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我们大概明白祖大寿杀害何可纲的苦衷了,杀何可纲可以取信于皇太极,找准机会走人。虽然他们抗争的方式不一样,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一个是玉石俱焚的刚烈,一个是曲线救国的手腕。
就像祖大寿解释的,自己人手不够,没法下手。许多人由此推断祖大寿是真降,这种看法不太靠谱。因为不久,祖大寿就当上锦州城的老大,换句话说,只要他一声命令,可以立刻打开锦州城。
在此之前,锦州城的守将是邱禾嘉,邱禾嘉做事非常认真细心。虽然祖大寿对他没说真话,但他已经派人多方查证,得知祖大寿投降一事。邱禾嘉将这事报告给崇祯,崇祯看了之后没有任何反应。确切地说,也有一些反应,他让祖大寿取代邱禾嘉的地位,镇守锦州。
崇祯杀了袁崇焕后,祖大寿已经有“不听话”的行为,投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崇祯为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说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光皇太极知道人才宝贵,崇祯也是知道的。有人会说了,崇祯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为啥还要杀掉袁崇焕?
可能这跟做人有关系,崇祯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杀掉袁崇焕。祖大寿和袁崇焕的区别在于,袁崇焕个性鲜明,而祖大寿则非常低调。
大凌河之战,孙承宗非常倒霉。最坚定地主张修墙的是他,现在墙没修好,敌人就冲了过来,把墙砸得稀巴烂,还把整个修城的队伍给没收了。一时间,朝野上下的唾沫全都飞向孙承宗。孙承宗受不了,辞职走人。
十年之后,皇太极再次攻打锦州,将锦州围困了一年,祖大寿才投降——这次是真降。不过,投降之后的祖大寿碌碌无为,始终没有为清军效力。皇太极其实也不是特别需要祖大寿效力的,他需要的是“榜样”的力量,祖大寿就像是他的政治产品的宣传演员。
投降不分先后
优降政策是战场上的攻心之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挖墙脚。虽然祖大寿招降得不是特别成功,但已经为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效益。如果没有祖大寿榜样的力量,后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归顺得或许不会那么顺利。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毛文龙得力的部将,毛文龙一死,他的副手陈继代领职务。陈继的能力差点儿,刚开始有袁崇焕罩着,还能勉强压住局面。后来,袁崇焕死了,皮岛上面人心思动,发生了兵变。为了争夺岛上的最高权力,将领与将领之间拿着刀对砍,兵士与兵士之间集体干仗。虽然明朝政府最终平息了纷争,但岛上人心涣散,许多人不想继续在岛上待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带着一班人马投奔了登州巡抚孙元化。孙元化和徐光启是同学,都是明朝了不起的科学家,孙元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武器研究方面,什么炸药大炮之类都是他研究的项目,他不但精通物理和化学,而且还懂葡萄牙语。这样的人在当时肯定是稀有之物,属于专家型官员。
听说孔有德和耿仲明来投奔自己,满脑子全是武器弹药的孙元化欣然同意。孙元化是一个优秀的人,优秀意味着对人情世故中厚黑那一套了解得比较少。
