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仲景从客栈回到县衙之后,将官印悬于大堂之上,然后给长沙太守韩玄留了一封书信,大意就是说自己因为要去找人印证医道,暂时只能辞掉临湘县令这份差事,如果韩玄等得及,那么日后他回来还做这个县令,如果韩玄不愿意等,便将官印授予他人,自己绝无半点怨言。

此时正逢乱世,官员挂印而走的事情时有发生,张机给韩玄来这么一出,倒也符合他的性格。张仲景从来就不是一个官迷,如果不是为了有一个体面的身份养家糊口,他早就专心于医道之术,而不是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在县衙内坐堂替百姓诊病。

因为担心百姓挽留,张机在安顿好家人之后,便乘坐一辆马车随魏延悄悄地离开县城,然后来到城外湘水边的一处渡口。这里早有魏延安排下来的一条客船,船上的艄公和浆手也是信得过的自己人。张机与魏延一起登船,然后顺着湘水经过洞庭湖和云梦泽,接着进入长江。经过江夏段长江航道时,魏延便亮出自己在军中的身份,这段水域正好处于黄祖的管辖之下,而黄射作为黄祖的儿子,面子自然好用的很。

舟船继续顺流而下,途经扬州段航道时,便靠着北岸航行,这里依然属于黄祖控制的势力范围,因此依然通畅。直到舟船过了春谷,便进入孙坚的势力范围,江上时常有来往的哨船巡游,但也不禁止经过的客船。魏延用银钱开路,打发了几拨临时登船的东吴水兵之后,终于护送着华佗安全抵达了长江下游的广陵。广陵虽然仍为陈家控制,但却不敢与明目张胆地作对,军情司在这里设有一个不小的据点,对外挂的是蓟城商行的名头,其主要任务就是对长江以南的孙坚势力进行监控。

魏延并未上岸,只是通知广陵城内负责接头的人连夜前来将张机接进城去,等到完成交接之后,他便悄悄地离开,谁也不知道下一站他会去哪里。

却说张机离开临湘几天之后,那日曾来县衙诊病的奇怪老者忽然带着一大堆礼品前来感谢张机。当他听说张机已经挂印而去时,惋惜的只跺脚。

原来,这位老者名叫沈槐,也是一名行医多年的医者,他那日前来向张机问诊,倒也不是试探张机的医术,而是真的遇到了一块心病。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却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慢慢地便忧虑成病。那日他来让张机帮着瞧病,当时张机已经猜到了来者的身份,但为了照顾老先生的面子,却也不说破,而是开了一个十分荒诞的药方,便是那个杂粮方子。

沈槐拿着药方回家之后,便让家中下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你们看!这就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也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哈哈!哈哈!”

老家伙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结果把忧心多虑的事全抛到了脑后,不知不觉这心病居然便缓解了。等他意识到这是张机有意开出的荒诞药方,而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起来之后,沈槐便打定主意想把自己一生积累下来的医道经验传授于张机。

如果不是魏延出来截和,本来按照正常的节奏发展下去,张仲景就会对沈槐说:“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现在张机已然离去,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归来,沈槐只能是满怀遗憾地离开了。

南面张机还在路途之中时,北面的华佗终于被刘和接连几封书信催到了邺城。

“神医,这次实在是有件十分要紧的事情要当面与你商量,还请勿怪小子催促则个。”刘和一见到华佗,便向老先生告罪,生怕神医心里不痛快,然后影响了接下来的大事。

“公子却是严重了,若是知道近期你要寻我来邺城,当初我也就不答应赵州牧亲自前往辽州,只派几个弟子过去。”华佗一直视刘和为宏扬医道的最大靠山,对于刘和的紧急召见并无任何怨言。

一番寒暄之后,刘和便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

华佗听了以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大灾之后常常有大疫,公子不惜运粮千万石拯救天下黎民百姓,若是好不容易活下来的灾民却被瘟疫夺取生命,那真是吾辈心中永远都无法抹去的耻辱!”

刘和拿起已经起草好的一部《卫生防疫法案》,递给华佗。“先生,这是我亲自拟制的全民对抗疫病的法令,还请你给把关,看看还有什么缺失和需要修改的地方。”

华佗翻开法案的扉页,便见上面写着:疫病无情,数百年来吞噬了大汉千万黎民,皆因对抗之法不得要领。对待疫病,既要知道其种类和成因,更要教育全体人民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疫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段话,谈不上文采斐然,有着典型的刘和风格,其中出现的“全体人民”、“卫生防疫”、“知识”等词句,也是刘和专属词汇,虽然新鲜,但看到的人很容易就能理解刘和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章,目前各地流行的疫病分类,表现症状及其传播途径。”

“第二章,防范疫病流行的通用做法和卫生习惯。”

“第三章,疫病发生初期的表现形式及应对措施。”

“第四章,疫病大规模爆发之后的强制措施及对策。”

