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瞒出道-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盟辞发自一个功曹之口,能代表哪一方的意愿呢?而袁绍、袁术、韩馥、王匡等尚在各自营盘中,对此表现淡然,缺少了他们的会盟,酸枣会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没有政治目标的酸枣盟辞只不过是应时的文章,它不具有丝毫的约束力,至于盟辞所郑重言及的对毁盟者的制裁,只是闪过耳边的咒语。之后的日子里,酸枣诸军悠闲地屯扎在营地中,诸将们则日日在高歌纵酒。

洪洞县里没好人了吗?也非如此,跟董卓动真格的也有那么三位,这就是联盟中战力最强的与战力最弱的两只部队:孙坚的长沙部队和曹操在陈留拉起的乌合之众,还有战斗力不算弱也算不上强的河内太守王匡的泰山兵。

孙坚曾经与董卓共事一场,对于董卓多少有些了解,他曾向当时主持西部军事的张温建议,将抗命不遵的董卓,军法从事。结果未能如愿,现在他要与董卓战场上见真章了。

洛阳南部方向,豫州鲁阳城,孙坚率领身经百战的长沙精锐,与董卓的西凉铁骑即将展开一场硬碰硬的厮杀;东面汴水,曹操的陈留新军,向董卓发起了鸡蛋碰石头的攻击,还能再出现一个颍川大捷吗?

谁也没有料到,率先尝到西凉铁骑践踏滋味的是河内太守王匡。

三面狂飙卷洛阳,

八方风雨会中州,

焉以强弱论侠士,

岂用胜败分匪侯?

第72节:四十五 第一刀劈在了泰山军的头上


四十五 第一刀劈在了泰山军的头上

一个政治上的混蛋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军事上的高手;在敌人打上门时政治上的糊涂虫也会突然清醒;暴君一样可以是一个智慧的军事统帅。

无间道高手周毖、伍琼这次没有能再忽悠下去,全力推荐的四世三公的革命后代打上门来了,这才让董卓恍然大悟。先宰了你们这两个内奸再说,于是,继前皇帝少帝刘辩丢命后,周毖、伍琼挨了董卓摧毁关东集团的第二刀。

应该承认,董卓的这两刀砍的相当高明:第一刀砍断了关东军主力……各州郡大员的希望之所在,给这些士大夫们在政治上来了个釜底抽薪;第二刀肃清了自己身边的阶级异己分子,铲除了敌人在自己阵营中的卧底。现在第三刀也举起来了,挥向的是与自己在河阳津正面相持的王匡。

董卓先是派兵在盟军控守的河阳津正面摆出进攻姿态,暗自却将主力渡河绕到王匡泰山军的背后,趁其不备,发动了进攻。

这次,以步兵为主的泰山军领教了西凉铁骑的厉害,睡梦中刚听到马蹄声,敌人的骑兵已到营前,还没来得及抄家伙,敌人的马刀已劈在了脖子上,根本没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便溃散了。

逃命也不容易呀,两条腿的怎么能跑得过四条腿的?一夜之间,泰山军主力大部分喂了董卓西凉军的马刀,王匡仅带少数部队侥幸逃脱,洛阳西北的军事压力不复存在。

在政治上董卓又做了个大动作,同时又具有特别重要的军事意义,这就是:迁都。

你们不就是想来抢这小皇帝吗?我把这小儿藏到大后方去,咱老董留下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陪你们这帮上马都得别人扶着的书生玩玩。

袁绍你这个娃娃不是不知道好歹吗?那也就别怪我董卓心狠手辣了,俺老董给你委官封侯,你给老子来个恩将仇报,领头起兵反我,我董某人也不是什么儒家贤孙,不懂得〃以直报怨〃那一套圣人说教,我给你来个一报还一报,早时不是不报,是时候没到,现在是时候已到,一切都报。

你叔父袁隗不是还在朝中做着什么太傅吗?我先用他一家老小祭刀,煞煞你娃娃的锐气!

