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历野获编-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籍当差,犹然陇亩良民,固未尝有罪。国初粮长,例得用平巾,则藩司寇所戴,似为得之。又冠带闲住者,必先云革了职,盖已夺爵秩,无品级高卑可分,一切头踏仪从,俱不得用,仅予以仕服耳。以故嘉靖辛酉,高安吴宗伯,以闲住归时,已拜少保,其见客止青衣角带,并侍卫亦无之。真深谙祖制,得大臣之体,今俱以章服,里居皆蟒玉金紫,呵殿赫奕,与居官无异,失之远矣。念上乙酉年,右通政梁子琦,以议寿宫不合,奉旨降本司参议闲住。丁亥年,在籍兵部尚书凌云翼,以殴诸生被讦,奉旨革去宫保,以尚书闲住。夫既罢闲住,又何秩可降?乃复从贬谪,是无官者反得官矣。揆地如此票拟,不满谙练者一笑耳,先朝故老,决不冬烘至此。

【教坊官】教坊官,在前元最为尊显,秩至三品,阶曰云韶大夫,以至和声郎,盖亦与士人绝不相侔。我朝教坊之长,曰奉銮,虽止正九品,然而御前供役,亦得用幞头公服,望之俨然朝士也。按祖制,乐工俱戴青橑字巾,系红绿搭膊,常服则绿头巾,以别于士庶,此《会典》所载也。又有穿带毛猪皮靴之制,今进贤冠束带,竟与百官无异,且得与朝会之列,吁可异哉!

○科场

【教职屡为考官】荆州府教授陈观字子澜,以乡荐授福建延平府教授,岁满调湖广黄州府,升国子助教,力请补外,改除武昌府。又调荆州府,初为应天府同考试官,再为福建考官,调荆州后,又为江西福建考官,以岁满致仕归,后起复为应天同考试官。自来举人无直选教授者,观得之,又辞成均就外任,且历四郡,一异也;教职典试未闻有三数往者,观凡六次,且为应天同考者亦二,二异也;观以洪武庚午登科,壬申就选,至正统辛酉,尚典试,凡为教职五十余年,三异也;卑官已居林下,又特选为主司,且屡为主考,又为分考,四异也。事见陈少保?(循)所为陈观志铭。

【学士两主会试】国初官制未定,词林晨星,以故有一人而三主会试者。如永乐十六年戊戌、二十二年甲辰,皆侍读学士曾棨为正主考,至宣德二年丁未,曾以左春坊大学士兼读学,又为副考,盖三度云。宜德八年癸丑,少詹事读学王直为副考,正统元年丙辰为正考,四年己未,已升礼部左侍郎兼读学,复为副考,亦得三次,然二公后俱终于卿贰,不得大拜。至成化以后,词林大备,渐不复然。惟钱文通(溥)成化中乙未、辛丑两为正考,而弘治三年庚戌,复入正主会试。然前二次俱学士,最后则为文渊阁大学士,非复词臣比矣。其他词臣,两主会试者固多,然其后次,多以入阁得之。其未得为阁臣,而再司南宫试者,天顺四年庚辰,尚宝少卿兼编修柯潜为副考,七年癸未以故官再为副,火焚科场,不完而出,此无足言。彭文思(华)以光学士主成化戊戌,以正詹事光学主成化甲辰,吴文定(宽)以谕德主成化丁未,以吏侍学士主弘治壬戌,石文隐(珤)以礼侍学士主正德庚辰,以吏书学士主嘉靖癸未,张宗伯(潮)以少詹事学士主嘉靖壬辰,以礼书学士詹掌主嘉靖甲辰,曾宗伯(朝节)以礼侍学士掌院主万历戊戌,以礼侍学士掌詹主万历辛丑。此五公中,其后惟彭、石得为辅臣,然彭戊戌为副,甲辰为正;吴丁未为副,壬戌为正;石以庚辰为正,癸未反为副;曾两次俱副考;内惟张两度俱正考为奇。然甲辰之役,以病卒于闱中,舆尸而出,盛美之缺陷如此。

【十典文衡】弇州盛事纪,钱侍郎(习礼)六典文衡,以为极奇。不知其于永乐二十三年甲辰已为会试同考,宣德二年丁未再入会场分考,则并后之乡会主试,共八次矣。而正统元年丙辰廷试,四年己未廷试,又皆为读卷官,凡主文柄者十度。