……

“第十章,全民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方案和计划。”

华佗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着刘和花费了半个月心血,结合两世经验思考得来的成果,心中不由得涌起浓浓的崇拜之情。华佗无法想象刘和这样一个志在天下的英雄,怎么有精力和能力写出这样一份通俗浅显、贴近实际的卫生防疫方案,虽然这份法案还是草稿,但华佗毫不怀疑只要各地按照这个法案执行,至少有七成的把握制止瘟疫的肆虐横行。

“公子,这份法案十分详尽,也简单易行,只是其中有些规定与各地的民俗习惯会产生冲突,可能会遭到那些地方百姓的抵制和反抗。”

“还请先生具体说说都是那些规定。”

“比如这一处,‘凡是发现疫情出现的户族或者村落,要立即实施隔离,已经染病死亡的,必须实施火化并且深埋’,国人都讲究入土为安,更是将亲人的遗骸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这火化之法想要推行,只怕是千难万难。另外,有些偏远地区还信奉一些奇怪的教义,他们或是将族人天葬,或是水葬,这也有火化深埋明显冲突。按照公子的分析,对感染了疫病的尸体进行焚烧深埋是极为重要的一项防疫措施,如果无法推行火化之法,只怕会严重影响到防疫法案执行的效果。”

刘和同意华佗的分析,沉着脸说:“火化这一条,必须坚决贯彻执行!若是遇到抵抗,只能用暴力的办法解决了,我不可能坐视瘟疫四处传播,更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向每一个人解释。”

“公子可曾想过,推行防疫法本是一项得人心的仁政,若是最终用了暴力的手段而导致民怨沸腾,甚至是流血冲突,您的一片苦心岂不是付诸东流?”

神医虽然不问政治,但说出来的这番话却是令人深省,充满了哲理。

刘和为难地问:“那我该怎么办?”

“不知公子对当初黄巾首领张角的行事方式了解多少?”华佗忽然莫名其妙的问道。

刘和想了想,便回答道:“张角当初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之道,大肆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用符水咒说替百姓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便相信了他。后来起事之时,八州雷动,响应者超过百万,引起一场浩劫,至今余孽仍存,黑山张燕便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势力。”

华佗替刘和分析说道:“张角假托黄老之命愚弄民众,固然可恨,但若是没有几分医病的真本事,只怕也无法鼓动如此多的民众。以我在各地行医多年的经历来看,若是能有一种教义影响和感化百姓,让他们相信即使亲人的遗体被火化之后,灵魂依然可以到一处安乐所在,那么大家就不会阻挠火化之法,甚至还会乐意见到亲人的遗骸被化火深埋。”

听完神医这一席话,刘和心中暗自感慨,觉得华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此时民众愚昧,如果能够借助宗教的手段实现自己的想法,不仅不会引起动荡,反而可以凝聚人心。

只是宗教就像人类社会的一剂精神鸦片,一旦沾染上了,那就无法戒除。

到底要不要扶持一种新的教派呢?刘和顿时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正文 第四八九章 英雄与刽子手

漠北,位于瀚海沙漠群的北面,历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汉族发动侵掠的大后方,在没有铁路和发动机的古代,沙漠南边的农耕民族想要向北征伐,光是粮草运输就能拖垮一个帝国。

当年汉武大帝征伐匈奴人时,耗光了文景两底在位时积累下来的国力财富,用了十年的时间,也只是把匈奴人从漠南草原逼得退回到漠北,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更是死在了北征的道路之中。

匈奴人在漠北分裂之后,其中大部向西迁移,翻过了葱岭,去祸害位于西亚的那些民族和部落国家。留下来的匈奴人过不惯漠北艰苦的生活,于是向大汉帝国低头,内附到长城以南半耕半牧为生,直至昔日匈奴人的奴仆鲜卑人在大鲜卑山崛起,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便占据了北方幅员万里的大草原。

崛起的鲜卑人在一代雄主檀石槐的统领下,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部落大联盟,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控制的疆域东边直达大鲜卑山,南边抵达雁门和云中,西边直达西域的乌孙国,北面则不知道到了哪里。然而鲜卑人虽然强盛一时,但却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家,在檀石槐死后,部落大联盟分崩离析,草原上的大小部落既互相攻伐,又不时南下侵掠汉人,这样打打杀杀多年,鲜卑人和汉人谁也没能真正沾到便宜。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杀过来,打回去,卷土重来,又被打回去的无聊游戏。

这个人,便是刚刚加封为骠骑大将军的刘和。

历数刘和统兵以来与鲜卑人交手的战斗,双方投入的兵力一次超过一次,而死在幽州外围的鲜卑人更是超过了十万以上。这些死去的鲜卑人,全都是各个部落中的壮年男子,更有不少还是部落内的勇士,是某个部落的精神象征。

