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隆科多显然比年羹尧聪明,他也很早就预料到有一天会兔死狗烹,所以到处留有后路。比如,为了防止雍正抄家,他把财产转移到亲友家里和寺庙里。隆科多从来不相信雍正是真的对自己好,他老早就见识到了雍正的心狠手辣,非常担心有一天轮到自己。聪明归聪明,不幸的是,隆科多转移财产的事被雍正知道了,这等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搞得自己很难堪。虽然雍正没有及时惩治他,但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雍正二年,隆科多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的职务,步军统领掌握军权,雍正老早就想收回来了,只是不好开口。现在隆科多自己提出,那是求之不得。雍正让隆科多的对头巩泰接替了这个职位。隆科多显然比年羹尧更懂得官场的进退,但是退得还不够,对雍正这样的皇帝来说,远远不够。
在惩办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就想把隆科多捎带一起办了,雍正曾经说隆科多故意阻挠查办年羹尧的官员,还说隆科多跟年羹尧一样贪污欺诈不知感恩,而且揽权结党。他甚至对官员们说:“像隆科多这样的小人,见了他之后完全不必跟他讲礼。”
雍正三年五月,雍正发动大家集体攻击隆科多,到了六月,隆科多的儿子和年羹尧的儿子同时被惩罚。第二年正月,雍正让隆科多去阿尔泰岭,跟策旺阿拉布坦谈判,之后再和俄国使者讨论两国的疆界。在与俄国人谈判中,隆科多坚决要求俄国归还属于中国的领土。就在隆科多谈判之时,雍正在隆科多家里发现了“玉牒”,这是记载皇家宗谱的东西,非常神圣,除了宗人府,外人是不能查看的。隆科多私藏玉牒,属“大不敬”之罪。当时有大臣建议雍正等隆科多谈判完了之后再修理他,但雍正觉得外部问题远远没有内部问题重要,下令将隆科多召回,治罪。
隆科多离开后,中方代表不能坚持国家的利益,向俄国作出了许多让步,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大量原本属于中国的地区划归俄国。雍正急于置隆科多于死地,显然不想让他在外交中立功,到时候让自己收十起来不方便。
十月,诸王大臣们给隆科多罗列了四十一条大罪,大不敬罪五条,扰乱朝政罪三条,奸党罪六条,不法罪七条,贪婪罪十六条等。雍正下令将隆科多永久徒刑,禁地设在畅春园附近,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当年你隆科多就是在畅春园拥护我起家,知道我太多的秘密,现在我就让你在畅春园终老,让你体会因果循环的滋味。
雍正六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死之前说过这样的话:“白帝城受命之日,既是死期已至之时。”
话里似乎有不少隐情,可惜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些隐情,隆科多将这些秘密带进了坟墓里。

第四章政改必须拿着斧头

雍正有一句名言:“遇挫折,当取出丈夫硬心肠,发狠去做。”从雍正的话里,我们能感受到朱洪武的余风,事实上,雍正的许多政治斗争和改革也是以朱洪武为榜样的。
“特务政治”
雍正有一句名言:“遇挫折,当取出丈夫硬心肠,发狠去做。”从雍正的话里,我们能感受到朱洪武的余风,事实上,雍正的许多政治斗争和改革也是以朱洪武为榜样的。
朱元璋创立了锦衣卫这样一个特务组织,雍正虽然没有创立这么个组织,但也布下了众多的耳目,这些耳目通过密折的方式为他监视臣下的动静。
雍正初年,密折制度主要是用来对付那些倒皇派,后来则主要用于揭发检举贪官污吏。密折跟一般奏折不同的地方在于,密折只有皇上一人能看到。奏折属于正式公文,上面要盖公印,先交给通政司,通政司再转到内阁的手中,内阁最后才转交给皇帝,由于能看到的人太多,很多官员们不方便讲实话。而密折制度则隐蔽得多,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都可以写进去,雍正想用这种制度让官员们互相监督,互不信任,人人自危,从而有效遏制贪污腐败,同时还能将大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实在是一举多得。
密折制的专利权应该归到雍正老爹康熙的名下,雍正只不过是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已。在康熙朝,密折的作用很有限,到了雍正朝,密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了,而且拥有密奏权限的人也越来越多。
雍正的主要功绩在于将密折制度化、公开化。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制度,呈送密折不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是皇帝规定的,只是内容不准对外公开而已。
如何让密折中的这个密字真正发挥效应呢?万一有人泄密怎么办?这个问题,雍正考虑得显然很成熟。他规定,凡是自己批阅过的密折,当事人看过之后要立即交上来,不可以存备份,更不能相互传阅,违规者处以重罚。
为了让写密折的人保密,雍正屡次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荣誉,一般人想要没机会,雍正对这些耳目说:“如果朕不保密则对不起你们臣子,如果你们臣子不保密就对不起朕。”这样一来,密折制就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让臣下觉得皇上非常重视自己。