又钱之初主应天乡试,为宣德己酉,而误书为永乐丙午;正统四年读卷,而误书为主考;至正德六年辛酉,钱又以翰林光学,为顺天主试,而弇州缺不书。始信纪载非易事。

弇州《盛事》,又记梁文康(储)正德戊辰、甲戌两主会试是矣,然文康弘治壬子、辛酉又两主顺天乡试,竟亦失记,何也?何如刘文靖(健)再主两京乡试,四同考会试,一主会试,六充廷试读卷;李文正(东阳)再主两京乡试,两同考会试,两主考会试,八充读卷,似亦可为钱侍郎之亚云。

又杨文敏(荣)典京畿乡试一次,廷试读卷九次,亦可称十典文衡。又初预修高庙实录,后文、昭、章三庙实录,又为总裁,俱为难遘。其十知贡举者,前为胡忠安(濙),后为严分宜(嵩)。十为读卷官者,前为蹇忠定(义),后为王文端(直),亦可称盛事。

【金实】金实者,浙之金华人,永乐初生员。上书陈王道,其纲有四,其目有五。上嘉纳之。又试策三道,俱称旨,遂命入文渊阁,预修《太祖实录》。书成,授翰林典籍。又预修《永乐大典》,晋春坊司直郎,洪熙中,升卫王府长史。正统四年,充会试同考官,即以是年卒于京。以青矜为纂修,一异也;以青宫近臣,曳裾王门,二异也;以藩府外僚,膺文衡重任,三异也。是时官制已久定,而金实独承异数如此。是科与实同为分考者,有浙江佥事花润生,而江西丰城人李郁者,以承差习《礼记》中五十九名。

【考官序次】景泰二年会试,吏部左侍郎江渊、修撰林文为考官。二人俱庚戌进士,林为一甲第三人,江则庶常也。林滞史官二十二年矣。知贡举礼部尚书杨宁,亦其同年。三人者官爵高卑敻绝,而同事南宫已为可异。至房考则侍讲刘俨,官反尊于副主考。而修撰编修二人次之,南京刑部主事钱溥、广东左参政罗崇本,又次之,其末则教授、学正、训导各一人,凡分考八人。始中二百名,较前朝加多矣。景泰五年会试,分考始无外官,其领房为翰林院侍讲兼左春坊左中允杨鼎,而詹事府丞李龄以己酉贡士次之,左中允廉修撰柯潜又次之。可见本朝官制,重词林而抑坊局。且侍讲中允俱正六品,而相兼如此。天顺初元,岳正以修撰入阁,亦兼赞善,则俱从六品相兼。

至今上己卯,用中允高启愚主应天试,而侍读罗万化副之。后来以舜禹命题,为言官论列,高坐削夺。弇州公谓故事修史主考,皆讲读先而中允后,此举乃出政府意,而不知讲读之得兼中允也。然则不但弇州未熟典故,即江陵公当轴,亦不谙本衙门旧典矣。是年会试对读官有仙居知县张翔,名下书文学才行出身。取中三百五十名,如永乐十三年之制。又正统十三年,弇州云是科廷试右都御史掌鸿胪寺杨善以守城读卷,然是年登科录,并无杨姓名;至景泰二年、景泰五年二科,始为读卷官耳。且正统戊辰科,尚以亚卿掌鸿胪,至景帝监国,始升右都也。弇州博洽第一,而偶讹乃尔。

【乡试取士滥额】景泰四年癸酉,各省直乡试竣事后,给事中徐廷章上言:“今者科举,山西、陕西皆取百名,其数浮于额三倍,为悖典制。”按正统四年,英宗在御,已定山西、陕西解额皆四十人。则所收虽未至三倍,而考官故违明旨,罪难自逭。乃礼部覆奏云:“此后仍宜如宣德年例。”盖不以正统所增为成规矣。又云:“若文字果多合格,亦不妨多取,但不得过二十名。”则并宣德旧额,亦不复遵矣。时掌春曹者为胡忠安(濙),其人以模棱致高位,宜有此等议论。至正德三年,则科场定制明备已久,又用给事中赵铎疏,下礼部议增解额:陕西为百名,河南九十五名,山东、山西俱九十名。是时刘瑾、陕西人;焦芳、河南人;故比周为奸,厚其桑梓。而齐、晋二省,则以余润见及,遂超江、浙、闽、楚四大省,而出其上。又二年芳逐瑾诛,是科其说不复行。然是时周阳曲(经)以宗伯主议,何以附和至此,岂亦以身为山西人耶?先是弘治间李广之死,六科十三道纠周贿赂交结诸状,周恚辨甚厉。今视此举,无乃不诬。未几殁,而易名文端。时周婿曹元为逆瑾私人,新入辅政,遂得上谥。按正统初广解额,江西仅六十五人。河南仅五十人,乃宣德八年,一甲三名钟复,已中江西乡试一百九名;三甲进士杨玉,已中河南乡试一百二十七名。此则不可晓矣。

