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棉花高效栽培模式郭香墨
 ://164144

前言() 
棉花在分类学上属于锦葵科(Malvaceae

    )棉族(Gossypieae

    )棉属(Gossypium

    )。到目前为止,共发现的棉属共有51种,其中包括4个栽培种,即草棉(G。he*ceumL。

    )、亚洲棉(G*boreamL。

    )、陆地棉(G。hirsutumL。

    )和海岛棉(G**denseL。

    ),现在全世界种植的90%以上的棉种为陆地棉和海岛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棉花生产十分重视。20世纪50年代,组织从美国引进系列陆地棉品种并大面积种植,使我国棉花产量和品质比传统种植的亚洲棉和草棉大幅度提高,我国棉纺工业逐渐步入大规模生产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自育陆地棉品种逐渐取代美国品种,棉花产量和抗病性迅速提高。目前我国种植的棉花90%以上是国产陆地棉品种,新疆南部和东部种植的海岛棉在7%左右,只有其他零星植棉地区有少量亚洲棉和草棉种植。

    陆地棉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后,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棉区和耕作制度的种植模式和系列配套栽培技术,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植模式,其中几次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栽培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由于我国植棉地区的热量资源有限,加之人多地少,棉花与其他作物共生期长,缩短棉花与其他作物的共生期成为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突出问题。在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可在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因此,营养钵育苗可把棉花出苗和苗期部分时间放在苗床,从而缩短田间生长时间20~30天。此外,营养钵育苗条件下棉花出苗好,为苗期实现全苗和早发稳长,避开前期低温、霜冻和病害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长江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在4月上中旬进行,移栽时间在5月中旬,棉花与油菜等作物套种更加有利。在西北内陆棉区,可避开棉花生长前期低温、霜冻和冰雹危害,有力地保障了棉花产量的提高。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后,棉花单产提高10%~20%,霜前优质棉比例提高10%以上。

    第二次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栽培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棉花播种期和苗期温度偏低,影响正常播种和苗期生长发育,常造成播种和出苗推迟,苗期低温导致病害发生、死苗严重,形成“小老苗”。棉花生产实践表明,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可提高地温5℃~8℃,土壤水分蒸发少,棉花种子萌发快,烂种、烂芽少,出苗期提早2~4天,苗期根系生长快,地上部茎、叶健壮,现蕾期可比不覆盖地膜的棉花提早7~10天,对整个生育期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一般可提高霜前优质棉比例10%~20%。在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在4月中旬播种时气温和地温均偏低,导致出苗率低,死苗严重,实行这项技术后,棉花前期生长健壮,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对棉花根系生长十分有利。直至目前,该技术仍在西北内陆棉区普遍应用。这项技术对有效克服棉花迟发晚熟、提高间作套种效率、保持土壤水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三次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栽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化学调控技术。化学调控剂的作用是协调棉花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塑造理想株型和群体结构,达到最大限度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目的。例如,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长进入开花、结铃期后,棉花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肥水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充足的光照。但此阶段是一年中的降雨高峰期,过量的水分容易引起棉花徒长,造成大量蕾铃脱落。过去常通过中耕、施肥和控制顶尖生长等控制措施解决。有了生长调节剂后,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正是由于化学调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西北内陆棉区才得以实行“矮、密、早”的新栽培模式,棉花种植密度可达到16000~19000株/667米2

    ,每667米2

    籽棉产量达到500~600千克的高产水平。

    第四项突破性技术是21世纪初在西北内陆棉区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由于新疆棉田面积大幅度增加,水利资源日趋紧张,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有限的水利资源合理的节约使用。为此,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主,开展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经过几年探讨,掌握了该技术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膜下滴灌的调控机制与技术指标。研究表明,膜下滴灌一般从6月10日前后开始,间隔时间9~10天,在棉花全生育期一般滴灌8~10次,每667米2

    灌水总量230~280米3

    ,比常规灌水节约用水10%~25%。膜下滴灌的优点除了节约用水外,还可在滴灌时把肥料加入水中,节省施肥的工序,而且可以以水调肥,确保棉花不旺长、不早衰;此外,由于膜下滴灌节省用水,还可以防止棉田发生次生盐碱化。该项技术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供的数据,采用一般灌溉技术每667米2

