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如今,武备学堂已经开了,是不是太学,国子监也该重开。

一时之间,群臣纷纷觐见,要求重开国子监,重开太学。

Ps:第三更到了,太疲劳了。

第228章幕后黑手

看似平静的襄阳城,随着一个石子的落下,快速的溅起了水花。

当赵朴上朝,坐在那张龙椅上,屁股刚刚坐稳,就受到了大臣们的炮轰。

一个御史走出班列,率先开口道:“圣上,自靖康之难以来,汴梁被毁,太学、国子监也随之被毁,文教衰微,才乃是社稷之不幸。如今暂且安全,不如兴建国子监,重建太学,大胜文治!”

“陛下,我朝以文治为本,无文则国武以昌,兴教化之道,才乃万古不变真理。如今国事安定,臣恳请重开国子监、太学,招募散落士子,以昌盛国本!”一个言官也是说道。

“圣上,开设武备学堂,提升武备,此举大善。然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能偏废,无文则武无以张,无武则则文无以盛。武已经开武备学堂,文也需要开设太学,国子监!”此时,汪伯彦上前道。

其他的官员也纷纷开口,内容无非是要开始重开太学,重开国子监。

这个时代,太学和国子监是最出名的两所公立大学,相当于后世的北大清华。

在太学,多是平民阶层就学;而国子监,多是官二代阶层就学。

在大宋的科举考试中,国子监和太学高中者比例极高。

在朝堂的衮衮大臣,不是太学出身,就是国子监出身,或者是有牵连。总之,太学,国子监是朝中大臣的母校。而清流,也多是来自这两个地区。

只是一切随着,金军的入侵,汴梁的沦陷,覆巢之下无完卵,在汴梁浩劫中,国子监不存,太学也不存,其中收藏的诸多典籍焚毁。在流散逃亡中,死亡者众多。此时再建造国子监,在建太学势在必行。

赵朴心中道:重建不反对,可是要钱呀!

重建,重建,当然需要花钱,而数量还不少。

况且重建也没有意义。说不准,来年金军打来,襄阳就城破了,刚刚建造的太学、国子监又毁灭了。重建没有意义,至少在局势没有稳定之前,最好不要重建国子监、太学。只是这些话注定是不能说出。

一旦说出。就是站在天下士人的对立面,赵朴可没有独战天下的勇气。

赵朴道:“重建国子监,重建太学势在必行,准了!”

“多谢陛下!”朝廷大臣立时齐声喝道。

赵朴有种轻飘飘的感觉,这种时刻太少了。在很多时刻,满朝大臣,都是站在君王的对立面。专门跟君王打擂台,

只是在轻飘飘过后,赵朴就清醒了过来,满是警惕,正所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当众多大臣都一直说,皇上圣明时。就是大臣们合力算计君王的时刻。

在很多时刻,君王很好糊弄。

宋徽宗政治才能一般般,属于废物渣,结果被朝臣说“黄河清,圣人出”,一口一个圣人,说得迷糊了。还真的以为自己是圣人。可在众臣心中,不过是傻蛋一个,坏名声你背着,好处我拿着。最后。悲剧的宋徽宗成了亡国君;

崇祯当皇帝时,砍了魏忠贤,东林党们齐声高呼圣君出世,而崇祯也真以为自己是圣君,实际上只是一个不懂事的纨绔而已,当当闲散王爷还可以,去当皇帝却是歇菜的料,最后这位圣君,在煤山上吊了。

做君王,第一条准则,便是不被臣子忽悠了。

果然,在朝臣一直的恭维之后,汪伯彦率先道:“重建国子监,太学靡费极多,国库似乎不足!”

赵朴心中一紧,正戏来了。

“不知花费多少?”赵朴问道。

“至少要三十万贯钱!”

“三十万贯钱!”赵朴腾地一下,站立起来,此时此刻再也坐不坐了。稳坐钓鱼台,坐山观虎斗,是因为与自身无关。一旦与自身利益相关,谁能坐得住,“三十万贯钱呀,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朕自即位以来,国库也不过岁入不过三千万贯。又是大赦天下,免去灾区一年赋税,赈灾,练兵,修城墙,修堡垒,军户制度所需等,钱花出去的好似流水一般,也没剩下几个钱。朕也没有内库,要钱没有……”

在历代的皇帝中,宋朝皇帝最为平民化,在自称时多是我,吾等,只有在正式场合,才用“朕”。

此刻,赵朴将朕咬得极为清晰,意在强调,要钱没有!

