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先来看看容妃是怎么进入乾隆后宫的,容妃是在回疆叛乱之前进入乾隆后宫的,回部曾经受准噶尔奴役和骚扰,是乾隆帮助回民击退准噶尔的。事实上,容妃进入乾隆后宫也是一次政治联姻。传闻说香妃被乾隆大军掳来,这是不对的。传闻还说香妃被太后赐死,这就更不对了。太后逝世十一年后,容妃才去世,难道太后在黄泉之下也能把容妃赐死?
容妃入宫后,跟乾隆的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乾隆对这位年轻的妃子很宠爱,不仅尊重她的生活习惯,也尊重她的宗教信仰。乾隆出巡的时候经常把容妃带在身边,如果我们给乾隆的爱情指数弄个排行榜,最爱的肯定是孝贤皇后,容妃和嘉庆生母令妃究竟谁排第二谁排第三,估计乾隆自己都弄不清楚。乾隆对江南女子的喜欢更多是一种风流,还没有上升到灵魂之爱的层面。
容妃与乾隆相处了三十年,在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去世,终年五十五岁。容妃死后,葬在清东陵。但是在新疆喀什也有一个香妃墓,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又是好事者添油加醋的,这并不是什么香妃墓,而是和卓家族墓。这座坟墓在崇祯时期就已经有了,是容妃的外祖父为自己的父亲修建的。
香妃一事告诉我们,要了解历史决不能听信传言,历史由于其年代久远是最容易以讹传讹的。
福康安真是乾隆的私生子吗?
清朝末年广为流传的《清宫词》中有这样一首诗,含蓄地透露了乾隆与福康安的非正常关系,我们来看看吧:家人燕见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
丹阐几曾封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
应该如何去读这首诗呢?“燕见”就是“宴见”,也就是说乾隆通过宴会认识了傅恒的夫人,两人产生了情丝,遂在宴会之后偷情,而福康安就是他们偷情的果实。因为这层原因,福康安生前封贝子,死后追赠为郡王。
乾隆老婆孝贤皇后是傅恒的姐姐,福康安应该叫乾隆一声姑父,姑父怎么会变成了父亲呢?我们知道,有清一代,有异姓不封王的规定,像吴三桂这种是特殊情况,他们在清朝开国时候立下了巨大功劳,当时的清廷不得不笼络和妥协。自康熙以后,臣僚中就没有异性封王的例子,福康安却是一个例外,难怪有传言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
很多小说家都采用了这个说法,譬如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就写到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高阳在《乾隆韵事》里也大肆渲染乾隆与傅恒夫人的暧昧之情,二月河在《乾隆皇帝》中也描写了这段韵事。甚至于历史学家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也用小说笔法描写乾隆和傅恒夫人的风流事,蔡东藩也怀疑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但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便写下了这样的话:“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乾隆皇帝非常眷爱。”
蔡东藩把结论交给读者自己去下,但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确实对福康安非常恩宠,但这并不足以证明福康安就是他的私生子。福康安出生于乾隆十九年,自幼被乾隆带进宫,亲自抚养。乾隆对福康安如同亲儿子一样,福康安长大成人后,乾隆对他更为看重。傅恒去世后,福康安被提拔为户部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此时福康安才十七岁。
十九岁时,福康安就带兵出征金川,这次出征,福康安的军事才能得到表现。他丝毫没有贵胄子弟的那种骄矜,上了战场以后非常勇勐,带领人马冲锋陷阵,攻克敌寨几百座,立下了赫赫战功。因这一仗,福康安被封为三等嘉勇男爵,乾隆还命人在紫光阁为他画像,在功臣排行榜中福康安名列第十三位。
