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力-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就好了。
我住在亚利桑那州,很多家庭的后院里都有游泳池。但不幸的是,每年都会有几个小孩掉进无人看管的游泳池中淹死了。因此我决定,在克里斯很小的时候就教他学习游泳。克里斯并不怕水,他很喜欢玩水。但问题是如果不给他套上救生圈,他就不肯踏进水池一步。不管我怎么劝说、哄骗甚至羞辱他,都无济于事。在试了两个月都毫无进展之后,我只好请我的一个研究生来帮忙。他身材魁梧高大,以前是救生员,而且还当过游泳教练。但他像我一样失败,他甚至连劝克里斯不带救生圈划一下水都做不到。
大约就在这时候,克里斯参加了一次白天的野营。这次野营安排了许多活动,其中包括在一个大游泳池里游泳,但对这种活动,克里斯一向是小心回避的。在这个研究生一败涂地之后不久的一天,我提前了一点到营地去接克里斯,眼前的一幕让我大吃了一惊。我看到克里斯跑到跳板上,纵身跳进了游泳池的最深处。我慌忙脱掉鞋子,准备跳到水中去救他,却发现他已浮出水面,安全地划到了池边。我提着鞋子冲了过去。
“克里斯,你会游泳了!”我激动地说,“你会游泳了!”
“是啊,”他漫不经心地答道,“我今天学会的。”
“太棒了!真是太棒了!”我高兴地手舞足蹈。“但你今天怎么不需要救生圈了呢?”
看到我不知何故穿着袜子站在水里,手里挥舞着鞋子,一幅语无伦次的样子,克里斯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解释说:“哦,我都3岁了。汤米也3岁。他能不用救生圈游泳,那我也能。”
我当时真恨不得踢自己一脚。当然,克里斯应该向小汤米而不是向6英尺2英寸高的研究生,学习关于他能做所麽或者应该做什么的最重要的知识。如果当时我在解决克里斯游泳的问题上想得多一点,我可能会早一点想到用汤米做榜样,那样也许就用不着白忙活这几个月了。我可能会在日间野营时注意到汤米能游泳,然后与他的父母一起安排让两个小孩在周末下午到我家的游泳池里游一次泳。我想,克里斯的救生圈在那天结束时就可以扔掉了。
{专家解读:最近,北京的一所幼儿园将一个英语特别好的耗资免费招进来以后,增加了对其他孩子的收费,居然家长们也愿意,因为他们发现孩子回家以后学习英语的热情顿时提高了很多。榜样必须是类似的,乞丐不会羡慕国王的道理便是如此。}
任何一种能使70%的纽约人把钱包原封不动地归还给失主(或者能降低孩子们吸烟的可能性或害怕看牙医的紧张情绪)的因素当然会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涉及类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的巨大影响力时,这一类研究所显示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让人印象更深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看来,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从一个看上去有点荒谬的统计数字开始的:在每一次自杀事件成为头版新闻之后,都会发生多起飞机坠毁事故。在这些坠毁的飞机中既有个人和公司的私人飞机,也有航空公司的班机。
例如,有证据表明,在某些自杀事件被广为宣传之后,紧接着因航空公司飞机失事而死亡的人数便增加了10倍。而且,不仅死于飞机失事的人数增加,死于车祸的人数也直线上升。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解读:的确,当第一例中国大学生自杀的消息传播开来以后,紧接着,许多省市都报道了相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连自杀都是认同的。请参考本章结束的中国有关自杀的报道。}
有一种解释马上就冒出来了:那些能让一些人自杀的社会条件也导致了其他的死亡事件。举例来说,某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对一些给人造成压力的社会事件(经济下还、犯罪率上升、国际局势紧张)的反应可能就是一了百了。而另一些人对同样的事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可能会变得愤怒、烦躁、神经紧张或心不在焉。如果让这些人来驾驶汽车和飞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交通工具就变得不太安全,那么汽车、飞机事件激增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按照这种“社会条件论”的解释,一些相同的社会因素即引起了人为的死亡事件,也引起了偶然的死亡事件,而这就是为什么自杀报道与致命事故之间关系如此紧密的原因。但另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则指出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因为致命事故增多的现象仅仅局限于那些自杀事件被广为报道的地区。而在那些社会条件相近、当地媒体未对自杀事件做报道的地区,致命事故并没有明显地增加。而且,在那些媒体报道了自杀事件的俄地方,媒体报道的力度越大,随后的失事率也就越高。由此看来,刺激人们自杀以及导致致命事故发生的并不是相同的社会条件。相反,是对自杀事件的公开报道导致了这些事故。
{专家解读:媒体总是缺乏社会行为学家的视野和角度,因此也才会在后续的事件中成为帮凶。当然,是不知不觉的帮凶。尤其是一些自杀报道中,甚至有赞扬、美化的成分,这就更加不符合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了。}
为解释对自杀事件的公开报道与随后发生的事故之间强烈的联系,有人提出了一种“丧亲论”。因为,在头版头条的新闻报道的自杀事件经常涉及著名的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这些报道可能使许多人陷入了深切的悲哀之中。他们变得不知所措、心事重重,在驾驶飞机和汽车时也心不在焉,结果导致了死亡事件的剧增。虽然丧亲论这种“听说自杀事件的人越多,痛不欲生和粗心大意的人就越多”的说法能够解释对自杀事件的宣传与随后发生的事故之间的联系,但它不能对另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做出解释:报道单人身亡自杀事件的新闻常常会导致单人死亡事件的增加,而报道“杀死他人再自杀”事件的新闻却会导致多人死亡事件的增加。简单的“丧亲论”不能解释这种模式。