孔有德和耿仲明这两人并不是什么好鸟,否则后来也不会投靠了清朝,还混到三藩级别。这两人典型属于有奶便是娘的类型,他们之所以服毛文龙是因为毛文龙好酒好肉地招待他们。招了这两个人,也是孙元化倒霉,碰上两员工给钱就开工,不给钱连老板都要扁。
当然,这两位既然跟着孙元化,也想好好过几天日子。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人还算听话,不过后来就出状况了。
皇太极围困大凌河的时候,朝廷要调兵救援。孙承宗让孙元化出兵,孙元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孔有德二话没说,就带兵去救援。然而,半路上发生了意外,说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到孔有德手上却变成了大事情。
军队走在半路上,几个兵油子想补充下营养,居然跑到老百姓家里抢了几只鸡。这种事在当时应该是家常便饭,可惜当地老百姓非常彪悍,发现这事后,也没哭着嚷着让你赔鸡,而是直接把当事人抓住,狠扁一顿。
这事传到孔有德耳朵里,他很上火,不就几只鸡吗?孔有德是什么人物,连皇太极都不敢欺负,当地老百姓这种做法无疑极大地挫伤了孔有德的自尊心。
盛怒之下,孔有德索性让部下放心地抢,大胆地抢,洗劫了河北的六个县。这件事的性质非常严重,简直比土匪做得更过分。孔有德敢这么做,不是活腻了,而是拿定主意造反。
抢完的财物权且当作造反的第一桶金。1632年正月,孔有德非但没有去救援祖大寿,反而带兵掉头回登州,打算端掉老板孙元化,以登州做大本营,开始造反大业。耿仲明在登州城内做内应,两人这么一反水,很快就拿下登州城,孙元化沦为俘虏。
毕竟是自己前任老板,孔有德也没为难孙元化,只是把他留为人质,想跟朝廷谈判。
崇祯当然不会跟孔有德谈,立即派遣大军镇压叛乱。孔有德知道事情闹大了,非常担心。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孔有德知道再也没有回头路,也算他有良心,觉得自己的前任老板孙元化在这件事情上非常无辜,竟然把他放走了。
孔有德应该说做的是好事,但没想到却害死了孙元化。孙元化是大明王朝的铁杆粉丝,脱身后立即向京城飞奔,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要闯。他回到京城,崇祯非但没有任何感动,反而把他逮捕,审问之后判了死刑,没多久就砍了头。
崇祯先是委派谢涟为登州巡抚,这谢涟也跟孙元化一样,是个知识分子。谢涟到莱州后,不但没有能够剿匪,反而被匪徒给围住了。孔有德将莱州城团团围住,攻城孔有德不是很内行。双方就此陷入僵局。
朝廷听说巡抚不但没有剿匪成功,反而被围,大为吃惊,又派出了一拨援兵。
孔有德急了,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城池,结果还是攻不下。强攻不行,只好智取了。孔有德让人给谢涟送去一封信,说是愿意投降,希望谢大人笑纳。这倒是奇事,围城一方居然向被围一方投降。稍稍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但谢涟居然相信了,理由是朝廷的援兵马上到了,孔有德害怕了,投降是明智的选择。
谢涟决定亲自去受降,为了显示诚意,他还让莱州的总兵跟自己一起出去迎接孔有德。莱州总兵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强烈建议谢涟不要相信孔有德,可惜谢涟一门心思“以德服人”,执意要出城受降。
接下来这一幕很多人可以猜到,谢涟出城后,孔有德热情地招呼他,最后直接把他绑架了。孔有德以谢涟为人质,企图让莱州城投降。
孔有德让谢涟在城下面喊话,谢涟的表现很让他失望,他对着城上高呼:“一定要坚守,等待援兵到来!”
