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策零敦多布不走寻常路,选择了一条极为隐蔽的路线。他从南疆和田出发,翻越巍峨的昆仑山脉,再途经阿里,抵达藏北的那曲。这条路线非常艰险,海拔很高,一路上人烟稀少,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有两个原因,既能避免被清军发现,又能出其不意攻击拉藏汗。
当这支部队出现的时候,完全出乎拉藏汗的意料。在藏北纳木错湖畔,拉藏汗匆匆和敌人展开战斗,但这一切出乎拉藏汗的意料,他始终觉得和谈是可能的,因此贻误了战机。再加上准噶尔军队事先已经对西藏内部进行了分裂瓦解,拉藏汗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随即,准噶尔军队包围了布达拉宫,杀死拉藏汗,囚禁了伊喜嘉措。
准噶尔军控制西藏后,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屠杀和劫掠,非黄教的寺庙被摧毁的有五百多所。
由于西藏地方遥远,康熙很晚才得知这个消息。他立即派遣满族将领额伦特和蒙古族将领色楞去征讨,两人统帅七千人,从青海出发。色楞率领先锋部队侦查,额伦特带主力尾随。不过,这次出征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且两个将领脾气不和,在到达藏北那曲一带时遭到准噶尔军队的袭击,清军大败,额伦特战死。这次失败的主要责任还在于色楞,色楞有勇无谋,轻敌冒进,他带着先锋部队进入敌人埋伏圈后,看到敌人后退,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结果让全军都深陷泥潭,再加上粮草也被敌军切断,结果全军覆没,色楞本人也阵亡。
准噶尔取得了这次胜利,非常得意,他们继续向东进军,打算和清廷争夺巴塘、里塘等地,甚至企图进犯青海、云南。
清军失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大家熟悉的场面又出现了,王公大臣们纷纷说西藏偏远,地形险恶,不宜出兵;康熙却力排众议,认为如果不出兵西藏,边境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出兵。当然,在出兵之前,康熙要总结上次失败的原因,在康熙看来,失败的原因就是不够重视,准备不足,派出的兵力不够多。
这次,康熙任命皇十四子固山贝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领三路大军开赴前线,号称三十六万大军,实际数目可能也就五六万人。
为了孤立准噶尔,康熙还进行了政治工作,争取青海蒙古王公的支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提拔四川巡抚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康熙的目的是让年羹尧开辟由四川进军西藏的路线,能够保证各路兵马随时开入西藏,让西藏断掉天高皇帝远的念头。年羹尧上任之后,不负所望,在成都驻兵,并设立驿站。康熙还让大臣带领满洲兵一千人、蒙古兵一千人、吐蕃兵两千人、绿营步骑兵各一千人,护送新达赖入西藏,所有这些事情都由年羹尧总理。
虽然康熙很积极地备战,务求胜利,但是大臣们还是很担心,实际情况正如康熙所料,清军所向披靡。准噶尔军队根本就没有做出有效的抵抗,其时,藏人早就对准噶尔部不满,准噶尔军队在西藏的残暴行径引起了藏人的不满。清军进入拉萨后,藏人普遍表示欢迎。
清军进入拉萨这天是九月十五日,拉萨上空晴朗无云,满汉大臣、蒙古各部落的首领、西藏的喇嘛贵族纷纷欢迎清军,然后在布达拉宫为格桑嘉措举行隆重的坐床典礼。
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喇嘛人等感激圣主再造弘恩,罔不踊跃欢欣,男女老幼襁负来迎。见我大兵,群拥环绕,鼓奏各种乐器……”
清军护送达赖入藏,由此赢得了藏族人民的欢迎,充分体现了康熙处理民族问题的高明手段。
接下来,康熙要做的是重建西藏的行政机构。
康熙让清军统帅延信将军先成立临时的军政府,军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清除准噶尔分裂势力的余孽,并打击准噶尔的支持者。对于那些违法作乱的喇嘛也丝毫不留情面,该杀的杀,该囚禁的囚禁。
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终于完成了西藏政府的改组工作。康熙废黜了西藏地方政府中的第巴一职,改设多名噶伦共同负责行政工作,这是康熙为了促进西藏稳定而实行的分权制度。刚开始的时候封了三名噶伦,这三名噶伦都是当地人,但是都非常忠于清廷。康熙既采用了藏人治藏的方法,又直接控制了西藏的地方政府,一举两得。
在蒙古王、众贝勒、台吉和酋长们的请求下,康熙允许他们在拉萨为自己创建丰碑,永垂不朽。随后,清军在拉萨留下三千人的驻藏军队,为了保持对西藏的有效控制,清政府还在西藏周边驻留军队。西藏如果出现动乱,这些军队会第一时间赶到,这无疑维护了西藏的稳定。
由于康熙的雄才大略,结束了蒙古部落对西藏的控制权,西藏再次进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第七章康熙的治国之道

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是康熙治国的最大特点。他治国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真真切切地关心人民的利益,仅此而已。
重视民生,反对拆迁,鼓励垦荒
我们知道,康熙并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他却做了很多开国皇帝必须做的事情,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既是守成之君,又是开疆拓土的大帝。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这个算法是依照清军入主中原来算的,在康熙前面有四个对清朝起着重大作用的领袖,分别是的他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叔祖父多尔衮和父亲顺治。