除了战场上死去的鲜卑人,还有五万鲜卑俘虏被刘和下令阉割之后投进矿坑和地道之中从事最为辛苦的体力劳作,最终等待他们的命运也是早早地累死,然后被填进废弃的坑道之中,就连灵魂都要永远被镇压在里面,永世不得往生。

刘和从初平二年返回幽州至今,时间刚刚过去十年,因为他的存在,北方草原上人口最多的鲜卑族失去了十五万精壮男子,这对于总人口不过百万的鲜卑人而言,已经不是伤筋动骨的伤害,而是致命的打击。如果再来一个十五万,鲜卑族内便只能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那么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消亡和湮灭。

在北方汉人的眼中,刘和如今就是他们的天神和英雄,而在北方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眼中,刘和就是一个魔鬼和刽子手。曾经,当刘和听说鲜卑人无论老人还是孩童都称呼自己为魔鬼时,他很开心地说:“如果能够彻底消灭这个族群,我不介意他们称呼我为活阎王!”

没办法,内敛和平的农耕民族在面对侵略成性的游牧民族时,天然不占任何优势,对付这些管杀不管埋的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然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进入热兵器和蒸汽动力时代,将游牧民族的机动能力彻底抵消,这样两个族群之间便有了和平相处的可能。

刘和虽然被称为魔鬼,但却没有魔鬼那种夸张的金手指,在这个科学技术还处于萌芽的时代,他造不出蒸汽机和机枪大炮,所以只能肩负起毁灭的任务,一次又一次斩断南下侵略的鲜卑人的爪子,将他们赶回北方去。

然而,只是将侵略的鲜卑人赶回北方,这还不是刘和真正想要的结果。在他的计划里面,此生的目标是要把水泥大道一路修建到漠北去,把兵堡修筑到极北荒原之地上,然后依托这些据点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拉网式的清洗,直到把北方的游牧民族全部解决掉,把辽阔万里的大草原变成汉人的牧场。

在刘和看来,汉人的适应能力是最强的,只要将北方的游牧民族清除干净,日后就可以把一些犯了罪的汉人流放到寒冷的北方去,然后教他们在草原上放牧和生存,用不了太久,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牧民,而且还是那种安分守己不喜欢侵略的牧民。

就算日后这些流放汉人的后裔在北方壮大起来之后,又养成了游牧民族四处侵略的习气,那也是北面的汉人跟南面的汉人进行争斗,肉烂了最终也还在锅里,不至于隔了数百上千年之后,亿万汉人被马背上的屠夫们杀戮,又或者脑袋后面挂着一根像猪尾巴一样的辫子……

刘和想要实现心中的这个宏大构想,就要面对许多困难和险阻,其中最急切的难题是尽快统一全国,实现内部的长治久安,而最长远的难题则是人口问题。不管刘和如何能打,哪怕是指挥部队一口气打到葱岭以西去,可若是不能将汉人迁移过去,那就无法形成有效占领,到了最后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为其他民族做了嫁衣裳。

汉人的繁衍能力毫无疑问是最强的,但进取和开拓精神却很欠缺,刘和现在想尽办法阻止大汉人口因为灾荒和瘟疫而锐减,就是想在他有生之年把汉人送到万里之外去,为汉人打下最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如今,大灾荒还没有过去,北方又面临着鼠疫的威胁,这让刘和在感到挫败的同时,又极为的不甘心。虽然明知逆天行事千难万难,但刘和还是不想放弃,只要一息尚存,他还是要拼搏和奋斗下去。因为,刘和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拼,在他身后还有许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

刘和亲自起草的《卫生防疫法案》尽管还在修订完善当中,但其中一些条款和措施已经被登载在了《大汉时报》上面。为了迅速扩大这期报纸内容的传播范围,《大汉时报》的印量从五千五百份暴增至十万份。这等于是刘和自己掏钱出来,免费为百姓做了一次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

刘和还让人将雕刻好的木制母版以最快的速度从邺城送往蓟城、马城、襄平、乐浪、洛阳、武威和郯城,要求在自己控制和影响的区域内大力发行最近几期有关卫生防疫的报纸,进一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普及民众对于卫生防疫的基础认识。

当雪片一般的报纸被刊印发送出来之后,大汉北方各地立即响应刘和的号召,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防疫运动。

马城距离邺城有上千里之遥,这里处于幽州和并州交界之处,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边城,但因为刘和曾经在此驻守和作战过,所以闻名北地。加之此城又是护乌桓校尉府的所在地,城内有大量秘不示人的军器作坊和研发工场,所以这里如今是整个幽州仅次于蓟城的另外一座重镇。

《大汉时报》关于防疫的特刊刻版送抵马城之后,护乌桓校尉刘政立即调动工匠连夜加印报纸,第二天便开始在城内挨家挨户的发送,第三天就往周围驻军的营地里面送报,到了第五天时,数百里外的集宁都尉城和白山都尉城都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