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警戒之民国-第4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德国潜艇已经开始采用夜间水上攻击的战术,但是,美国海军仍把潜望镜深度的昼间攻击作为潜艇的基本战术。为使空中侦察难以发现,美国潜艇的艇壳上涂黑色迷彩,这对夜间在水面活动的潜艇起不到多少伪装作用。

加之没有夜间使用的姓能良好的潜望镜,天黑后,潜艇就难以在潜望深度实施攻击。后来的经验证明,艇体的两舷涂上灰色的亮漆,对夜间行动具有很好的伪装效果。

有了姓能良好并适于夜间使用的潜望镜,潜艇就容易在潜望深度实施夜间攻击了。可是,美国潜艇直到有了较准确的鱼雷射击自动计算器(TDC),装备了姓能良好的雷达,鱼雷的质量已有很大改进之后,才成为一种机动灵活的兵器,才不分昼夜地并且是很有信心地对日本舰船进行袭击。

日本向南侵略的范围越大,它的船只遭到美潜艇袭击的机会就越多。尽管如此,从袭击珍珠港到珊瑚海海战之前,日军舰船受到的损失并不算大。在这期间,盟军潜艇击沉的日本舰船仅有水面舰只3艘没有大于驱逐舰的舰只。潜艇2艘和商船35艘。但是在此之后,美国潜艇掌握了日本海上航运的规律,从而取得了很大战果。

日军把潜艇用于支援舰队作战,这在后世中途岛海战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这次海战中,日军派遣潜艇单独活动,或在规定水域列成艇幕,以侦察美国舰队的行动,并对其进行截击。

当时,日军在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配置了两个潜艇侦察艇幕,但日潜艇占领阵位的时间过迟,因而未能发现和截击美国的航空母舰编队。在这次海战中,唯有伊…168号潜艇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击沉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和“哈曼”号驱逐舰。

部署在中途岛以西近海水域的美国潜艇部队,也未取得什么战果。在双方航空母舰交战时,美“鹦鹉螺”号潜艇向“加贺”号航空母舰发射了一条鱼雷,但未爆炸,它还误认为击沉了“苍龙”号航空母舰。当天夜间,重巡洋舰“最上”号和“三隈”号为了规避“坦波尔”号潜艇而进行机动时相互碰撞。“三隈”号受伤后,航速减低,成为美航空母舰舰载机的突击目标。

一直都重视潜艇发展的中华,在参战后,便有大量的潜艇进入太平洋。中华潜艇的发展还要追溯到一战时,中华拥有的第一艘作战舰艇,不是驱逐舰,而是潜艇。

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陈绍就把中华的第一代潜艇远销德国,也让德国的潜艇部队增添不少光彩。

潜艇的型号和排水量,也走过了三代,不算那些改进型,实实在在的三个档次。从最初几百吨的夏级潜艇,到上千吨的商级潜艇,到现在两千多吨的周级潜艇,还有水下排水量五六千吨的台风攻击核潜艇。

自己发展三代,红警基地直接来一代。最近又有一款潜艇加入潜艇部队,中华海军部门在开始设计建造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时候,就开始在建造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经过多年的测试,目前这款潜艇已经接近成熟,也开始在进行大规模生产。

比起美国的潜艇部队,中华的潜艇部队使用时间更久,与德国潜艇部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密切,许多广泛应用在德国潜艇部队的战术,中华也能耳熟能详。而且中华的潜艇部队还有自己的一套战术战法。

要知道,当年的英国东方舰队,就是葬身在中华的潜艇部队之下。也是从那时起,中华的潜艇部队才真正的成熟起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大西洋海战,这两个二战以来最著名的海上经典战役,暗中也都有中华潜艇部队的影子。

虽然中华参战的时间不是很长,潜艇部队在实战方面比之美国或许会差一点,但是经过了大半年的海上较量,中华在太平洋上和美国潜艇的博弈,基本都是胜面。

尽管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特别是情报,潜艇水平差距等方面,可战场就是如此,本来就是考验综合实力。公平决斗的时代,早就消失在战场上。

中华军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后便进入积极防御阶段。以布里斯班为基地的中华潜艇部队,由西南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刘令飞海军少将指挥,在俾斯麦群岛和新几内亚附近建立一个潜艇巡逻区以袭击盟军船只。

这支潜艇部队负责封锁腊包尔、卡维恩、布因、莱城和萨拉英阿等地的盟军基地,尽量阻止盟军向南所罗门群岛增援。同时,以济州岛和琉球群岛潜艇基地的中华潜艇部队,对号称“太平洋直布罗陀”的特鲁克岛进行了严密的封锁。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中华潜艇除击沉轻巡洋舰“天龙”号、老式驱逐舰和大型潜艇各1艘外,还击沉商船79艘,共26万吨。中华潜艇逐还巧妙地击沉一艘盟军重巡洋舰。这就是刚参加萨沃岛海战,正随编队一同胜利返航的“加古”号。萨沃岛海战的次日晨,当“加古”号即将回到腊包尔时,埋伏在港湾入口附近的周…44号潜艇对其实施鱼雷攻击,击中4条鱼雷。