看来,自杀事件的报道对汽车和飞机事故的影响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对只有一个人死去的纯粹自杀事件的报道,会造成一个人遇难的现象;而对有多人死亡的自杀--谋杀事件的报道,会造成多人遇难的现象。无论是“社会条件论”还是“丧亲论”都无法解释这个令人困惑的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以为社会学家人为他已经找到了答案。他的名字叫戴维·菲利普斯,他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就是“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的故事虽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但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200多年前,伟大的德国文学家歌德出版了一本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的小说。书中主人公维特最后自杀身亡。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仅使歌德名声大振,而且在整个欧洲兴起了一股争相效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都把这本书列为禁书。
{专家解读:中国以前也曾将这本书列为禁书。当儿童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的确是应该控制他们可能接触到的社会影响。}
菲利普斯教授所做的研究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出现过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的研究表明,在对自杀事件做了大幅报道之后,紧接着报道所覆盖地区的自杀率便大幅上升。因此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消息之后就会模仿他们。也就是说,社会认同原理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病态的展示---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通过分析19471968年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数据,菲利普斯得到了现代维特效应的证据。他发现,在头版报道了自杀新闻后的两个月内,自杀人数平均比平常多出了58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报道一次自杀事件,都使的58名原本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死去。菲利普斯还发现,这种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前次自杀广为报道的地区。而且,对自杀的报道越广泛,随后的自杀事件就越多。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维特效应与自杀事件对交通死亡事故的影响实在是相似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菲利普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他认为,在报道轰动性自杀事件后的所有额外死亡都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些人盲目地模仿了这些自杀行为。当得知他人自杀的消息后,有不少人会认为自杀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不坏的选择。而其中一些人会直接采取行动,从而导致了自杀人数的直线上升。
然而,另外一些人的做法可能就没有那么直截了当了。出于某此原因,如维护自己的名誉、避免家人受到羞辱和伤害、让被赡养者得到保险赔偿等,使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死亡看起来是自杀。因此,他们用不易被人觉察的方式故意使他们驾驶的汽车或飞机出事。他们采用的方法听起来都非常熟悉。商业航空公司的驾驶员可能在起飞的关键时刻掉转机头往下撞,或者违反指挥塔的指令莫名其妙地把飞机降落在已有飞机停靠的跑道上;汽车司机可能突然将方向盘一转,向一棵树或者迎面而来的车辆开过去;汽车或飞机中的乘客可能会发生截车或截机事件,从而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而私人飞机的驾驶员可能会不顾雷达信号的警告,撞向另一架飞机。因此,按照菲利普斯博士的观点,轰动性自杀事件之后交通事故的数量之所以直线上升,就是维特效应在悄悄地起作用。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见解。首先,它对所有的数据都做出了圆满的解释。假如这些事故真的是隐性的模仿自杀事件,那各种事故在自杀事件报道后大幅增加是有道理的;而事故高发期都是在自杀事件被炒得最凶的时候也解释得通,因为这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得知了这个事件的发生;意外事故的明显增加仅局限于该自杀事件做了报道的地区;单人死亡的自杀事件仅仅导致一个人死亡的事件,而多人死亡的自杀事件会导致多人死亡的事件。这些现象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模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菲利普斯的见解还有第二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它不仅能让我们对现有的事实做出解释,而且还能使我们预测出以前没有被发现的事实。比如说,如果在自杀事件被报道之后发生的异常频繁的事故的确是由于模仿而不是意外的话,那么这些事故可能会更加致命。因为一心想了结自己生命的人希望自己能快速而且百分百地死去,所以他们采用的方法也应该更具破坏性,比如说用脚猛踩油门而不是刹车、使机头向下而不是向上。当菲利普斯分析事故记录来检验这种预测是否正确时,他发现在轰动性自杀事件被报道后的一周里,死于商业飞机失事的平均人数要比报道前的一周高出3倍还多。在对汽车交通事故的统计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在报道了轰动性自杀事件之后,死于严重车祸的人数比通常情况下多了4倍。
