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历野获编-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王并封】国本之争,自己酉至癸巳几十年。朝端竞沸如蜩螗,终不得请,甚至廷杖,空署罢逐,而不能止。至癸巳春,太仓相公自省观来京,时虚首揆待者逾年矣。至则预戒言路,勿及建储事,阁中自当一力担当。忽有密旨至太仓私第,次日即得待嫡之旨,引《祖训》为证,今且并封三王。涂御史(杰)、朱寺丞(维京)首争之,俱遣戍。于是争者满朝,而礼部陈主事(泰来)直攻太仓,语太峻,遂一切留中不下,太仓自认条旨之误,于是并三王之封亦寝,涂朱免戍为民。并封旨下时,人多不谅太仓。至其冬,再三力请,其密揭至二十余上,始命元子出阁讲学。虽未正储皇之位,而人心遂大定矣。嗣得之一二名公云:太仓从南来,路遇诸仪部(寿贤)请告归,问以京师近状,且及册储一事。诸云:“上多疑猜,未肯遽立,有识者以并封三王为妥。”太仓犹未谓然,复问:“赵定宇云何?”诸曰:“赵正有此议。”诸乃太仓丙戌门人也,意遂信之。抵京问赵少宰:“公果主此议乎?”赵曰:“佥言以为然,不独我也。”赵始与王微隙,寻已讲解,不虞其非诚言。迨纠弹丛集,始大悔之。赵亦特疏救正,语甚侃侃。太仓乃悟二人有意绐之,业为所误,隐忍不敢发。至秋而有吴镇告计赖婚之事,赵蒙恶声去位,说者又谓王相实主之,所以报东门之役也。

然两公俱当世伟人,终不敢信其然。

【立储仪注】辛丑皇太子册立仪注,有太子受册,恭谢皇贵妃之文。盖用宣德、嘉靖旧仪也。然考太祖初定之制,本不及皇妃,时懿文为中宫所出,自无他竭。至宣德二年而英宗升储,始改添谢上与皇后八拜之后,即谢皇妃四拜。皇妃即孝恭孙后,时尚为贵妃,英宗其所出,则礼自当以义起。其后百余年,而为嘉靖十八年庄敬太子升储,亦于谢上及中宫礼毕,谢贵妃则俱用八拜礼。盖贵妃王氏,亦庄敬生母,而拜礼已并隆矣。今东宫之立,即谒谢上位中宫,先皇贵妃,而次及皇妃,俱四拜礼。时生母恭妃王氏,尚未进封,故仅得四拜。而贵妃郑氏,徒以位号尊重,遂居恭妃之前,此则前代所无。而礼臣创议者,时以为异。然以今上意中事,或不妨将顺也。唯英宗册立以后,则母妃受命妇贺,其后俱进笺称庆,一同太后及中宫之仪。今则删去,意者亦压于翊坤郑妃,非得已也。时建储大典,颙望廿年,一旦允行,中外欣跃,故礼臣不敢复较小节,以咈上旨耳。

按英宗册立最幼,尚未及百日,命名之期,盖宣庙急欲孝恭正椒寝之位,所谓母以子贵也。今太子年最长,受册时,睿龄已二十岁。而次年纳妃,过摽梅之期久矣。两朝大典,迥异如此。

【皇子追封】下殇不成服,不追封,此古今通例,至本朝尤严。如高皇帝第二十六子楠,为葛丽妃出。未逾月而薨,遂无封典。而文皇帝第四子高曦,亦因之。至纯皇帝长子,为昭德万贵妃出,以将及周■而薨,不命名,不追封。是时万妃宠震天下,又得一索之祥,而斤斤守祖宗法如此。至肃皇帝第五子,则生仅一日而薨,亦赐以名,追爵为颖王,谥曰殇。此出何典制耶?然犹曰帝子也。若与献帝之长子,生于藩邸,亦仅五日而亡,事在弘治庚申,至嘉靖乙酉,已将三十年矣,亦追封岳怀王,命首辅杨一清撰墓碑。抑何不经之甚耶?又至庚申年,则已周一甲子,始赐名曰厚 熙。盖向来玉牒中,尚未有名也,亦怪矣。按皇子以百日命名,而高皇第二十六子,尚未及期,已先得名,盖未定制也。若宪宗长子,以正月生,至十一月薨,亦未赐名何耶?是未可晓。