这次成功的袭击多少弥补了中华军队在战场上的损失。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竟使盟军在尔后使用水面舰只运行“东京快车”输送任务时,行动更加谨慎了。

盟军也常使用潜艇支援所罗门群岛的作战,但是,潜艇的任务不是竭力破坏中华军队的海上补给线,而是集中全力去袭击太平洋战区攻击舰队的战斗舰艇。既然在这一海域出现了盟军潜艇,中华就不得不把准备派到其他海域的兵力集中用在这里,以便大力加强对潜防御。

例如,中兴十六年4月,中华军队一支护航运输队从菲律宾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在航渡中遇上盟军中的日军潜艇群。这支护航运输队除有严密的警戒外,还有两艘护航航母和许多巡洋舰、驱逐舰等对其进行掩护。

把日军的这种潜艇战术称为狼群战术或许是不适当的,因为它们既不进行协同攻击,也不在一个战术指挥官的统一指挥下行动。

一艘近万吨的护航航母和一艘外围护卫舰,先后遭到鱼雷攻击,鱼雷攻击的时间间隔约10分钟。结果,护卫舰受到重创,护航航母起火燃烧,人员弃舰后沉没,护卫舰破损严重,在尚未进入浮船坞前就沉没。

反观日本潜艇部队,在反潜驱逐舰和反潜直升机的联合打击下,损失了近半的潜艇。

这次日潜艇袭击有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他们丝毫没有去触动护航运输队。因为日指挥官深信,只有军舰能够代表海上的战斗力,唯有军舰是值得袭击的目标。

此后,在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日本潜艇部队只击沉2艘战斗舰只:一艘是在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被击沉的济南号驱逐舰,另一艘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被击沉的疆省号巡洋舰。

中华潜艇部队在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担任战略支援任务,即在特鲁克、帛琉和腊包尔等基地附近设伏,以袭击出入这些地区的盟军水面舰只。

此外,它还负责监视俾斯麦群岛及其附近的海峡,并对沿巴布亚半岛向前推进的麦克阿瑟部队进行支援。这样部署可使中华国潜艇根本不进入作战海域,从而大大减少潜艇遭受己方水面舰艇误伤的危险。

这是一项重要措施。飞机和水面舰艇一发现潜艇,就实施攻击,往往是打完再说。由于识别信号方面的失误,中华军队至少已有2艘潜艇遭到己方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另有5艘潜艇受到己方水面舰艇的炮击。所幸并没有悲剧发生。

像这样的情况,在美国潜艇部队中,到是常事。因为中华的潜艇的威胁太大了,一旦声纳发现可疑目标,导致很多美国军舰都是高度紧张。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华参战后,伤在美国反潜部队中的己方潜艇,就高达34艘,其中直接沉没28艘。这个数据比他们击沉中华潜艇的总数量还多一倍。

中华军队在使用潜艇方面曾经有不少例外,即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进行到5月情况相当危急时,曾派一艘周级潜艇把航空汽油运到图拉吉港。这是太平洋战争中中华唯一一次把潜艇作为油船使用。

作为半辈子都在潜艇上面度过的狄狼,在战争开始的之后,便发布了一项新的潜艇部队准则。

因为潜艇兵是所有兵种中最辛苦的一个兵种,没有之一。充分考虑到战争的紧张情况,为了舒缓士兵们的精神和状态,在下一次出航后,能够拿出最好的精力。所有的潜艇完成巡逻任务返航后,必须使艇员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必要的文娱生活。因此,无论军官或士兵,在交班后都要去疗养院或专用旅馆进行疗养。

这样,从海上执勤回来的艇员,在潜艇为执行下一次任务而开始备航之前,对自己艇上的事务不负任何责任。即使是艇长,在此期间对本艇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是由战斗建制以外的潜艇军官负责实施该艇的维修和保养计划。

装备维修和人员疗养按计划结束后,艇上的原建制艇员立即回艇,出海进行几天复习旧科目的训练,然后出航执行巡逻任务。实践证明,这种作法对艇员为完成其战斗任务而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是非常有益的。

第六百三十二章 潜艇的价值(下)

潜艇部队在作战方面由其兵种指挥官指挥。但涉及到多兵种协同作战计划的问题,则由刘令飞和有关的太平洋舰队各分舰队司令本这着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解决。有些人的意见是,应把潜艇部队部署在盟军舰队驶往海上战场所要通过的海域,尤其是海峡附近,而不应把潜艇巡逻线设置在大洋上。

这时,可使用潜艇执行以下几种任务:1:集中使用潜艇切断敌人通往目标区域的补给线;2:进行照相侦察,查明预定登陆地域以及与未来作战有关的敌军事设施;3:空袭时,遂行救生任务;

4:在目标区域或敌基地附近,遂行侦察任务,以查明敌人的动向,并对企图反击之敌进行阻击;5:拦击企图逃离目标区域的敌舰船。

中华潜艇战绩卓著,而盟军潜艇则相形见绌,对此似有必要略加分析。盟军的各型潜艇普遍吨位小,较陈旧,显然比中华的周级潜艇差得多。但是,日本新造的伊型潜艇则完全可以与中华国的大型潜艇媲中华。

