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我们不用猜也知道,肃顺不怒反喜。这个故事太老套了,八成是捏造的。在袁世凯身上也有一个同样版本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感到,权力斗争是多么的卑鄙龌龊。
搜集情报无疑会激起更多的人对肃顺不满,有助于创建起一个反肃顺联盟。肃顺对此全然无知,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奕身上,他认为奕才是最大的敌人。肃顺认为,奕没有被列入顾命大臣肯定会不满,所以首先必须把他稳住。于是,肃顺发出一道谕旨,既让奕参与丧事,又让他留在北京,不必前往热河。
奕收到奏折后,知道肃顺对自己怀有很深的戒心,但是不久,他就见到两个太后派来的密使,让他立即前往热河奔丧。奕很振奋,上奏请求奔丧,最终得到恩准,奕知道两太后功不可没。
9月5日,奕到达热河,哭丧是必走的程序。哭完之后,奕请求面见两个太后,奕还让肃顺和自己一起,以显示光明正大。肃顺反倒不好意思了,说:“你们叔嫂见面,外人怎么好掺和呢?”
这是肃顺犯的一个大错,奕和两太后谈了两个多小时,内容全是关于如何扳倒肃顺集团的。奕建议两太后尽快携小皇帝进京,到了北京后再除掉肃顺集团。
9月11日,奕星夜离开热河,前往北京。他走得这么急,是怕事情泄露,肃顺会杀了自己。
京城里的一些官员也开始活动,大学士周培祖以前饱受肃顺欺负,他和御史董元醇一起上了道奏折,请求太后垂帘听政。这个奏折无疑是对肃顺公开发难。两太后自然是极力称赞周培祖的建议,但肃顺等人坚决反对。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载垣说道:“臣等的责任是辅佐幼主,如果听命于太后的话,那么太后就相当于皇帝了,臣等就相当于军机大臣了。这不是先皇的意思,先皇是让臣等尽顾命大臣的责任。”
载垣想说的是,如果让太后垂帘听政,后果不堪设想。肃顺要求两宫太后把周培祖和董元醇的奏折交出来,在顾命大臣等集体威慑下,她们不得不交出奏折。随后,肃顺等人就奏折内容拟旨,狠狠地批评了董元醇,还影射奕干政。
两宫太后看了谕旨后,拒绝盖章,双方大吵起来。肃顺看她们不肯照办,便号召八大臣集体罢工。行政机构一瘫痪,两太后也不能不让步,只好盖章发下去。八大臣小胜一回合,大家弹冠相庆。
两宫太后在这场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同情,人们很自然地把肃顺联想成鳌拜那样的人。京城的官员们都知道,现在唯一能牵制肃党的就是两位太后了。垂帘听政固然是不好的,但事到如今,这也是唯一制服肃顺集团的方法。那些反对肃顺的大臣们很自然地希望太后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打倒权臣。
11月1日,两宫太后和新皇帝到达北京,奕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跪迎。11月2日,两宫太后召集奕等人,先对肃顺破口大骂,接着商议制敌之策。
政变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慈禧拟定好谕旨,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先革职问罪。奕手持诏书,先来到载垣和端华面前,宣布他们有罪。这两个傻帽还以为拟旨的权力在顾命大臣那里,大声抗辩:“我们都没有拟旨,诏书从何而来?”
肃顺此时还在密云护着咸丰的灵柩,忽然半夜听到敲门声,有人把他从床上抓起来。
11月3日,两宫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宣布奕为议政王,由奕成立新的军机处。
政敌已经成为阶下囚,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罗织罪名简直是太容易了。11月8日,罪名已经颁发各部,其中有一项就是肃顺等人造假,慈禧说咸丰根本没有安排什么顾命大臣,全是肃顺趁皇帝病危,从中搞鬼。两太后以皇帝的名义赐载垣和端华自尽,肃顺的处罚要重一些,斩立决。
肃顺也算是一条汉子,在囚车里面无惧色,高声叫骂,旁边的人都被他吓坏了。到了刑场后,肃顺不肯下跪,被刽子手用铁棍敲破膝盖才跪下。
除掉这三人后,其他五人也分别被革职查办。慈禧就这么轻松地把权力握在手中,政变讲的是狠、准、快,这方面慈禧做得很好,不愧是一个麻辣西太后。
除掉肃顺后,奕和慈禧都笑得很开心,胜利者永远都是开心的。慈禧没有开心多久,就在考虑未来的战略,肃顺虽然除掉了,但东太后钮祜禄氏始终是个威胁,奕更不是省油的灯。
奕位高权重,有治国的才能,现在政局不稳,需要他稳定大局。但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四年之后,慈禧故技重施,解除了奕的权力。
至于东太后,慈禧更是容不下她,她的结局我们也知道。
写到这里,我们觉得,咸丰临死前精妙的算盘最终还是打错了。权力斗争没有仁义可言,最忌讳的就是用善意的眼光去推测人性。
大清风云.8,曲终人散
序言
咸丰一死,同治继位,但同治不过是一个傀儡,朝政操持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的手中。同治跟顺治的命运有些像,但更惨。首先,同治的母亲慈禧比不上顺治的母亲孝庄,一个是权力母老虎,一个仁惠的孝庄太后;其次,同治的能力比不上顺治,一个是寻花问柳的同性恋皇帝,一个是不断挣扎励精图治的上进皇帝;再次,同治活的时间比顺治短,同治只活了十九岁,顺治活了二十四岁;最后,同治在生育方面比不上顺治,同治一个子女都没有留下,顺治却生下雄才大略的康熙。
但同治跟顺治还是有很多共同点:同样短命,同样跟母亲的关系很糟糕。同治反抗母亲的方式就是叛逆,不断地寻求感官的刺激,从同性恋到逛窑子,总之,怎么自虐怎么败坏家风就怎么来。和慈禧相处的日子让同治非常压抑,同治通过无节制的性生活来解压,结果染上梅毒,全身溃烂而死。
同治死后,慈禧又从爱新觉罗家族抱了一个小孩过来当傀儡,这个小孩便是光绪。光绪比同治还可怜,四岁时就离开父母的怀抱,跟着冷血无情的慈禧,战战兢兢地活着,到了亲政年纪,还是一个傀儡。光绪从小身体就不好,加上常年生活在压抑的气氛里,长大后一直郁郁寡欢。