顺治在位十八年,清朝并没有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康熙登基以后,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譬如战火不绝、割据政权独霸一方、经济萧条、财政匮乏等等。
清军入主中原后,在京畿大肆圈地,霸占了以前汉人的土地,由此引起许多强烈的反抗。清军对汉族地主和农民的反抗采取了极端的军事措施,烧杀抢掠,手段非常残忍。这段时期是多尔衮执政,随后多尔衮又推行了“逃人法”,这项法令在皇太极时基本废去,多尔衮重新启用,对汉民族采取了高压政策。
清初的暴政对国计民生带来了重大的危害,顺治亲政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多尔衮的许多弊政,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始终将民生放在执政的首要地位,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社会才可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当然,康熙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用实际行动解决了民生问题。
康熙实施了以下措施:
一、将荒熟土地分给臣民。康熙八年(1669年),将十七万顷的明朝藩王荒熟土地交给百姓,让他们开垦种植。所谓荒熟土地,既有荒地,也有直接可以种植的熟地。十二年(1673年),他又责令各省开垦荒地,为了鼓励开荒,他免费给开垦者种子、口粮和工具。康熙将这些土地命名为更名田,这种田租赋相对要高一些,但由于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经营者手上,所以老百姓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二、保护土地产权,释放奴仆为民。康熙八年,康熙对户部官员说:“这些年,一直将民间的土地圈给八旗,以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让朕很同情。以后圈占民房的行为应当永远禁止,今年圈占的土地,全部返回民间,并将古北口一带的空地拨给农民耕种。”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将奉川、锦州的荒地给百姓开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对大学士说:“田地是老百姓的恒产,已经给他们的不能再收回,大臣们如果有超出规定数量的土地,必须申报户部,有用时再拨给百姓,老百姓的土地不要轻易去动。”对于妄行圈地的人,康熙选择从重治罪。康熙的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心系天下的明君的胸怀。
康熙甚至认为即使是军国大事,都不能触犯平民百姓的土地,这种理念出现在三百年前确实让人佩服,现在的许多官僚完全不可望其项背。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于治国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执政者最重要的是让人民富足,让人民富足的办法是教会他们生财之道,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发财致富,藏富于民是立国的根本,想起现在的与民争富让人感慨。
此外,康熙还制定了一项政策,禁止汉民投充到满人家里为奴,让百姓自力更生,发展农业。
三、鼓励军垦。在顺治年间,就有人提出了要军垦,不过当时只是提提,没法实施。康熙年间,这道政策才得到实施。最早,军垦是针对投诚兵制定出来的政策,投诚兵以前是跟清军打仗的兵,这些兵的待遇和福利都要差很多,而且他们都拖家带口,如果不实行垦荒的话,会带来很多麻烦。军垦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还为国家增加了课税。
在赋税方面,康熙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不过,在康熙初年,轻徭薄赋的政策无法实现,由于连年的战争,在初期这个政策无法实现,但是康熙却反对有官员借口国家战争,从苛捐杂税中谋取私利,勒索百姓。对此,康熙严令禁止,他提出:“让百姓休养生息是最重要的事情,执政者一定要清楚,什么是利政,什么是弊政。对国家好对百姓好的事情要做,对国家坏对百姓不利的事情不要做。”
平定三藩后,康熙就着手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地主阶级和小民一律按同等标准交税,并降低赋税。康熙五十年,在赋税方面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改革,赋税不再按照人口来收,人丁增加税不加,只按照田地的多少收税。
康熙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他还严禁官吏扰民,禁止官吏私自征派各种赋税,一再告诫地方官:“累民之事,即使只是丝毫也不能做。”
康熙以身作则,每次外出巡行,力求避免扰民,跟他的孙子乾隆完全不一样。乾隆一出门,劳民伤财,花费甚巨,贪腐成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和孝庄太皇太后驾临五台山,在山上碰到不少百姓背着粮食米豆,康熙有些奇怪,让随从去询问。村民们都说这是为太皇太后和皇帝到来做准备。
康熙随即对阿兰泰说:“太皇太后驾临五台山,一切费用都由宫廷出资,本无丝毫取自百姓,这些粮豆究竟有何用处,应该尽快查明。”
经过询问才知道,五台县的知县担心太皇太后和皇帝来了以后,食用不够,所以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些粮豆,并不是向百姓科派的。康熙深知地方官贪得无厌,往往借着机会搜刮小民,康熙严词说道:“知县从老百姓手中买的,未必尽信。朝廷的一切出行都由内廷解决,以后这些事情地方官不要再插手,不准再让老百姓准备什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临行前,康熙召来户部、工部等官员,晓谕他们:“朕出行的一切用度从俭,大家把一切要用的物品准备好,不要让地方官从民间派取,扰害百姓。”