还别说,这种密折制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譬如,查嗣庭案子发生后,雍正在李卫的密折中批示,要求李卫带着杭州将军在第一时间抄掉查嗣庭的家,雍正还叮嘱千万不要让人知道。如果雍正用公文的方式告知李卫,很有可能半道被人截获消息,从而让查嗣庭提前做出准备。密折在这种时候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让人防不胜防,从而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将案子侦破。
密折制度最大的漏洞是泄密,秘密一旦泄露出去,而雍正又没有在第一时间得知密折泄密,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譬如,雍正在甘肃提督路振声的密折中表扬了路振声的弟弟路振扬,结果路振声把这事告诉了弟弟。路振扬居然愚蠢地给雍正写了一份密折说,谢谢皇上的赏识。这一下坏事了,雍正非常气愤,痛骂路振声,说他是一介武人,秉性粗鲁,姑且饶他一次。
密折制有好处,也有坏处,两方面雍正都考虑到了。雍正担心一些小臣利用密奏权力作威作福,谋取私利,导致官场混乱。为此,他苦口婆心,再三叮嘱教导那些小臣不要辜负君主的信任,应该公正无私,为国家办事。
为了防止密折造假,雍正还规定了密折纸张的颜色、规格以及外包装的种种细节。在密折制的各个环节,雍正都制定了规范,为了让密折制良好运作,雍正花费了不少心思。
密折制直接将内阁撇在一边,从而削弱了内阁的权力,加强了君权,而且这种制度还制约了封疆大吏的权力。封疆大吏不再只手遮天,由于受到监视,所以事情无论大小都不敢自作主张,只能乖乖地请示皇帝。当时总督、巡抚不能随便弹劾一个小县令,只要小县令为官清廉,总督都没法排挤他,因为皇帝可以通过密折得知事情的细枝末节。密折就像一张法网,雍正将帝国的官僚全部纳入监视范围之内,从而有效地控制整个帝国。但也正因此,他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雍正必须是中国最勤政的皇帝,他不勤政的话,密折制度就办不好。
密折制最大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跟朱元璋当年废除丞相设置特务机构起到了相同的效果,但又没有朱元璋做得那么过分,达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所以,雍正说自己继位以后事事不如父亲,只有通达下情,洞悉政务这方面比父亲强。
除此之外,密折制度在官员之间造成一种神秘的气场,让他们互不信任,互相监督。
雍正二年四月,河南巡抚参奏学道王某,说他声名虽然平常,但还没有坏到极点。雍正三年六月,岳钟琪参奏年羹尧离开陕西时,只有几十人送行,这些人都是平常得到年羹尧赏赐的人,岳钟琪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
借助密折制度,雍正有效地控制了官员,如果有谁在背后说他坏话,他很快就知道了。说坏话还是小事情,如果臣子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官官相护,雍正可以通过密折了解到详情,从而给不法官员以潜在的震慑,让他们不敢为所欲为。
当然,密折制度本身并不光彩,说白了就是告密,它充分利用了人性阴暗的一面。在雍正推广密折制度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密折制度会让小人得志,君子遭诬陷。
对此,雍正无法回避,他公开承认这确实具有告密的特征,他说:“朕励精图治,耳目甚广。”雍正的耳目绝不仅仅限于官员,还有一些士兵和无业人士。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有一个官员要觐见皇帝,头一天买了个新帽子,第二天见皇帝时,免冠谢恩。雍正笑着说:“小心点,别弄脏了你的新帽子。”
官员王云锦在元旦那天跟好友玩叶子戏,中途丢了一片叶子。上朝后,雍正问他元旦干什么去了,王云锦如实回答。雍正听了非常满意,说他小事都不欺骗皇帝,是个好臣子,不愧为状元郎。说完,雍正从袖子里抽出王云锦丢失的那片叶子:“给,下次玩得开心点。”
雍正耳目虽然相当多,但他并不会完全相信耳目。他很清楚,耳目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也会欺骗自己。至于如何识别真假,雍正凭借的就是自己的阅人经验了。
为了创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雍正一生批了上千万字的奏折批文,这绝对是可以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
神秘的军机处
在雍正之前是没有军机处的,怎么雍正偏要弄出这么个玩意儿,他的真实目的何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军机处是个什么东西。
在康熙朝后期,由于党派太多,聚讼纷纭,导致朝纲混乱,管理困难。雍正即位之后,实际上接受的是一个混乱的摊子,各种问题纠缠在一起。大凡军国大事,都需要集体讨论,虽然最后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但皇权仍然受到制约,不能随心所欲。
雍正七年,策旺阿拉布坦再次发动叛乱,为了有效地打赢这场战争,雍正决定成立军机处,由允祥、张廷玉和蔡廷锡负责军机处。军机处的全称是“办理军机事处”,当时大臣们并不了解军机处的真实性质,不知道雍正干吗设立这样的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表面上是为了更好应对军事变故,但其性质跟密折制是一样的,削弱大臣们的权力,一些军国大事由军机处秘密决策,等于是剥夺了大臣的议政权力,由皇帝直接裁断,进一步地加强了皇权。
军机处成立后,其人员由皇帝点名,代表的自然是皇帝的意志。