按一般的剧情发展,城楼下的贼兵肯定大怒,拿谢涟开刀。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贼兵并没有杀掉谢涟。倒是城楼上的总兵很听话,将炮口对准贼兵密集区,狂轰滥炸。果然下面死伤一大片,贼兵的密集区就是谢涟所在的地方,谢涟就此为国捐躯。
谢涟死后,孔有德觉得还是趁早脚底抹油,不要打莱州的主意了。
山东半岛基本上控制在孔有德的手上,他手中有四五万兵力,一般的明朝军队还干不过他。崇祯为防事态扩大,派了两个勐人过来,一个是朱大典,一个是吴三桂。
朱大典是新任山东巡抚,虽然也是个知识分子,但是饱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性格也非常坚定,跟袁崇焕有点儿像。吴三桂是先锋,率领关宁铁骑,在莱州附近和孔有德遭遇,大败孔有德,追赶孔有德几十里,这一战孔有德损失近万人。
孔有德狼狈地退回登州城。
但接下来朱大典傻眼了,能不能攻下登州城,他毫无把握,因为登州城的城墙实在太厚了。
登州一直是明朝的军事基地,往关外各个要塞送粮食都是从登州出发,所以登州城修得非常坚固。而且,自从一根筋科研专家孙元化来到这里,将城墙修得更加坚固。孙元化主要是从事大炮研究,他是根据城墙抗击大炮的击打能力来修的。
所以,朱大典很怀疑自己能攻下登州城。
不过,幸好孔有德虽然狡猾,毕竟不是智力型人物,他不知道孙元化在登州城的防御上下了多大的功夫。加上手下的怂恿,孔有德决定充一回好汉,出城迎敌。出城作战的是孔有德的部将李九成,李九成是一个勐将,不过在关宁铁骑面前,他还是输得毫无悬念。不仅输了,连自己的命都丢了。
看到李九成死得那么惨,孔有德只有一个念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幸好,孙元化在登州城的时候把城池扩建到海边,孙元化原本是方便自己逃跑的。没想到,竟然方便了叛军逃跑,天意弄人。
孔有德实在很像一个混混头子,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他逃跑还不是带着全军逃跑,而是带着一小撮亲信偷偷逃跑,当然带上这些日子抢过来的东西,以备东山再起之需。孔有德的想法很缺德,他连夜逃跑,以为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实在是错了。当兵的都不是傻子,主帅一逃跑,大家很快就知道,顿时城内乱作一团,大家抢着跑。
没想到逃到海上的时候,竟然也能遇到埋伏。孔有德得意扬扬之时,万没有料到黄龙会出现在前方。黄龙是谁,以前皮岛的总兵,也就是孔有德的顶头上司。当年孔有德投靠孙元化就是因为在黄龙这个人手下很难混,可见黄龙的厉害。
这场海战俨然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屠杀,毛文龙之子毛承禄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被抓住的,而孔有德呢,常年在外混,练就了一流的逃命水平,总算捡回一条命。
毛承禄被送到北京后,享受了跟袁崇焕一样的待遇。
孔有德痛定思痛,现在整个大明帝国都在通缉自己,抓到了肯定是杀千刀;要想保住这条命,睡个安稳觉,只有推翻大明了,但凭自己的能力是完全不可能的。放眼四顾,在这世界最有可能推翻大明的还是皇太极,当时李自成还没有出头。
听说孔有德投降,皇太极非常欢迎,不仅欢迎,还用满洲最高的礼节接待他。皇太极让孔有德和耿仲明享受到贝勒的待遇,丧家犬孔有德自然感恩戴德,要为皇太极做点儿实事。孔有德为皇太极挖过来一个人才——尚可喜。

第六章消灭林丹汗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内”,联姻也是安内的一部分。虽然皇太极首先给代善娶老婆,但这并不代表他跟代善关系友好,只是出于一种尊敬长辈的礼貌。皇太极一如既往地看代善不顺眼,而且是越看越不顺眼,一个人权力欲望膨胀之时总是看不惯那些分享他权力的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终于啃掉硬骨头
林丹是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努尔哈赤解决不了的问题遗留给了皇太极。
天聪元年(1627年),林丹汗对蒙古的几个部落发动进攻,准备搞垄断经营。这些部落联合起来,组织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双方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大打出手,两败俱伤,而且伤得很重。
林丹在当时的漠南是个一号人物,没几个人敢得罪他。这些小部落纷纷寻求皇太极的庇护,皇太极欣然同意,于是该集团组成了以皇太极为盟主的军事同盟,共同对付林丹。
第二年二月,皇太极率领一支精锐的骑兵在大凌河上游击败察哈尔部落的一个分支多罗特部,俘获一万一千多人。九月六日,皇太极再次以盟主的身份,调集各个部落的兵马,亲自去征讨察哈尔部,一直把林丹追到兴安岭,俘获大量的人马。