直到遇到珍妃,光绪心情才明朗起来,可惜慈禧连他这点快乐也剥夺了。慈禧是个嫉妒心非常强的女人,她看到别人快乐就受不了,所以时间一长,跟珍妃的矛盾累积,最后将其推入井中弄死。珍妃死后,光绪的感情世界变成了荒漠。对于光绪来说,活着的唯一动力就是振兴大清,富国强民。
但慈禧是决不允许光绪借着变法的机会掌权的,光绪的理想注定只能成为一场空。光绪不是没有考虑过发动政变,囚禁慈禧,他在康有为等人的撺掇下,联系袁世凯,准备发兵攻打颐和园。只可惜,光绪和慈禧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政变以失败告终,光绪被囚禁瀛台。
从此以后,光绪的人生彻底黯淡,黑暗中唯一的星光就是期盼慈禧死后,自己出来重新掌权。然而,慈禧在临终前先让人毒死了他。光绪一生都没走出慈禧的阴影,所以世人无不痛惜这个可怜的皇帝。
光绪和慈禧死后,溥仪继位,载沣摄政。这时候,帝国的大权已经落入袁世凯手中。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袁世凯一不做二不休,跟革命党人做了一桩生意,卖掉大清。
清廷被推翻后,溥仪还想挣扎,游走在全国各地,寻求复辟的机会。可惜大势已去,曲终人散的结局不是他能改变的。

第一章母子冤家

淫海无底,同治同志陷进去后就拔不出来了,他养成了一种癖好,动不动就微服出宫,到花街柳巷中寻找刺激。同治同志是很多妓女的熟客,加之他出手大方,很多妓女都很喜欢他。
叔嫂可以同治
咸丰驾崩时,懿贵妃只有二十六岁,钮祜禄氏比她还小。这两个年轻的女人能够驾驭庞大的大清国吗?很显然是不能的,所以她们必须仰赖恭亲王奕的经验。
1861年10月4日,桂良上奏请求给太后上徽号,东宫太后为慈安皇太后,西宫太后为慈禧皇太后。此前两天,内阁就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展开讨论。名为讨论,实际是让大家举手赞同。根据大臣们的观点,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太后听政是必需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听政,换句话说就是确立听政的程序。
11月7日,内阁发出上谕,将新皇帝的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所谓“同治”就是让两个太后一同治政,同时也有太后和小叔子一起分享大权的意思。
垂帘听政的程序基本上是这样的:两个太后听政的地点是养心殿东暖阁,小皇帝坐在龙椅上,两个太后坐在后面,中间隔着一道帘子,跟武则天当年所作所为一模一样。
除了听政之外,大臣奏折和紧急军情也要交给两宫太后审阅,太后审阅之后,再下发给议政王和军机大臣。
太后垂帘听政是清朝历史上的大事件,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太后听政的先例,孝庄虽然很有头脑,也只是通过自己的想法影响顺治和康熙,从没有直接干预朝政。古人说,牝鸡司晨,国之不祥。从后来的历史看,确实是这样,同治和光绪接连早逝,而且没有留下子女。甲午战争,中国海军全军覆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即宣告破产。袁世凯崛起后,逼退清廷,自己称帝,旋即退位,一命呜呼,随后便是军阀混战。一个字:乱。
虽然名为两个太后听政,实际上是由慈禧一人听政,慈安是个没主见的人,再加上本性懦弱,一切都听慈禧的。
在慈禧攫取大权的过程中,奕是最给力的一个干将,慈禧提出赏其一个铁帽子王,奕是聪明人,当然拒不接受。慈禧说:“既然六叔坚持不受,那这事就暂时缓一缓吧,将来等同治亲政后,让他来办也行。”
这一阶段,大清的实际政权掌握在奕的手中,他相当于一国丞相,两宫太后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而同治呢,只是帝国的一个象征。
这时候的奕权势熏天,朝中大臣多是他的党羽,地方督抚很多也是支持他的,就连西方势力也挺他,把他看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在西方国家眼里,奕是一个头脑开明的人,非常适合做清政府的代理人。有奕在,他们与中国的商贸合作将更顺利。
英国领事罗伯逊甚至建议大英帝国扶植奕为皇帝,所以奕在后人眼里又是一个投降派、卖国派。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奕跟列强妥协是事实,但妥协跟卖国完全是两码事,不妥协的下场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单纯从效果来说,不妥协反而造成了“卖国”的结果。
面对一个强盗,你打不过他,这时候硬碰硬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幸好老外的想法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没有说赶走了皇帝自己当皇帝,只是抢些金银珠宝。但也不是所有的洋人都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美国人白齐文就是刘邦项羽式的人物,他是洋枪队的队长,看到清军被击溃,政府近乎崩溃,他忽然产生了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当然,凭他的力量还不能做到这点,所以他找英国人戈登商量。
幸亏白齐文的想法不是欧美的主流思潮,戈登觉得这个人完全是个无赖,是个疯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还别说,如果白齐文真得到了支持,然后组织一支两万人的军队,说不定还真能当上皇帝。
戈登虽然反感白齐文,但很看好李鸿章,他曾对李鸿章说:“中国现在没希望了,以后恐怕无法在世界上立足,除非老兄你能够取而代之啊!老兄如果想当皇帝,跟兄弟我说一声就行了,我手下的洋枪队必定唯老哥你马首是瞻啊!”
