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司马家-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上非皇族之人获得亲王的有没有?当然有,但结局可虑啊,估计全都不得好死,被灭族的概率超过百分之九十。
综上所述,印证了一句老话,干得好不如生得好,会投胎很重要啊。司马昭28岁就被封为新城乡侯,牛不牛?这倒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努力,仅仅是因为他的老爹是司马懿。
3 幸运儿的诞生——有了基础还得看本领
一个人但凡能够事先预料到今后的发展,他就没必要急急忙忙地出来拼搏,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每一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凭司马懿在曹魏帝国的身份地位,早就可以让儿子们出来做官,但司马昭一直到29岁时才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不久转任散骑常侍。
在司马家族就有一定的做人规矩,他们很重视孩子们从小的学业培养,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三十岁左右才出仕,这一点与司马家族上一代的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完全一致。难道年轻时专心多积累知识,三十而立再参与实践是司马家的宝贵经验?
司马昭年轻时期主要工作是配合他爹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折腾,基本脉络就是建立关系网、排除异己、熟悉政事与战事,33岁时跟随大将军曹爽伐蜀,受司马懿指示搞破坏,司马昭总干一些动摇军心的事情,一直搞到曹爽兵败回京,司马昭被贬为议郎。
现在大家常说,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站对队伍跟对人,问题是大有可为的队伍和人未必愿意让你跟。谁都想有靠山,但谁真的有靠山?当然,如果大有来头的靠山就是你爹,跟着你爹就有前途,那不是白捡的吗?司马昭38岁时参与高平陵之变,司马昭在政变前一天晚上才得到消息,担心得整宿睡不着觉,其实他大可不必操心,这次政变的两处关键是忽悠曹爽和控制皇宫,他的父亲和大哥已经分担好了。具体到他的任务只是看守太后的寝宫。
魏国内乱的这一年,西蜀和东吴都在旁边看热闹,东吴本来想乘机出兵捡点便宜,但因为自己内部也有麻烦,所以没能成。蜀将姜维倒是有所行动,诸葛亮死后,蜀军在他的指挥下一直无所作为,趁这次机会,姜维出兵与司马懿的老部下郭淮对峙,长期不能决出胜负。司马懿反而把姜维的这次进犯当作机会,将司马昭提拔为西线战区的最高长官,坐镇长安。
古人说:“四十而不惑”,古人通常寿命比现代人短,一个人活到四十岁,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是该完全掌握了。司马昭40岁时,他爹司马懿去世了,大哥司马师没有儿子,过继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继承人,兄弟之间毫无芥蒂,没有爆发三国时代常见的夺位之争。
既然父亲不在了,兄弟俩总得自己努力打天下了吧,到司马昭41岁时,他率军伐吴,结果失败了,为了维护军法的威严,为了让下属服气,他辞去了新城乡侯的爵位,但不出半年,转了个身而已,就因击破小股羌人而恢复了爵位。
到司马昭43岁时,司马兄弟的政治地位日益稳固,于是可以小试身手了,先看看朝中百官们服不服,比如废立一次皇帝试试,结果他因参与废曹芳“有功”,晋爵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两千户。
4 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接过父兄的权杖继续革命本来司马师是领军人物,司马昭就在兄长的身后跟跟,但有时候上天就要把大位留给你,你不想要都不行,在司马昭44岁时,兄长司马师竟然不幸去世了,在王牌谋士傅嘏的帮助下,他顺利继承了兄长的政治遗产。
司马昭46岁时,野心渐露,独掌大权,魏国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不支持司马昭的所作所为,于是司马昭逼反了诸葛诞,为防后方不稳,挟持太后、皇帝御驾亲征,统率二十六万大军围攻寿春城,吴国派文钦父子率军三万突破司马昭封锁进入寿春援助诸葛诞。
第二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不利于诸葛诞,诸葛诞无论在政治眼光,还是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寿春城中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鸳带领部下投降了司马昭。诸葛诞本寄希望于淮河涨水淹掉司马昭大军,不想竟遇到少有的大旱之年,寿春城内粮食用尽再也无力抵抗。
司马昭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此时大破寿春城,诸葛诞弃城而逃,半路上被追兵所杀,司马昭夷其三族。对于投降的吴国援军,许多人建议活埋,司马昭下令将他们送回吴国以彰显大国的气度。回京后,为笼络人心,给所有高干子弟升官。
魏国针对西蜀与东吴的作战,以往采用大军区大兵团的对阵方法,虽然军事指挥卓有成效,但对中央的威胁也大。为了削弱大军区指挥官过大的军权,避免他们拥兵自重,他将对吴国作战的大军区分解成几个小军区,此举削弱了对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减少了对吴国的威胁。
司马昭到了49岁的年纪时,对朝廷的掌控已经稳如泰山,超过了当年的司马懿。虽然他还没有篡位,但他想要篡位的野心已暴露无遗,只是他目前暂时还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觉得自己的威望和能力都与父兄相去甚远。