从此以后,福康安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次比一次出色。乾隆四十九年,福康安平定甘肃回民起义,晋封为嘉勇侯。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平定台湾的林爽文起义,晋封为一等公。一等公是为人臣者能够享受的最高待遇,宗室以外的大臣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一等公。乾隆五十六年,福康安击败廓尔喀军队,并打到敌人的首都,迫使他们开门投降,对清廷称臣纳贡。这一战打得相当漂亮,乾隆想封福康安为王,但是转而一想,觉得不太合适,富察氏已经隆盛无比,如果异姓封王的话,难免会树大招风。
事实证明,福康安在军事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在作战方面他几乎是百战百胜。当然,福康安也有很多缺点,譬如他非常奢侈,花钱如流水,这一点在打仗中也不例外。他往往大手一挥,大把大把地奖励手下的有功将士,所以,福康安的军队开支特别大。
乾隆六十年,福康安在贵州、湖南一带镇压起义,打了几场胜仗,乾隆就封他为贝子,贝子是只有宗室才能享受到的封号。乾隆这时候封他为贝子,显然感觉到再不封,以后可能没机会了。果然,嘉庆元年,福康安在行军途中感染瘴疠,发病而死。
得知福康安的死讯,乾隆万分悲痛,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乾隆爱屋及乌,将傅恒也追赠为郡王。
乾隆自己并没有讳言与福康安的亲若父子般的关系,有人便猜测是不是他们真是父子啊!乾隆厚待福康安究竟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如果是因为福康安战功赫赫而给他封王,那么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很快,人们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乾隆虽然恩宠福康安,却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傅恒的四个儿子有两个娶了公主,为什么不把福康安招为额驸呢?是不是因为他有皇室血统?
乾隆有两个公主比福康安小四岁,但乾隆都没有把她们许配给福康安。而且,乾隆在傅恒葬礼上写了一首悼亡诗,诗中有“汝子吾儿定教培”,乾隆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世人自己跟福康安的关系非比寻常吗?
乾隆对福康安比亲儿子还亲,但这并不能成为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证据。就像后来乾隆宠信和训篮瞳|就一定跟乾隆有不正常的关系?
乾隆深爱着孝贤皇后富察氏,对于她的家族感情很深,福康安作为这个家族后起之辈中的优秀人才,乾隆自然非常欣赏和喜欢。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任命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傅恒死后,乾隆将对富察家的恩宠转移到福康安身上,这一点都不奇怪。
从现有的史料看,乾隆和傅恒夫人并没有特殊的关系。傅恒夫人临死之时,福康安正赶往广西,处理缅甸事务。福康安非常希望见母亲最后一面,乾隆以国事为重为理由,不让他们母子见面。试想,如果福康安真是乾隆和傅恒夫人的私生子,乾隆做事不至于这么绝吧!
再看乾隆那句“汝子吾儿定教培”,这句话其实是说把傅恒的儿子当成亲儿子一样对待,说白了乾隆还是难以化解对孝贤皇后的一片深情。乾隆要栽培傅恒的儿子,并不单单是福康安,只是福康安远远比其他兄弟要优秀,所以乾隆才看重他。
异姓不封王是个死规定,真正操作起来并非如此,一个功臣如果确实有很大的功劳,死后被追封为王也是有的。譬如,皇太极曾追封扬古利为武勋王,康熙曾追封黄芳度为郡王。
综合所有事实,我们判定,福康安并不是乾隆的私生子。

第十章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