【使长侍长】国初沿亡元余习,臣下呼亲王俱为使长,未知取义谓何。如文皇登极后,问建文故将平安当时相窘状,安对曰:“此际欲生致使长耳。”今亲王不闻有此呼矣。又侍长之号,则今各藩府之女,俱有此称,会细叩何义,则云尊其为侍妾之长也。乃至支庶猥贱,不膺封号,且恣为非礼者,亦例受此呼,其辱朱邸极矣。今《荆钗记》戏文中,尚有“怕触突侍长”之语,则此号相传亦非一日。

【亲王来朝】永乐朝,亲王入观者不绝,盖文皇矫建文疏忌宗室,倍加恩礼。宣德间,汉王高煦,以反见诛,遂废入朝之事。唯英庙复辟,以襄献王宣宗同母弟,曾有疏上章皇后,请视南城起居,又疏劝景帝朝南内,上感其诚,且先有于谦等,以金符迎襄邸之谤,欲慰安之,故命之入朝,情礼优渥,前代无比。其归国时,车驾又亲送至庐沟桥。特赐以护卫,时护卫不设久矣。此后,亲王不朝者将四十年。至弘治八年,上复下诏,召崇简王入京,以圣祖母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年高,念叔崇王,欲一见,盖崇王亦英宗同母弟也。时倪文毅(岳)为礼卿,抗疏力止,以黄河泛溢,中州亢旱,三王之国,物力不充为言。

上曰:“卿等说的是。但朕承圣祖母意,已有旨往取王来了。”

迄未允。未几忽奉中旨免王来。余味倪疏,末有云:“太皇太后享天下养,崇王亲爱所托,恩礼无加。今奉命来朝,虽少遂一时欲见之心,然欲别,则难免眷恋不舍之情。既去,必倍增忧思不忘之念。他日上廑圣虑,虽欲悔之无及矣。”此等语,切中人情意中事,虽欲不允得乎?此虽孝宗转圜,亦持论者婉曲真切,有以动之。

【亲王迎谒】天子行幸,至藩王境内,例出迎谒。祖宗朝唯永乐七年巡幸北京,至济宁州,鲁王肇辉来朝。次年还京亦如之。其后武宗巡游最频,然未闻有亲王朝谒一事。至于山西大同府驻跸更久,太原府亦曾临幸,初不闻代王与晋王如何祗奉。至正德十四年南征,过临清州,则德、鲁二王俱在境内,亦不云迎见行在也。惟嘉靖十八年,世宗幸承天府,先敕谕路近王府封疆者,出城候驾,跪迎道傍。驾至行殿,行五拜三叩头礼,于是赵王迎于磁州,汝王迎于卫辉,郑王迎于新郑,周世孙迎于郑州,徽王迎于所封钩州(今禹州),唐王迎于所封南阳府,俱宴赐有加,而朝宗王会之盛极矣。故事,亲王非迎驾及扫墓,不许出城一步。至万历六年,故相江陵张公,以葬父归,过南阳,唐王出郊谒,具宾主,及答拜留款。张坐南面,王相向讲敌礼。至襄阳府,则襄王亦仿唐例无少异。盖朝见伏谒之礼。一切不讲,而亲藩反以得亲奉謦欬为幸事。僭紊至此,安得不败!又先期遣牌云:“本阁部所过,二司谒见,俱遵见部礼。”盖勒其长跪也,于是手板折腰,与州县下僚无异。但布按二司,惟入吏部,始行跪礼,至私第,则仍以客礼见。江陵妄自尊大,并典制不复问矣。

【赵王监国】永乐二年,上在京师(今南京),以第三子赵王高燧留守北京。永乐八年,改命皇长孙留守,而燧犹留行在,时皇孙睿龄十有三矣。至永乐廿一年,上在行在,频以疾不视朝,中外事悉命皇太子决之。时仁宗英断,裁抑宦寺,而内臣黄俨、江保等,尤见疏斥,因日谗太子于上。赖圣明不能间,然亦稀得进见矣。俨素厚高燧,尝阴为之地,诈造毁誉传于外,谓上注意赵王,外结常山护卫指挥,命孟贤等举兵,推赵王为主,因谋不利于上,并皇太子。时钦天监官王射成,与贤厚善,密告贤天象当易主,贤等谋益急,令兴州后屯卫军高正等,连结贵近,就宫中进毒于上,候宴驾,即劫收内库兵仗符宝,执文武大臣,令高正伪撰遗诏,付中官杨宝养子,至期以御宝颁出,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皇帝。时有常山护卫总旗王瑜者,高正之甥也,正密告之,瑜力谏不从。瑜遂非时上变。上览伪诏震怒,立捕杨养子斩之,命急捕贼,尽得之,召皇太子、赵王、勋臣、文臣等皆至,上御右顺门亲鞫之。上顾高燧曰:“尔为之耶?”燧战栗不能言。皇太子力解之曰:“高燧必不与谋。”上以王射成以天象诱人,先诛之。贤等更加穷治,勿令遽死,未几并其党悉诛。此事详见实录中,审尔,赵王之罪,不容赦矣。郑晓《吾学编》叙此事,不云高正等谋弑,殊为失实。赵王以洪熙元年之国彰德,宣宗征汉庶人还师时,欲乘虚袭赵,以杨士奇力谏而止,似乎失刑。高正,一作高以正,后历官至都督佥事。

