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肥沃的土地,劫掠粮食,辽国、西夏、金国,乃至是后来的蒙古也是如此。

而小冰川气候,最大特点是北方寒冷干燥,少雨,而南方也是寒冷至极,冬天会下雪。

扬州,本来是南方,很少下雪,可是此时此刻却是降下了雪。若是小雪,还不太严重;若是大雪,那就糟糕至极。由于南方很少下雪,防雪措施也较为简陋,再加上战争破坏,可能引发雪灾,冻死冻伤无数。

而那些闲的蛋疼的文人,或者是政客,也会不要脸皮的弹劾这个,骂这个,以大雪为名,出来跳脚唱戏。

毕竟,这是一个封建迷信很是盛行的时代,天人感应之类的大行其道,某地糟了地震,或是旱灾,水灾,总会牵扯到天谴,或是君王犯了错误,或是朝廷出了奸臣。历史上,谏官说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说狄青不忠;汴梁糟了火灾,就说这是上天示警。在这些天人感应面前狄青被整倒了。

而王安石,也是因为一场旱灾,倒台了。

赵朴有些担忧,这些文人不会又搞出某些东东,干到某人吧!

“赈灾,训练军队,又是麻烦事情!”赵朴看着文案上,一大堆的奏章,不由的脑袋发痛。他真的不是做皇帝的料,上朝就瞌睡,看奏章就头疼,处理一些政事就发迷糊,一旦涉及到官员的任命,就有些抓瞎。

所幸的是有了内阁,有了那三个大臣辅助,出不了大错。

但是尽管不喜欢,赵朴还的坚持住,只能翻开奏章继续看,然后批阅,写着准,或是否。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连续下了五天的雪,还没有停下来。

看着窗外的大雪,赵朴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果然下大雪了,雪厚到了小腿高,行走在上面,此时雪灾已经成为了定局。赵朴紧急召开朝会,要求赈灾,救济灾民,户部、三司、府衙等各个部门都是紧急动员了起来。

对扬州附近的州县,进行了赈灾,紧急调拨粮食、柴火等。

为了防止贪污救灾物资,赵朴在朝堂上大发雷霆,信誓旦旦道,谁若是贪墨救灾物资,便让他迁居海南岛,与猴子作伴。并赐给了赵鼎御剑,专门监督官员贪墨行为,而这时军情司、军法司,也是紧急行动,到处捉拿贪污官吏。

顿时之间,官员风声鹤唳,那些黑爪子暂时收回去了。

灾情总算是得到了缓解。

第203章皇帝的好基友

灾情得到了缓解,缓解不是指,没有人冻死,也没有饿死。

而是将灾情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不会出现大的流民暴动,大的农民起义,至于一路上冻死者、饿死者依旧不少。

不是赈灾不给力,也不是贪污厉害,而是现实条件如此。

这个时代的交通不便,没有火车,汽车,在大雪满地的时刻,救灾物资只能是到达一些重灾区,一些主要的州县,而一些轻灾区,或是一些交通不便的村寨,自然而然被忽略了;此外一些灾区,属于金军占领区,赵朴就算是想要赈济灾民,金军也未必答应。

此次受灾面积太大了,涉及到了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在河东,陕西等地经常下雪,百姓也习惯了雪天,受灾反而不太严重;而两淮一带,几十年也未必能遇到一场大雪,如今一下子遇到了雪灾,根本没有防寒措施,灾情极为严重。

此外加上政府办事效率底下。

“天灾人祸,全是叠加在了一起!”赵朴心中暗自抱怨道。一场大雪,让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再度遭受了打击。而他只能是尽量做好,尽量的救济,熬过这段苦日子,至于最后能救下多少人,就全看运气了。

“春天是雪灾,夏天必然又是旱灾,气候反常呀!”

