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为了心爱的女人,是决计不惜领受人家背后的议论的。或者也可以说,在处理朝政和对付其他人的时候,他心上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一个万乘之尊的皇帝,可是一想到珍妃的时候,上天所赋予人类的好色的天性,已侵入了他浑身的神经系统,把那些自尊心、虚荣心等全赶走了,他几乎忘记了他所处的地位和四周的环境了。
光绪每天几乎和珍妃形影不离,这是慈禧和隆裕非常担心的,长期下去,皇后迟早要被废啊!也就是在这时,慈禧和隆裕有了默契:必须除掉这个不懂事的丫头!
棒打鸳鸯
有时候,慈禧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后宫的一些妃嫔也在一旁。珍妃精通文史,久而久之对朝政产生了兴趣,加上她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很多处理政事的方法。
如此一来,珍妃与光绪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琴棋书画或是新潮衣服了,她开始对政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珍妃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孩子,她能够对朝政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意见又往往与光绪的想法不谋而合,让光绪产生了知己的感觉。
光绪曾经对珍妃说过这样的话:“这宫里实在太寂寞了,朕每天上朝回来,没有一个懂朕的人陪朕,除了爱妃你。”
光绪在批阅奏章的时候,甚至也把珍妃留在身边,让珍妃充当自己的下手,为自己处理政事。光绪也是个性情中人,他一时一刻都离不开珍妃,就像当年他离不开恩师翁同和一样,光绪对珍妃的爱并不全部都是男女之爱,还有一种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的需要。
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寂寞的皇帝。
正因为心里过于寂寞,所以光绪置宫廷规矩于不顾,本来皇帝想宠幸一个妃子,必须妃子到皇帝的寝宫来的,皇帝如果自己跑到妃子的寝宫里,那就是不懂礼了。但光绪顾不得这么多,当他需要珍妃时,会连夜跑过去。
出头的椽子先烂。
珍妃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宫中有很多眼线正在盯着她,以她这种性格又是很容易给人抓住把柄的。
问题出在钱上面。
清朝妃嫔的工资是相当低的,一个妃子每年只有三百两的收入,嫔就更少了,只有二百两。珍妃不懂省钱之道,又酷爱新奇的玩意儿,自然每个月都入不敷出。那怎么办呢?找光绪要吗?找光绪要固然简单,但得过慈禧那一关啊,少不了要挨一顿臭骂。靠人不如靠自己,当时清宫上下都流行卖官鬻爵,珍妃虽然很有个性,可惜没有接受“五四”新思想,她也选择了这条发财路。
珍妃串通了几个太监,让他们帮着卖几个官职出去,这一下子就有钱了。钱如果来得太容易,很容易让人煳涂的。珍妃万万没有想到这事居然告到慈禧那里去了。慈禧可以挪用海军经费,却不允许珍妃利用权力获取一些零花钱,这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慈禧当面审问过珍妃几次,还在其家中搜出一个账本。慈禧让李莲英调查此事,发现了珍妃卖官鬻爵的证据。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慈禧给珍妃定罪,罪名是“不遵家法,干预朝政”。从罪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卖官鬻爵不过是一个借口,慈禧真正不满的是光绪宠爱珍妃,并经常与珍妃一起讨论政事。珍妃被当庭杖责,珍妃的贴身太监高万枝被当场处死,珍妃的哥哥志锐被革职,发往乌里雅苏台,珍妃宫里的几十个太监和宫女也被发配充军。瑾妃也受到牵连,在这次事件中,珍妃和瑾妃都被降为贵人,过了一年,慈禧才恢复她们妃的身份。
给予珍妃惩罚后,慈禧还告诉她,要她从今以后谨言慎行、穿着要朴素,不要再痴迷于那些新奇的物件。
这次事件表面上是由珍妃卖官鬻爵引起,其实不过是后宫的一次政治事件。慈禧这么做实际是提防珍妃参政,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在晚清,卖官鬻爵早已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珍妃心里也很清楚慈禧是借这个事情在整自己。
芳魂坠落深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中国战败。战争的惨败促使光绪和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图谋变法,珍妃力挺光绪,坚决支持光绪变法。
珍妃这么做等于是重蹈干政的覆辙,但作为一个女人她没有其他选择,她爱光绪,愿意为他分担忧愁。当时光绪的势力远远不如慈禧,只有一些维新派支持光绪,在宫里,光绪就更加势单力孤,只有珍妃是可以信任的人。
光绪戊戌变法除了富国强民,也是为了跟慈禧争权,珍妃介入此事,让慈禧格外恼怒。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大肆搜捕维新派,珍妃也未能幸免。光绪被囚禁在瀛台,珍妃被幽禁在钟翠宫一个偏僻的地方。从此以后,光绪和珍妃再也不能见面。
被囚禁没多久,珍妃就死了,年仅二十五岁。
关于珍妃之死,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珍妃是投井而死,有人说是被李莲英杀死的,还有人说珍妃是被崔玉贵推入井中而死。
究竟珍妃是死于何因呢?
