生命。所以说曹雪芹是超时代、超地域的文学大师,很了不起。这种情怀,在欧洲是直到十九世纪,如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法国作家雨果笔下,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才凸现出来的。
在第八十一回,曹雪芹除了写到迎春的悲惨结局,还会写到香菱的悲惨结局。香菱大家都知道,她原来是甄士隐的女儿,小说一开始就写到在姑苏有一个中产阶级的人士,他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当时叫什么名字?想起来了吗?有人会立即回答:甄英莲。谐音表达的是:真应该可怜啊!但是我现在要告诉你,在有的古本里面,绝对不是错抄,甄士隐的女儿不叫甄英莲,而且也有谐音含义。那么香菱她原来在甄家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如果说有的古本上不叫甄英莲,那是怎么一个称呼呢?下一讲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香菱之谜(1)
第四讲:八十一回之谜'下'——香菱之谜
上一讲最后我跟大家说曹雪芹的第八十一回会写到两个女子的悲剧结局,一个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当中的贾迎春,一个是《金陵十二钗副册》里面的香菱。
我在讲到末尾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共同讨论。就是说在古本《红楼梦》里面,开头写到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是有名字的,叫甄英莲,这个大家非常熟悉,通行本里是这样写的。而且它是有谐音寓意的,甄英莲,就是“真应该可怜”。你仔细想想这个女子的命运,确实太可怜了。如果说贾迎春是最后才可怜的话,那么甄英莲,她还不懂事儿的时候就被人拐走,被拐子养到能够卖掉的时候就被卖掉,被卖的过程里还惹出人命官司,最后落到了呆霸王薛蟠的手里,实实在在是“有命无运”,而且“累及爹娘”,可怜透顶。
但是我又告诉你,在不同的古本里面,对于甄士隐女儿名字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觉得那并不是笔误造成的,是有道理的。说明曹雪芹在构思甄士隐女儿名字的时候,他在如何设计谐音寓意上,这么叫好,还是那么叫好?是来回斟酌的。那么另外一种她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呢?叫甄英菊,*的菊。菊和莲两个字差别很大,不可能是抄书的看错了、抄错了,何况也不止一个古本上是甄英菊的写法。那么有人就会跟我讨论了,说甄英莲谐音含义是很明确的——“真应该可怜”!甄英菊有什么谐音含义呢?是有的。脂砚斋告诉我们是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真可以用这个角色来照应全局”。在第一回,写到甄士隐抱着这个小女儿在街上看热闹,这个时候就来了一僧一道,这一僧一道一看甄士隐抱着小女孩,和尚就说了:“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一个父亲抱着心爱的女儿,听到这话,当然觉得是疯话。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谶语,是宣布一个不祥的预言。在这个地方脂砚斋就有批语,而且一批就情绪激动,就一句接一句。他先说“八字屈死多少英雄”,哪八个字?就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有一种生命是悲剧型的,虽然有了这个命,但是一点运气都没有,甚至从根上就没运,而且运势还不是慢慢地变坏,是很快的就没有好运,就落入苦运、厄运。还不光这个生命自己受苦,还要累及爹娘。书里后来写到,甄士隐夫妇丢掉女儿以后,遇上一场火灾,他们小康生活也就结束,走向没落,甄士隐后来渐渐露出了下世——就是离开世界死掉——的景象。因此脂砚斋他就大发感慨,他就说:“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一把眼泪洒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就是说他看见作者,把这八个字赋予了一个闺阁中的女性,就不由得联想到男子,他前面所列举的那些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一般都是男性充当,当然也偶有女性,但那时是一个男权社会,重要角色一般都由男性担任。男性里会“屈死多少”,令人感叹。但《红楼梦》这部书是献给女性的,一开始的“楔子”里就宣称:“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闺阁中本历历有人”,那么这些闺阁女子们怎么样呢?都“遭逢此数”,作者就用开卷所写的这个女子,来照应全局。