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勃朗特三姐妹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洛蒂在写第四部小说《维莱特》时,却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听她念一段;或能提一些中恳的意见;她的精神状态十分沮丧;心境颇为凄凉寂寞,对这部小说的水平如何自己一点也没有把握。夏洛蒂在小说中,写了她所熟悉的东西,与其他几部小说相比,内容上带有更浓厚的自传色彩。女主人公露西·斯诺从许多方面看,应该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夏洛蒂的主要经历。她把女主人公的名字定为”斯诺”,英文原意是”雪”的意思,这不仅是指她冷冰冰的外表,还指她的内心,她那坎坷的经历将她的心灵冰封起来,无法融解。书名”维莱特”的原意是法文”小城”的意思,英国人常用这个字指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实际上,夏洛蒂用”维莱特”暗指她在布鲁塞尔留学的一段时光。在两年的时间里,她的法语、德语、文学都大有收获,并且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埃热先生。夏洛蒂在1844年给埃热写的信中说:“若是我能写作,我就不会感到空虚无聊我要写一本书,把它奉献给我的文学老师,我唯一的老师,奉献给你。”两年以后,她完成了第一部小说《教师》,它同样是以布鲁塞尔为背景的,但写得过于平淡,此后,她一直有重写《教师》的愿望。1852年的冬天,她终于完成了《维莱特》,内容和人物都比《教师》更为丰富复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伊曼纽埃尔身上,有依稀可辨的埃热的影子。贝克夫人可以说是埃热夫人的化身。很多情节也是夏洛蒂自己亲身经历的移花接木。因而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她用自己真实的心灵写成的文字,非常打动人心。1853年1月,《维莱特》正式出版;得到了众多的赞扬声。女学者乔治·艾略特说:“我刚刚回到自己周围真实世界的感觉中来;因为我刚刚读完《维莱特》;这是一部比《简·爱》更了不起的书。”勃朗特研究家玛格丽特·莱恩说:“在许多方面,这部小说更精彩,更成熟,更老练也是唯一的一部从头到尾显示出夏洛蒂在最佳时期所能达到的高度。”《维莱特》自出版以来,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小说的主人公露西是个孤女,被她的教母布列顿太太认领。布列顿太太是个寡妇,当医生的丈夫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只有一个儿子叫约翰。一天,布列顿太太收到一封信,原来是已故的老布列顿的朋友写的,他需要出国,想将女儿波琳娜托付给布列顿太太照顾。女孩子终于来了,她漂亮可爱,和小约翰玩得很好,但没过多久,她就被她的父亲接到欧洲大陆去了。紧接着,露西也离开了布列顿家,到女财主马趣门特小姐那儿照顾她,日子过得平静而闭塞。当马趣门特小姐去世后,露西又变得孤苦伶仃,和布列顿家也失去了联系。她决心到国外去谋生,开辟一个新的天地。露西到伦敦坐上了去维莱特城的渡轮。在船上她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姑娘金尼法,她是去维莱特念书的,两个人聊得十分开心。到达维莱特后,露西人生地疏,不知该去何方,幸而遇到了一个相貌英俊的英国人,帮她写下了她需要的小旅馆的地址,并给她指了路。但露西又迷了路,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贝克夫人的学校门前,她又饿又累,实在没有力气继续向前走,就敲了敲门,准备在这儿碰碰运气。贝克夫人接待了她,她是一个精明的女人,看到露西的狼狈样子,没有立即收留她。这时,她的侄子保罗先生出现了,在他的帮助下,露西终于被留了下来。