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两个醉鬼之间产生了友情,他们一起寻找出租汽车,车费两人对半
担负,愉快地聊着,踏上了归途。
有个成语叫做“同气相求”,形容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容易投合,互
相喜欢。故事中的两个酒鬼,因为都喜欢喝酒,因而觉得趣味相投,
而且.又都在车上醉了,觉得同病相怜,就产生了比较亲密的感情,虽
然彼此并不认识。
人际交往中的确有这个规律,就是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
方,那么相互之间就容易吸引,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如在日常生活
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
的人更为谈的来,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态度、信念、
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相同经历的人容
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一致的人容易相
互扶持……
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将一部分特征相似的大学
生安排住在一起,而将另一部分特征相异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居住。一
段时间后发现,特征相似的学生大多能够彼此接受和喜欢,进而成为
好友;而特征相异的学生尽管朝夕相处,但仍然很难相互喜欢并建立
友谊。
大量研究都证实,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等
的相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对他人的选择,对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具有特
殊的意义。那么人为什么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
首先,人们都希望自己在态度上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类似或
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人们在与其自身态度、价值观相似的人
交往时,互相发生争辩的机会肯定会比较少,而且容易获得他人的支
持,而人们可以从他人的支持中获的内心的稳定感。
其次,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
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
再次,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
更容易进行。
所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并
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会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而
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这表明人不仅
有认同的需要,也有从对方获的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
补性。
互补性是指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
等方向存在差异的人,可以在活动中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当交往双
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互择吸引
力。
2000年,比尔·盖茨把自己设定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并
将CEO一职让位于鲍尔默。鲍尔默说,“比尔以其独有的才华为产品
和技术战略调制配方,但是CEO的职责并不仅于此。我们达成默契,
认为他应该集中精力完成这些别人无法完成的工作,而我则更为高效
地扮演CEO的角色。”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能力
互补,共同造就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一个人诸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所长和有所短,有优点也有
缺点。一项事业,往往需要不同种类的人才,形成互补,才能处理好
各方面的事情。这就决定了能互补的人之间容易互相需要,互相喜
欢。
生活中的互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
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弥补某种短处,那么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
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
迟缓的人来说就具有吸引力;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愿意和独立的人在一
起.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能够成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
从型的人能够结为秦晋之好,可以想像,如果两个都是支配性的人结
为夫妻,那家中必会硝烟四起……
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
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如一个看重学历而自己又失去拿高学
历机会的人,会尤为看重高学历的朋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的互补性是以交往双方都得到满足为前提
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那些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够产生互
补,如高雅和庸俗、庄重和轻浮、真诚和虚伪等等。也就是说,互补
性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能否实现互补吸引还要看它们是由哪些
人格特质构成,因为互补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一个人的人
格特质。
除了和我们相似、互补的人,我们还容易喜欢哪些人呢?
人和人交往,贵在相知。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
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
自己。
也许有人会想:自我暴露深层的信息,包括暴露自我的缺点、弱
点,会不会使人家减少对我的喜欢程度呢?社会心理学家进行反复的
实验结论表明:“自我暴露会增加喜欢”。
比如有一次,有位记者在大庭广众场合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
加夫时,突然问他:“你哭过吗?”众所周知,男子有泪不轻弹,何况
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可是,垒球王作何回答呢?他
说:“哭过,我觉的在某种场合掉眼泪更象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
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如此坦率地将自知而人不知的信息暴露于众,
观众们更加喜欢他这个实实在在的形象了。
在人际交往中,乐于和别人推心置腹、襟怀坦白,潜在着一种人
际吸引力。因为你如果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别人才会邀请你
进入他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中,主动热情地帮助你。人们总是喜欢那
些自我暴露的人,而不喜欢自我隐蔽的人。
当然,自我暴露也需要适度。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他
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但是,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
会被他人看作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
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
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此外,我们喜欢一个人,也许不因为其他任何原因,比如漂亮,
聪明,或有社会地位,而是仅仅因为他们喜欢我们。心理学上把这一
相互喜欢的规律,叫做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
下面这个故事揭示了这个道理。同学之间彼此不和,惊动了老
师。一天上课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要求全班同学以最快的
速度,写出他们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有些同学在30秒钟之内,仅
能想一个,有的同学甚至一个也想不出来,但是另一些同学却能一口
气列出15个之多。老师将纸条逐一收上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发现,那些列出不喜欢的人数目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众人所
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
少有人讨厌他。
这是因为,当你不喜欢别人时,相应的,别人也可能不会接纳你,
因为你所发出的不友善的信息,别人一样可以感受到。你散发怎样的
信息,就会得到怎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
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我们只要一想起