    籽棉产量为400~450千克,而膜下滴灌技术的产量一般为500千克,高产田可达到700~750千克,增产幅度在20%~30%。

    以上述四项突破性技术为主线,进入21世纪后,陆续创造了简化整枝栽培技术、土壤配方施肥技术、无土育苗栽培技术等,并研究推广了以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适合不同棉区耕作制度要求的配套栽培技术模式,把棉花栽培技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使我国棉花单产持续提高,经济效益持续增加,为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奠定了技术基础。

    本书在以上棉花单项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国各地植棉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把棉花高效栽培模式按照各个棉区的高产高效实践汇总整理,并介绍了不同棉区经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的最新棉花品种,以飨读者。由于编者水平和参考资料有限,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书中如有错漏恳请读者谅解并予以指正。

(一)什么是棉花高效栽培() 
简单地说,棉花高效栽培是在投入较少人力、机械和资金的前提下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或在投入同等人力、机械和资金的前提下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实现农业高效栽培,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必由发展之路。一是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土地资源匮乏,因此我国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必须走高效栽培的道路。在内地,一般家庭的人均承包土地面积平均每人仅0。06~0。13公顷,如果种植棉花,一个家庭的总承包面积不过0。2~0。4公顷,因此不能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部投入有限的土地上,为了增加收入,必须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和城市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二是我国虽然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7%,也就是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快向城镇转移,因此机械化、集约化在农村的逐步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收益,所以高效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三是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迅速提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种新的变革必然会对高效和现代农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与其他作物比较,种植费时费工。棉花从4月份播种到11月份全部收获一般需要7个多月时间,如果加上营养钵育苗则需要8个月时间,期间需要间苗、定苗、中耕松土、施肥、多次浇水、整枝打顶、化学调控、防旱排涝、收摘晾晒等工作环节,一般每个青壮劳力能管理0。5~1公顷棉花,在生长和收获季节还需要雇工帮忙,而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管理简便,投入较少,近年来一般农村家庭播种和收获粮食作物采用机械,作物生长期间管理较简便,一般妇女和中老年劳力可以胜任,因此可抽出青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以增加收入。

    近几年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发展迅速,科技人员根据各地不同种植制度和耕作习惯,研制和推广了多项高效栽培技术,为棉花生产节本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实现棉花高效栽培的条件基本成熟。

(二)什么是()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取得棉花高产、优质所形成的最经济、有效的栽培技术集合。如黄河流域棉区在麦棉两熟套种模式下取得棉花、小麦双高产所形成的最适合品种,最佳播期、播量、种植密度、田间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时期,最佳灌溉次数和灌溉量,最经济有效的化学调控时期、次数和用量,投入最少田间管理用工的管理时期、主要管理技术等。因此,棉花高效栽培模式是一套最经济有效的栽培技术集合,其中包括多个单项栽培技术。

    skbshge

1。 区域性()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很多,但由于不同地区种植制度不同,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不同,需要研制最适合当地条件的棉花高效栽培模式。例如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型团场、大型农场和植棉大户来说是一种很值得推广、有发展前途的灌溉技术,可以有效节约用水,减少灌溉时间,保持灌溉均匀性而不受土地不平坦等条件制约,但实施膜下滴灌技术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对于分散植棉的农民来说推广应用的难度较大,他们要筹集资金,购置机器,建设供水系统,合理分配水源,其中一项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实施膜下滴灌。再如,黄河流域许多农户采用西瓜套种棉花的种植模式,一般3月下旬种植西瓜并适时地膜覆盖,4月下旬种植棉花,6月中下旬西瓜成熟上市。据2010年统计,每667米2

