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时道光赏赐有功大臣,居然是赏给他们几个鸡蛋,大臣们个个无语。但是在道光自己看来,这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平常道光自己都不舍得吃鸡蛋呢。
节俭误国
尽管道光在节省上绞尽脑汁,大清国的财政问题却越来越多。其实,国库收入并没有减少,但是开支却越来越大了。
一方面,皇室人口膨胀,顺治时才两千人,道光时已有三万多人,这些人本身不会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吃香的喝辣的,全靠财政养着。这么庞大的白吃群体让道光的压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道光年间物价上涨,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了,耕地面积不变,人越多人均粮食就越少,价格自然会上涨。这么一来,行政运营成本就增加了。那人们会问,物价上涨,道光怎么不增加赋税呢?说来还是康熙惹的祸,康熙不懂经济,曾经下了一道“永不加赋”的圣旨。这道圣旨害苦了他的子孙们,他们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违抗康熙的圣旨。
再说了,就是额定税收也不可能全部收到,每年都有亏欠的省份。不光如此,贪官还将手伸向国库,落入国库的钱自然越来越少。
从乾隆后期开始,各地动乱不断,这些动乱从政治上来说是破坏社会稳定,从经济上来看是增加清廷经济负担。平定一场叛乱,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光是平定白莲教叛乱清廷就花费了两亿两银子。一次叛乱就耗尽清廷家底,你说嘉庆敢不节省吗?道光就算天性不吝啬,也不能不节省。
白莲教起义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起义就是家常便饭。道光节省倒是对的,你得随时准备好一笔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用兵。但节省也要看情况,该省的可以省,不该省的就不能省。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节衣缩食,而是开源兴利。
道光刚即位的时候,国库只有两千万两银子,这是自三藩叛乱以来清廷财政最困窘的一次。而且这个数字还是账面上的,真实有多少,恐怕道光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治理黄河就要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国库中就这么点儿钱,这无疑加重了道光的忧患意识。
道光呕心沥血地推行节俭,然而对帝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官员们只是当着他的面作出节俭的样子而已,私下里仍是挥金如土。道光的节俭甚至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继任者,咸丰和慈禧都是挥霍奢侈的主儿,尤其是慈禧,可以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光和他的父亲嘉庆都是悲剧皇帝。
林则徐禁烟的时候,曾经逼迫英国商人义律交出鸦片,并答应每箱鸦片按五斤茶叶补偿。当时缴获的鸦片价值八百万两银子,数字报上去后,道光很心疼,不签字。林则徐只好承诺,这些钱由臣子们凑齐,道光这才高兴地签字了。
道光的努力并没有扭转财政状况,反而每况愈下。以至于有大臣发出质问:“为什么乾隆挥金如土,国库却如此充盈;道光锱铢必较,国库却越来越空虚?”蔡东藩评论道光节俭是舍本逐末,以道光的能力治家还可以,治国就远远不够——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第十三章平定张格尔

这次闹腾的是一个叫张格尔的人,此人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以圣战的名义发起这场“独立战争”。这本来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战争,但是因为清朝官员的愚蠢,让事态扩大,最终酿成了一次恶性的叛乱事件。
点起狼烟的张格尔
新疆地处西北,在太平盛世尚且不安稳,一旦王朝衰落,难免会闹出一点事。
这次闹腾的是一个叫张格尔的人,此人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以圣战的名义发起这场“独立战争”。这本来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战争,但是因为清朝官员的愚蠢,让事态扩大,最终酿成了一次恶性的叛乱事件。
道光刚登基的第三天凌晨,就在睡梦中被太监叫醒:“不好了,皇上,新疆那边来了八百里加紧的急报。”道光一听,连忙从床上爬起,拿起奏折一看,才知道原来张格尔在新疆发动了叛乱。
随后,道光紧急召见军机大臣进宫商量对策,大家都说奏折太简单,现在还无法作出判断,还是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吧!没办法,大家只好慢慢等待消息。
此时,道光刚登基,先皇的丧事还没办完,军机处改组计划尚在酝酿,许多改革措施正在心里发酵。道光也觉得,应该暂时把新疆叛乱搁一边,等情报和奏折足够了再作定夺。
几天后,道光接到奏报,叛乱的头目张格尔是乾隆时期的叛乱头领大和卓木波罗尼都的孙子,属于有来头的人。张格尔叛乱的人数不多,只有几百人,但是胆子却非常大,他们烧毁清军哨所,杀死十几名清军。
收到这个奏折,道光长吁一口气,原来并不是叛乱,只不过是不法分子“闹事”而已。才几百人而已嘛,道光命令清军把这些人全部拿下。刚开始的时候,清军表现不错,轻松将张格尔击败。由于清军急于过中秋节防守疏忽,张格尔趁机带着亲信们逃脱。
