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本领恐慌-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袁俊生先生的推荐,1998年8月,在一个全国性的专家学术讨论会上,总共有4个人给在座的专家作学术报告,王小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的报告,立刻引起轰动,许多专家认为王小平提出的大成教育值得研究。
这时王小平才17岁。
她的见解被一些教授写进了讲义
王小平的理想是做个学者型作家,又做学者型演说家。她希望自己的研究在人们心目中得到认可。因而,她要走出来,先在大学中办“大成教育系列讲座”,使大家知道她的理论。
从学术讨论会上回来,她开始着手准备了。
她家住在学院里,她就先请几个学生来家里听她演讲。大家听后,一致认为她讲得非常好。一位大三的学生说:“我在学校听过好多演讲,但从未听过这么精彩的演讲。”
初试成功,王小平心里有了底。她问那位大三的学生:“你能不能给我找五六十个人来听我演讲?”
这位大三学生一听,立马找来一张红纸,写了个极具诱惑力的海报,贴在学校的公告板上。
没曾想,海报贴出来后,虽然还是暑假期间,居然一下吸引来了80多人。
也许因为经过了知识的积累、沉淀,以前在课堂上胆怯的小姑娘,现在站在比自己大几岁的天子骄子面前,显得镇定自如。
王小平的演讲不时激起掌声,大学生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还有许多大学生称她王老师。
从讲台上下来,王小平心里美极了。
她的演讲十分成功,引起学院的重视。后来学院就出面请她为学生做报告。
王小平不会忘记。那天,一个能容七八百人的学术报告厅坐得满满的,前来听讲的还有一些教授、讲师,有的人居然提前几个小时就跑来占好座位。王小平进场,差点挤不进去。学院为了维护秩序,甚至出动了保安。人们评价说,王小平的演讲,比许多教授讲得都好。后来,有的教授还把她的观点、见解写进了自己的讲义。
她要掀起新的“学习的革命”
王小平及其“大成教育”同时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河北省的《燕赵都市报》请她在报上开设“大成教育趣谈”专栏。原来定好开设10期,可是专栏效果出奇得好,报社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专栏刊期。
她与人合着的《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一出版,就有很多读者评价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学巨著”,“超过了美国的成功学,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大成奥秘》第一个月就加印5000本。《学习的革命》一书面世后,王小平认为此书并不能导致真正的学习革命,因为它还是传统的教育,是传统学习框架内的东西。她相信自己能写出一部超越《学习的革命》的书。从1999年底开始,她花了9个月时间写出一本30万字的《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这个提法来自毛泽东。毛泽东在1939年时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王小平认为,在新世纪里,本领恐慌更将是时代的最强音!她要用这本书给所有人当头棒喝,同时又告诉人们,如何进行5类修炼;如何提高10大能力;如何使软本领、硬本领协同发展;如何使“将本领”、“兵本领”集于一身,以至大成!
书稿写成后,全国20多家出版社争相要求出版。海南出版社看到后,虽然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他们不相信如此高深的教育专著会出自一个高中退学、年仅20岁的女孩之手。海南出版社各部门负责人亲临石家庄当面考察,确信无疑后才放心,最终决定首次印数3万册——一部学理性很强的专著首次印数3万册,实属罕见。
王小平希望有一片天地作为自己理论的试验园。目前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想把她书中的理念运用于实践之中,进行一种新型的办学。
王小平不否认自己以后或许有可能重返校园,但前提一是学校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二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时需要在学校里学习某个方面的东西。 
  
 超越的勇气
 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女孩,15岁便退学,根据自己确定的课题,潜心研究教育学、成功学,17岁便登上讲台,在全国性的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给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18岁在高校开办教育系列讲座;19岁便与人合着大部头的《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20岁又独自写出了这本《本领恐慌》,全书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不仅治学严谨,更由于独立思考而创建出一套学习理念、学习模式,她以跨越常人10年的速度迈向自己“大成”的目标,其超越的勇气可畏、可敬、可贺!
