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知道点世界名人-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做不到这一点。他的画雅俗共赏,最虔诚的教徒和街头贩夫走卒都喜欢,使他成为了当时画坛最受欢迎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空前绝后的。

拉斐尔还画了不少肖像画。这之前,整个中世纪就没有什么肖像画。在严酷的神权下,没有个人的权利,人没有个性,如果人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己都不爱自己,为什么要画肖像?肖像是随着人自我的肯定而兴起的。在达·芬奇的肖像中我们已看到了大师对人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拉斐尔的幸福人生决定他不是个深刻的人,他善良温和、浪漫,喜欢温柔的女性。他画的肖像画抛开了当时流行的肖像画的理想化格式,真实地表现对象的个性和对象独特的精神世界。他画的那些妇女肖像亲切而端庄,如果她们怀中再有一个可爱的婴儿,你分不出她是街上的一位普通的母亲还是他笔下的圣母。

他不仅画端庄美丽的圣母和意大利姑娘,他还为教堂和梵蒂冈的宫廷绘制气魄宏大的纪念碑式的壁画。最著名的是画在梵蒂冈宫教皇本人使用的一个房间的对面两面墙上的《圣餐辩论》和《雅典学院》。一边是圣父、圣子、圣母及先知和圣者们在云层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各派的代表们在云层下热烈地辩论着基督教的教义,另一边是古罗马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在争论哲学问题。人群中还有欧几里德和毕达哥拉斯。拉斐尔把自己与米开朗基罗也画了进去。这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因为模特不够或自己长得太像哲学家,这是向世人骄傲的自白。因为这个时期艺术家正在从工匠的地位上升为学者地位。拉斐尔这种骄傲的画家从来都认为自己与科学家是一类人物。在拉斐尔的画中,不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平和切磋,携手合作,古希腊、古罗马的异教哲学也与基督教思想相融了,这是人文主义的胜利,还是宗教的进步。

拉斐尔众多圣母像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513年的《西斯廷圣母》。这幅画曾悬挂在意大利北部皮亚琴察城内的圣西斯廷教堂墙上达几个世纪之久。

圣西斯廷教堂名称源于圣徒西克斯图斯。而这个教堂属于教皇尤利乌斯的家族。《西斯廷圣母》中的圣徒便是以教皇尤利乌斯为模特。圣母的右边跪着圣芭尔芭拉。这位圣女曾被囚禁在一座高塔中,在她的背后仍隐约可见一座高塔。圣芭尔芭拉是人们死亡时刻的守护神。她将人的灵魂从大地的禁锢中解救出来。画幅上面是两片开启的幕布,幕布上面无疑是天国。从天国云端走下来的圣母和圣子注视着前方,庄重而慈祥。

基督徒死前有一段祷词:“我们在天的圣母,请用您那充满同情心的眼睛再瞧我们一眼;我们死后,请把我们的灵魂带到您的儿子耶稣基督那里去。”这是一幅宽慰人们死后升到天国的导引图,慈祥的圣母是每一个心灵痛楚的人的母亲,是每个人内心都渴望的可以永远依靠的,永远信任的,无时无处不在的,永不会让你失望的圣母。我们不能不说,基督教所创造的圣母和基督的形象的确给曾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带来过巨大的宽慰和希望。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死后,利奥十世接任教皇。利奥十世是个热爱世俗生活的贵族。他热爱艺术,花费巨大的财力支持艺术事业。他把美术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请进宫已经属于思想开放了。他还引进了舞蹈家、驯兽人、小丑和玩杂耍的,这简直是惊世骇俗了。这种教皇当然与拉斐尔一拍即合,拉斐尔搬进梵蒂冈成为宫廷画家。教皇成了他的忘年交,他还有一大堆有钱有势的朋友,他的订单滚滚而来,财富和权势推都推不掉。他率领一个庞大的作坊日夜繁忙。人们仿佛要把他的天才榨干。他的画看起来轻松省力好像信手挥就,却不知那是呕心沥血的结果。他患了肺结核。在那个时代,这种病没有药可治。那时的医生看他发烧便给他放血,却无人知道病在肺里。他仍拼命工作,终于在他37岁生日那天,永远闭上了他智慧的双眼。

“我们可以把其他人的作品称为绘画,拉斐尔的作品却是活的,有血有肉,有呼吸,每一部分都充满活力,生命的脉搏跳动不息。”

他短暂的一生生活幸福,事业顺利,在许多艺术门类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他的陵墓上刻着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着拉斐尔,当他在世时,大自然深恐被他征服;当他谢世后,又怕随他而枯萎。 



荷兰之子伦勃朗



年老的伦勃朗坐在两个年青画家和一群漂亮姑娘中间。他们把站在街边的伦勃朗当成疯老头,请他喝酒,叫他扮演所罗门王。伦勃朗也许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接受了这个邀请。

“忧愁和智慧一同生长……”

在一片哄笑声中,伦勃朗背诵着所罗门王的箴言。也许是酒的原因,他的老眼潮湿明亮。向着哄笑的年轻人,伦勃朗说了他的一生。

这是影片《伦勃朗》的最后一段。之前的字幕是“最后一年……”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只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一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绝然不同的。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佛罗芒坦视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1606—1669年)是莱顿一家磨坊主的儿子,父亲让他上大学,想使他成为法律家。由于天性爱好绘画,伦勃朗只上了6个月大学就休学了。他先跟从鹿特丹的一位画家学艺,17岁时去阿姆斯特丹,进了一位崇尚意大利画风的、很有名声的同乡画家拉斯特曼的画室。功成名就之后,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兄、母、姐的肖像,其中以他的一幅戴金盔的兄长肖像最出色,显示出了画家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是“紫金色的黑暗”。不久,他的巨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作)的集体肖像画,又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这种带风俗性的集体肖像画,是时代的需要。在照相术未问世以前,资产阶级同业公会都喜欢悬挂这种画。