于是,在滚滚的洛阳大火中,董卓露出狰狞的面目,全然不讲过去的情谊,他一不作二不休,灭杀了袁氏宗族自太傅袁隗以下男女五十余口,灭了袁家的三族。

还有另一个大大的好处:打仗不是耗费银钱吗?咱来个城外损失城内补,老子早看着你们洛阳这些富得流油的地主、富户不顺眼了,那钱放在你们家里留着当反政府经费呀?一律充董,不乐意?犯了法的人还能有啥政治权利呀?没收你们的所有资产是挽救你们,让你们为国家做做贡献,光荣光荣。

算了吧,还是给你们一刀省事,镇压了你这个现行,财产自然归国家了。战士们注意,活做得利索点、干净点,祖坟也给我刨开。好玩意儿拿去陪葬未免太可惜了,暴殄天物呀。给我来个皇军的三光政策,迁不走的人杀光!财物给我抢光!搬不动的烧光!给反政府分子们来个坚壁清野。西北的方向的毛猴子拾掇了,现在轮到东边的了。

洛阳东部,是关东军的主力所在(论数量),也就是我们前边所说过的中部兵团,驻军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有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等部,总兵力十万有余,超过与之对抗的董卓军徐荣部两倍还多。

可是这一方面军却没有个正经头儿,谁家的羊谁赶着,谁家的孩子谁抱着,谁家的部队谁护着,生怕自己的战士受了风寒,一个个都关在军营里养精蓄锐,就是不让上战场。

秦末诸侯讨伐秦国政府军的一幕在东汉又重演了:当时诸侯救赵到了巨鹿,面对秦朝大将章邯率领的四十万大军,都藏在寨墙后面瞧热闹,就看着项羽率领的西楚军一家在前面拼命。现在关东军的几位诸侯也是这种让〃别人死了我活着〃的心理,可是,能不能再出现个西楚霸王呢?

第73节:四十六 转眼间血本无归


四十六 转眼间血本无归

曹操想扮演项羽这个角色。

一是在剿灭黄巾军时,他也曾数历恶战,未尝败绩;而董卓却连战皆墨,未见胜果,自度董卓也不过如此。二是看着几位统军老大,畏敌如虎,怯战糜粮,心中实在看不起这些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上了战场尿裤裆的软蛋,便挺身而出: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三国志·太祖纪》)

大意就是说:我们以义除暴,盟誓都成立了,还婆婆妈妈的干啥……董贼把洛阳宫殿都烧了,还把皇帝这么小的孩子给绑架了,可怜不可怜?现在天下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你们也不借这个机会炒作一下自己,你们这些人哪,多好的机会呀!

来,看我曹操的!于是,便带着自己的五千新兵投入了正面战场。张邈是曹操的铁哥们儿,不能无动于衷吧?要说这张邈也够仗义的,不但派招兵买马时投过资的卫兹带两千人马助阵,还让自己的亲弟弟张超率三千精兵接应,帮人帮到底吧。

固然,董卓的一个区区校尉徐荣不是秦国的大将章邯,问题是现在的曹操远比不得力拔山兮的楚霸王,指挥的部队更比不得群狼般的西楚勇士,就是与在颍川剿杀黄巾军所率的羽林铁骑也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况且,闻名全国的西凉精锐又哪里是黄巾的乌合之众所能相比的?这像是带着一群刚长出嫩角的绵羊往狼嘴里送一样,行动虽然伟大,下场必然很惨。

部队到了荥阳汴水,与徐荣的骑兵部队遭遇了。曹操立即挥旗布阵,曹洪、夏侯惇等也马上按照在陈留演练的对敌阵型,指挥部队迅速变化队列。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五千新兵与卫兹所率的两千地方部队倒是没有一个怕的。 

谁知那徐荣打仗根本不管你什么章法,也不等你列好什么阵势,只听一声长长的号角,数不清的铁甲骑兵如同山崩地裂般压了上来!