根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的记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挟持光绪西逃,在出逃前,慈禧忽然想起了珍妃,让人把珍妃从北三所里释放出来,原本想带着她一起出逃,但是珍妃出来后,居然找到慈禧,再一次激怒了老佛爷。珍妃请求慈禧让光绪坐镇北京,与八国联军交涉。
听到这话,慈禧当即火冒三丈。珍妃这个提议是合乎情理的,当年咸丰出逃,让恭亲王坐镇北京,为什么慈禧听到珍妃的提议会如此生气呢?
其实,珍妃的意思很明显,她希望光绪借着这个机会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并在朝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光绪自亲政后,实际上是个傀儡,现在是夺回权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盛怒之下,慈禧秘密让亲信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贞顺门的井中。
作为一个太监,崔玉贵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李莲英,他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干儿子,跟慈禧的关系也非常近。慈禧回到京城后,为了平息谣言,将崔玉贵赶出宫去。还对众人说,自己绝对没有要把珍妃推入井中的意思,当时只不过是在气头上说说而已,崔玉贵为了讨好自己,自作主张把珍妃推入井中。
光绪听说珍妃的死讯后,浑身颤抖。在那一刻,光绪的世界在崩塌,堂堂的大清皇帝,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光绪的精神深受打击。从此以后,光绪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压抑,遭受政治和情感的双重打击,光绪原本脆弱的心灵已经变成碎片。
所以,光绪英年早逝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据说,直到临终前,光绪身边一直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珍妃的头发,真是一个痴情天子。光绪经常对着珍妃的头发发呆,恽毓鼎目睹光绪愁怨,写了一首诗歌颂光绪对珍妃的深情: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
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
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1902年返京后,慈禧为了洗脱谋杀珍妃的嫌疑,对外宣称珍妃是一个烈妇,她之所以投井是为了避免被洋人玷污。为此,慈禧恢复珍妃的名誉,还晋封她皇贵妃。
珍妃的尸体在井里泡了一年多,恢复名誉后,她的姐姐瑾妃才敢恳请慈禧将妹妹的尸体打捞起来,慈禧恩准了。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后,被草草地埋葬于西直门外田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坟墓,主要是用来埋葬太监和宫女的。
慈禧死后,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瑾妃才将珍妃葬到光绪的崇陵里。

第六章甲午战争——挥之不去的痛

关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历来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尽忠职守的,他虽然权欲很强,但是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在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袁世凯的表现颇为出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袁世凯在朝鲜对日本人的强硬态度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袁世凯鼓捣朝鲜
朝鲜自古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时候,朝鲜的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创建了李氏王朝。晚清时,李氏王朝出现了一个女强人闵妃,闵妃的出现让朝鲜陷入了混乱中。
当时朝鲜的国王是李熙,李熙无能,朝中分裂成两股势力,一股势力以李熙的父亲大院君为首,一股以闵妃为首。双方的矛盾一发不可收十,最后火拼起来,大院君的军队击败闵妃的军队,控制了政权。但在交火的过程中,大院君的军队袭击了日本的大使馆,因为大院君是亲中国的,对日本非常反感。
大院君的做法简直是玩火,李鸿章知道形势非常危急,朝鲜国土上很有可能发生战争,急命淮军将领吴长庆带兵前往朝鲜。当时,晚清的政治强人袁世凯正是吴长庆的部下。在这次前往朝鲜的途中,袁世凯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干净利落地将大院君诱捕,并将大院君押往中国,以此堵住日本侵略朝鲜的借口。
平定朝鲜叛乱后,袁世凯扶植闵妃政权,由于在朝鲜的出色表现,李鸿章让袁世凯呆在朝鲜,处理朝鲜事务。日本人对袁世凯很不满,准备在朝鲜培养起敌对势力,跟袁世凯抗衡。
日本扶植的是开化党人,还让开化党人密谋暗杀袁世凯,没想到袁世凯胆识过人,成功地从一次暗杀行动逃离。之后,甲申政变爆发,开化党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入王宫,抓住国王李熙和闵妃,逼迫李熙同意日本派兵驻扎在朝鲜。
政变发生后,袁世凯来不及请示李鸿章,亲自带兵营救李熙。袁世凯指挥若定,成功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救下国王和王妃。甲申政变后,日本人逃回国内。应该说袁世凯的办事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却让李鸿章有些不满,没有一个上司会喜欢一个喜欢“自作主张”的下属。
当时袁世凯只有二十六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他沉迷在自己的成就里,丝毫没意识到枪打出头鸟的古训。袁世凯锋芒毕露早已引起了公愤,可惜当时他没意识到,竟然“趁热打铁”,向李鸿章提出一个建议,请求大量增派军队进入朝鲜,彻底接管朝鲜的军政大事,以此断绝日本和俄国的幻想。
袁世凯其实是想把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行省,他担心李鸿章不同意,还一再强调说日本人欺软怕硬,如果我们跟他们求和,他们反而要跟我们打仗,如果我们对他们采取强硬姿态,他们反而会求和。