李鸿章一听,当然吓坏了。老李有才,但没有胆,稍微有胆的话,可能后来就不会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了,反而是民国的国父了。人这一退缩成啥样了,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不存在什么公平的,大家只看结果。
说这么多,无非是说恭亲王不是一个卖国贼,他是有自己难处的。你不能指望他变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把洋人们都赶尽杀绝。虽然他不能变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但他确实很努力,知道中国只有自强一条出路,这是他跟洋人打交道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实际上,恭亲王掌权以后也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对内对外都是如此。内有“长毛”之患,恭亲王要搞定他们,必须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曾国藩虽为两江总督,但是管理四省军务,分别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省,奕还授他为协办大学士。此外,奕提拔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曾国荃为浙江布政使,李鸿章为署理江苏巡抚。这些安排无非是希望尽快平定内乱,为国家的自强和发展制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恭亲王更是忍辱负重,如履薄冰,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好在他天性聪明,很多问题能够处理得恰到好处。一方面,大清的政权是一定要保住的;另一方面,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洋人支持。要把洋人伺候舒服又不能让他们狮子大开口,外交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奕认为:英国人是最霸道的,俄国人居心叵测,法国人贪财,美国人相对来说性情要淳朴一些。他这个看法大体是正确的,美国的独立原本就是反抗霸权和控制的结果,所以美国在建国时很注重自由与民主。自由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是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这个别人也可以升级为别国,只要你不把美国惹毛了,他一般都可以跟你有话好好说。
奕还提出,国家要自强,首先靠练兵。而练兵首先要有利器,不能拿着长矛乱舞,得有先进的洋枪洋炮。要有先进的洋枪洋炮,必须花钱买,钱从哪里来?奕说,从海关的税收中来,用洋人交的税购买洋人的枪。史载奕聪明看来一点不假,他当然也知道买别人的东西始终是下策,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能够制造,但是洋人太狡猾了,把那些好技术都捂得紧紧的。
小混蛋同治
同治是独生子,还是皇帝的独生子,强生惯养在所难免。
咸丰生前把这孩子当成个宝,慈禧更是如此,她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这孩子。咸丰一生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公主,除了同治外,另一个儿子出生没几天就死了。
为了让这孩子成为帝国合格的接班人,咸丰和慈禧就跟现在的夫妻一样,为他请最好的老师。咸丰给同治安排的老师是李鸿藻,这李鸿藻是个大学问家,学问在当时是顶尖级的。后来师资队伍不断扩充,还包括祁寯藻、翁心存、倭仁等人。
祁寯藻学问也相当扎实,自幼被认为是神童,二十二岁考上进士,是个专业的“皇帝老师”,之前做过道光和咸丰的老师。翁心存是翁同和的父亲,官至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他的儿子翁同和后来做了同治和光绪的老师。倭仁是理学大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这些人虽然个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清一色全是守旧派。
师资队伍固然庞大,但家教却很成问题,咸丰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慈禧更是一个阴毒的女人。同治想要在他们身上学到一点正面的东西,委实太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被环境同化,另外就是变得叛逆,与环境格格不入。
同治选择了叛逆,这也是必然的,他是独生子,没有竞争压力,不懂得妥协的道理。
有人说慈禧掌权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很早就有流言:灭建州者叶赫。建州是努尔哈赤的发迹地,叶赫是被努尔哈赤吞并的女真部落。慈禧,叶赫那拉氏,身上流着叶赫部落的血。现在的问题是,清朝是不是亡于慈禧之手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讲。首先,慈禧的教育是很失败的,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她严重缺乏母爱。她不仅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