《本领恐慌》,这个名字起得好。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呼声了,很久我们就听到过这样的呼声的。我们的国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我们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塞住耳朵闭上眼睛莺歌燕舞起来。危机感没了,“恐慌”感没了,睁眼一看,落后一大截了。民族是这样,国家是这样,个人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本领的竞争。今天,当大家都挤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当大家都为文凭、学历压得气喘吁吁而又死死不放的时候,一个小姑娘给我们喊出了“本领恐慌”的口号,她的本领确实不小。
她这句口号不是白喊。她确实是在作贡献、在创新、在超越。看她的书,与一般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文章和论着相比,有三个方面的重大不同。
1、根本视角不同。一般论着的视角都是“教”,而《本领恐慌》一书的视角却是“学”。教是为了学,教的效果必须体现于学,西方对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学的价值高于教,这是《本领恐慌》一书在视角上超越。
2、体系框架不同。一般论着都没有突破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框架的限制,是在旧有教育体系内寻求改变。而《本领恐慌》一书突破了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揭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本来应该是什么样,能使教育改革、学习革命实现重大突破。
3、面向对象不同。一般论着多流于学术探讨,面向的多是教育界人士。而《本领恐慌》一书从学习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人人都需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学习、素质教育,对象从教育工作者扩展到了全民,这也是与一般论着的重大不同之处。
一本书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超越,小小年纪便要构筑自己的理论框架,要破译毛泽东、曾国藩、李嘉诚、吴士宏等个体成才奥秘,而且她在书中讲的确实不无道理,有的还给人以很大的启迪。而最大的启迪当数作者小小年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能独立完成这样一部有分量的著作,其本身就是她这种学习模式转变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近一段时间,新闻界炒得很热的“韩寒现象”让人深思。韩寒,上海一高中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本书《三重门》、《零下一度》,两本书都很畅销。畅销之因,不仅书写得好,也因为他小小年纪就退学这一番传奇经历。但韩寒毕竟写的是小说,是编故事的天赋。而同样退学的王小平攻克的却是思想性、科学性、开拓性、系统性很强的学术性著作。培养一个能拿笔杆的作者,不过几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有创见的学者,则要几十年。从这一点来看,王小平对我们传统教育的冲击似乎更发人深省。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艺术研究多年的学者,我在这里推荐《本领恐慌》及作者,并不是要号召我们的学生都去放弃学校退学自学。与韩寒不同的是,王小平的退学,是在全班成绩第一并领先第二名70多分情况下的主动放弃,她不是感到“不行”的无奈的逃避,而是感到“不够”的有意的超越。王小平的实践,应该给我们的传统教育提一个醒:王小平的成功(相对于她的同龄人来说),应该让我们陷在传统学习模式、成功模式里转不过弯、甚至于要跳楼要自杀的同龄人看到另一线光明——这一线光明并不是她做事的形式——退学,而是她的理论——这本书中她所阐述的观点。
我推介王小平超越的勇气和见识,打开这本书吧,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它不能改变你一生,至少也可以超越你现有学习和成功的目标。
(作者为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142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 
  
 信心与学习:成功之路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做“兴趣与勤奋:成才之诀”。今天看了《本领恐慌》后,觉得还应该写一篇“信心与学习:成功之路”的文章才全面。《本领恐慌》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我真是才疏学浅,不知道毛泽东是在哪一篇文章中写的,一时也难于查到这句话,因而搞不清毛泽东讲这句话的背景和他解决的办法。但是根据本书可以看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学习。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是所有学习的人都成功。因此还要解决两个前提问题:一是愿意学习的问题,二是如何学习的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对青少年来讲,重要的是要启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兴趣和信心就是最能启动动力的催化剂。如果说,学习是成功之母,那么,兴趣和信心应该是学习之母。现在学生学习中有两大敌人:一是缺乏兴趣,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当然我并不以为兴趣是天生的,提倡兴趣也不是放任自流。二是缺乏信心。许多学生所以厌学,就是因为对学习缺乏信心。为什么缺乏信心?因为学习不是在他有兴趣的情况下,而是在某种压力下进行的,如果再遇到一些挫折,他就会失去信心。如果从小对学习就失去信心,长大以后怎么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我们讲“本领恐慌”是可以的,它可以激发人们去学习。但千万不能变成“信心恐慌”,如果信心出现危机,那是很可怕的。