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是康熙治国的最大特点。他治国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真真切切地关心人民的利益,仅此而已。
重商节俭,德法兼顾
康熙跟一般封建帝王不同,他没那么仇视商业,他不仅没有看不起商业,反而认为商业自古就是一个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
康熙曾说:“国家要和谐,必须做到四点:执政者全心执政为民,经商的人踏踏实实经商,务农的要勤勤恳恳务农,读书的要兢兢业业读书。这四种人如果能安居乐业,互不侵扰,国家就一定能强大。”
康熙对工商业不仅没有贬抑,而且给予了支持。当然,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因为清朝初年,战争很多,为了缓解巨大的开支,商人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战争期间,商人要缴纳的关税往往是最重的。在前期,康熙仍然对商人实行重税,没办法,经常要打仗,开支太大了。
平定三藩后,康熙适时改变了做法,他认为再这样下去,会让商民陷入困境,对国家有很大危害,所以决定革除弊政。具体做法是调低税率,并且禁止关卡勒索商人,让商人能够更好地经营和贸易。
为了给商人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康熙公布关税征收条例,如果出现勒索者,商人可以通过控告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对于私自征收杂税的官员,康熙表示严惩不贷。
康熙很早就意识到官商勾结的祸害,官商勾结会直接导致市场垄断,导致缺少背景的小商人经营困难,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也就是广大人民。清初,管理物价的机构是牙行,牙行后来日益变成盘剥商人的官僚机构。康熙正本清源,对牙行进行了改造,让牙行变成一个相对清廉的机构,为商人谋利,而不是祸害商民。
对于向商人额外征税的行为,康熙严令禁止。康熙还统一了度量衡,方便全国各地的商人贸易。对于那些抢劫勒索商民的兵痞,康熙要求各级将领予以严厉打击。
综上所述,康熙虽然生在三百年前,但是已经意识到了商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正因为康熙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康熙中后期,全国的经济呈蒸蒸日上之势,尤其是江南,工商业最为繁荣。
当然,康熙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而不是一个资本主义领袖。他所做的一切还是从王朝的根本利益出发,商业始终不是主流。所以,在康熙晚年,出现了海禁和矿禁的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王朝的稳定。当然,对商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打击。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康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照顾商民的利益,他并没有实行像朱元璋那样严厉的海禁,还是允许沿海渔民出海打鱼。“不能断了渔民的生路啊!”康熙这样跟大臣说。
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做到这样优秀确实已经是很难得了。
那么,康熙又是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呢?
在这方面,康熙主要是吸收儒家思想,他认为自古成功的帝王无不是以德服人,只有上层懂礼,下层才会有仁义,良好的道德是一个社会稳定富强的基础。
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社会,康熙以身作则,杜绝奢侈。康熙有一次下江南,回去的时候,江南文武百官乡绅百姓几十万人为他送行,结果康熙说道:“朕早就听说过江南富庶,来这里以后,见这里城市繁华,看上去确实很富裕。但是江南的人情却没有北方纯朴,过于奢华,过于粉饰。你们这些当官的,要廉洁奉公,爱护百姓,崇尚节俭,拒绝奢侈。只有这样,朕才能安心啊!”
可以说,康熙为了倡导节俭之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惜,这些风气到他孙子乾隆手中化为乌有。在为自己修造宫殿时,康熙都要求务求节俭,如果不是孝庄让人修缮康熙的寝宫,康熙根本就不会想要这么做。在修建皇后陵寝时,康熙都要求节俭。
康熙之所以这么看重节俭,在于他有一个观点:明朝就是因为奢侈亡国的。明朝亡国当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奢侈无疑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康熙对宫廷的开支作出了很大的调整,务求节俭。明代光禄寺(掌管膳食的部门)每年用的木材多达两千七百万斤,木炭达一千两百万斤,到康熙时分别减为六百多万斤和一百万斤;明代宫殿的楼亭门数多达七百八十六座,到康熙时只有其十分之一。
康熙的节俭也是他“民为贵”思想的一个体现,他经常对左右说:“国家的财政出自人民,民力有限,所以要节约爱惜。能够节约,国家就有余裕;倘若奢侈,将会劳民伤财,祸害百姓。”
当时有一个法国传教士曾经给路易十四写了一封信,详细地讲述了康熙的生活习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外国人对于清朝皇帝的看法:清朝皇帝,或者因为他拥有的无穷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