开始,她做贝克夫人孩子的保姆兼家庭女教师,有一次,学校的英语教师没来,贝克夫人让露西代课。露西的课讲得很好,她完全胜任这项工作,从此,露西就成为学校的英语教师了。贝克夫人给她加了点薪水,她的工作量却是一般老师的三倍。但露西仍兢兢业业地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让自己多学一些东西。后来,金尼法也来到了贝克夫人的学校学习,两人相见,分外高兴。有一次,贝克夫人的孩子病了,请来了约翰大夫,露西认出他就是给她指路的那个英国人,他帅气文雅,深深打动了露西的心,以后,他经常来到学校为贝克夫人的小孩看病,露西默默地爱上了他。而约翰爱的是漂亮迷人的金尼法。感情的痛苦煎熬着露西,她终于病倒了。一次,她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去教堂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半路昏倒在大街上,正巧被约翰大夫发现,把她救到自己的家里。露西醒来,惊讶地发现站在眼前的是布列顿太太,原来,布列顿太太早就移居到维莱特了,约翰医生就是她的儿子。找到了自己的教母,露西惊喜交加。不久,约翰发现金尼法并不爱他,虽然心里十分痛苦,却明智地和她疏远了。一次,他医治了一位受伤的姑娘,竟是他童年时代的好朋友波琳娜。波琳娜仍然漂亮可爱,他们意外相见,分外高兴,彼此相投的性格,使他们很快就热恋上了,最后终于结成幸福的一对。爱慕虚荣的金尼法却选中了游手好闲,有贵族头衔的德·阿麦尔上校,并和他私奔远行。保罗先生慢慢地爱上了朴实善良的露西,他脸色黝黑,其貌不扬,性格也粗犷豪放。他常对露西发脾气,过后又非常后悔,他的心地十分善良,关心着露西的一切,有时他把露西需要的书悄悄地留在她的书桌上。一次,露西打瞌睡的时候,他轻轻地给她盖上大衣,十分体贴入微。露西也渐渐对他有了好感,他们相爱了。但心计多端的贝克夫人极力破坏他们的感情,故意让露西知道保罗仍爱着一个死去的女子,并赡养着那女子的祖母。露西在了解真情后,更加敬佩他正直的人品,也更爱他了。贝克夫人看在眼里,就又生一计,叫他们各在一方,无法相见。她决定派保罗去西印度群岛清理财产。露西得知他要走,心里十分痛苦。他们约定,保罗一回来就结婚。三年过去了,在此期间,露西坚贞地等待着保罗,并开办了一所自己的学校。事业的成功,使她更期待爱情的到来。保罗终于要回来了,他乘坐的船就要到了,可就在当天,海上突然起了大风暴,疯狂地吼叫了七天七夜,保罗生死未定,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夏洛蒂在这本小说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露西和以前小说的人物一样,具有追求独立,希冀真诚爱情的性格特征。她更注重了女主人公心里活动的刻画,体现了露西在平静冷淡的外表下面,蕴藏了她改变枯燥生活的愿望及对爱情和事业的渴求。但露西在厄运前的叛逆性远不如简·爱,显得过于顾影自怜和哀怨。与之相比,男主公保罗则是引人注目,形象生动的。他虽外表平庸,暴躁粗俗,但却满腹经纶,聪明富于见解,精神上非常的充实。他和露西的爱情根植于彼此的才智相当和尊重,他们对教育事业有同样的追求,也有着同样的正义感和想象力,他们本来应得到的幸福,却成为周围自私小人阴谋的牺牲品。对另一人物约翰医生的描绘,实际是夏洛蒂对普通幸福生活的一种梦想,用他来和保罗与露西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后者的命运是多么悲苦和不公平。夏洛蒂将《维莱特》头两卷的手稿寄到出版公司后,曾明确地说明了以后的结局:“露西不该嫁给约翰医师,他太年轻、英俊、开朗和蔼;他是大自然和命运的宠儿,应该从生活的彩票中抽得一张奖券。他的妻子应该年轻,富有而漂亮;他应该得到莫大的幸福。如果露西要嫁人,她应该嫁给那位教师。”在故事的结尾,夏洛蒂也放弃了传统的大团圆的结局,以暴风雨的阴暗画面作结束,对于保罗是否能平安归来,就由读者去想象。这也许是夏洛蒂隐匿在《维莱特》的一种人生观,她经受的苦难太多,领悟到了人生的吉凶难测。