他们,就会同样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因而使我们看到他
们也就自然有了好心情。我们知道,他们会给我们友好、诚实、热情
等,所以我们也顺理成章地会给予他们友好、诚实、热情等,我们也
很自然地就喜欢上了他们。
更重要的是,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的到了极大
的满足。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说明自己对他
人或说对社会是有很多价值的。
但是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也有着适用的范围。一个人如果自我
尊重程度较强,比较自信,那么别人表示出来的对他的喜欢和赞扬,
对他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对他的作用也就不
大。而那些具有较低自我尊重的人则不喜欢那些给他们否定性评价的
人,因为他极不自信,所以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特别看重别人表达
的对自己的喜欢。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自信的,自我尊
重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因此大多数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互相喜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回报。“他(她)那么喜欢我,而我竟没
有一点反应,好像不像话。”我们往往是迫于一些压力,不想让人失
望,不想让别人的“热情或热心换冷淡或冷漠”。我们想让别人知道
我们也是有感情的,也是比较热情和知道回报的人。有些女孩子最后
会喜欢那些她原先根本就不感兴趣的男孩,往往是因为发现他对自己
太好了。
另外,共同的行动也会奇妙地增加人和人彼此的好感。
回想一下那些在午休或晚休时经常与你一起进餐的人,可以肯定
他们中的大多数留给你的印象都是比较美好的。即使其中有些人与你
的价值观不合,有些人你只是出于应付,但你多少还是会觉的这些人
的本质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坏。
 12互惠原理:
人际关系的跷跷板
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他给随机抽样挑选
比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送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
音,但随后所发生的事情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一一那些素未谋面的
人寄来的节日贺卡,像雪片似地飞了回来,大部分给他回赠卡片的人
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是谁,而是收到卡片,就
自动回了一张。
这个实验规模虽小,却巧妙地证明了我们身边最有效的影响武器
之一一一互惠原理在人们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
的一切:如果一个女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她一次;如果
一个男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
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
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
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对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
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英语以及很多其他的语言中,“理应回报”实
际上已经成了“谢谢”的同义词。
韩愈所说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句话,早已揭示了人际关
系的社会交换原则。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斯,把
费斯廷格的公平理论用于激励,从此受到广泛重视。这一理论的基本
内容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相
对报酬的影响。
因为互惠原理,人们总有一种将自己的投人和所得与他人的投入
和所得进行比较的倾向。其中,投人主要包括工龄、性别、所受的教
育和训练、经验和技能、资历、对组织的态度、职务、工作努力程度
与绩效等;而所得则主要包括工资水平、机会、奖励和表扬、提升和
地位,以及其它报酬。如果当事人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之后,感到“公
平”则相安无事;否则,如果觉得“不公平”,就会产生种恢复“公
平”的愿望。
可以说,互惠原理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笃信并且服从互惠原理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准
则。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订立的行为
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遇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
赖账、忘恩负义之类的大帽子。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
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
这种感恩图报的意识,之所以能够促成社会进步,关键在于这种
意识的未来性。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它在人类社会中是被广为接受
而又坚不可摧的,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它意
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比如说食物、能源、关怀)的时候,
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
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使得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
易变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
体系也成为可能。当然,这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1985年,埃塞俄比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它的经济
崩溃了,连年的旱灾和内战将食物供应破坏殆尽,人民由于疾病和饥
饿在成百上千地死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5000美元的捐款从墨
西哥送到这个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恐怕谁也不会感到奇怪。但事
实是: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的官员决定捐这笔钱给墨西哥,受惠的是
当年墨西哥城地震中的受害者。
埃塞俄比亚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捐钱给墨西哥,是因
为在1935年,当埃塞俄比亚正受到意大利的侵略时,墨西哥曾经给
埃塞俄比亚提供过援助。于是,互惠的需要战胜了文化的差异、遥远
的距离、极度的贫困和自身的利益。可见它的力量。
除了物质上的交往在精神方面,特别是感情的相悦,也遵守着互
惠的规则。
朋友间友谊的维护,情人间、夫妻间的爱情维护,都是如此。两
位情人订立盟约,发誓彼此相爱,互相支持,使双方都得到身心上的
满足;如果一方不践约,拒绝承担部分或全部义务,另一方则很可能
终止这种关系,导致解体。所以“爱情是无私的奉献”其实并不真实。
可以打个比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
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
不肯让步、不愿与人沟通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也
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
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应有的乐趣,也不
容易继续保持下去。
互惠原理的威力还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
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再提出自己的
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
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士兵专门深人敌后去抓俘虏来审讯的
特种兵。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
区是十分困难的,但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
就比较容易了。一个德军兵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
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一个落单土兵的面前。这个毫无警戒的敌兵正
在吃东西,一下子就被缴了械,手中只剩下一块面包。这时,这个
吓破胆的士兵做了一件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分了一些面
包给面前的德国兵。结果这个德国人被深深地感动了。虽然他知道
上司会大发雷霆,但还是转身离开战壕,两手空空地回到了自己的
营地。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个施恩于自己的人当俘虏抓回
去。
一块面包,竟救了自己一命。虽然付出与得到极不相称,但正是
德国兵感到受到的小小的人情没有办法还,才放弃了抓捕对方的行
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