呐喊唿哨震耳欲聋,马蹄声震得大地微微颤抖,只听得敌方战鼓隆隆,号角呼应,夺人魂魄,曹操的战阵也组不起来了。

原指望弓弩兵能射住阵脚,哪知道两轮箭矢放过,就如同海潮前扬了把沙子,竟连稍滞敌骑的速度都没能做到,敌军的钢铁洪峰瞬间已卷到眼前,顿时,雪亮的是刀,鲜红的是血,白红交加,上下翻飞;惨呼的是自己的战士,狂笑的是敌军的士兵,自己的部队已经崩溃。

刚穿上新军装的农民们哪儿见过这个阵势?什么为国为民的政治动员,什么军令如山的战场纪律,头没了,那玩意有啥用?保命要紧,跑吧,可跑得了吗?人家那大个长腿的西凉马跳的可不是盛装舞步,拼吧!逃也是个死。

可惜明白这一点的只是少数士兵,大部分兵败随山倒了。曹操傻了。也学那少部分战士,亲自出马拼杀,我曹操岂是临阵脱逃之怕死之人?谁想念头刚起,一支不知何处射来的骑弩钉在了胯下战马的脑门上,这下完了,铁蹄之下,安有完卵?

正躺在地上闭目待死之际,一骑飞到身前,睁眼看时,正是堂弟曹洪,这曹洪没有片刻犹豫,飞身下马,将曹操一把拉起,托上了自己的坐骑。这时候,战马就是战将的性命啊,曹操怎肯牺牲兄弟换己逃生?当即挣扎着下马。

曹洪怎容得曹操下马?在他心目中曹操早就不是什么堂兄了,是自己的主人,愿意为之效忠一生的主人:

〃主公速走,天下可无曹洪,不可无主公!曹洪步战也要保得主公脱此危难!〃

还能有啥说的?话说到这份上了,为了天下百姓就领了堂弟的深情厚谊吧。


第74节:四十七 超女一般都便宜了强人(1)


这曹洪步战的工夫还是相当了得,一把大砍刀舞得水泼不进,远拨箭矢,近挡刀矛,上斩人头,下砍马腿,西凉士兵竟近不得曹操一丈以内,这绝对是一人玩命,万夫莫挡。

终于且战且退,杀出重围,回头看,七千人马 残存寥寥,最痛心的是,那个初任都尉带兵的孝廉卫兹竟也伤命于乱军之中,不由曹操痛彻心扉,悔恨交加。

以后怎么办?呕心沥血聚拢的一点家底转眼化为乌有,还把投资者给搭进去了,血的教训啊!万幸兄弟子侄诸将性命尚在,咱曹操是那一蹶不振的人么?从头再做起,权当交学费,只有信心存,前途未可测,回老家,再招兵去。

不过走之前不能便宜了那几个拥兵观望的大佬,先回酸枣,骂他们个狗血喷头再说!

四十七 超女一般都便宜了强人

……孙坚小传

不得不先简单介绍一下孙坚这个人,因为他毕竟据有将来三国之一吴国的太祖位置,也可以说,孙坚就是吴国的国父,是孙坚创下了吴国的家底。

孙坚是吴郡富春人,打小就有勇有谋,我们在十七岁时大概还坐在高中教室里听老师训话吧?可人家孙坚十七岁时就已经当上了吴郡司马。

据《三国志》记载,熹平元年,年仅17岁的孙坚和他父亲孙钟乘客船办事,到钱塘时,碰到当地著名的海贼胡玉领着一帮弟兄在岸边分赃,孙坚见状,独自一人操刀上岸,对着众贼人指东划西,好像在指挥人马,胡玉等以为是官军来了,怕寡不敌众,弃财而逃,孙坚不依不饶,竟然还追上去砍了一个。

于是,名声大振,被吴郡太守看中,立即破格任命为代理郡尉,做了富春县的县吏。当年就被提拔正式做了吴郡司马,也就是郡尉,相当于现在一个市级公安局长。十七岁还是未成年人啊,厉害吧?