【奏讦考官】自来子弟不第,父兄无奏讦考官者,惟景泰丙子顺天乡试,内阁陈循、王文有之。循言子瑛,文言子伦,文字俱优,不为试官刘俨、王谏所识拔,欲罪之。赖大学士高谷力为救解,俨等宥罪?瑛、伦俱许会试。次年丁丑正月,睿皇复辟,而王文就诛。陈循遣戍矣。此事古今创见,宜其不旋踵而败,后人亦无敢效之者。惟嘉靖甲午顺天乡试,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以子不与中式,乃指摘场弊,劾考官廖道南、张衮,且以太祖诛刘三吾为言。道南等即引陈、王及刘俨故事以答,上两不问。次年鋐亦劾罢,旋死。鋐之横恶,此特其一端,且狠暗无识,至此更为可笑。此后二科,为庚子顺天乡试,掌詹事礼部尚书霍韬,亦以子畿试不录,恚甚,欲纠主司童承叙、杨惟杰,其门生李开先力劝之曰:“公有子九人,安知无入彀者,姑听之。”韬次子与瑕,果中广东乡试第九名,霍乃止疏不上,未几亦卒于位。自制科以来,大臣仅有此三次举动。

至霍渭厓则正当主上眷知,其疏果上,必有非常处分,赖李中麓巽言而止,总之舐犊情深,裂四维而罔顾,或诛、或窜、或自毙,俱近在岁月间,则其心死久矣。

【减场解元】正统甲子科,四川乡试,以周洪谟为解元,其卷减场止五篇,考试官为监利县教谕杨述所特拔。明年乙丑举一甲第二人,历官史局。至成化十六年,洪谟为礼右侍郎,上《疑辨录》三卷,订《朱熹集注》、五经、四书之误,欲乞圣裁,亲加笔削,写其误者于前,续今所订者于后,赐以书名,如汉《白虎通》之类。上曰:“汉唐宋诸儒,四书、五经注释,各有原委,永乐间,儒臣奉敕纂修考订,悉取其不悖本旨者,录之天下,习学已久。洪谟乃以一己之见纷更,不许行。”次年周即正位宗伯,其在掌行多所建白,亦不尽允行。宪宗升遐,首上疏驳御制《太学碑》、《灵济宫碑》、《东岳碑》、《显佑宫碑》、《延福宫碑》、《戒百官敕谕》,及龙文春景诗诸文字用字讹谬,宜令改正,及宪宗谥议中含讥讪,宜速逮万安等治罪。时孝宗初登极,山陵甫毕,敢纠先帝制作之失?且句摘字贬,不遗余力,是诚何心?岂以辨疑一录见斥于宪宗,故以此逞其憾耶?是时万文康已去位,又其乡人也。盖借以挤其在事刘博野、尹泰和等耳。上命九卿翰林会议,皆引经传子史,以证先帝圣制,曾无一字之误。且谥议为礼部掌行,当日何以不言,不过希恩于己,嫁祸于人,盖已直抉其隐矣。覆疏上,得旨:“御制文字,考订不差。洪谟妄肆诋毁,本当重治,姑罚俸三月。”于是六科韩重等、十三道刘宪等,皆群起弹治之。

上以洪谟挟私偏执,但已罚治,姑宥为言,盖全大臣体也。使当日言官,追论其乡试五篇之卷,冒冠贤书;又献书为先朝所摈,故行谤讪,岂惟不得仍居秩宗,且掇大祸矣。乃终无一人及之者,次年洪谟罢去,殁而得易名文安,固圣朝优容;而一时士风之厚,朝论之平,亦不可诬也。成化末年,占城国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救。洪谟在礼部,请命广东官送之还国,尹直诘之曰:“还国遭杀奈何?”洪谟曰:“于彼杀之,我无预矣。”其经济如此。