    西瓜产量可达到3000千克以上,收入3500~4000元,西瓜收获后给棉花生长留下较大空间,每667米2

    皮棉产量可达150千克,收入3000元,两项合计每667米2

    经济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不失为一种高效栽培模式。但这种栽培模式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和人工,并具备规模化种植的前提条件,对资金和劳力缺乏的农户就不适合,对零星瓜棉套种的农户也未必适合,因为他们的西瓜产品要集中上市,收购、运输、销售都有困难,就地销售价格也不理想。因此,棉花高效栽培模式受区域性影响很大,各地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栽培模式,不能照搬套用。

    skbshge

2。 时代性() 
棉花科技的发展进步很快,由于经济条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栽培模式也不相同。例如,棉菜间作套种技术,过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偏低,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只是少数人能够消费的奢侈品,只是在20世纪末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才得以较大规模种植。再如,棉花枯、黄萎病防治,过去由于缺乏抗病品种,主要采取无病地种植和药剂防治技术,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抗病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培育了中棉所12、泗棉2号等一批抗病品种,在病地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因此,种植抗病品种成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目前虽然我国抗黄萎病品种未能达到完全抗病的效果,但许多品种达到耐黄萎病的水平,少数品种达到抗黄萎病的水平,随着棉花育种技术的发展,抗黄萎病以及其他病虫害的问题将可以通过品种选择得以解决。

    skbshge

3。 灵活性()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同一地点、同一条件下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高效栽培模式。如在麦棉两熟套种地区,种植棉花品种可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中熟品种,也可以选择生育期较短的中早熟品种,还可以选择生育期短的短季棉品种;如果种植中熟棉品种,则需要提早育苗或提早播种,密度应该偏小,一般种植密度为2500~3000株/667米2

    ,种植小麦时预留棉行25~30厘米,掌握小麦收获时棉行不要太高,以利于收割机械正常作业;如果选择短季棉品种,一般不需要预留棉行,棉行适宜种植期在5月下旬,棉行留苗密度应比中熟品种大,一般密度为5000~6000株/667米2

    ,棉行全生育期的管理目标是促进早熟。因此,如果希望棉花高产,应选择中熟棉花品种;如果希望小麦高产,选择短季棉品种。

    skbshge

1。 气候条件() 
本棉区地处暖温带的亚湿润东部气候区,全年无霜期180~230天,年平均气温11℃~14℃,棉花生育期4~10月份平均气温19℃~22℃,≥10℃年活动积温4000℃~4600℃,≥15℃年活动积温3500℃~4100℃,少数年份春季棉花出苗后温度偏低导致苗病发生,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但雨量分布不均匀,7~9月份雨量较多,对棉花开花授粉有一定影响,且容易造成下部烂铃,全年日照时数2200~3000小时。

    skbshge

2。 生产条件()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以春直播为主,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陇南地区多实行地膜覆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肥水条件较好地区发展麦棉两熟套种,部分地区实行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或同时采用两种技术,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少数留在家乡的劳动力需要提高棉花种植效益,因此瓜棉间作套种和菜棉间作套种模式发展很快。该棉区时常出现倒春寒,棉花苗期易发生立枯病、炭疽病和根腐病等,影响棉花苗期生长,甚至死苗。该棉区多数棉田属于枯萎病和黄萎病混生病田,6月份以后相继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黄萎病的新类型——落叶型黄萎病对棉花生长危害很大,棉株感病后短期内叶片变黄,大量脱落,形成“光秆棉”,甚至大量植株死亡,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这是目前对棉花危害最大的病害。该棉区棉铃虫、棉蚜、棉盲椿象、棉红蜘蛛危害较普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和快速普及,棉铃虫已不是主要害虫,棉盲椿象的危害较普遍。

    该棉区以种植转基因常规棉为主,近年来抗虫杂交棉面积增加较快。

    skbshge

1。 一熟制棉田基本栽培模式() 
一熟制棉田种植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栽培模式,占该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的50%以上,该种植模式主要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及陕西的棉花高产地区,以及干旱、盐碱较普遍的丘陵地区和沿河、沿江地区。21世纪以来,该地区由于推广应用了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和杂交种,棉花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种植技术也随之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建立了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技术环节。

    (1)播种前的准备与播种技术 打好播种基础是棉花高产高效的关键,一播全苗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