老天爷太不给面子了。

赵朴抱怨之后,只能是继续埋头赈灾。

灾难中孕育希望,灾难也是领导们作秀的好时机。

赵朴有自知之明,他没有搞过军事军事,是半路出家,政治谋略也是半桶水。当上这个皇帝,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优秀,而是皇族成员都被抓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当皇帝,谁又有资格当皇帝呢?

正所谓,明知不是伴侣,事急且相随。

先天上不足,只能在后天上多花苦工,而前去重灾区救灾,身临救灾的第一线,也算是另类的体恤百姓吧!

行走在扬州的各个州县,赵朴一边视察着倒塌的房屋,一边查看着道路疏导的情况。

两淮之地,属于富庶之地,属于大宋经济发达之地。然而,富裕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的百姓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大量的百姓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最后进入城镇,运气好的找到活计,运气差的只能是无业游民,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边行走着,一边观察着,看似繁华的扬州,也有大量的贫民窟,不遮风雪的房屋。

看来扬州路的gDP很高,可是恩格尔数数字却不怎么样,而基尼系数更是达了危险的边缘。

这就是大宋,一方面官府、豪商富裕至极,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一方面那些贫民,却是过着极为苦逼的生活。朝廷也多有救济贫民的举动,只是治标不治本,就好似给人吸鸦片一般,吸上一口觉得飘飘欲仙,可是药力过后现实依旧惨淡。

先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后是方腊、宋江起义,接着是钟相、杨幺起义。这只是出名的,规模较大,人数在上万,波及十几个州,是宋军动用了精锐部队围剿。而更多的农民起义,则是如牛毛般多,没有主张,没有信仰,官军打来就跑,官军跑了就再回来,人数多则不过上千,少则是几十人。根本不用动用精锐部队,也不必动用二流的厢军,只需要团练,地方武装就能灭了。纵观,宋朝的农民起义,很不成气候。

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个时代宋江不是个例,而是共性。造反,多数是一时的义愤,心情平静之后,就想着要诏安,至于造反当皇帝,或是成为一方割据政权,根本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此刻,赵朴感到了一丝淡淡的幸运。

“总算还没有恶化到难以缓解的地步!”

…………

在经过了一个月的视察之后,赵朴再度回到了扬州。

“陛下,金军退兵了!”

回到扬州,赵朴屁股还没有坐稳,就听到了这个消息。

“金军退兵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赵朴只是微微吃惊,心情就平静了下来。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打战打得就是后勤,打得国家财富。一国国力雄厚,物资充足,就能打较长时间;一国国力弱小,物资缺乏,就只能打较短就时间。金军军力强盛,但是奈何国力太脆弱,靠着劫掠,靠着幽云十六州,只能是支撑一年时间征伐的消耗。

这一年征战,金军固然是战功赫赫,奈何物资消耗巨大;又深入敌境,辎重运输苦难,物资补给奇缺;坚壁清野,让金军难以以战养战;此外王彦在后方,大肆活动,也让金军寝食难安,后方不稳。

而这一场大雪,固然给大宋带来了灾难,也使金军陷入了困境。

在如此大雪的天气,想要继续进攻大宋,继续南侵已经是不可能了。此刻只能是退兵,不退兵,就会活活饿死,冻死!

“官家,乃是天子,乃是有道之君,如今老天爷,也在帮助我们,此雪天降堪比十万大军,金军被大雪所阻,再难以进攻,我朝得以保存!”

“江山何其幸?大宋何其幸?天佑大宋,国柞以保全,我朝安矣!”

“大雪来的太及时了,没有这次大雪,扬州又能保全到几时!”