“文教之事,乃是国家大事,不容一丝轻忽!”汪伯彦说着,“即便是国库不足,财政匮缺,也势在必行!”

赵朴点点头,这的确是大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的确是大事。只是也应该分清轻重缓急,金军将要杀到,至少也要等渡过眼前这一关再说,这时国子监太学办得再好,也抵抗不住金军。

只是这些话,赵朴也只是在肚子里诽谤一下,绝对不能讲出来,一旦讲出,绝对是遭到全体大臣的炮轰。

不要以为在场的文臣都讲道理,文臣不讲道理时比流氓还可怕。

赵朴深吸了一口气,道:“国库没钱,我内库也没钱!”

其实,国库还是有些钱的,至少如今还有一百万贯的钱闲置,只是这些钱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哪能轻易动用。家中有余粮,心中不发慌!

汪伯彦身为重臣,朝内的财政收支,都是一一过手,自然知晓财政状况,国库内的那点压仓钱,不能轻易动用。只是这并不代表没有法子,财政好像毛巾,挤一挤还是会有的,没钱只是不济而已。

“微臣,请加征税赋!”

赵朴心中一紧,问道:“不知赋税名目为何?”

“此税名为学府税!”

“学府税!”赵朴一听,问道,“不知在何地征收?”

“只需要在湖北路一地征收便可!”

赵朴再次愤怒了,只是强压住心中的愤怒道:“不知何人负责征税?”

“自然是各个州县负责征税!”

赵朴再也忍不住了,打擂台就打擂台,再忍下去,朗朗道:“如今我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只有编练行军,抵抗住金军,对内减轻赋税,使百姓修生养息,我朝才能中兴。湖北之地,乃是抗金的根基所在。然则赋税沉重至极,百姓疲惫,此刻剿匪不断。若是再加税……难难难!”

宋朝的苛捐杂税太多了,比后世的清朝、明朝可厉害多了。

除了正税之外,立国一百多年来,又先后附加了许多杂税,例如丁口税、牛皮税、盐税、曲税、进际税、农具税、义仓税等等,还有和买、和籴、支移、折变、头子钱等等也变相成为了杂税,这些杂税征收混乱,各地不一,达到上百种之多。

但总体而言,现在这些杂税全部加起来往往达到正税的两三倍;

而税种越繁杂,地方官员及税吏剥削的途径与手段就越多,也因为繁杂混乱,地方官吏更容易隐瞒、截留,这也是为什么百姓负担着越来越沉重的赋税,而朝廷收上来的税银却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不算不知道,细算起来,一算起来就是恐怖的数字。

不用去切实查证,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杨逸说的税种越繁杂混乱,官吏就越容易隐瞒截留税款,这根本就是一个常识问题,勿庸置疑。

赵朴即位以来,消减了一些税种,算是缓和阶级矛盾,算是收买人心。只是效果如何,赵朴心中也没底。而此时随着战乱,大量的流民诞生,无数的土匪、盗贼横行,密密麻麻,好似苍蝇一般,打死一个,又有许多诞生,防不胜防。

一边剿匪,一边分化瓦解,一边收拢入军户,一边分地,各种政策并举,总算是解决了一些问题。

此时,哪能再加税!

赵朴道:“加税不行!还是动用压仓钱吧!”

Ps:第一更到了,努力码字。

订阅不给力,请各位书友多多支持

第229章幕后黑手(2)

站在朝堂之上,赵朴再次感到了孤独之感。

为何皇帝,总是喜欢自称为寡人?

“寡人”者,孤寡之人,注定是孤军奋战!

“三十万钱,承办太学和国子监!”赵朴道,“只是一份钱,分在两件事上,注定是什么都做不好!为何不国子监与太学合并,成立新的学府!”

“成立新的学府?”

汪伯彦沉思了片刻道,“《礼记?王制》曰: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直称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员,汉太学始此。博士弟子经考试合格,可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为郎中。后科目及人数渐增,东汉桓帝时达三万人。汉末丧乱,魏、蜀、吴仍立学。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隋国子监(先称寺,继称学,炀帝定为监)所统有太学。唐制以国子监领太学等六学。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

“及到我朝,除在东京汴梁设立国子监,还在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陆续置国子监。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中,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

“此举违背祖制,不可行!”

赵朴听着有些头大,却只能是硬着头皮道:“太学之事繁杂,国子监之事,也是杂乱不堪。如今金军兵临城下,边防危局。战事飘渺不定。唯有简,才为上策。我欲开先河,创立新学府,唯才是举,为国培育人才!”