小说通篇都显得色调阴暗,无论是女主人公的忧郁心情,还是她在风雨中踯躅在布鲁塞尔的街头,都体现了世事沧桑的悲凉。对贪婪冷酷的贝克夫人的描写,表现了夏洛蒂现实主义技巧的娴熟。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轮廓分明。但夏洛蒂在小说中对人物生活波折和感情宣泄的描写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显得不够连贯,没有一气呵成之感,稍稍破坏了小说的艺术价值。题材上也偏离了社会问题,更多地陷入了主人公个人抑郁的精神世界。但这并没有影响《维莱特》作为一部文学名著而应有的不可抗拒的艺术吸引力。

(六)五进伦敦

《简·爱》的成功,为夏洛蒂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她开始与出版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相互往来。她是三姐妹中唯一享受到了普通社交活动的一个。她曾几进伦敦,会见了威廉斯,史密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等著名出版商和作家,参加了各种的文化活动,在文学创作等方面与他们进行了探讨。而且她也开始与威廉斯、刘易斯、萨克雷等人通信。可以和才智相当的人自由地交换意见,这使夏洛蒂的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她和威廉斯先生写了100多封信,内容涉及了文学、生活、感情等方方面面,充满了智慧和激情。她对他说:“你的信给我的愉快,殊难言表,我只能给你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们仿佛把阳光和生命带进了我们像睡鼠般蛰伏的隐居所里。”著名作家刘易斯曾写过一篇赞扬《简·爱》的评论,夏洛蒂和他也开始了通信,刘易斯曾劝告夏洛蒂要驾驭自己的想象力,并举出简·奥斯丁作为楷模。但夏洛蒂和她是两种不同气质的人,她无法欣赏《傲慢与偏见》中那精致的节俭。她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强有力的、不安宁的才能,它要求你倾听它,使用它,难道我们对它的呼声充耳不闻,对它的努力无动于衷吗?当相象力把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难道我们不屑一顾,不想把这些画面复制下来吗?当它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在我们耳边慷慨陈词时,难道我们不能把它的话记录下来吗?”夏洛蒂的作品正是凭借着惊人的想象才获得了成功,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她对文学前辈没有让步。当安妮的《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于1848年完成后,被纽比公司接受出版。但利欲熏心的纽比看到”贝尔”的名字能挣到钱,就向一家美国公司暗示这本小说是《简·爱》的续集。而另一家美国公司已和史密斯·埃尔德公司有约在先,要出版柯勒·贝尔的新作。听到这个消息,他们急忙致书伦敦,要求解释。于是史密斯·埃尔德公司给霍渥斯写了一封信,询问几个“贝尔”是不是一个人,有什么关系。面对别人的怀疑,姐妹三人决定夏洛蒂和安妮当天就动身前往伦敦,澄清此事。这是夏洛蒂一进伦敦。姐妹两人先在派特诺斯特街的查普特咖啡店住下,这曾是勃朗特先生带女儿去布鲁塞尔时住的地方。转天她们到了公司的所在地,对这次奇特的会见,夏洛蒂写到:“我们进了门,来到柜台前。屋里到处是年轻的男人和小男孩;我向第一个前来搭话的年轻人问道:‘我可以见见史密斯先生吗?‘他迟疑了片刻,有点吃惊的样子。我们坐下等了一会儿,看了看摆在柜台里的书,最后,我们被带去见史密斯先生。’你是史密斯先生吗?’我说,透过眼镜仰望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我就是’,于是我把他寄给我的信交到他手里。