伦勃朗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28岁时与一位名门闺秀莎士基亚结婚,这时他的绘画声誉已初步确立。莎士基亚原是画家认识的一位美术商威廉布尔克的表妹,伦勃朗是被邀给她画像时认识的,两人一见钟情。伦勃朗坚决要娶她,可她的亲戚不同意。自小失去双亲的莎士基亚是已故吕华顿市长的女儿,并拥有一笔相当大的遗产。伦勃朗不顾一切反对,几经努力,这对恋人终于成了眷属。

妻子富裕的家庭成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伦勃朗的肖像画在中年以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直言之,就是朴素、真实、注意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实主义肖像画以朴实无华为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标准。它能被人们理解,也最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在鉴赏与审美上也有持久的意义,伦勃朗的肖像画所以能与历史长期共存,也在于此,而且朴实无华更能揭示出一个普通人形象的纯真心境。

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给伦勃朗的绘画打上了强烈的生活烙印。

事实上,人生的巨大变迁的确造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大改变。在他生活顺遂的40岁之前,他的绘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缺乏独创性然而却有着熟练技巧的人物肖像画,如《解剖课》和《造船者》等;另一类是以夸张甚至是粗野的风格创作的神话和宗教画,如《普洛塞耳皮那被抢》和《参孙的失明》等。此时的伦勃朗尽管也是荷兰的一位优秀画家,甚至也可以称为天才,但却不会是一位有巨大影响和独创性的大师。在他的妻子去世后几年,1644年,伦勃朗生活的每况愈下造成的窘困开始影响其画风的发展。伦勃朗不再画那些平庸的肖像画和一些神秘玄想式的神话题材,他开始愈来愈多地选择那些有着深刻人性的题材,他在宗教题材中注入了父爱、怜悯与饶恕的主题,贫困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视线,他把下层普通的穷苦民众画入了他的作品之中。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拉斐尔的圣母已经成为人世间上流社会的理想化的贵族妇女的话,那么在伦勃朗的《圣家族》中,圣母已成为一个普通的贫苦人家的农妇,而其家庭,的确也全然是一个简陋而温馨的农民家庭了。此时的伦勃朗以正视现实的态度在下贱粗丑的普通民众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人世炎凉使得伦勃朗对人的理想也更深入。他的人物画中开始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物心灵的表现。伦勃朗认真地观察他的表现对象,他认真地表现他们的富于心理透析意味的姿势和人与人间情感交流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脸上每一个细节所透露出的心灵的悠长意味。伦勃朗的自画像是著名的。年轻的无忧无虑的伦勃朗曾经把自己画成漫画式的美化青年,戏谑般浪子,装扮式的文艺复兴的廷臣。他仔细研究过自己的脸部特征和各种表情、皮肤与头的不同式样,采取各种姿势、穿着各种服装,运用不同的光照,直到贫困的生活在他的面孔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迹。伦勃朗的人物总是给我们透露出复杂的心灵的信息。伦勃朗的绘画有着富于情感的丰富色彩,他的色彩总是那么深沉、厚重,在一片深棕色的基调中,他谨慎地使用着有限的亮色。他利用织物的华贵的闪光,在明亮的金黄、朱红的点缀中构成一片漂亮的暖调,他在这种调子中又不时穿插些鲜明的蓝、绿等冷色,使其颜色如同宝石一般熠熠生辉。

也许,伦勃朗对光的使用给人的印象更深。如同他谨慎地使用亮色一样,他也独到地运用明暗。他自由地戏剧性地处理复杂画中的明暗光线,他利用光线来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情节性绘画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说:一个画家仅仅能画肖像,还不能称之为巨匠。伦勃朗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画肖像、人物群像、风景,他还画极为精美的腐蚀法铜版画,在荷兰绘画的所有类别中,他都是最重要的人物,无疑,伦勃朗也是影响世界绘画发展的最重要的大师之一。后世的荷兰伟大画家凡高曾面对伦勃朗的画说过,“你知道吗,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这幅画的前面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这就是伟大的艺术不朽的魅力。

伦勃朗·范·兰,是继肖像画家哈尔斯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伦勃朗的艺术,正处在荷兰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欣欣向荣的年代,文化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解放后的自由思想,以及由民主革命培养起来的对生活的热情。 



雕塑界的摩西罗丹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罗丹1840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很普通的平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警务人员,母亲是一名贫苦人家的女儿。罗丹很小时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而且有相当的天赋。与普希金一样,罗丹不喜欢的功课成绩都很差,这使在他身上寄托了很多希望的父亲深受打击。在姐姐的帮助下,父亲把罗丹送进了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为他提供食宿费,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着姐姐。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椰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他自己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正在罗丹为两次的失败感到痛不欲生时,传来了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了修道院的消息。这使罗丹极为伤心。两年后,姐姐在凄苦中死去。沉重的打击使罗丹不能自拔,他万念俱灰,进修道院当了一名修道士。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句话来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琪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300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因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颍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