像林丹这样的大财主,皇太极这两刀只能算是给他放放血,而林丹就是血气足。要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后患,只能割下他的脑袋,放血是不管用的。
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极决定玩点儿大的,一举拿下林丹,统一蒙古。出征之前,皇太极对各个蒙古部落训话:“林丹这老狐狸很不厚道,现在我亲自率大军去征讨。为了保证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必须军纪严明,你们要把我的命令传达给你们的将士,大军一旦起程,一切由军法说了算……”
四月二十二日,大军来到兴安岭,围着兴安岭绕了一圈,连林丹的影子都没看到。后来皇太极才知道,原来军中有几个亲察哈尔的蒙古奸细,早在林丹出征前就偷偷骑着快马跑出去报了信。林丹听到皇太极大军来犯,带着整个部落的人往青海逃去。
这次出征虽然没能抓住林丹,但收获还是不少。
五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将大军分成三路。左翼方面,阿济格率领一万蒙古军,扫荡大同、宣府这一带的察哈尔余部;右翼方面,济尔哈朗和岳托率军两万,向黄河一带挺进;皇太极自己率领大军垫后,换句话说,哪路军队发现了林丹的大部队,就往哪一路冲。
结果右翼发现了林丹的大部队,其时,林丹还在半路上逃,正到达黄河边上,听说后面追兵来了,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抢渡黄河。
皇太极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停止追击。皇太极满意地对大家说:“敌人已经逃离老巢,我们的战略目的已经到达,让林丹纠结去吧!”
正史夸大了皇太极这次出征成绩,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次出征并没有捞到多少实际的好处,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还是有很大价值的,让不可一世的林丹踏上了逃亡的路程,这对他的军队士气打击是非常大的。
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开始了第三次西征,行军的中途得知林丹在青海出痘病死。林丹一死,察哈尔部面临散架的危险,他的长子额哲下落不明。皇太极这下高兴了,一方面着手收十林丹的余部,一方面派遣多尔衮等人查找额哲的下落。
多尔衮踏遍青海许多地方,偏偏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1635年三月末,正在多尔衮苦恼的时候,忽然林丹的大妃带着一千五百户众前来投降。多尔衮惊喜万分,谁知额哲不在其中,惊喜打了八折。
可是,随后多尔衮从大妃的口中得知了额哲的下落,惊喜顿时又翻了一番。这个大妃史称囊囊太后,又叫囊囊大福晋,是林丹八大妃之首,归顺清朝后改嫁皇太极,一直活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才死。
有了地址,就可以按图索骥了。五月二十七日,多尔衮连夜造船,渡过黄河,抵达了额哲的住地,将林丹的妃子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一同抓住。这个苏泰太后后来改嫁为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多尔衮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他不光找到了察哈尔部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还找到了另一件宝物:传国玉玺。
多尔衮不知从哪儿得来的小道消息,听说传国玉玺在苏泰太后的手中,便向她伸手。多尔衮伸手,很少有人能拒绝,何况是阶下囚苏泰太后。多尔衮拿到传国玉玺后,非常兴奋,让人急报皇太极,写着:“我偶然拿到了传国玉玺,这玉玺以前就藏在元朝大内,后来被元顺帝带到沙漠里,自从应昌沦陷后,玉玺就失去了下落。两百多年后,有牧羊人在一个山冈上看见一只山羊,三天不吃草,用蹄子刨地(莫非这羊也想当皇帝)。牧羊人发现,觉得奇怪,便掘地,发现了传国玉玺。最后玉玺被元朝后裔博硕克图拿到,林丹灭了博硕克图后,玉玺又落入林丹的手中。”最后,多尔衮不忘拍马:“皇上你洪福齐天,这是老天赐给你玉玺,将来统一大业就指望皇上了。”
应该说,对待投降者皇太极是非常优待的,除了封额哲为亲王外,皇太极还将次女嫁给他。额哲的归附标志着曾经强大的察哈尔部终于土崩瓦解,皇太极通过自己的权柄和智慧统一了蒙古。
联姻与整人
对于额哲的归降,皇太极是非常重视的。在皇太极阵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