可惜,李鸿章拒绝了袁世凯的建议。李鸿章有他自己的想法,首先中国正在跟法国打,可调的兵不多,再说了,现在正是敏感时期,不宜和日本人关系闹僵。其实,李鸿章还有一层想法:老夫要是什么都答应你袁世凯,你这黄口小儿用不了多久就会爬到我头上去。
果然,随着袁世凯威望的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不满。袁世凯为了安抚被亲日派杀害的朝鲜大臣的家属,居然动用清军的军饷,还申请李鸿章拨款填补这项花费。李鸿章收到这封信,暴跳如雷,他还不是为钱的事情愤怒,而是为袁世凯自作主张感到恼怒。李鸿章痛斥了袁世凯一顿,让他自己填上这笔亏空。
除此之外,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吴兆有也越来越看不惯他,因为袁世凯这个人特别喜欢自作主张,眼里没有他这个上司。于是,吴兆有联系一些人写信检举袁世凯蓄养军妓及贩卖鸦片。李鸿章派人来调查,发现蓄养军妓和贩卖鸦片都是诬告,不过袁世凯在朝鲜独断专行倒是真的。
听说袁世凯得罪了上司和同僚,日本政府及时给清廷施压,指责袁世凯是挑起中日矛盾的罪魁祸首,要求清廷严厉惩罚袁世凯。李鸿章虽然对袁世凯不满,但绝不会蠢到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办事,最后不过是赔日本人一笔小款。
不过,袁世凯遭遇了这么多事情,对官场开始失望,曾经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年陷入了纠结之中。正好母亲生病,袁世凯便提出休假。
袁世凯休假期间,伊藤博文来到中国,和李鸿章讨论在朝鲜撤兵的事情。经过二十天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在四个月之内中日双方都必须将军队全部从朝鲜撤回,而且双方都不能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如果朝鲜发生动乱,双方要出兵必须先告知对方。这就是《中日天津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规定了中日在朝鲜平等的地位。
当然,日本人恨透了袁世凯,所以伊藤博文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严惩袁世凯。对此,李鸿章坚决拒绝了。
后来,李鸿章让袁世凯护送大院君回国,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袁世凯再次控制朝鲜。袁世凯到了朝鲜后,积极扶持大院君,让李熙和闵妃夫妇俩特别难受。
关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历来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尽忠职守的,他虽然权欲很强,但是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在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袁世凯的表现颇为出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袁世凯在朝鲜对日本人的强硬态度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那么,究竟哪种评价更符合事实呢?笔者以为前面的评价应该更符合实际,甲午中日战争的罪魁祸首绝不是袁世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很明显的。不管有没有袁世凯,日本都会发动侵略战争,日本一直在扩大军事力量,十年磨剑就是为了有一天拿其他国家试剑。
后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都派兵前往朝鲜。袁世凯虽然在第一时间请示李鸿章,但中国衙门的办事效率远远比不上日本,日本的动作比中国要快得多,他们在第一时间内派出七千士兵登陆朝鲜。
东学党原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听说中日两国派兵来镇压自己,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是以两国军队还没过来,他们已经逃得一干二净。那么接下来就是中日两国的问题了。
根据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签订的条约,这时候中日两国都应该信守条约,从朝鲜撤兵。可惜问题没这么简单,日本对朝鲜是志在必得,非但没有撤兵,反而不断地往朝鲜增兵。袁世凯请求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到朝鲜跟日本军决一死战,李鸿章自诩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一口回绝袁世凯的要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针。
李鸿章清楚,俄国也非常想染指朝鲜,所以李鸿章想挑起俄国和日本的争斗。只可惜,俄国人并没有上套,他们同意“劝劝”日本。
此时,中国国内对日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老李很纠结
当时,中国最了解日本的人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在掌管海军的时候就一直以日本为假想敌。本来中国也是很有希望建造一支像日本那样现代化海军的,可惜慈禧几次三番挪用海军经费,海军根本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
当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声时,李鸿章的心里凉飕飕的,他很清楚中国打不过日本,但是又不能说出原因。袁世凯在日本也待不下去了,赶紧逃回国。
1894年,正是光绪二十年,这一年光绪二十四岁。面对朝鲜的形势,光绪没有掉以轻心,他派遣了近两千五百名士兵赶往朝鲜,这点兵力当然远远比不上日本在朝鲜的兵力。不过,当时光绪并不认为中日的战争会迫在眉睫,他只是要做出一个姿态,希望日本能够知难而退。毕竟天朝上国这么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还是有的。
日本在朝鲜的行动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惕,他们担心日本的扩张政策会影响他们在远东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强一起对日本施压。这反而引起了李鸿章的错觉,李鸿章觉得只要列强能帮助中国,日本一定会退让的。李鸿章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让中国军队疏于备战,真打起来措手不及。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光绪比李鸿章的感觉更敏锐,他觉得事态远远比李鸿章所想象的要严重,他给李鸿章下了一道圣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