军机处的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机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说明雍正的创造还是符合时代的需求的。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这些大臣主要是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议政处中挑选。军机大臣相当于雍正的私人秘书,他们必须随时在皇帝身边,只要皇上有什么急事要事就会找他们商量。所以,军机处就设在乾清宫内,离雍正的寝宫养心殿很近。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承认军机处是正式的衙门。
军机处的上班时间非常变态,凌晨三点就开始上班,雍正至少每天召见军机大臣一次,有时一天好几次。
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有:
一、皇上发诏书或者回复奏折时,由皇上口述,军机大臣书写,然后转发下去。
二、当皇上碰到难以决策的事情时,军机大臣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军机处要将各种奏折以及皇上的朱批都弄一个副本,妥善加以保存。
军机处的设立表面上是这个机构分享了其他机构的权力,但其实质是皇帝分享了臣子的权力。军机处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三个人,而且这三人都是兼职,以后有所增加,但最高峰不超过十一人。军机大臣都是兼职,没有专门担任这个职位的人。
军机大臣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保密,绝对地保密。军机处的办公地点与外廷隔绝,就是为了防止外来人员进入。军机处的办公地点也是灵活的,如果皇帝在圆明园居住,军机处跟着搬到圆明园。如果皇帝要巡游,军机大臣也要跟着走,不能耽误办公。
军机处刚刚创建的时候,既不是正式的衙门,也没有印章,雍正十年,才有提议给军机处印章。印章制成后,交给内奏处保管,印匙由领班军机大臣随身携带,“军机处”三字金牌由值日章京佩戴。如果需要军机处的印章,值日章京必须凭借金牌到内奏处领印章,光金牌还不够,还得凭借金牌向领班军机大臣那里索要印匙。到了这一步,还不能私自打开,必须要在多人的监督下,才能打开印匣,取出里面的印信。印信用完后,金牌交给领班章京,印匙归还领班军机大臣,印信重新归放到内奏处。
这一套制度非常繁琐,但也相当严密,可见雍正的良苦用心。
雍正没有想到的是,军机处居然比自己想象的效果还好,军机处办事效率非常高,因而不断完善,形成了固定的编制。军机处的创立影响了清朝后来的整个历史,由于军机处掌握重权,从而让内阁形同虚设、议政处名存实亡。
雍正简直是一个专制天才,他用自己的“智慧”将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大有超越朱元璋之势,事实上也确实超越了朱元璋。
雍正的一系列措施很容易让人想到朱元璋,但是他跟朱元璋仍然不尽相同,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取消丞相,虽然也是中央集权,但是朱元璋忙不过来,只不过找几个大学士做顾问,由于不是皇帝身边固定的领导班子,办事效率不高。而雍正设立军机处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光加强了皇权,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所以,在集权这块,雍正超越了朱元璋。
纠正社会不正之风
雍正元年,实行了一项重要的改革。
在封建王朝中,有一个行政衙门叫六科,在这个衙门里做官的人叫给事中,这个官职最早是秦始皇设置的,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职位虽然官职不高,在隋唐时是正五品,明朝时更低,才正七品,到清朝时,满人给事中是正四品,汉人是正七品。
给事中的主要任务是传达皇帝的命令,并检查下面的执行情况。具体说来,六科的任务是将皇帝批阅的奏章从内阁取出,然后重新抄写一遍,分发给相关部门。六科不仅有转发奏折的权力,还有驳回权。如果六科发现皇帝的命令有欠妥的地方,可以将文件封好,重新打回内阁。除此之外,六科还有检查六部的权力,如果他们认为六部执行不力,可以参奏。所以,六科虽然职位不高,但权力还是很大的。
在雍正看来,六科的权力太大,影响了自己的行政效率。雍正想到一个法子,让六科变成都察院的一个附属机构,首先六科的人选由都察院来决定,并且严格规定了各科的给事中数目。六科的题本都要盖上都察院的印信,这等于是把原本属于给事中的考核权交给都察院,这样一来,给事中就不得不生活在都察院的卵翼之下,职能被削弱了大半。
雍正的这项改革等于是把给事中和御史混合为一,雍正的这个做法在当时又被称作“台省合一”,所谓台是指御史台,都察院在唐朝又叫御史台,省指的是门下省,门下省是之前的说法,在明清时都称六科。
雍正这么做的目的,还是四个字,大权独揽,让自己的政令更好地传达和执行。明末党争的教训,雍正仍然牢记在心头,明朝的灭亡跟言官乱政有很大的关系,清初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在康熙后期的储位之争中,六科官员仍参与其间。雍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决心改变这种情况,限制六科官员,防止他们干涉朝政。
在削弱给事中权力的同时,雍正加重了御史的责任,御史的权力也许不意味着比以前更大了,至少他们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更多的时候,雍正把御史当成钦差大臣来用。对雍正来说,御史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