中华加入战争时,中华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潜艇在数量上与盟军的大致相同。然而,中华国的潜艇大部分是周级的,而盟军潜艇则多是旧型号的。

此外,中华的鱼雷比盟军的更为可靠,速度快,射程远,雷头威力大。当然,盟军潜艇某些技术上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艇的战斗力。直到战争后期,盟军潜艇还没有装备雷达,水声探测装置远比德国潜艇的落后,在对付水声探测方面还没有什么有效办法。

然而,盟军在潜艇作战方面的失误,主要是日本统帅部对潜艇的战略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日本海军从未把其强大的潜艇部队用于破坏盟国的商船运输。显然,日本的战略决策人物对后勤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根本未予重视。

紧靠美国一家的潜艇在对航道进行破坏,可在中华先进的反潜驱逐舰和反潜直升机的配合下,美国方面的潜艇,基本上也很难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无法改变战争的态势。

德国曾经强调指出,潜艇是袭击运输舰船的最有效的武器,在德日还未决裂的时候,并再三敦促日本使用潜艇袭击美国的护航运输队。日本对此置之不理,仍然一味使用潜艇袭击对方的军舰。

而中华国潜艇则对盟军的货舱不断进行袭击,使盟军的战争潜力濒于枯竭。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对中华国舰队赖以生存又最易受损的油船和货船却不屑一顾,依然派其潜艇去袭击戒备森严的舰队。

中华军队开始实施越岛作战以后,日军陷于绝望状态,甚至放弃了以潜艇袭击战斗舰只的企图。可是,此后盟军潜艇的使用更不适宜。为了对被围困的守岛部队进行补给,盟军统帅部根据陆军的要求把潜艇当做补给船来使用。

一些姓能很好的潜艇,逐渐被用来担负这种很不适当的任务。当时,中华部队的战斗活动越来越远离本国基地,而更加接近日军基地。尽管如此,日军潜艇的战斗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每况愈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虽然使用了潜艇,可是并不真正了解这种主要兵器的潜在威力,这在古今战史上也是罕见的。

当日军潜艇每况愈下时,中华国潜艇连连击沉许多盟军舰艇。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战果还是中华国潜艇对盟军赖以生存的海上补给线的破坏。

对盟军来说,海上运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日军控制的原料产地没有工业,而在工业地区又缺乏资源。日军必须把原料运回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再把成品送给海外各地的部队以供战争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的海上运输主要有两条航线。一条是从美国经由日本海,把铁和煤运往日本本土。另一条更重要的航线是从南洋资源地区,经由太平洋(以前是南海,台湾和琉球),把物资运回日军本土。

只要盟军船只能在这两条主要航线上畅行无阻,往返货运就会顺利进行。但在南洋资源地区的作战行动告一段落后,南洋资源补给量迅速减少,南下的日军船只多是装货不足或者空船运行。

而在当初日军把战场扩大到南太平洋以后,就需要有许多船只把物资从盟军本土直接运到南太平洋地区。这时,主要航线也有两条:一条从大阪到马朱罗。另一条从东京、横滨经小笠原群岛、塞班岛、特鲁克岛至腊包尔,后来又延伸到所罗门群岛。

然而,在南太平洋地区卸载的船只无货可装,只能空船返回日本。日本当局从未用过三角形的航线,即载货的船只从南洋资源地区驶往日本,卸下货物,然后装上军需物资开往南太平洋,卸载后不直接返回日本,而是空船驶往南洋资源地区。

若用这条航线,每艘运输船的空船航程只占其整个航程的三分之一。日军当时实际采用的航线,使每艘运输船的空船航程或仅载有少量货物的航程竟占其整个航程的一半。换句话说,日军所采用的是一个倒V字形航线,而日军本土则位于这条航线的顶点。如果日军采用三角形航线,就会使其在航的船只发挥更大的效用。

唯有从巴厘巴板至马朱罗、特鲁克和腊包尔的一条辅助航线不是V字形的,日军油船沿这条航线为其前方舰队补给油料。这样一来,中华国潜艇就有更多的机会袭击日军的运输船只,使其运输能力减少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

中华在加入战争后,陈绍就下令对盟军船只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因为在现代的总体战中,禁运品和非禁运品已经没有什么明确界限。战时,一国的所有船只都会用来为战争服务。盟军的油船和货船装载着石油、铁、锡、橡胶、米和煤等重要战略物资。这些船只与盟军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一样,都是其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中华国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是菲律宾周围的海域、盟军以东的海域、四国和九州之间的丰后水道以及四国和本州之间的纪伊水道等海域。

此前日军的运输船只都是单独航行的,尚未组织护航运输队。后来,由于船只的损失增大,便采取有限的护航措施。后来才组建第一护航舰队,司令部设在当时的菲律宾。其任务是为在东海船只担任护航,后来把护航范围扩大到靠近的马尼拉、西贡和新加坡。

日军护航运输队的编成较小,一般由6…10艘船只组成,仅派1艘老式驱逐舰或小型舰艇担任警戒,这同北大西洋的庞大护航运输队简直不能相比。日军轻视为运输队组织护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