厉害的还在后面呢,还是熹平元年,在会稽称了好几年越王的许昌,继任新〃家督〃,他显然不满足越王的称号,改称阳明皇帝,在老巢句章(就是现在的余姚)起兵造反,并且有了不小的声势,聚集有上万人。

身为邻郡司马的孙坚闲不住了,招募了千把人吴郡〃精勇〃,与扬州的官军、会稽的官军一起投入了平乱之战,青年孙坚立了大功,阳明皇帝许昌的造反被轻松镇压。

得胜而回的孙坚虽然受到了扬州刺史臧旻的表彰,可是并没有升官,而且还被调出了吴郡,甚至调出了扬州。原因呢?估计与他强娶了一个老婆有关:吴郡的吴家是个著名的豪强,上下关系相当硬,家中养了个女儿吴氏长得极美,是人人见了都会有想法的那个级别。孙坚也对这位美人有了想法,非要娶了做老婆不可,可是吴家偏偏对这个少年发迹的郡尉瞧不上,拒绝了孙家的提亲。

孙坚在渔色方面绝对不亚于曹操,只要看中的女人还没有搞不上手的,这点本事与他的勇武相比有得一拼。于是便趁这次平叛任前线司令官之际来了个霸王硬上弓,武力娶亲,品尝了吴郡〃超女〃吴氏。

至于吴氏后来因祸得福做上了东吴国母的位子,那是后话,现在的吴家可感到在地面上丢了大人,面对腰里别了枪的丘八又惹不起,就没少在上头拍孙坚的黑砖,使孙坚得了美人,耽误了仕途。

孙坚被调出扬州后,最早担任的是徐州广陵郡盐渎县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就是现在的江苏盐城,)几年后,又被调到下邳国担任盱眙丞,最后,又被调为下邳丞。基本上是平级调动,升官的路走得不太顺。


第75节:四十七 超女一般都便宜了强人(2)


可是,他在故乡的弟兄们(其实就是当地的小混混,他们中的主力就是前文所说的吴郡〃精勇〃)大部分都跟了过来,这些人日后成了孙坚赖以起家的基本力量。应该说,被调离扬州吴郡之后,孙坚的地方政治力量被严重削弱,可是,他的军事力量仍然被保存了下来。

还是造反的黄巾军成全了孙坚,其实后来三国的太祖、先主们都是跟着张角发起来的。

黄巾起义爆发,衰弱的东汉王朝的政府军显然已经无法对此加以控制,于是原本就已经很强大的地方军终于堂堂正正地站在了二世纪末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

当时征讨黄巾的政府军主力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率领,因为政府军实力实在太弱,所以不得不从地方上筹军。身为下邳丞的孙坚被朱儁征为佐军司马参战。

孙坚早就对县丞这个小官不耐烦了,这下真是有了时局造英雄的感觉,当然是大喜望外,踊跃参战。

有了剿灭黄巾军的堂皇理由,孙坚除了带上本郡的铁哥儿们外,还在当地招募了不少士兵(其中包括后来的东吴第一将军、当时流寓淮泗的程普),有千把人,随同朱儁出征,屡建奇功,被升为别部司马。

黄巾之乱平定后不久,凉州的边章、韩遂造反,车骑将军张温出兵西征。可能也是出于朱儁的力荐,或者孙坚曾与张温有过交情?张温让孙坚屯长安,留守关中。在留守关中期间,孙坚与董卓有过一面之交,那时候孙坚差点鼓动着张温宰了董卓。

凉州叛乱平定后,孙坚被拜为议郎。此时,长沙区星又造反了,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南征。从此,孙坚脱离了中央政府,犹如龙归大海,虎进深山。

孙坚到荆南后不过一月就平定了区星的叛乱。由于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响应区星造反,孙坚很有魄力地越境讨伐(这在当时是不为朝廷所允许的),结果获得胜利,中央政府不但没有怪罪孙坚,反而加封他为乌程侯(属于县侯)。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已经基本失去控制了。

孙坚曾经越境至庐江讨贼,可以看出,灵帝末年的孙坚不但在荆南三郡站稳了脚,还在老家扬州有了一定的声势。

然而孙坚的这一次出兵庐江,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结识了当地的豪族周家。当然,那时他不可能意识到庐江周家对他后继者的帮助会有多么大:给他的接班人提供了日后的东吴名将周瑜。

经过不间断的血战,孙坚带出了一支铁打的部队,其战斗力举国闻名,就是手握西凉铁骑的董卓对孙坚也向为惮忌。现在接到讨董檄文,孙坚毫不迟疑地加入了关东联盟一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