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科技狂人-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led跟lcd一直是李建想要插手的两个方面,跟lcd液晶面板一样,led光源在今后十几二十年将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的生活,而我国的led发展一直落在列强之后,直到下世纪初期,才在进口了台湾的技术之后发展起来。

第一零八章 导师姜思成

李云聪跟李建一样是刚刚做的决定,他因为最近一直在研究李建带回来的那几本外文书,所以多光传导有了极大的兴趣,没等班长请示归来,就已经去了位于三楼的光传导实验室。

光传导的导师名字叫做姜思成,此刻穿着一身有些破旧的白大褂,将头发包在白色的帽子里,眼镜片后面露出来的两只小眼睛看了看李建,让自己手下打杂的学生吩咐李建他们工作。

大三大四的学生在他这里也只能打杂,何况李建跟李云聪他们这样刚刚踏入校园,对光传导没什么理解的学生。

对于姜思成这个名字李建已经很熟悉了,在给李云聪看的那些外文书中,关于光传导的这本书有中文译本,翻译者就是面前这位,当然,李建德脑子里还有另外基本光传导方面的书籍,著作者里毫无例外都有面前这位的名字。

看着姜思成小心翼翼的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外面用不知道什么材料的液体在被膜,李建知道他这是准备实验这根光纤的光传导传输错误几率。

原本的电子工程系光信号检测仪只有一台,而且是几年前进口的老型号,检错率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只能达到0。2db/km,姜思成想要实验新的光纤材料能否降低错误率,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检测装备。

所以听到系里说强华提供的新实验室设备到了姜思成第一个举双手表示同意,他等新设备等了不知道多久,偏偏系里经费紧张,而同时等待的又有好几个项目组,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落实。

“李建,你去把这些包膜容器清洗一下,虽然强华提供了实验仪器,能重复利用的还是重复利用,别让人说我们不知道节约。”

一个瘦瘦的师兄躲在白大褂后面,指着一些容器让李建去清洗,按照正常的操作来说,如果有条件,这种包膜材料的调试容器完全可以是一次性的,但是在当下的实验条件,这种容器一个也要几毛钱,那个项目组都舍不得让他们一次就发挥完光荣使命。

“好的。”

李建本想去提醒一下姜思成,记得姜思成在他其中一本书中写到他研究石英纤维不同包膜对光损耗的影响的时候提过一句,因为包膜容器清洗后仍然有少量残余致使他某次实验的时候得出了不准确的数据,事后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进行数据还原,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足足一年时间。

清洗过容器,李建回到实验室,李云聪已经不知道被哪位师兄指使的去干什么,而四五位有白大褂的师兄都围在姜思成身后,小心翼翼的不敢说话,生怕打扰到姜思成的下一步动作。

光纤已经被膜成功,姜思成的手很巧,本应该由机器操作的动作他用两只手就完美完成。

光纤的两头被分别连接上了光源和光检测器,李建看到这是一台很老旧的红外光源,机身上原本的颜色已经被磨损的斑驳不堪,漏出来的部分反射出镜面一样的光,这种使用起来非常精细的仪器能够磨成这个样子,足以看得出使用频率有多高。

而光纤的另外一头,是崭新崭新的光信号检测仪,白色铭牌上刻的是英文字母,上面一块不大的液晶屏上数字在不停的跳动,姜思成的眼睛紧紧盯着那块屏幕,右手握成拳头,似乎他的心脏也随之数字不停上蹿下跳。

“姜老师,成了,成了,0。19db/km,比原来的标准低了0。01,这说明有效果。”

让李建去刷容器的那个师兄好像是在场诸人最有资历的一个,看到数据之后兴奋的叫了起来,科研工作者,等的不就是这一天么,有任何一丁点的突破,就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的累加,总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天。

“不会吧,这么巧就让我碰到了。”

李建听到了那个0。19,想起了姜思成书里提到的数据,好像正是这减少的0。01,抬头看过去,姜思成的脸憋的通红,似乎兴奋,却没有说话,好像压抑了很久的感情得不到宣泄的样子。

想必他研究这种石英纤维跟被膜已经很久了,一直得不到验证,今天憋足了劲儿,终于得偿所愿,这种技术宅对于技术的感情,非常人可以理解,不过李建自己也是个技术宅,知道这个时候可不能去触他的霉头,技术宅也是有脾气的。

“把这次试验的数据记录下来,延长纤维长度,进行数据复核。”

等了半晌,姜思成从激动之中恢复过来,却并没有就此放下去庆祝,而是立即进行二次复核,科学是需要经过千百次的重复来进行检验的,不能经过检验,那就是偶发事件,小概率事件不可以忽略,就此发表不经过实践反复论证的报告,万一真出了问题,那就是在自己脸上扇巴掌。

“姜老师,没必要了延长了吧,我们现在重新检测一下就是了。”

那个师兄看了看姜思成,

“要不等明天,姜老师你从上午做实验到现在还没有歇一歇,别累坏了身体,到时候就算有了研究成果,也没人能把他变成论文啊。”

