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部将们一听,纷纷喊道:“干脆反了……”
吴三桂听了,心里窃喜。
吴三桂在谋反之前,云南府同知刘昆就得到秘密消息,了解吴三桂在铸造“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印玺的事情。刘昆还把这个秘密告诉朱国治,并建议朱国治千万不要把吴三桂惹毛了,让他尽量给吴三桂放宽期限,别逼他,与此同时,密奏朝廷派出重兵扼死吴三桂的出路。只可惜这样一份重要的情报并没有引起朱国治的重视,最终朱国治不但丢了自己的性命,还让大清承受了巨大的风险。
处死朱国治后,吴三桂又快马加鞭派人将钦差大臣折尔肯和萨达礼软禁,与此同时,在交水一带,吴三桂的人马立即俘虏正在筹备撤藩事宜的高显辰。
消息封锁之后,吴三桂让官兵蓄发,脱掉清服,换上明服,旗帜一律用白色,帽子一律是白色,以此悼念亡明。吴三桂自称为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设前后左右四大金吾将军,并秘密派人联络各地的反清力量。随后,吴三桂发布了讨伐清朝的檄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有文采的檄文,我们不妨摘录下来: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偈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为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势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令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骨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竞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涨,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霄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卖爵,仕怨于朝;苛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谙兵法,奋拔岩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量才优擢,无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贮仓库,印信册籍,贲解军前。其有未尽事,宜另须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刀头,本镇幸甚!天下幸甚!
这篇檄文文采斐然,通篇都是谎话,不过确实起到了宣传作用。檄文一传出,天下骚动,人心思叛。许多人纷纷向吴三桂投降,云南提督张国柱、永北总兵杜辉、布政司霍之英等人,第一时间投降吴三桂,获得官职。对于不服从的人,吴三桂的政策是消灭。
短短的时间内,吴三桂的大军就膨胀到二十多万,各方守将纷纷归降,吴三桂的兵锋直指贵阳。甘文焜是清朝的一个忠臣,誓死不降,被镇远守将江义包围后自尽,吴三桂大喜,一路兵不血刃进入贵阳。
接着,吴三桂挥师向湖广挺进。
康熙的补救措施
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席兰泰,主事辛珠、笔帖式萨尔图等人,得知吴三桂叛乱的消息,立刻逃出贵阳,向京城飞奔。
这些人跑到镇远的时候,忽然发现镇远城戒备森严,封住了所有出口,而且驿站里根本不提供马匹。党务礼、萨穆哈等人心急如焚,后来找关系弄到两匹马,两人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抄小路离开镇远,飞奔到沅州。沅州还不属于吴三桂的控制区,党务礼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丝毫不敢歇息,立即进入湖南境内,得到驿马后向京城一路狂奔。
在马上狂奔了十一个昼夜,他们终于赶到北京。到了北京后,党务礼等人没有先去皇宫见皇帝,而是直奔兵部衙门。下马的时候,几人喘着粗气,没法说话,头晕眼花,不得不抱着柱子。兵部的官员们见此情景,急忙扶住他们,让人端来几碗水,撑开他们的嘴巴,把水灌了进去。
过了好一会儿,党务礼和萨穆哈才慢慢恢复一些气力,说道:“反了,吴三桂反了……”
当吴三桂谋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时,朝野震惊,康熙也很震惊,不过没有慌乱。当时反对撤藩的索额图此时力举诛杀那些建议撤藩的大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吴三桂承认错误,请求息兵。但康熙拒绝了,康熙还算一个敢作敢当的皇帝,他说撤藩是自己的决策,不能将过错推给大臣(朕素不肯诿过臣下……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
应该说,康熙此时已经意识到撤藩的害处了,当时他确实有点傻有点天真,以为满足吴三桂物质上的需求,就能撤藩。他太低估了吴三桂这个人,如果不是吴三桂时运不济,没有天命,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康熙这个明君的手中。
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后,康熙并没有一味自责,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果说吴三桂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老姜,那么康熙还是正在成长和成熟的青年。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没有慌乱,没有恐惧,而是镇定从容正视现实。