【顺天解元】顺天解元,向有被议者,以辇下人众,妒口易生也。如予所知,景泰四年癸酉第一名罗崇岳,江西庐陵人,以冒籍斥。七年丙子,第一名徐泰,直隶江阴人,以内阁大学士陈循、王文论列,覆试得留。此二事,《英宗实录》中俱不详载。至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第一名章礼浙江余姚人,以冒籍被劾,覆试得留。万历十六年戊子,王衡直隶太仓人,以大学士锡爵子见疑,覆试得留。万历三十八年庚子,第一名赵维寰浙江平湖人,以文体被参,礼部覆试,罚科,举人之有罚科自此始。要之博洽如王,经学如赵,无忝榜首,亦遭指摘,世共冤之。当太仓公之为子辨覆试也,引章礼为言,而不及徐泰,盖偶不记忆耳。

【京闱冒籍】国初冒籍之禁颇严,然而不甚摘发。惟景泰四年,顺天举冒籍者十二人,时礼部主事周骙,请照例论罪,已中式者斥不录,未中式者终身不许入试。既而言者以为过刻,始令斥回者仍许再试,其中汪谐者,次科即联捷矣。至成化四年,星变考察,南京科道交章劾吏部左侍郎章纶,纵子元应,冒籍京卫军余,侥幸京闱中式,并其他罪宜究,上命礼部右侍郎、刑科都给事中毛宏,往按得实,奏请区处。上以事在革前,姑宥之。但革斥元应,令再入试,又中浙江第二十名,遂以乙未科登高第,为显官矣。至嘉靖二十二年癸卯,顺天中式陆光祚、毛延魁、陈策、俱以冒籍被劾。礼部请发回原籍,上命姑准存留,但不许今科人入试,而贷其父叔侍郎陆杰、太仆卿毛蕖、鸿胪卿陈璋罪。至四十三年甲子顺天乡试后,给事中辛自修,又纠章礼等五人冒籍,诏覆试,仅斥二人,而章礼即以乙丑登第,余考官监试俱无所问。至今上十三年乙酉科,顺天场后,冒籍之说纷起,既而给事中钟羽王发之。为浙人冯诗等八名,俱奉严旨,诗等二人,枷示顺天府前,满日同六人俱发为民,禁锢终身。是时讯治既酷,二生被重创,荷三木,穷冬盛寒,皆濒死而苏。八人中史纪纯之父为编修钶,至革职闲住;提学御史董,以失觉察调用;正主考左谕德张一柱调南京。盖自来冒籍受法,未有此严峻且滥及者。逮其后再有议,则宽政普及矣。

【薛文清主试】英宗天顺元年,南京之试,阁臣许彬子名起,与忠国公石亨侄名俊者,同登进士。时有诗曰:“阁老贤郎真慷慨,总兵令侄独轩昂者”指此也。但登科录刻许起书兄越为奎文阁典籍,遍考列朝无此官,然刻录必不误。盖英宗时犹仍国初旧制设员,今《实录》、《会典》诸书俱不载,则旧官之不传多矣。所云“吴节只知通贿赂,贤孙全不晓文章”,固为仇口;若所云“问仁既已无颜子”指“克己复礼”一节题,芟去首句,此却不妨;至“祭告如何有太王”,则《诗经》后稷配天,程文果有此语,其说似难通;至若“告子冒名当问罪,周公渫井亦非常”,因《孟子》题为公都子之言而去之,直云告子,《周易》井卦却引周公,其说出国初赵东山,亦微有可议。是年薛文清为主考,此何等人品学术,尚遭谤讪,下第举子之口,真可畏哉!是年同考翰林典籍徐佖、刑科左给事司马恂,俱书贡生系举人;供给官大兴、宛平二县主簿,俱同名姓王珙,一为丙辰贡士,一为壬戌贡士,俱岁荐也;领房同考,为尚宝少卿兼编修钱溥,以从五品兼正七品,其书批语衔直称少卿;而正主考礼左侍兼光学士薛瑄,以正三常正五,副主考通政参议兼侍讲吕原,以正五带正六,但书兼官为学士、侍讲,而不及九列之衔。俱不可晓。钱溥本以《春秋》起家,是年阅本经,又兼看《诗经》,亦奇。

【天顺初元会试】英宗以天顺元年正月十七日复位,二月会试,主考官为薛文清(瑄)、吕文懿(原),俱一时人望也。

而许起、石浚登第时,父彬以侍郎学士为次揆,浚叔亨以忠国公为总兵官,时有作俚诗嘲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