从后来的历史看,乾隆的直觉是对的,西洋人确实是中国的梦魇,不过乾隆对待梦魇的方式错了。他以为把大门关上,就能挡住一切妖魔,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制服妖魔的唯一办法就是去了解妖魔,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开国门,去看看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对于传教士往死里整
乾隆养了一批西洋画家,这些西洋画家原本是传教士,苦于中国政策不允许传播天主教,他们不得不寄身于宫廷,混一口饭吃。
乾隆刚上台的时候曾打算缓和宗教政策,提出“禁止旗人信教,其他一概不问”的政策,郎世宁等人如获重生。听闻宗教政策解冻的消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们热血沸腾,感叹终于赢得了一个自由传播宗教的机会。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在乾隆十一年六月,这朵刚刚开放的宗教之花就夭折了,我们来了解一下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年六月二十六日,在福建省一个偏远的小县城里,破获了一起西洋传教士秘密传教的事件。神父费若望、德方济各和施方济各被拿获,这些神父犯了一个错误,乾隆说只管旗人信教,不管其他人信教,并不表示同意传教士们传教,他只说信教不犯法,没说传教也不犯法。
这三个神父禁不起严刑拷打,很快就供出了福建教区的主教白多禄。白多禄是西班牙人,属于天主教的分支多明我会,奉罗马教皇之命代理福建教区。
很不幸的是这些传教士落到了福建巡抚周学健的手中,周学健是个极端仇视洋教的人。他把这些传教士关起来,严刑拷打,希望罗织出更多更大的罪名,然后奏请乾隆对洋教实行严酷的政策。周学健对这些人严刑拷打,传教士们细皮嫩肉怎么禁得起这么野蛮的酷刑,纷纷就范。
周学健引经据典,细数洋教的危害,请求乾隆将这些人正法,以此彰示国法,弘扬圣人之道。乾隆犹豫了,当时福建有两千多教徒,把他们全杀了难免会引起国际舆论对自己的不满,虽然乾隆没有国际意识,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杀人不可以杀太多,杀一两个典型就够了,起到震慑作用。乾隆最后决定,先将白多禄斩立决,以观后效。
费若望等四个传教头目被判“死缓”,到了第二年秋还是“死缓”,根据我们的经验,他们应该是可以逃过一劫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确实可以逃过一劫。
可意外偏偏发生了。乾隆十三年初,在菲律宾吕宋的天主教会要求归还白多禄的遗体。乾隆听说此事,立即警觉起来,这事怎么传到菲律宾去了?看来天主教确实很恐怖,消息传得这么快,组织必然很严密。
这一事件也让四名羁押在狱中的传教士命悬一线,乾隆指示福建海关要严禁内地民众跟吕宋一带的天主教徒往来。这年秋天,乾隆下了命令,将费若望等四名传教士秘密处决。乾隆下这个命令甚至都没有通知军机处,四人被处决后,报告是:四人在狱中正常死亡。
乾隆的阴毒由此可见一斑,对外国人是这样,对中国人更是这样。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情还是传了出去,当时教徒们并没有想到幕后杀手就是乾隆,或者想到了也不敢直接指出来。
福建教难发生后,很快就蔓延到江苏。在江苏传教的意大利人谈方济和葡萄牙人黄安多均被捕入狱,乾隆指示江苏巡抚安宁根据福建教案来处理,也就是说秘密处决,然后再上一个“狱中正常死亡”的报告。
此后不久,教难就蔓延到全国,传教士们要么被杀,要么被驱逐。总之,传教士们感到,乾隆的政策比康熙和雍正更严酷。当时,教徒们都认为这场教难的罪魁祸首就是周学健,巧的是周学健不久也因为违反禁令和贪污受贿落马,被乾隆赐死。教徒们纷纷称之为“天主的惩罚”。
乾隆并没有把天主教看成是白莲教那样的邪教,但是对洋教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乾隆看来,尽管洋教现在不是邪教,但很有可能蜕变成邪教。所以,乾隆对于洋教是很不宽容的。
来自大洋彼岸的梦魇
乾隆没有去过欧洲,不了解西洋人,但传教士们说的什么上帝魔鬼、天堂地狱这些东西,他还是很清楚的。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在他心底唤起了什么样的感觉,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觉得这些洋人有些疯狂,再联想到从欧洲引进过来的红衣大炮,凭直觉,他觉得这些人是潜伏的危险分子,应该抵御。