脂砚斋更明确地指出:“看他开卷所写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生,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这句话太重要了。它就告诉我们,《红楼梦》这部书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是全方位来展现探究人的命运的。书里所写到的“金陵十二钗”,第一个出场的女子,她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那也是书中其他青春女性的共同的不祥之兆。作者是以此托言寓意,甄英菊这个命名方式,就意味着曹雪芹是一度打算强调,后来被叫作香菱的这个角色,她具有照应全局的特性。尽管后来大量版本里都是甄英莲的写法,但至少有两个古本里是甄英菊的写法,以及脂砚斋相关的批语,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整部书的悲剧性内涵,是极其重要的。曹雪芹一度决定把这个角色定名为甄英菊,就是要用她笼罩全局,她不仅照应《金陵十二钗》册页里面所有的女子,她也照应那个社会被屈死的男士。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无论是忠臣孝子,无论是仁人志士,也无论是词客骚人,凡是具有正面价值的人,几乎都没有好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产生悲剧的人物。所以《红楼梦》他写的是时代,是社会,是有价值的生命的生存与毁灭,不是只表现一个爱情和婚姻的局部悲剧。这是我们读《红楼梦》第一回,读到甄英菊或甄英莲出场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从中体会到的。如果过去没有体会到,应该通过重读、细读,从这个角度来体味、来思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香菱之谜(2)
那么现在来探究曹雪芹的第八十一回,他是怎么来写香菱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咱们又说到高鹗的续书——我一再声明,我是愿意平心论高鹗的,高鹗的续书在表现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方面来说,是过得去的,有些段落,甚至可以说写得很不错。但是高鹗完全没有能够理解曹雪芹第一回的立意,无论他看到前八十回的早期版本,第一回里的名字叫甄英莲,还是叫甄英菊,他都没有理解,对开篇第一个人间女子这么来写,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当然他不得不保留前面曹雪芹写出的故事,甄士隐的爱女被拐,拐子把她养大了拿去卖,最后落到了一个呆霸王手里,这位呆霸王薛蟠娶了一个“河东狮”的恶妻。“河东狮吼”是一个典故,大意说那女性做媳妇了以后,很暴躁,很张狂,一喊叫起来就跟狮子吼一样,唯我独尊,不要说别人,丈夫就先吓坏了,娶来一个悍妇。前面的这些内容高鹗他没有改变,也很难改变,但是他从八十回后往下续,却竭力想把香菱的命运再弯回来。在他笔下虽然“河东狮”夏金桂折磨香菱,*她,甚至还想在汤里下毒把她毒死——夏金桂下毒的那碗汤,被丫头宝蟾给调换了,宝蟾并不知道金桂下了毒,她调换,是因为她给香菱的那碗里故意多放了盐,原来不过是想恶搞一下香菱,没想到金桂支使她出去一会儿,再回来,盐多的一碗放在了金桂面前,她就给调换了,结果金桂把下毒的汤喝了,她死了,香菱就没死成
——高鹗这样设计,可能是他同情香菱,他觉得这么好一个女子,死了怪可惜的,河东狮,一个泼妇妒妇悍妇,让她死了算了。高鹗他有续书的自由,他这样来编故事,还算是巧妙,但实在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不符合曹雪芹的整体构思。而且到全书最后,也很奇怪,他写香菱命运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随着贾府沐皇恩、延世泽,本已成了死囚犯的薛蟠,也被皇帝赦免,放出来了,回家以后,薛姨妈做主,就把香菱扶正了,也就是成为了薛蟠的正妻,香菱最后就成为一个皇商的夫人了,真是苦尽甘来,命运两济了!当然,高鹗毕竟还是知道,曹雪芹预言了香菱的死亡,于是他就在全书最后面,交代说香菱给薛蟠生下了一个儿子,完成了给薛家传宗接代的任务,她自己难产而死。难产而死,当然不太好,但她总算是当过正牌夫人,算不上是什么人间悲剧了。高鹗他就把香菱的悲剧命运,不但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还把她的坏事化好。高鹗这样续书,不仅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而且完全是歪曲、背叛了曹雪芹的思路思想。当然你还是可以认为高鹗写的就是好,你同情香菱,你觉得如果把那个因难产死亡的结局改掉,会更好。那么你有你的思路,我也很尊重。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应该尊重曹雪芹,且不说第一回,关于她的名字,曹雪芹就有甄英菊这样的写法,试图用这样一个女性,来照应《红楼梦》的全局。如果说对甄英菊这样一个命名还有争议,因为曹雪芹虽然写完了全书,却还没有最后定稿,究竟是应该把香菱原来的名字确定为甄英菊,还是甄英莲呢?他还没有最后拍板,所以我们先不纠缠这个。就算你不认为香菱是统领悲剧全局的一个女性角色,咱们只把她作为个案,就她论她,那么在第五回里面,关于她命运发展最后的结局,是有很明确的交代的,高鹗、程伟元他们攒出的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里,也没改掉那个交代。