张格尔的失败早在道光的预料之中,道光本着穷寇莫追的思想让清军不要追拿张格尔,以免他狗急跳墙。道光原是想息事宁人,没想到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他万万没想到张格尔居然能东山再起,还发起群众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圣战”。
到了道光朝,大清江山本已江河日下,国家财政枯竭、吏治腐败、内忧外患,张格尔叛乱如果发生在康乾盛世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对于千疮百孔的道光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说了,道光天性吝啬,叛乱本身也许对他来说还不至于太痛心,但让他掏钱等于是要他的命。
从一开始,道光就不愿在新疆设置太多的兵力,因为这意味着高昂的军费。新疆的防守相当脆弱,兵力不多,而且当兵的还得自己种田养活自己,能够投入作战的士兵屈指可数。
新疆地处边远,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千头万绪,稍微处理失当就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理应派一批干练清正的官员坐镇指挥,可惜真实情况刚刚相反。到新疆的官员都是一些素质相对差一点的官员,因为但凡能力出色的官员没人愿意到这么边远寒苦的地方,根据淘汰原则,最后到这里的只能是那些能力和操行相对低下的官员。
这些官员到了新疆后,仗着天高皇帝远,就开始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本来在朝中他们就很失落,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没人管的地方,过去的不满和郁闷肯定得发泄发泄。
狼子野心遇上官逼民反
从后来新疆官员们不断隐瞒军情可以看出,对这批官员的任命是极大的失败,客观地说,如果不是清廷的官员胡作非为,张格尔根本就没有兴风作浪的机会。最后道光也不得不承认:“这十多年来,派往新疆的参赞、办事大臣贪虐残暴,致使民众怨恨日深,从而激起反抗。”
到了道光五年(1825年),官民关系越来越紧张,双方剑拔弩张,有一触即发之势。论理,新疆的办事官员应该感到烦躁不安才是,但他们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坐视形势不断恶化。
清廷一个官员带着两百骑兵追剿张格尔的时候,没找到张格尔,反而杀掉回民柯勒克孜部落的许多老弱妇孺,以此冒功。张格尔趁机和柯勒克孜的首领结盟,把这两百清军围在一个峡谷里,全部歼灭。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张格尔对清军正式出手了,他以祭奠祖先的名义,率领五百人,袭击回城。清军前来围剿,反而被击溃。这个消息一传开,在新疆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许多对政府不满的人蠢蠢欲动。两个月不到,张格尔的叛乱势力已经达到几万人。
不久,张格尔带着大部队围攻喀什噶尔。清军困守孤城七十多天,最后城破人亡,参赞大臣庆祥知道接下来面对的将是张格尔的疯狂报复,干脆自己解决了自己。果然,张格尔的叛军进城后,对清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不少清军被虐待致死。
喀什噶尔陷落之后,叛军的气焰更加高涨,又先后攻下了叶尔羌、英吉沙尔、和田等城。至此,张格尔已经控制了新疆,他志得意满,公然建国称王。
直到此时,道光才意识到新疆问题远远比想象的要严重,遂召集各个重要的部门一起研讨军情,并让各级官员好好检讨一下过去六年在新疆问题上的错误。这种检讨更多的是一种台面功夫,大家都清楚,在新疆将会发生一场大战,必须在全国调兵,合力围歼张格尔的叛军。
为此,需要一个统帅,国家衰落的当头,能干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少。经过精挑细选,道光选择了杨遇春,杨遇春是一个沙场老将,在乾隆时期,就是福康安手下一个得力干将。嘉庆年间,杨遇春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立下巨大功劳,深得赏识和信赖。
杨遇春当时是陕甘总督,道光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统领陕甘兵马前去新疆平叛。碰到军国大事,皇帝不可能完全相信一个人,因此,他还任命伊犁将军兼大学士长龄为扬威将军,同赴新疆平乱。长龄是主帅,杨遇春是主将,满汉结合,相得益彰。
到新疆平叛,最麻烦的一件事情是补给线太长。为此,必须在中途设置许多中转站,户部尚书经过核算,发现一年的军费至少要一千万两银子。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四千万,听到这个数字,道光吓了一跳。道光对大臣们表示,政府只拿得出四百万两,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大臣们提议从各省征集一些,不过也只能拿到两三百万两,还差钱啊!没办法,道光只好忍痛割爱,表示愿意动用两百万内帑。内务府大臣听到要贡献两百万两银子,很不情愿,对道光说,皇上,你这么一弄,我们以后就得喝西北风了。
道光吝啬归吝啬,但是他知道,如果大清国没有了,就是留再多的钱也没用。所以,还是狠下心来拿出了这笔钱。
道光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么大方了呢?也是被逼的,现在不是大方不大方的问题,而是社稷和名誉的问题。自从顺治入主中原,清朝还没有哪个皇帝沦丧国土,道光当然不想做这个千古罪人,两害相权取其轻。
道光对这次出征非常重视,亲自过问细节问题,要求主帅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当然,主要的事情吩咐完了,道光也不忘回到节省层面,要官兵们尽量就地取粮,能节省就节省。“国家有国家的难处,希望大家都能体谅。”道光还告诫官兵们,尽量少买粮食,粮食价格过高就不要买,总之,在最合适的时候买。
此去万里天山路
