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看来,革命领袖孙中山除了极具政治韬略,文采也是极佳的。这首诗算得上是孙中山诗作之中的上品,可惜流传的并不广,也许是因为这只是一首挽诗的缘故!诗的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有一种气吞山河之势,英雄壮志未酬之憾,紧接着的两句:“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对于顿失战友的惋惜之情,跃然纸上。最为点睛的是五六句:“塞上秋风悲战马,神舟落日泣哀鸿。”把挽诗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对仗之工整,寓意之深远,堪称挽诗中的绝句!最后两句更是写的异军突起,壮志凌云:“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以岳武穆的豪情自勉,“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孙中山誓要推翻腐朽的清朝,实现烈士的遗愿!

女子胜似男

刘道一之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秋瑾、徐锡麒领导的浙皖起义,孙中山、黄兴的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秋瑾乃一介女流,30多岁东渡日本留学,参加革命。她手里随时拿着把肋插,就是日本武士剖腹用的短剑,时时提醒自己以死明志。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吗,让清政府惊恐不安,清政府请求日本政府,限制爱过生活的活动,秋瑾带领留日学生罢课,并组织敢死队去公使馆交涉。秋瑾回国前发表演说,有人散布妥协论调时,秋瑾从靴筒里拔出短刀,插在台上,以手指道:如果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清廷,吃我一刀。

秋瑾的诗满是大丈夫之气:“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休言女子非英武,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其人也是充满豪情。起义失败后,秋瑾明知自己要被捕,仍然拒绝离开绍兴,遣散众人留守学堂,后被清军包围,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临行之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慷慨殉节。

秋瑾自称“鉴湖女侠”,人说虎父无犬子,秋瑾的闺女跟她妈一样牛,牛到什么程度呢?秋瑾的闺女长大之后就找杀她妈的凶手,要把人给干掉,那个人是浙江绍兴知府叫贵福,满人。秋瑾的女儿一只要杀贵福,直到民国建立,她仍在找贵福算账。贵福隐姓埋名,躲了二十多年,到了东北,东北当时已经是伪满洲国,结果秋瑾的闺女到东北手刃仇人,给她妈报了仇。

一介书生徐锡麒,开枪刺杀安徽巡抚。如此举动让清朝官员十分费解,巡抚与他私交不错,待他很好。徐锡麒说他跟我好是私谊,我报的是国仇,最后徐锡麒被剖腹挖心而死。

在革命敢死队零星尝试和幸免一死的厄运之后,革命领袖四散逃命。这时,黄兴等人考虑另图良策来实现中国的革命了,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前十次都失败了。他们属于典型的精英革命,流的是精英的血,起义参加者太少,多数是留学生、华侨和会党。华侨捐钱,提供财力支持。会党就是黑社会,港台黑社会历史悠久,多是天地会的分支。孙中山认为毕竟这帮人标榜反清复明,而且跟朝廷不和,讲义气,所以孙中山重用会党。他本人都加入过红帮,蒋介石加入过青帮。这些起义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斩首战”。直接进攻对方的军政首脑机关,干掉对方的政治首脑。是很时髦的战法。问题是今天的“斩首战”,或者用导弹,或者派特种兵。而孙中山手下这帮人既没有导弹,也不是特种兵。他们凭借的是一腔气血,满腔热情,但缺乏缜密的筹划和必要的军事训练,就注定了起义的失败。革命并非取几颗首级就能成功的。

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震动全国。黄兴将军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他特别悲愤,给七十二烈士题写挽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花岗起义,七十二健儿唤醒四百兆国子,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半年后,武昌起义成功。

3帝国倒塌天注定

飘摇清廷楼

由于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几乎垮台,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逃离北京。清廷的腐朽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逃出京城的慈禧一行,睡土炕,吃粗粮。有时候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要向老百姓乞求玉米充饥,咀嚼秸秆解渴。这群人一旦逃离出去,到了太原,就忘记了伤痛,享用祖宗当年的行宫,令各省解送钱粮供其挥霍。到西安之后,更加铺张。第二年返回北京,大修道路、宫殿、驿站,搜刮私材,各省孝敬慈禧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期间,不得不做些反省的样子,光绪发布“罪已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就改革之事限期奏报。对于清政府的若干新政措施,没有人抱有希望。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府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文教、经济和社会等几个领域。

在政治上,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非fan。新设商部(后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裁撤冗衙,裁汰胥吏差役。

1895年中国的战败,使清朝清醒的认识到非常需要训练有素和具有西方装备的军队。继李鸿章之后统率北洋军队的袁世凯在华北着手组织一支“新建路军”,张之洞也在长江地区组织了他的“自强军”,两支军队都是西洋式的。清政府在军事上的改革是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其毕业生可任命为新军军官,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学制上的改革,即停止科学。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学考试,并在当年12月设立学部,设学堂。早在1902年,清政府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以日本教育为模式,奖励游学。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生也一样。当科学这一持续了约有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完全被废除时,确实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此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职位,代替了传统的有功名的人,而且在国外高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资格取得进士或举人的功名。清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教育从横向分,包括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从纵向看,把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西学课程有文学、算数、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体操、外语、法制、中学有《四书》、《五经》,学制改革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矿物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法律法规,奖励事业。

废陋习。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允许满汉通婚。

新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西方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近代化教育得到很大发展。是一场缺乏民主资产阶级领导和积极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但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是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立宪粉丝团