他看了看信,又看看我。‘这信;你是打哪儿弄来的?’他说。他困惑的神情把我逗乐了。接着是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告诉他我的真名:勃朗特小姐。我们是在一间小房子里,天花板上开有一个大天窗。就在那儿,我们很快解释了事情的原委。把纽比大骂了一通,恐怕骂得过火了。史密斯先生匆匆出去,不一会带着一个人回来,是威廉斯先生,一位面色苍白,神态温厚,有点驼背的五十上下的长者”她们在伦敦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当天晚上,威廉斯和史密斯请她们去听了歌剧。转天,史密斯先生和他的母亲一道请她们去贝斯沃特他家中共进晚餐。然后,她们又参观了皇家学院和国家美术馆,并在威廉斯家喝了茶。一连串的社交活动让她们紧张而又愉快,此次伦敦之行,姐妹俩人都很难忘。1849年11月,在《谢利》正式出版后,由于失去两个妹妹的悲痛和写作的辛劳,夏洛蒂感到身体不适,决定二进伦敦,去找个好医生将健康状况整个检查一番,她住到了史密斯的家。来到伦敦,夏洛蒂不由得想起上次妹妹的陪伴,而如今形单影孤,不禁一阵凄凉。由于她天性腼腆,与陌生人很难相处,但与著名作家哈丽特·马丁诺小姐却一见如故,尽管她们思想迥异,却出乎意料地交上了朋友。而她与萨克雷的相见也非常有趣。他们俩人几乎同时出名,当《简·爱》出版时,也正值《名利场》连载发表到第十期。萨克雷一口气读完《简·爱》,写了一封热情赞扬的信。夏洛蒂很早就佩服萨克雷的勇气和文才,她将《简·爱》的第二版题赠给萨克雷,并把他誉为“当代第一位社会改革家”。因夏洛蒂这个冒失举止很快就生出了一个谣言。因为萨克雷有一位精神病的妻子,这和《简·爱》的情节有些相似,再加上《简·爱》作者到底是什么人在当时许多人还一无所知。于是,有人就认为《简·爱》的作者是萨克雷的女家庭教师,他在《名利场》中用莉蓓来讽刺她,她就写了《简·爱》报复他。把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关系看成是萨克雷与家庭教师的关系,这给萨克雷的个人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对此,他却并不介意,仍亲切地给夏洛蒂写信,并希望和她见面。一见面,夏洛蒂就被萨克雷的个性和名气搞得非常紧张,她坐在他的旁边,认真地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他们俩人的个性是完全相反的,萨克雷说的轻松的笑话有时让夏洛蒂十分的困惑。当时在场的史密斯先生说,夏洛蒂把萨克雷看成是一个肩负使命的伟大的人,而萨克雷偏偏否认负有这种使命,不肯把自己摆在一个塑像座上供她瞻仰。他们相互敬佩,却意见不同,因而会面显得气氛不够热烈。此后,夏洛蒂又参观了国家美术馆,特纳的画展,看了《麦克白斯》,甚至还去了一次动物园。她看过了医生,医生宣布她的肺部健康,这使得这次伦敦之行更为圆满。夏洛蒂又回到霍渥斯,带回了一幅乔治·里奇蒙为她画的她本人的碳笔画,也就是后世常见的夏洛蒂的肖像。勃朗特先生十分高兴,将它挂在了客厅的墙上。又回到了寂静凄清的生活,夏洛蒂感到由衷的孤苦,尤其是晚上,她时常恍惚地看到妹妹的灵魂,就和简·爱听到罗切斯特先生的呼唤一样。她走向荒原,没有了两个妹妹的陪伴,那一片原始之地的寂寥冷落让她不堪忍受。著名医师詹姆斯·凯·沙特沃思爵士来到霍渥斯登门拜访,遨请夏洛蒂到他家小住,紧接着,她又接受了史密斯夫人的邀请,于六月初第三次到了伦敦。三进伦敦,她又会见了萨克雷,他们两个互相钦慕,但迥异的性格却是不可调和的。夏洛蒂对他的冷嘲热讽十分的看不惯,而萨克雷对她的严肃认真也无法忍受。在萨克雷的家宴上,他们的话不投机使整个晚上笼罩着压抑的气氛。夏洛蒂后来曾说道:“那位巨人坐在我对面,硬要我谈谈他的缺点,当然是文学上的。于是那些缺点逐一来到我的脑中,我把它们逐一提了出来,请他做解释或辩解。他果然像个土耳其王公或异教徒那样为自己辩解,就是说,辩解往往比罪行本身更恶劣。”而夏洛蒂和史密斯先生却相处得十分愉快,史密斯一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