司马昭做事独断专行,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皇帝曹髦纯粹就是他的提线木偶,最后皇帝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心腹面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己准备发动针对司马昭的宫廷政变。”
但是在这个时候,朝廷内外全都是司马昭的眼线,包括皇帝曹髦所信赖的三个心腹,其中就有两个是司马昭的人,所以皇帝想要造反的消息很快就被司马昭得知,曹髦也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出卖了。
5 特别明显的败笔——源于事先没有危机预案曹髦虽然是个莽撞的年轻皇帝,但毕竟是曹家的血脉,既然暗中政变的阴谋败露,曹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公开上街讨伐司马昭。仗着天子的身份,一开始倒也所向披靡,因为谁都不敢当众与皇帝对抗。
但皇帝这么胡闹下去也是不行的,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在背后忽悠了一个不知深浅的蠢蛋太子舍人成济,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皇帝刺了个透明窟窿。皇帝死了,成济也背了黑锅,被司马昭假惺惺地就地正法了,但当众弑君的阴影就此笼罩了司马家族。
成济临死前说是贾充教唆他干的,这下贾充也就暴露在众人面前了,大家说他才是刺杀皇帝的幕后黑手,不杀贾充会让司马氏背上弑君的恶名。司马昭看到朝廷中众人议论纷纷,就询问了群臣之首——颍川陈氏掌门人陈泰,也就是陈群的儿子。陈泰提出必须腰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与司马师不同,他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宁可与颍川陈氏决裂也舍不得杀贾充,只是将成济夷三族。
可见司马昭对自己真正的朋友还是很爱惜的,不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最后他逼着太后将曹髦追贬为庶人,另立老实听话的曹奂为帝。
司马昭一生的命运是非常好的,他所做的事情几乎事事顺利,到他52岁时,司马昭得到了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消息:蜀汉灭亡了。
钟会与邓艾各率一支队伍去进攻西蜀,钟会所率的是魏军主力,在半路上与姜维所率的蜀军主力耗上了,大家谁也不能轻易打败谁,于是只能僵持着。
邓艾率领突袭部队甘冒奇险,在根本就没有路的崇山峻岭中穿行,又是玩攀岩,又是裹着棉被从山岭荆棘中翻滚而下,从西蜀的背后偷渡阴平小路,悄悄摸到了成都的后门绵竹,在绵竹邓艾又出其不意地以少胜多完败诸葛瞻。
最让邓艾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一次突击行动把在成都的蜀汉后主刘禅给吓坏了,刘禅做梦都没想到魏军抄了他的后路,一下子失去了冷静判断,竟然在坐拥坚城、兵力对比还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让邓艾意外获得了大胜!
这真是极其意外的胜利,你想邓艾如此艰险地偷袭,能随身带多少军粮?能不能撑得住一周都成问题。就算绵竹被他们占领了,北方军队初入四川,一时未必能掌控住大局,邓艾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守卫绵竹需要人,不守卫绵竹又会丢了。成都城坚粮丰,支撑两年都不是问题,邓艾实在想不出个中缘由。
司马昭是大领导,属下的所有功劳最终都是他的,邓艾也罢,钟会也罢,既然灭了蜀国,就都算是他司马昭的政绩。所以,终于消除了三分天下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坐拥灭蜀之功的司马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是相国、晋王、加九锡,具备了篡位的一切条件,距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
司马昭54岁时,他感觉自己大功告成,信心满满,可以改朝换代开国称帝了,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突然中风,猝死。结果是他的儿子司马炎成了晋朝的开国皇帝。
6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难得各种优势聚在一堆司马昭有一个好的家族传承,世代高官,上层关系众多。父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兄长强悍、短命,而且还没有后代,在父亲去世后又扶持了他一程,替他扫平了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障碍,让司马昭轻易接掌了巨大的权力。
司马昭因为自己是高官后代,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们也都是官二代,所以掌权后大肆提拔世家子弟,打破了士族与寒门的平衡,原来曹操所提倡的“唯才是举”政策被彻底废除,历史又回到了官僚世袭的老路上,寒门被士族碾压,除了拼了命去立军功外,再无出头之日。
在司马昭的任上发生了公开刺杀皇帝的惊天大案,这件事情本来可以做得更稳妥、更恰到好处,但司马昭处理得比较失策。毕竟在那个年代,皇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刺杀了皇帝,无论你如何辩驳都没有用处。