{专家解读:这样的数据就更加让人恐惧了。社会现实中真的有许多看起来是不相关的事情,其实进行深入的本质研究以后,发现相关性高得惊人。}
菲利普斯博士的看法当中还包括一些有趣的预测。假如自杀事件报道后事故的增加的确是因为一批人在盲目模仿,那么他们最可能模仿的应该是与他们相似的人。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经常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正如前面那个钱包实验所表明的,我们最容易受其影响的还是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因此,菲利普斯推断,如果社会认同原理的确是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罪魁祸首,那轰动性自杀事件的主角和那些随后制造事故的人之间应该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菲利普斯意识到,最有可能清楚地证明这种联系的是一个人独自驾车时发生车祸的记录。于是,他对媒体所报道的这类自杀事件中司机的年龄以及紧随报道之后发生的这类事故中死亡司机的年龄做了比较。结果,他的预言又一次得到了证实:当报纸报道的是一个年轻人自杀的事件时,我们听到的多是年轻司机把车撞到树上、电线杆上或路堤上酿成悲剧的事故;但当新闻报道了一个老年人的自杀事件之后,车祸的主角便多是老年司机了。
对我来说,最后这项统计结果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完全被征服了。与此同时,我对此又感到十分震惊。很显然,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它的力量已经延伸到事关人之生死的决策之中。菲利普斯教授的发现使我相信一定会存在着下面这种非常令人痛心的倾向: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会使一些与自杀者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的人决定自杀,因为他们觉得自杀的想法很正常。而最可怕的是,统计数据表明,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而死于非命。
看了图表上我们无法否认的、自杀事件被报道后激增的交通事故和空难事故,特别是那些涉及谋杀的案件,令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安全担忧。我深受这些统计数据的影响,开始留意头版头条上刊登的自杀消息,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会特别注意我车后有什么东西,我不愿意坐长途的飞机旅行。如果我必须要坐很长时间的飞机,那我会买更多的航空保险。菲利普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因为他证明了在自杀事件被大肆报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适度地改变我们的旅行会提高我们生存的几率。看来,利用这种事实才是明智之举。
菲利普斯的这些发现好像还不足以让我们感到害怕,但他后来的研究让我们有了更多担惊受怕的理由: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对任何一种暴力行为的大肆报道都会刺激很多人去争相模仿。比如说,晚间新闻报道的重量级拳击锦标赛就会使美国的凶杀案件显著地增多。对19731978年间举办的重量级拳击锦标赛的详细分析,则证明了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当黑人拳击手输掉一场比赛时,随后10天内年轻黑人死于凶杀的比率便会显著上升。相反,当白人拳击手输了时,随后10天内则有更多的年轻白人被杀害。当把这些结果与前面菲利普斯关于自杀的类似结论结合起来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他人的暴力行为,一旦被广为报道,就会殃及到那些与之相似的人。
{专家解读:不知道是不是有中国的社会科学家能够统计一下中国的类似数据,看是否可以给政府管理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设意义的结论,来提高中国社会的和谐程度。}
菲利普斯博士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的可怕。而一旦我们认识到这种巨大的威力,我们就能够了解发生在圭亚那琼斯城的集体自杀事件,它可能是当代最壮观的顺从行为。这个事件有好几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重要特征。
人民圣殿组织是一个起源于旧金山的带有邪教色彩的组织,它的成员主要来自旧金山的穷人。1977年,吉姆·琼斯---这个组织中无可争议的政治、组织以及精神上的领袖,带领大部分成员移居到了南美圭亚那的一片丛林中。那时,人民圣殿组织的存在并不为世人所知,指到1978年11月18日,当国会议员赖安率领调查组的三名成员以及这个组织的一名叛逃者在乘飞机逃离琼斯城遇害时,人民圣殿组织才引起了外部世界的注意。琼斯相信自己会因这桩谋杀案而被捕,而且会把杀人犯牵扯出来,而这又会导致人民圣殿组织的灭亡,因此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控制人民圣殿组织的结局。他把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