这年冬天,几万将士出发了,西北的冬天寒冷刺骨,有时要穿越寒冷刺骨的戈壁滩和沙漠。冰天雪地之中,将士们拿着武器,背着沉重的干粮,一步步地走向目的地。这种艰苦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只有那些酷爱户外运动的“驴友”多少能感受一些,当时这些士兵的条件更差。
他们的干粮是一整袋红薯,选择红薯是有特殊考虑的,对于一支远征军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粮食问题。如果带的粮食很多,那是找罪受,一路上会累死。可惜当时没有巧克力棒,否则大家都会带巧克力棒,这样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太重。对清军来说,他们不仅要补充能量,还得补充水,这无疑会加重行军的麻烦。红薯含有充足水分,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解决了水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不说道光让他们带红薯完全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这下,士兵们可受苦了,饿了吃红薯,渴了还是吃红薯,整整一个月来全都是红薯。到了目的地后,大家看到红薯就反胃。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各路士兵已经纠集完毕,与张格尔的大战就要开始了。二月二十三日,清军来到洋阿尔巴特,围攻固守高岗之上的叛军。清军炮火非常强势,在几十门大炮的轰击下,叛军逐渐抵挡不住。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张格尔宣布撤退。清军乘胜追杀,一路狂追三十里,叛军死伤成群。
这一战,清军大获全胜,杀敌一万多人,俘虏三千多人。真实数字估计要打折扣,但无论如何,总之是一场大胜。指挥这场战役的长龄第一时间把喜讯送到京城,道光很是喜悦,立即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二十五日,清军在沙都布尔地区搜剿叛军,这一带到处是水,叛军背水列阵,准备用骑兵作先锋,冲击清军。但是大炮是骑兵的克星,面对清军一轮轮的炮火轰击,叛军骑兵很快败下阵来。清军于是发动进攻,步兵正面攻击,骑兵两翼包抄,再次击溃叛军。据说这一战杀敌四五万人,这个数字当然也不可信。不过,取胜应该是事实。
二十八日,清军与叛军在阿瓦巴特交火。这一次,清军还是采取老战术,用炮火轰击对方的骑兵。不过,这次张格尔学聪明了,不再让骑兵一往无前,而是迂回进攻。这样一来,大炮的威力大打折扣。清军只得换一种打法,既然大炮不管用,干脆让步兵们穿上貌似虎皮的衣服。奇招一出,敌人的骑兵一近前,看到前面一大群“老虎”,马匹受惊,四散而逃。清兵趁对方溃乱之机进攻,大挫敌军。
这一战,上报的数字说歼敌两万多人,还击杀了几个叛军头目。不过,仍让张格尔逃脱了。
二十九日,清军和叛军在浑河两岸对峙。张格尔还有十万的兵力,清军只有两万,虽然兵力悬殊,但清军毕竟训练有素,叛军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长龄和杨遇春知道,这一仗是关系存亡的战役,打赢了意味着大功告成,打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张格尔也明白,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了。
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而是隔着河互相射击,并在夜晚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就在清军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如何作战之时,天空忽然刮起了沙尘暴,顿时沙尘遮天蔽日,什么也看不见。长龄心想,完了,这下还怎么打仗啊!讨论任何作战计划都没用了。
是啊,按照正常人的理智,啥也看不见了还怎么打仗。将领们都认为还是等沙尘暴过去以后再作决定。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便是名将杨遇春。名将就是名将,能看出常人无法发现的战机,杨遇春强烈建议现在就应该发起进攻,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
长龄吃惊地看着杨遇春,如果现在发动进攻的话,士兵们一定会非常诧异,在什么也看不见的情况下,能够打败敌人吗?如果失败了,谁能承担这个责任?这一步棋太险了,但也确实太有诱惑力。
看到长龄犹豫不决,杨遇春说,如果不进攻,那就赶快撤退,一旦敌人进攻,麻烦就大了。杨遇春认为,在这样的天气下,谁先发动袭击谁就占据了天时。
长龄佩服杨遇春的胆识,胜败在此一举了,该赌的时候就应该放开胆子来赌。
长龄命令一下,清军在漫天风沙之中火速向对岸进军。情况也正如杨遇春所料,张格尔万万没料到清军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搞突然袭击,叛军顿时人心惶惶,来不及作出有力的抵抗就纷纷逃窜。这一战清军击杀叛军六万多人,张格尔的妻子和亲戚等数人被击毙,但张格尔却又成功逃脱了。
捉拿张格尔
张格尔虽然逃脱了,但叛乱基本上平定了。
这一战清军的表现相当出色,简直不像是处于衰老王朝的军队。清军何以表现出这么顽强的战斗力呢?
可以从兵法上找到原因,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向奉为兵家圭臬,艰苦和极端的条件能激发人的潜能。清军不远万里来到新疆,那是抱着必死的心理,就算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也必须打赢这场仗。
道光为这次战争掏出了不少老本,所以听到张格尔仍在逃,非常生气,责令长龄尽快将贼首缉拿归案。道光破天荒开出十万两银子悬赏张格尔的脑袋,真给张格尔的面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