从后来的历史看,乾隆的直觉是对的,西洋人确实是中国的梦魇,不过乾隆对待梦魇的方式错了。他以为把大门关上,就能挡住一切妖魔,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制服妖魔的唯一办法就是去了解妖魔,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开国门,去看看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就在福建教案爆发之时,一个躲在安徽和湖北交界处的山林里烧炭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反清的念头。这个年轻人叫马朝柱,生活非常辛苦艰难,看不到理想,青春对他来说似乎是一场悲剧。没有出路,他于是想到了反清,他经常跟白云庵里的和尚聊天,讨论如何推翻清王朝。
马朝柱夸口说自己在十六岁时做过一个梦,根据梦的指示,自己似乎有九五之命,而且这个帝王师就在护国寺里。白云庵的和尚告诉他,白云庵以前的名字就叫护国寺,莫非……
后面大家可以想象到了,造反之前首先要造势。马朝柱忽悠了一大批人,联想到当时清廷正在镇压西洋传教士,马朝柱告诉大家,明朝后裔朱洪锦现在正在西洋,还有大学士张廷锡和大将吴承云等人支持自己。张廷锡是张廷玉的弟弟,马朝柱说张廷玉跟乾隆闹翻了,待在家里想造反。还说吴承云是吴三桂的孙子,准备继承遗志,起兵反清。
乾隆十五年,马朝柱宣扬说朱洪锦很快就在西洋起事,准备光复明朝。马朝柱打着西洋的旗号造反,多少还是有些创造力的,从乾隆镇压传教士的行为中,马朝柱看出乾隆对西洋人的恐惧心理,所以便将明朝后裔和西洋人捏在一起。
起义最后被血腥镇压,但马朝柱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人猜测他可能渡海去了西洋,这件事对乾隆刺激很大,重要的不是叛乱,而是叛乱与西洋人的关系。如果西洋人在幕后支持这些叛乱的话,大清的统治将岌岌可危。
乾隆下令在全国对马朝柱进行搜捕,乾隆认定这个人肯定跟洋人勾结,如果没有海外背景,断不至于这么猖狂。乾隆对马朝柱下了通缉令,然而连马朝柱的影子都没看到,搜捕了二十年,始终找不到这个神秘人物的行踪。
越是找不到,越容易产生不着边际的幻想,乾隆觉得西洋人实在是太危险了,这些藏在暗处的妖魔随时会跳出来,扑向大清国,将大清国撕得稀巴烂。乾隆也知道,在自己登基的第五年,荷兰人在印尼屠杀华侨,一万多华侨被杀,时人称之为“红溪之役”。从郎世宁这些宫廷画家的背后,乾隆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洋人,如果说郎世宁是天使的话,那么,还有魔鬼躲在暗处。
洪仁辉事件
乾隆二十年四月,一艘外国商船靠近宁波港口。浙江水师前去拦截,发现船上有五个西洋人,其中一个人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我……系洪仁辉……英吉利人……”
洪仁辉说他们是想到宁波做生意的,进一些茶叶和蚕丝到欧洲去卖。水师提督武升进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捞油水的机会到了。武升进立即向乾隆奏报,说这些洋鬼子感服圣恩,千里迢迢来这里经商,带来了许多银元和洋酒,还有四十多名汉人水手,这些水手都没有发辫。
乾隆毕竟是作为帝王的最高统治者,他对洋酒银元都无兴趣,也没兴趣跟这些洋人交流,倒是对四十多名没有发辫的水手非常警惕。这些汉人模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辫?他们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海外华侨,这事一定得查清楚。如果这些汉人是中国人,那可是抄家灭门的大罪。后来查明说这些人是外国人,乾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乾隆一看没大事,便让武升进好好招待那些洋人。结果,这些洋人满载而归,把中国的商品带回国内,大发洋财。第二年,他们又来了,不过这次船只要大得多,带来的货物也多得多,水手有一百三十多个。这次,洪仁辉担任起了翻译,中文水平似乎也有所提高。
这一次,乾隆警惕起来了,他感觉到这些西洋人的野心。虽然当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