在军事调度方面,康熙表现出了他运筹帷幄的天赋。他派遣八旗劲旅前往荆州,扼守渡口,防止吴军渡江,荆州成为阻碍吴三桂的重镇。康熙选择荆州可以说是很有眼光的,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将荆州作为对付叛军的大本营和要塞,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康熙任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大将军,统领多罗贝勒察尼,都统觉罗朱满,觉罗巴尔布,护军统领伊尔度齐、鄂尔泰,前锋统领硕岱等大批满洲将领前往荆州镇守。
同时,康熙任命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孙延龄是孔有德的女婿,孔有德被李定国打败后,全家自杀,只有女儿孔四贞逃了出来,孔四贞后来嫁给孙延龄。孙延龄一直镇守广西,广西与贵州交界,把广西交给孙延龄这样的老将,对于遏制吴三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康熙料想吴三桂必定进军四川,因为四川和云南接壤,吴三桂为了问鼎天下,肯定要将四川收入囊中。康熙命令镇守西安的将军瓦尔喀星夜奔赴四川,并且叮嘱瓦尔喀:“凡是由云南进入四川的险要之地,一定要派重兵把守。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和其他地方的部队一起讨伐贼军,不过,一定得小心,得看准。”康熙让大军驻守四川有双重的战略意义,既可以防止吴三桂入蜀,又可以乘机捣毁吴三桂的大本营云南。
除此之外,康熙还让陕西总督哈占严守西北防线,不给吴三桂扩大地盘的机会。
对于江南江西一带,康熙也非常重视,康熙认为,江南江西一带水路发达,如果不严加防守的话,很可能成为吴三桂进犯江苏、浙江的一个跳板,江南素称鱼米之乡,一旦吴三桂控制江南,帝国就失去一块重大的财政蛋糕,战事上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事实上,吴三桂叛变不久,耿精忠就响应他的号召,准备和吴三桂一起夹攻江西。没想到,康熙早就有所防备,切断线路,让吴三桂和耿精忠没法会师。结果,耿精忠的部队被遏制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地方,进又进不了,退又不想退。订/阅/v/信/whair004
康熙又在兖州、太原布下重兵,各地兵马互相策应,什么地方告急,临近的部队就去支持。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军情,康熙命令兵部除了驿站之外,每四百里设置笔帖式、博什库各一名,负责将军情第一时间上报给朝廷。康熙这个政策对于整个战局的扭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样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掌握军情,从而根据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康熙的补救措施看,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是一个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皇帝,用现在的话说,实事求是。
除了进行周密的军事应对外,康熙也积极展开了政治大战。康熙将吴三桂定为罪魁祸首,对于其他的人,康熙表示,只要能够悬崖勒马,弃暗投明,不仅不株连,反而可以给予优待。康熙这么做,从政治上瓦解敌人,一步步地孤立吴三桂。
吴三桂叛乱不久,康熙就下令停止撤耿、尚二藩,力图稳定这两大势力。尽管康熙没有稳住,但是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康熙知道吴三桂混迹权场和战场那么多年,是一个出名的老油条,为了防止吴三桂策反,康熙一再叮嘱各地将领和官员:吴三桂这个人狡猾非常,你们一定不要受他蛊惑。为了增强将领和官员们对策反的免疫力,康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康熙很清楚,这种时候,只有信任才能抵挡叛乱之风的蔓延。
刚开始,康熙发布谕令,绝不株连旁人,只惩办首恶吴三桂。这个话别人会相信吗?说实话,大家都不相信,都怀疑。当康熙发现大家都不怎么相信自己的话时,反复发出类似的谕令,告诉大家,绝不株连别人,你们千万不要怀疑,我说话算数。为了表示自己说话算数,康熙说,吴三桂有许多亲戚在全国各地当官,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依然可以当官。削除吴三桂爵位后,康熙晓谕云南人民,官民仍就原位。对于沦陷区的官员和百姓们,哪怕他们割掉辫子,换了明朝发型,康熙也说:“事出突然,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不助纣为虐,一律赦免。”
针对吴三桂的讨伐檄文,康熙指出,清廷对吴三桂可以说恩重如山,吴三桂不仅不思报答,反而举起反叛大旗,大逆不道,贻害苍生,简直是理法难容,人神共愤。
对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康熙本不打算动他。议政王大臣一再奏请康熙惩办吴应熊,说吴应熊跟其他人不同,是吴三桂的儿子,不能从宽发落,应该拿下。康熙这才将吴应熊软禁起来。议政王大臣不满,力主康熙杀掉吴应熊。但康熙仍然心存善念,不忍诛杀。吴应熊虽然是反贼的儿子,但也是自己的姑姑和硕公主的丈夫。康熙自幼跟和硕公主待在一起,关系非常亲密,他不忍心杀害吴应熊。何况留着吴应熊,等于掌握一个和吴三桂谈判的大筹码。