为了应付国内严重的危机,清朝政府决定立宪,当时世界大国里实行专制的只有中国和俄罗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大败俄罗斯,给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当权者打了一针强心剂。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朝廷,立宪国一定能战胜专制国,所以必须立宪。朝廷就派五位大臣去欧美、日本考察,考察期长达一年,细致深入,连动物园都考察了。北京动物园明显是西洋式的建筑,就是当年考察后的产物。

那会儿真的是实打实的考察,五大臣回来以后跟朝廷说搞立宪三大好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但是镇国公载泽非常知道慈禧太后的心思,他会扰太后痒痒肉。太后最看重的就是手里的权利,如果君主立宪了以后太后没有权了怎么办?所以载泽说中国人傻,搞立宪不能马上搞,需要时间训练他们,多少年呢?20多年,预备立宪20年,老太后一琢磨我今年70了,再活20年的可能性不大,乾隆爷也没有活过90,所以老太后欣然允诺可以搞立宪,但需要20年预备期。后来减到了15年,12年,9年,实际上这个时候孙中山都起义了,你马上立宪来得及来不及还两说呢,你还敢来一个预备立宪,还得过这么多年才能立宪,所以这个事缓不济急了。

1908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宪法一共23条,头14条君上大权,后9条臣民的义务。大纲有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除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率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并且“用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皇帝接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着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钦定宪法大纲》确认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方向,但由于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权利微不足道并缺乏有效保障。宪法第一条就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条是“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将君权神授的东西写入宪法,连推翻都不能。立宪派一直盼着朝廷立宪,结果还是君权至上,因此他们对朝廷特别失望。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归天,现在最新研究说是被砒霜给毒死的,光绪之死是清宫四大疑案。这个问题那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皇上归天的时候38岁,太后73岁,哪那么好啊,两人的死差了不到24个小时。据说光绪自知不免,临终前他就见慈禧一面,说我死了以后再立皇帝的话一定要立长君,挑近支王公里面岁数大的即位。结果他一死,太后下旨让两岁半的溥仪继承大统,由光绪的皇后垂帘听政。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一个30多岁的妇道人家抱着一个两岁半的幼童治理堂堂四亿五千万的赤县神州。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光绪帝的皇后成为继慈禧之后的又一位皇太后,按照慈禧遗命,监国摄政王必须在太后前称臣,遇到大事必须向她请示。但隆裕太后并不满意,同摄政王之间矛盾重重。

1911年朝廷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同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匡(宗室)为总理大臣,那桐(满)、徐世昌(汉)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梁敦彦(汉)、善耆(宗室)、载泽(宗室)、唐景崇(汉)、荫昌(满)、载洵(宗室)、绍昌(宗室)、溥伦(宗室)、盛宣怀(汉)、寿耆(宗室)分任各部大臣。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出任海军大臣的载洵是皇上的亲叔叔吗,当时只有25岁,清末内阁领导干部真是年轻化。这么一来,汉官离心,大清王朝可谓大势已去,就如同一间摇摇晃晃的破屋子,只要人在门框上踹一脚就塌了。其实,摄政王早已精疲力竭,多次向隆裕太后请辞,不在干预政事。这个时候清王朝其实谁都得罪不起,却把能得罪的全得罪了。你搞新政人民不干了,你搞预备立宪,立宪派不干,你来皇族内阁,汉族官僚离心了,汉族官僚也不跟你玩儿了,剩下的那些满蒙贵族,整天提笼架鸟、票戏,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武昌革命爆发,就一不小心成功,随后迅速席卷全国。

三镇响枪声

武汉三镇是武昌、汉口、汉阳。起义为什么能在这里爆发?首先,武汉三镇很早沦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其次,武汉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而且有文学社、共进社这两个革命团体,深入湖北新军,宣传组织。新军完全按照西式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教科书都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新军招兵的时候不要文盲,没文化不行,得具备初小以上文化水平。军官大部分都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回来的,年纪轻轻二十五六岁就能当上旅长。

日本是同盟会的大本营,这帮人一到了日本,除了满蒙贵族以外,汉人一去,基本上给同化,他们回来出任新军的各级官员。朝廷练了这么一支军队,是要给自己保驾护航,没有想到给自己挖坟刨坑。特别是湖北的新军第八镇,镇就是师,一万多人,三分之一是革命党。打响起义第一枪的新军第八镇的工程营四百多人,三百多号革命党,起义前的工程营基本上已经被革命党控制,前十次起义都不成功,参加者是人数不多的留学生、华侨、会党。这一次起义是谁干的啊?军队干的,在清廷军队内部,如此一来,等于清军哗变。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竟然在无人领导的状态下自行起义。按原定计划革命党人打算13号给清廷致命一击,结果回去自己做炸弹,做着做着炸弹爆炸,惊动了当局。革命党人四散逃窜,但把名单留在了爆炸的地方,所有革命党人都榜上有名,清廷照著名单上逮人,没有逮到的都跑了。起义时间被泄露,起义眼看即将流产。

于是新军自行起义,领导人是熊炳坤和金兆龙,熊炳坤是正目,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班长。非&凡⌒奉¨獻′新军的编制是镇、协、标、营、队、排、棚,镇就是师,协就是旅,标就是团,营就是营,队是连,排是排,棚就是班,一个棚正目一人,副目一人,正兵四人,副兵六人,一共12个。熊炳坤是一个班长,金兆龙是一个正兵,一个班长和一个上等兵就领着起义了,一不留神就成功了。而且起义的这帮领导人里面最大的是一个队官,就是连长了。所以成功之后他们傻了,这是怎么整的呢,还没有想到。

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黎元洪是新军第21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混成协就是微型师,他的部队不够编成一个师,就编成一个混成协,步兵、炮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