【杨东里议赵王】宣宗之讨高煦也,回师欲袭赵。时杨荣极赞成之,赖杨士奇力谏而止。人称其功,至今不衰。然士奇之志,赞善梁潜墓也,云:“永乐十五年,车驾狩北京,上有疾,两京隔数千里,支庶萌异志者,内结权幸,饰诈为间,一二谗人助于外。会有陈千户,事连梁潜,遂死非命,十六年九月十七也。”所谓萌异志者,盖指赵王高燧;权幸者,内臣黄俨、江保也。既谓赵有异志,何以力保其不反?且知梁潜之冤矣,何以自文皇崩后,又相三朝,二十余年,不一为潜白见冤状,使得昭雪于泉下耶?方仁宗监国时,潜又与士奇同为侍臣之副,殆不可晓。潜曾主永乐十三年会试,又主十五年应天乡试。

【周定王异志】周定王橚,高皇帝第五子,高皇后出。初封吴国,于浙江之钱唐。继改封周,建国河南开封府。至洪武二十二年,自弃其国,走凤阳。上命迁之云南,未行赦归。建文帝即位,王次子有爋,告王谋逆,又窜云南。已召还留京师。

比靖难师入出见,文皇哀之,复封开封。王上书言汴城岁苦河患,上为营洛阳新宫,将徙封焉。未几,又言河堤渐固,乞仍修旧宫,以省烦费,上又从之。永乐十八年十月,护卫军丁奄三等,屡上变,告王不轨,召至京师面诘之,示以告词,唯顿首称死罪,乃革其三护卫放还。夫定王世所称贤者,而举动乃尔。其初有爋蜚语,尚云方、黄造谋继而再告,输伏无辞矣。

岂非瞰六飞屡驾,复袭壬午故事耶?且当太祖在御,不俟父命,擅离封域。既而倏请洛阳,仍恋大梁,何其躁动邪!再窜滇南,终保禄位,幸矣!

【藩府再建】太祖第七子齐庶人,之国山东青州府,建文中,以嫌死国除。而太宗第二子汉庶人,即封其地,未行而改乐安州。后宪宗第七子又国于此,是为衡恭王,传至今第八子潭王,封湖广之长沙府,后坐妃事自焚,国除。仁宗第五子襄宪王又封其地,至正统间移襄阳。英宗第七子又国于此,是为吉简王,传至今第十二子湘献王,封湖广之荆州府,建文中,坐嫌自焚,国除。至成祖靖难,以太祖第十五子徙国其地,是为辽简王,传至隆庆二年,庶人宪 节,以罪废不嗣。第二十二子安惠王,之国陕西平凉府,寻以无子,国除。永乐中,以太祖第二十子封其地,是为韩宪王,传至今第二十四子郢靖王,之国湖广之安陆州,无子,国除。仁宗第九子封其地,是为梁庄王,又以无子,国除。至宪宗第四子献皇帝,复于安陆建国,世宗龙飞,升为兴都承天府。懿文太子第四子衡王,永乐中降封怀恩王,建国江西建昌府,未几废之,后为仁宗第六子荆宪王封国,又改封湖广蕲州。至宪宗第六子又封其地,是为益端王,传至今。仁宗第十子卫恭王,建国河南怀庆府,未行,薨。

即改第二子郑靖王,自陕西凤翔府徙国于此,传至今。英宗第五子秀怀王,之国河南汝宁府,无子,国除。即以封第六子为崇简王,传至今。宪宗第五子岐惠王,之国湖广德安府,无子,国除。即以第九子寿定王补封其地,又无子,国除。至世宗朝,又以第四子封德安,是为景恭王,不数年薨,亦以无子,国除。