至于怎样才是最优的学习,这里有具体方法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本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讲学习方法的书太多了。《学习的革命》一书曾被媒体炒作到发行几百万册,但至今好像没有天才出现。因此,我是不大相信此类书的。而本书主要不是讲学习方法,而是讲学习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这一点我是很赞成的。
首先要解决学习的理念问题,什么叫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些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七十多年以前,鲁迅在一篇杂文叫《读书杂谈》中就提到,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为了工作或升学,不是不读。所以这种读书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他认为,只有后一种读书,才能有浓厚的趣味,也才“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当然学习不光是读书,但读书,包括网上读书,总还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可见读书也好,学习也好,要能成功,关键在于是不是有趣味,是不是自愿。职业的学习也是需要的,因为将来你总要就业谋生。但要想在事业上有成就,恐怕也要对该事业有兴趣,自愿地为事业而学习。勉强的学习总是难于深入,难于成功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职业定向,更应该让他们自愿的,有趣味的学习。
至于怎样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也主要在思想方法上,思路上,而非具体方法。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没有见到读了写作指南之类的书就成了作家的。学习也是这样,没有见过读了学习指南之类的书能成为天才的。因此我认为,《本领恐慌》这本书中有许多好的学习理念,但我劝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不要带着功利主义的观点去读本书,认为一读就立刻变聪明,那样你是会失望的。而是去理解它提出的理念,了解它的精神,用它来指导你自愿的学习,这样你在学习上一定会获得成功。
(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人就是上帝
 人就是一个奇迹,是大地唯一的奇迹,而大地上的其余的奇迹,则是人的意志、理性、想象之创造结果,连神祗也是他假造出来的。
——高尔基
当我们睁大眼睛,看看世间的一切——星罗棋布如蛛网般的公路、铁路;鳞次栉比、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各种商品;美轮美奂、震撼心灵的珍奇艺术;惊天动地、威力无穷的高新技术……这一切,无一不是人所创造的。
上帝的别名,叫做造物主。事实上,人才是真正的造物主。是人,创造了世间的一切物。在上个世纪初,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死的是那个虚假的“上帝”,而作为真正的上帝的人,越来越显示出他的神威。
培根说:“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轴。”其实,人不仅是世界的轴,而且在世界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追求和平与发展,我们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成果,为的是什么?都是为了人。
不仅一切为了人,而且一切在于人。人高于一切,人贵于一切。
古语云:“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这就是我们古人对物与人的比较。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也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可以把我的资金、厂房、设备全拿走,只要人不动,十年后我还是世界第一。”资金、厂房、设备,与人相比,到底哪个更值价?在卡耐基眼中,人最有价值。可是至今许许多多的人,都没有这种认识,更看重的是资金、厂房、设备。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其第一本总结企业经营经验的著作《我的想法与做法》中说,“古圣先贤说,人能兴国,人能亡国,回顾自古以来的历史,如实地证明了这句名言。毋庸讳言,事业的成败同样在于人。”松下认为,在公司的人、财、物三要素中,人是这些东西的主宰。尽管有资金、有设备,要是没有会利用这些东西的人,这些东西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推动自己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当今世界管理科学权威杜拉克也认为:“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一切资源,归总起来,不外两大类,即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比物力资源更为根本更为关键。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离开了人,一切物都一钱不值。
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可以归为人的问题。我们考虑一切事情,研究一切问题,都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上帝,这才是思想的制高点。最大的最可怕的错误,就是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人就是上帝”,确切地说是“能人就是上帝”。
人的才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才的主要本质特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才能里。”人的肉体没有什么价值,不管多大个头,组成的也只是那几十种化学元素。如果提纯分离出来制成日用品,不过是7块肥皂(脂肪)、22盒火柴(磷)、一根钉子(铁)、20磅焦炭、一小匙硫磺、一英两有色金属和可刷一间房子的石灰……加在一块儿大约值10元钱,还不如一只羊值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能力上的差异。
先哲孔子说:“君子病无能也。”君子,最怕的就是无能。无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