“没事,我不累,你再用这根纤维做一次检验,数据记录下来,延长是必须要做的,短距离内衰减度降低了0。01,如果真的延长,衰减度不变的话,才有可能在长距离传输之中保持这种衰减度,要知道真正的应用,是要有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距离的。”

姜思成立即转身就要去继续准备拉长光纤的材料,李建悄悄的凑到了这位师兄跟前,偷眼瞄了一下实验记录本上的光纤跟被膜名称,果然是姜思成书里写的,困扰他足足一年的那种材料。

“师兄,这个衰减度是不是信号传输过程中衰减的意思,那中间加个放大器抵抗衰减不就行了。”

李建装作对此什么都不懂的提出了自己内心的疑问,师兄果然一边做着记录,一边好为人师的给李建解释起来,

“光放大器的思想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但是想要实现光放大,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别的不说光元素周期表上能用的金属元素就有多少,此外数不胜数的化合物跟合成材料,你要一样一样的试过来,光是把他们融入到石英纤维之中就是干一辈子的活儿,我们国家底子薄,想要快速取得突破,就只能从纤维和被膜的融合方面进行着手了。”

李建回头看了看姜思成,对于这位不知道姓名的师兄所说的话并没有任何表示,想来也是认同的,国内目前没办法做到厚积薄发,想要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只能从相对简单的领域来进行,否则光是实验用的材料费,就足足把整个光传导项目组给拖垮。

“其实稀土类的元素本身就有一定的发光特性,制造荧光材料就用到了镧系金属,而且稀土矿本身就跟石英矿共生,为什么不试试把稀土金属加入到石英晶体之中进行拉制呢?”

李建说的声音很大,当全实验室的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之后又接着说,

“据说安南普顿正准备搞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在国外给我寄资料的朋友告诉我的。”

李建说完安南普顿,又偷偷用余光打量姜思成,果然,这位光电通讯业的大拿悄悄皱起了眉头,李建这也是因为刚才想起了姜思成的事情,又去翻了翻那本姜思成偶尔提及自己经历的书,不大的篇幅就提到了他在安南普顿做出了成绩却不被认可的事情,这也是促成姜思成回国的原因。

第一零九章 稀土光纤

ps:

恳请各位书友,无论如何订阅一下这第一章支持一下醉马吧

“镧系金属本身不稳定,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矿藏之中,跟二氧化硅能够很好的契合,如果用镧系金属进行化合物实验,所耗费的时间到不会很多,这样,魏刚,你带他在找几个人去做这个化合物,光纤拉制到时候还是我来,被膜方面我晚上再考虑考虑。”

姜思成脸上的表情在一瞬间就恢复了正常,似乎广开言路一样接纳了李建的建议,让人觉得姜思成真的很有胸襟,其实李建知道,这是姜思成不想落于安南普顿的那些人之后,姜思成的才华李建是了解的,虽然在一开始因为国内的条件所限,落后于国外的研究,但是在我国经济水平提升之后,很多光电子方面的难题,甚至是赶超世界水平的难题,都是在姜思成手中突破的,他所局限于的只是外部环境而已。

叫做魏刚的师兄一听说让他负责,脸上立即浮起了惊喜的颜色,虽然只是这个小师弟提出的意见,但是这可是头一次姜老师让他来独立负责一种材料的合成啊,不,不是一种,镧系金属一共有十五种,实验室里目前能够得到的有十种,也就是说,他要独自负责十种材料的合成,这简直就是鲤鱼跃龙门,成为学科带头人的节奏。

至于提议是谁提出来的,魏刚已经不在乎了,反正只要实验成功,功劳是跑不了他的。

做好实验记录,又把刚才的光信号传输检测重新做了一遍,得出跟刚才一模一样的数据之后,魏刚叫了三四个人,跟着他一起去着手进行材料合成。

身为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尤其是光传导方向,谁还没看过老师制备材料。到华清的实验室物资管理处填写了单子,有的十种稀土他都想要来一份,李建轻轻的提醒他,

“我们先挑简单的。来一点铒就醒了。”

魏刚这会儿心情大好,又是李建提出的方案,他觉得李建一定是有所知才只让他拿铒,就把其余几种材料划掉,取了少量的铒带着李建回去。

“李建是吧,你小子可以,在国外有同学?还能给你邮寄外文资料,对了,你说的铒能加入到光纤之中,别是老外实验室已经进行的项目。那样的话,我们就算从头研究出来,也是没有什么成果的,不如换其他老外还没有进行的材料。”

离开实验室管理处,魏刚突然想明白了。李建这个刚才还问他基础问题的学弟,这么一会儿就知道了安南普顿的进展,难道他是故意装出来的,准备一鸣惊人,可别让他用别人已经成熟的研究,那样的话自己就算搞出来了合成材料,也不过是抄袭。根本没办法*文,倒是换一种材料,哪怕原理一样,也算是自己的创新,论文上就可以署上自己的大名了,尽管要排在姜老师之后。也是第二作者啊。

“没有,安南普顿只是有这种想法,还在讨论之中。”