宪宗第十一子汝安王,之国河南卫辉府,无子,国除。弘治间,又建兴府于此,献王以逼黄河为辞,乞改安陆,上允之。至今又为潞王府,则先帝穆宗之第四子,而今上之同母弟也,以万历十七年之国。按安陆之封再绝,而兴邸肇开,遂为万世丰镐之地。德安之封再殄再续,而景王又世宗爱子,几有夺嫡之渐,终以胙土不嗣。盖废兴莫非天意,不皆地灵也。按太祖第五子初封吴王,旋改封周。盖以上霸府初开,曾以吴王纪号,故亟更之也。至懿文第三子允熥,又封吴王,何耶?不可谓非方、黄诸公之失矣。又如宪宗于景泰中,从太子降封沂王,英宗复辟,太子反正,则沂亦青宫潜邸,不宜再封。至泾简王为宪宗第十二子,弘治十五年,又之国沂州。宪宗初被废,虽不入沂,然景帝时,给事中徐正曾密疏,欲出太上及沂王于沂州矣。此等嫌疑之地,即不封建亦可。是时刘晦庵当国,李西涯、谢木齐为佐,何以不商及此?

【郡王谋叛贷命】宗室中谋不轨者,亲王则有汉府高煦、宁府宸濠,郡王则有安化王寘鐇,皆罪状显著,夷灭无辞。若正德中,归善王当冱之死,人尚以为冤。其他支庶,如代府充灼之属,尤幺么不足数。惟情罪最昭灼,审鞫最详确,犹得死牖下者,无若景帝初年,处岷藩事,最为失刑。岷府广通王徽炸者,太宗第十八子庄王之第四子也,有武冈州民蒙能等,投为家人,导以不法,又引致仕后府都事于利宾,以相术干之,谓炸有异相,当王天下,因谋逆,将以景泰二年五六月起兵,直趋南京,据大位。先以金造轰天王之宝,又以银造灵武侯、钦武侯诸印,改年号曰元武,伪作敕书,遣蒙能及陈添仔等,以赀币并印,赐诸苗帅,会兵大举。未行而事泄,上遣驸马焦敬、内臣李琮,往征之炸。时未有兵,束手就道,比至鞫于廷,俱伏反状。适湖广督臣王来等,亦奏陈添仔、蒙能等新招苗贼助炸,会炸已行,官军连击败之,大溃,蒙能隋苗兵遁还广西,并以炸所颁伪敕来上。景帝谓谋危宗社,法不当恕,姑屈法贷死,斥为庶人,并家属禁锢凤阳,第斩于利宾以徇。又五年为景泰乙亥,蒙能匿蛮中,自称蒙主,纠引生苗三万余,寇龙里等城。湖广镇臣以闻,帝命贵州、广西文武大帅,会湖广合剿,时能已破铜鼓诸卫所,杀都指挥汪迪,声势大振,抚臣尚书王永寿告急。兵部尚书于谦至自请往讨,帝不许,但命总兵南和伯方瑛进兵。至英宗复位,始歼焉,凡平寨一百九十五,斩级三千,而他帅不与焉。此事首尾五年,黔楚骚动。蒙能何足道,徽炸者,僭号纪元,伪造符玺,图踞留都,其罪岂在寘鐇之下?犹得保首领,终天年,政刑如此,宜景帝之不终。此事纪传既少见,爱书亦不存,人无知者,故备列之。若较之近年楚府劫贡一事,至论斩传首,真可谓倒置矣!

【兄王伯王】晋定王济熺,太祖第三子恭王嫡长子也。既嗣位,至永乐十三年,为庶弟平阳王济熿所谮,削爵禁锢。时太宗宠信熿,即以熿代封晋王,后淫暴不法,并诬陷兄事渐露,仁宗即位,还熺冠服及王号,徙居平阳,称之曰兄王。宣宗即位,进称为伯王宣德二年,济熿通高煦事发,削爵锢凤阳,而熺居平阳如故。宣德四年,熺请还太原奉恭王祀,上不许,命建庙于平阳。复书以太宗建都北京,即作太庙于北为比。是时晋竟虚国无王,至宣德十年熺薨,子美珪,始以平阳王嗣晋王位归太原。时熺昭雪久,终不还国,亦终不得称晋王,其故竟不可知。济熺先封昭德王,改封平阳,其妃为曹国公李景隆女,熺之废,景隆之力居多。

【淮王宗庙称号】初,淮康王世子见濂早卒,谥安懿世子,无子。康王老,请以次子清江王见淀摄府事,王薨,见淀寻卒,谥端裕。其长子祐棨为淮王,而以见濂追封淮安王,其妃王氏为王妃。时册称安王,为祐棨伯父,故其常祭祀号安王称王伯,清江王称王考。其所居宫,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