司马昭唯一的遗憾就是寿命比他父亲短了些,在东汉时期,一个人能像司马懿那样活到七十多岁算是长命的,说明司马家族有长寿基因,司马懿毕生经历无数忧患,也没见他得抑郁症,照样健康地活得比曹家四代人都长,在垂老之年还能领兵打仗。司马昭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还犯了犹豫不决的毛病,要么坚定立次子司马攸为储,要么干脆立长子司马炎为储,但他却是一开始想立次子,被手下一劝又改主意立长子,导致司马家族的子弟为了争夺继承人位置而明争暗斗、分崩离析。
7 计划不如变化快——人生永远充满着意外《晋书》里说,世宗司马师,是创立基业;而太祖司马昭,是成就大事,这两位有很清晰的先后继承关系。
司马懿虽然目光如炬、明见万里,但历史的发展和后事的变迁实在是他所无法完全预料的,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杀曹爽夺政权与平定淮南第一次叛乱之后,司马懿就去世了,临死前他对未来是做了安排的,按照当时的情况看,司马师是他的合法继承人。从司马懿生前的态度和做法来看,他并没有预料到司马师的早逝,所以在他心中,司马氏的继承关系应该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攸的顺序。这里面其实就没司马昭什么事,司马昭当时也就是个跟班的角色,好在他自己也无野心要取代他大哥,他与大哥之间的配合还是很紧密的,兄弟俩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心病。
父亲死后,政局仍面临着诸多变数,虽然表面上平稳,但暗地里波澜涌动。司马师主政之后,面对不少复杂的局面。在朝内,司马氏的野心刚刚凸显,朝内有一批大臣对曹魏怀有忠诚;在边境,手握重兵的大将们并未明确地支持或者反对司马氏,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自己的权势和军队;在边境之外,吴国新主政的诸葛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曹魏摆出了进攻态势。
就像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去世后,勇猛果毅的大哥又驾驶着航船驶过了波澜壮阔的海面,直到将船开进了相对风平浪静的港湾后才移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在司马师执政的五年时间内,他平定了朝中对司马氏不满的政敌的叛乱,镇压了一心维护曹魏利益的反对派,拉拢了一大批朝廷重臣支持司马家族,结成了有利于司马家族的利益共同体。司马师在战斗失败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给别人,反而安抚诸将,激励士气,再接再厉,在合肥新城击退诸葛恪获得大胜;在身患眼疾的情况下,亲自率军平定毌丘俭、文钦的淮南叛乱,基本上稳住了淮南地区的形势;任用和招募大批人才,为司马氏集团内部的新旧更替打下基础。
直到大哥司马师意外去世,小弟司马昭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司马昭就像是当年的江东孙权那样。孙权也是由父亲孙坚打下基础,然后再由兄长孙策继续经营到一切平顺,才接手维护,但孙权在上任后也完成了赤壁之战这一重大战役,赢得稳定江东政权的巨大政绩。
当然司马昭同样不含糊,首先他完成了权力的平稳交接,没有让父兄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落入他人手中;然后是平定诸葛诞的淮南叛乱,这之后一直到西晋建国,淮南地区基本稳固,没再出大乱子;更重要的是派遣钟会、邓艾等人分兵伐蜀,完成了对汉中的占领,最终灭掉了西蜀,打破三分天下的局面,去掉了一个大对手。此事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巨大的政绩。人们常说“师出有名”,就算你的实力够了,但还需要有个符合逻辑的名义,这样做事大家才能心服口服。此时司马昭原本早就可以升任更高职位,但就缺一个名义,而对蜀作战的大胜,就成了这个名义,使他成功晋升为晋王。这时候司马昭几乎已经完成了取代曹魏的全部工作,只剩下最后禅让那一场戏了。
8 从司马懿夺权开始的故事——首先要当好配角司马懿装疯卖傻了这么久,总算是把曹爽给蒙蔽了过去,曹爽确信司马懿无所作为了后,就带着他的弟弟曹羲、曹训、曹彦加上自己的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及御林军,随魏主曹芳一起出城去拜谒明帝墓,同时又去畋猎,作为对自己生日的庆祝。司马懿得知曹爽离京的消息后大喜,马上赶到京城,让他信得过的同伴司徒高柔,假节钺,行大将军事,首先去占领曹爽的军营。曹爽的军营是守卫京城最大的军事力量,相当于首都卫戍区的部队,一旦被占领,整个京城主要的军队就握在了司马懿的手里。他又命令太仆王观去接管中领军,把本来属于曹羲的军队收编过来,中领军也就是守卫皇宫的御林军,相当于中央警卫局的部队。
司马昭被安排接收河南郡衙,也就是军管首都市委书记的权力,同时保卫太后的宫殿,因为天子随着曹爽一起离开京城了,所以此时留在京城中地位最高的是太后,所谓的保护太后,其实也就是软禁太后,司马懿要的就是逼迫太后支持自己清除曹爽的势力。此时的司马昭如同披挂上阵的将军一般,向河南郡衙议事厅门外台阶下整齐站立的一排排亲信子弟一迭连声地发号施令:“太后殿下懿旨命令贾充领任洛阳南门校尉之职!马上前去把守,不得擅放一人出城!”
“太后殿下懿旨命令卫烈领任洛阳北门校尉之职!马上前去把守,不得擅放一人出城!”
“太后殿下懿旨命令郭统立刻前往洛阳东门协助胡奋校尉严加把守!……”
司马昭此时手拿太后懿旨(其实是事先与父兄商量好的军事安排表),威风凛凛地指挥着手下的亲信。像这种谋反的大事必须得依靠亲信,因为出不得丝毫差池。
这么多年来,司马懿父子雄才大略并深孚众望,整个曹魏帝国基本上都是司马家族在支撑着,而曹家自身的败家子曹爽兄弟不但昏庸无能而且胡作非为。司马昭的妻弟王恂其实一直都瞧在眼里,看得分明,他也是宦海沉浮有些年头的人了,当然懂得自己在此时此刻应该怎样做出正确的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