李建刚才翻书的时候看到了,安南普顿的研究,要到年底才能够成功。而方法姜思成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只需要按照他的记载,照葫芦画瓢就可以。

魏刚问了李建有什么想法,应该用何种合成方式之后,在心里默念了一下,回到实验室,立即进行分工,没多久,就把实验要用的材料搞了出来。

这当然主要是因为姜思成每天都在干这些工作,基本上所有的材料都是现成的,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魏刚突然有点失去了自信,

“李建,这样操作应该没有问题吧。”

“反正是实验,我们一步一步的来,看效果吧。”

李建刚才跟他否认了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这会儿当然不能再拍着胸脯跟他说,你放心吧,都试验过几百次了。

“好,就听你的,开工。”

高温反应炉被加热,催化剂在石英砂达到一千七百五十度的时候被加入进去,几分钟之后,铒也被加入到反应炉之中,魏刚每一步操作之前,都会问一下李建,不知不觉间,他就把李建当成了主心骨,当实验进行了两个小时之后,终于要完成了,魏刚连忙去叫姜思成,拉丝是个技术活儿,他们都没有经验,如果拉坏了,等于半天的工作就白做,他们完全可以等姜思成成功之后,再把多余的材料拉成纤维。

姜思成长段石英纤维的拉伸早已经完成,光信号传输的检测也做完了,但是跟刚才的检测结果大相径庭的是,长度延长一倍,那减少的0。01又消失了,这等于他原本的发现都归于零。

正在琢磨得失跟漏洞的时候,魏刚过来叫他,他就放下手头的活儿,赶紧跑了过来,熟练的操作很快就生成了几根纤细的好像蚕丝一般精英的石英纤维。

“可以啊,魏刚,第一次合成材料就成功了,你小子是搞研究的材料,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实现的?”

不管光信号传导会不会在这些石英纤维里面增强,单单第一次合成材料就获得成功,而且是金属材料跟二氧化硅融合,这就已经不是普通科研工作者能够完成的,姜思成怎么能不替自己的学生高兴。

“这个,都是李建提供的思路跟方法,我只是辅助而已。”

魏刚的脸皮果然还没有那么厚,他实话实说,并没有把李建的功劳都据为己有。

“哦!魏刚,你们试着拉一下纤维,动作要轻,手要稳,不要抖动,尽量让拉丝器在卡槽上的滑动保持在恒定的范围之内。”

姜思成吩咐魏刚去拉丝,自己打量了一下李建,

“你的朋友是安南普顿的访问学者?”

“不是,我朋友是个生意人,做通讯器材的,恰好跟南安普顿有合作,听他们的一个研究院说准备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果研究成功之后,会让我朋友的公司代理他们的产品,所以我大概知道了这些,至于合成方法,我都是跟魏师兄一起商量着弄的,现在还没检测,也不知道成不成,如果成了的话,那就是蒙对了。”

第一一零章 光信号放大器

李建没有把全部功劳都放在自己身上,姜思成听到之后觉得也是,一个大一学生怎么可能懂得这么多的专业知识,这是材料学,化学跟电子工程得门门精通才行啊。

“我去被膜,就用今天试验的材料吧。”

没了跟李建交谈下去的兴趣,姜思成把所有的注意力又放到了石英纤维之上,李建挠了挠脑袋,光纤的外层主要是保护作用,至于用作光传导增加折射率的话,涂一层碳素是最好的,姜思成目前肯定没想到这一点。

“姜老师,被膜可以考虑用碳素。”

“嗯?”

姜思成没有回应,而是拿着石英纤维低下头思索,那边已经做完拉丝工作的魏刚连忙走过来拉了拉李建,

“你懂什么,怎么胡乱跟姜老师推荐,这是姜老师脾气好,要是别的老师,早就把你赶出去了。”

魏刚得了李建的好处,这会儿就想替李建说话,可是看到姜思成并没有发火而是陷入沉思,不由得猜测,难道李建这次又说对了,姜老师以往碰到问题,可没有如此考虑过啊。

“碳素,碳素,你叫什么名字?人才,真是个人才,我搞了这么多材料,竟然没有想到碳素,好,就用他。”

魏刚连忙又跟姜思成说了李建的名字,心说感情刚才自己跟他说了两遍李建的名字,姜老师这都没记住,他的脑子好像除了跟实验有关的东西,剩下的什么都不装啊。

做了一下午的实验,早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儿,那些没事的同学已经去吃饭,等着晚上回来进行光信号传导检验,李建也想走,却被姜思成留住,让别的吃饭的同学帮他带点吃的回来。

李建只能埋怨自己自作孽不可活。知道这些技术宅对于吃饭什么的兴趣根本等于没有,自己原来也是那样,却偏偏还告诉他碳素的事情,如果是一副好身体。这么熬熬也就算了,偏偏自己身体营养不良啊。

“当初怎么不在芯片里面多集成一些医学类书籍呢,不对,就算集成医学书籍,也只是提高了理论基础,真正治病救人凭的还是医生本人的经验,我就算是默写出几本医书,也没办法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医生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