吴三桂的军队不断壮大,丝毫没有想跟康熙和解的意思,康熙愤怒了。加上在京城里的吴应熊也蠢蠢欲动,据说在京城里放了四把大火。康熙最终铁下心来,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
吴三桂正在吃饭的时候,忽然接到吴应熊被诛的消息,一时间痉挛起来,就像个死人一样。吴三桂真的没想到康熙会杀掉儿子,他这才知道,康熙虽然年轻,但是心狠手辣并不输于自己。
吴三桂开始意识到,眼前这个对手不能小看。
隔江对峙
吴应熊被杀之后,吴三桂非常愤怒。他铁手一挥,吴军迅速进兵湖南。在逼近沅州时,湖广总督蔡毓荣提前派遣总兵蔡世禄镇守。康熙认为沅州是云南和贵州的门户要地,蔡世禄一个人守不住,立即调遣湖广提督桑峨去沅州支持。结果,援兵还没赶到,沅州就失陷了,总兵蔡世禄沦为俘虏。
听到沅州失陷的消息,湖南巡抚卢震放弃长沙,逃到岳阳市。得知这个消息,康熙很愤怒,敌军还没到,朝廷大官居然逃跑。康熙下令捉拿卢震,处以死刑。
在调度方面,康熙是非常英明的,一再展现自己优秀CEO的天赋。了解到吴三桂大军向湖南湖北进发,他让护军统领硕岱率领前锋士兵前往常德扼守。考虑到武昌的重要性,康熙又让都统朱满率兵在武昌、汉阳一带防御。
虽然康熙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和调整,可惜手下的这些人执行不力。都统们行军非常迟缓,花了一个多月才赶到荆州、武昌一带。这时,常德和澧县还没有被叛军控制,此时,都统们应该尽快赶到常德和澧县,安慰好当地军民。但是,都统们害怕吴三桂,不敢向前进。结果,吴三桂乘机占领了常德和澧县,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清军拱手献城。
不久,吴军大将张国柱攻下衡州,挺兵长沙。长沙城人心惶惶,官兵们都不愿守城,拱手将城池献给吴军。接着,吴应麟和张国柱率水陆联军进攻岳州,岳州参将李国栋打开城门献城。
吴三桂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起兵,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就将贵州和湖南控制在自己手中。前锋军队正在湖北蓄势待发,隔着长江,吴军和荆州的清军对峙。形势即使说不上一片大好,也可以说前途无量,前景让人乐观。
这时,吴三桂兵威震动天下,那些对清朝不满的人纷纷响应他的号召。为了聚拢更多的力量,吴三桂散步谣言,到处发传单,说清朝无道,马上就要灭亡,他顺应天命,吊民伐罪。吴三桂还没进四川,四川那边就已经响应了,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和吴之茂等等表示要归顺吴三桂;就连康熙寄予厚望的孙延龄也背叛主子,响应吴三桂。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大佬尚之信相继叛清,如果吴三桂能协调好各方的叛清势力,清朝的灭亡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大清国烽火燎原,康熙做出了很好的决策,可惜没几个人认真执行。形势本来对吴三桂一片大好,吴三桂如果能利用这大好形势,渡江向京城进逼,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就会变成热锅上的蚂蚁。可惜,吴三桂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湖北松滋这里,突然停滞不前,待了有三个月之久。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云南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让他赶快渡江,跟清军展开大决战,然而吴三桂却充耳不闻。
吴三桂为什么打到长江边上就不再前进?几百年来,历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吴三桂不渡江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只要渡江就可以把军事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再派遣间谍策反北方的官员,那么清朝的灭亡指日可待。六个省份表示归顺吴三桂,此外,还有台湾的郑经也表示反清复明,这些人有的可能心怀异心,但都属于对付清朝的力量。
吴三桂为啥没有渡江呢?说实话,还是被记忆害的。因为渡江之后,他要面对的是满洲八旗军,满洲八旗军以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八旗军可是相当彪悍。吴三桂之所以没渡江,就是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的八旗军跟昨天的八旗军完全没有可比性。事实证明,八旗军和八旗子弟都在不断堕落,康熙让八旗军去阻截吴三桂,结果这些人都不敢跟吴三桂正面冲突,士气可想而知。吴三桂只要发动攻击,八旗军定会全军溃败,因为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反清,八旗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心理承受能力都大不如以前。
吴三桂已经是一个老人了,锐气和豪气都消磨了许多,何况吴本人身上一直都有小家子气,他考虑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而没有气吞山河的帝王雄心。他只想跟清廷谈判,划江而治,还托达赖喇嘛代自己去说服康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