当赵朴上朝时,立刻听到了大臣们恭喜的声音,都在庆祝天降大雪,都在庆祝金军退去。在大臣们看来,天降大雪,阻碍了金军前进,使金军退兵,这是上天在相助,是天佑大宋。

不仅是朝堂,在扬州,襄樊等地也是流传着,皇帝圣明感到天地,得到了老天庇佑,降下大雪,逼退了金军。

这种说法,渐渐流行开来,而赵朴也变成了圣君。

在天人感应,在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这个说法迅速的传播开来。

赵朴哑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以前一直担忧有人借着大雪,在朝堂上兴风作浪,或是说他不贤明,让议和派再度抬头;还有一直担心赈灾不当,引动大规模农民暴乱。如今倒是好了,天降大雪,这是老天爷帮助他,击退金军。

董仲舒真是皇帝的好基友!

第204章离开扬州

辛苦操劳,不如有个好兆头。

宋徽宗当皇帝时,先是花石纲,引动了方腊的农民起义,后来更是直接酿成了靖康之耻,可以是一个昏君、庸君。可因为在他当皇帝的时候,黄河的水清了,于是“黄河清,圣人出”,宋徽宗成了圣君;

而宋钦宗,第一次汴梁被围困时,割让河东、河北等地,简直就是石敬瑭第二,汪精卫先祖,到了后来更是为了保全生命,向金军乞降。可是在宋人眼中,却是为了保全汴梁百姓,甘愿受辱。

而宋徽宗、宋钦宗,从哪一方面也不算是一个明君,不是好皇帝,可是世人却总是怀念他们。

在前世,岳飞北伐的口号便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两个亡国君,两个混账皇帝,没有一丝功德,全是干的狗屁倒灶的事情,竟然成了二圣。

而他辛辛苦苦,好似老黄牛一般,为了鼓舞人心,亲自前往前线犒劳三军,后来更是与金军血战数次,又是辛苦作秀,他容易吧!可是到头来,臣子们,说这个,说那个,麻烦不断,老是挑他的毛病。

如今,只是一场大雪,一场雪灾,大宋百姓冻死冻伤者无数,而雪灾也迫使金军退兵,于是他就成了圣君。

太坑人了!

看着扬州,这群大老爷们的嘴脸,赵朴就觉得呕吐,干脆眼不见为净,还是巡行天下,离开扬州为妙。

“善始善终,乃是为人君本分!”赵朴道,“我还要继续巡行天下,此次要前往襄樊一带,去赈济灾民!”

“陛下,扬州经历大雪,此刻正是民心浮动,不可轻离!‘枢密使赵鼎率先开口。

汪伯彦也是劝谏道:“陛下,金军虽然退去,可是若是杀个回马枪,奇袭扬州,没有陛下镇守,扬州必然难保!”

“陛下,不能轻离扬州!”

这时跪倒的大臣一片接着一片,赵朴生出阵阵无奈。

都说君主专制,至高无上,可是没有这些大臣相助,专制个毛。专制,必须要有大量的心腹,大量的铁杆,可是在朝堂上他的铁杆很少。不论是汪伯彦、赵鼎,还是范仲尹都是有些支持,有些不支持。

“扬州灾情还好说些,而襄樊一代,灾情极为严重,金军又多是劫掠,饿死,冻死无数。我为君王,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前去!”赵朴无奈之下,只能是打感情牌,说动这些大臣。

“襄樊一代,如今动乱不堪,太危险了。陛下可派遣钦差前去,切莫轻动!”赵鼎劝说道。

赵朴苦笑了一声,心中暗道:宋朝的官员太多了扯皮现象太严重了,行政效率太低下了,没有他这个皇帝亲自前去检查,亲自前去督促,不知又要饿死多少人。他不得不亲自上阵,充当监工,监督下属官员!