香菱之谜(3)
曹雪芹写得很清楚,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偷看册页,他看了全本《金陵十二钗正册》。预言正册十二钗的图画和判词他全看了。曹雪芹写得很有意思,他写贾宝玉到了太虚幻境里面,看到薄命司的橱柜里面有册页,当时他完全不懂得,这些册页有多么重要,他就很随意地开橱翻册,他先翻的是正册吗?不是。他先翻的是又副册,然后他翻了一个副册,最后翻的才是正册。那么他所翻的副册只展示了一幅画,画的是一枝桂花,下面有一个池沼,池沼里面怎么样呢?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这幅画意境很明显了,桂花就是夏金桂的象征,香菱,能散发出香气的菱花菱角,是要依附在水域里面生长的,现在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菱角也就没有办法生存了。这幅画就告诉我们,香菱最后就是被池沼上的桂花给害死了。跟这幅画相配的文字,表达得就更清楚了,这些册页里面的文字叫判词,香菱的判词写得非常清楚,第一句叫作“根并荷花一茎香”。菱角是一种水生植物,它跟荷花往往是共生,但是人们一般都认为菱角与藕,与荷花相比,似乎要低档一些,他这样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荣国府里的故事正式开场,香菱再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咱们不说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就说林黛玉进府以后,香菱再次出现是在第七回。周瑞家的,王夫人的陪房,看见王夫人和薛姨妈姐俩在那闲聊,那么这个时候薛姨妈就吩咐周瑞家的,说我这有一些宫花,你把这些宫花分送给小姐们,同时也给凤丫头。周瑞家的拿着花匣子,走出屋子去送宫花,这个时候她就看到在薛姨妈住处门外,走来一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就是香菱,周瑞家的见到她,就有一番感叹,而且还有一句惊心动魄的话,说我看她的模样品格像谁啊?像东府的蓉大奶奶,也就是说像秦可卿。这就叫做“根并荷花一茎香”。就是说她在荣国府出现的时候,地位非常低下,是薛家买来的一个忘记自己来历的小丫头。按说周瑞家的见识多,对一般的小丫头绝对不会乱比喻,但作者通过周瑞家的一句话点出来,虽然看到的这个小丫头菱角般渺小,却有着荷花般的高贵相。咱们先不说我那关于秦可卿探秘的结果,不说那一层,那么你想一想,宁国府贾蓉的正妻,那是地位很尊贵的,是不能随便拿个小丫头的模样品格来跟她划等号的,这实际就是告诉读者,香菱她的美丽度,她的高贵度,她内在的气质,并不比宁、荣两府中的主子小姐、年轻夫人差。所以香菱没有和晴雯、袭人那样,编录在又副册,她比她们高一级,她在副册里面。但是,她“平生遭际实堪伤”。再回忆一下那八个字:“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特别要记住前四个字,叫做“有命无运”。那么她后来命运怎么样呢?判词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叫做“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叫做拆字法。读《红楼梦》你不懂谐音寓意或者拆字法可不行。什么叫拆字法?就是把一个字拆开了来写。什么叫做“自从两地生孤木”?“两地”是什么意思?地是土地,两个土垒起来,再加一个孤木,不是林,不是双木,是孤木。一个孤木,加上两个土什么字?桂。他就明白告诉你,自从夏金桂进了门,香菱的悲惨结局马上就来临了,就“香魂返故乡”了。这还用讨论吗?当然是指她死了。她的故乡是哪里?离京城很遥远,姑苏,小说一开始提到的。她曾经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对慈爱的父母,但是她被拐走以后,就永远不能再回到父母家跟父母团聚了,只有死了以后,她的魂魄,才得以返回故乡,可是大家想想,她的魂魄甚至也找不到原来的家,找不到父母了,她的悲惨结局,实在是令人喟叹不已。这是曹雪芹的构思。曹雪芹在八十回后,很可能就在八十一回里,要写出这样一个结局。因此,高鹗写成是夏金桂自己死掉了,香菱反倒扶正了,而且还给薛蟠生了一个后代,这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是不对的。

香菱之谜(4)
那么一定会有人问,你告诉我们曹雪芹的《红楼梦》,他的文本结构是9×12,大体上是每九回构成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