可是这些话,只可意会,注定是无法说出来的。

“李纲说过,天下的形势,关中为上等,襄阳、邓州次之,建康则又次之。今天应该以长安为西都,以襄阳为南都,以建康为东都,分别任命守臣,修筑城池,整治宫室,积聚干粮,以备皇帝巡幸。三都建成以后,有三项好处:第一项可以借巡幸的名义,督促各方使国势不至于失之太弱;第二项不设置固定的都城,使敌人无所窥伺我虚实;第三项四方希望陛下巡幸,奸雄无所觊觎…………”

这一刻赵朴有些念起李纲的好。巡行天下,其中文章大大的,可以引申为跑路政策,也可以引申为运动战,也可以引申为免费旅游。

只是不同的是,一般人旅游,也不过是带上几个书童、仆人,赶上几辆马车上路;而他这个皇帝时带着八字军护卫,浩浩荡荡而去,为的就是防止流民袭击,或者是金军杀一个回马枪。

赵朴不得不进行辩论,一人舌战众多大臣,最后总算是说服了。终于得到了大臣们的批准,可以前往襄樊,巡行一番。

只是在护卫人马上,出现了冲突,赵朴认为仅仅是五千兵马护卫就足够了,而大臣们则是认为至少要出动三万。

正所谓一时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金军留给众臣,太多的恐怖影响,对于金军如何的防备,如何的小心都是不为过。此时谁说金军退兵了,可万一金军杀上一个回马枪,夜袭扬州城,或是袭击皇帝卫队,那就悲剧了。因此护卫人马需要很多,宁可让扬州兵力空虚,也不能让皇上出现问题。

最后总算是拍板了,赵朴要离开扬州了。

而离开前,扬州的防务要处理好。虽然扬州不是好的根据地,有着各种缺点,但至少是一个赋税重地,南方的钱赋需要经过扬州,才能转入国库,是名符其实的钱口袋。八字军,前线的诸多部队,粮饷都要从这里来。

守江先守淮,扬州保全了,江南才安全。

扬州必须要重兵把守。

…………

此时的八字军,还是三万之众。

若不是赵朴一直提倡精兵策略,对于八字军的招募极为严格,此刻八字军即便是突破十万也有可能。

在精兵策略之下,八字军还是保持着瘦身状态,仅仅是三万之多,却也是大宋的最强之师,对战任何敌人,都有一战之力。

八字军一直坚持精兵战略,可是其他的部队,就没有这样严格了。

正所谓精兵,有精兵的好处;庸兵,也有庸兵的好处。精兵讲究的是少而精,讲究的是以一当十,在战斗中好似利刃,硬碰硬中压倒对手;而庸兵讲究数量取胜,靠着众多的数量,群殴而上,靠着人多势众,群殴死敌人。

精兵的成本较高,是烧钱玩意;可是庸兵就成本低廉了许多,反正到了战场上只是一次性消耗品,花太多钱,也没有意义。

在扬州,赵朴也招募了十万之众的厢军,算是二线部队,简称为扬州军。

扬州军,都是招募的扬州本地的破产农民,或是山东逃难而来的流民,都属于典型的无产阶级,三无人员。扬州军建立,本身就是为了较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将大量灾民招募其中,进行军事化管理,减少造反的可能。

这些破产的农民,或是有这些逃难而来的流民,多数是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女人。最后人数时达到了三十万,能够打仗的壮丁,仅仅有五万之多。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205章军户制度

招兵,很多时刻不是招收一个人,而是招收一家人。

看着这些老老少少,赵朴心中生出不忍之色,军队是禁止携带家眷的,只是将这些家眷赶出,似乎也太不人道了。没办法之下,赵朴只好提前实行军户制度。

在明朝实行军户制度,总是遭到后人的诟病,说军户这不好那不好,说军户是变相的农奴制度。可在赵朴眼中看来,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解决了军队庞大的家眷问题,让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升。

靠着军户制度,朱重八打倒了蒙古军队,建立起来强大的政权。至于明朝后期军户制度出现的弊端,只因为缺乏监督,缺乏监督也必然滋生腐败,将整个军队毁灭。

赵朴有信心,至少在他活着时,军户制度是利大于弊;至于他死后,军户制度会滋生多少弊端,这就不管他什么事情了。他只关心最近二十多年,只关心如何驱除金军入侵,收复山河,至于二十年后的事情,或者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他懒得理会。

正所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