在边防面前,一切退步,汪伯彦只能是同意。众臣也只能默然。

汪伯彦道:“不知新学府。名为什么?”

赵朴略微思考,道:“《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大学”即大人之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如以大学为名。”

“自从炎黄以来,三代兴盛,后平王东迁,春秋五霸,秦国崛起,乃至天下一统;到后来。汉高祖斩白蛇,灭秦亡楚,乃建立汉室;及到王莽改制,天下大乱,光武帝刘秀崛起于草莽,中兴汉室;后董卓乱政,三国并立,晋国一统。五胡乱华,隋朝一统,唐朝大兴,至我朝,已经三千年有余。三千年,王朝更替不断,然而我华夏根基保存。始终不为蛮夷所灭。再添加“华夏”二字。不如,将新学府命名为“华夏大学”如何?”

口气中一副商量的语气,似乎是有事大家商量,可是言语中却有着不容置驳之感。

众臣齐声点头。曰大善。

华夏大学,就这样建立了。

众多大臣们心满意足,总算是搬回了一局,不管是叫什么名字,但是本质上,都是文人的天堂。

而赵朴也满意了,花钱不能白花,好钢需要用到刀刃上,这也是改革教育的开始,是培养嫡系文臣的开始。

大学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自然免不了涉及数理化。

总之,华夏大学,是他改革士大夫阶层的开始。

在大宋,士大夫阶层有太多的缺点了,贪污严重,生活腐化,浮夸,耽误政事,好清谈,沽名钓誉等等。

说难听些,就是国家的蛀虫,是骑着劳动人民头上的剥削阶级。总之,士大夫阶层有太多的缺点了,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打倒。

历史上,元朝为何立国不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就灭亡了。就是因为蒙古人,不重视士大夫阶层,不开始科举,将读书人变为“臭老九”,只是单纯的依靠蒙古贵族阶层统治天下,最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而后世的清朝,做了很多缺德事,甲申国难,文字狱等等,可照样是享国三百年。即便是遭到西方侵略,可还是苟延残息五十多年,直到慈禧死了,才开始灭亡。就是因为,清朝重视士大夫阶层,将士大夫阶层作为统治工具。

当皇帝,不能孤军作战,必须依靠某个统治阶层,作为统治工具。

士大夫阶层,武人阶层,太监阶层,农民阶层,商人阶层,这是君王依靠的五个阶层。

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皇帝手中各有侧重。

太监干政,后遗症太厉害了,不可靠;武人阶层,掌握兵权,必须时刻控制,一旦有松懈,就会被反噬而死,也不可靠;商人阶层,唯利是图,也不可靠;而农民阶层,目光短浅,盲目性、破坏性太大,也不可靠。

想要享国长久,必然要以士大夫作为统治基层,武人阶层、商人阶层、农民阶层,太监阶层,只能是作为制约士大夫阶层,却无法替代士大夫阶层。

虽然后人常常说,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北宋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60%,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比重的最高峰。北宋时中国人均生产总值为2280美元,西欧人均生产总值则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人均生产总值为530美元,当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250美元。

宋朝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是最有可能进入资本主义的时代。

可是,赵朴并不打算扶植、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代替士大夫阶层。不说,其中成功性有多大;单单是发展资本主义的血腥性,贪婪性,毁灭性,赵朴就难以接受。

发展资本主义,还是后人去干吗!

他还是当万恶的封建帝王吧!

士大夫阶层不能一棒子打死,只能是改造,而华夏大学,就是改造的士大夫阶层的熔炉。

在华夏大学,四书五经是要学的,忠孝礼义廉耻也是要学的,三从四德也是要学的,七出三不去也要学的,即便是还在“幼年期”的二程理学也是要学的,这些都是不能丢;但是格物之道,也是不能丢的,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也是要加大研究。

…………

武备学堂要召开了,华夏大学也要召开了,一文一武,格局成了!

一切都要花钱,赵朴再次感到了缺钱,感到了行政效率太差了,中间被抽取的油水,被钻的空子太多了。

曾经想过改革朝政,只是赵朴还是否决了,朝政太为复杂了,各个问题交杂在一起,想要动大手术,必然会造成朝堂动荡,太伤元气了。

此刻的大宋经不起折腾,只能一切以稳定为主,

只能是忍了。

………………

这只是朝堂的一个小事件!

赵朴没有太过在乎,毕竟被朝臣炮轰的次数太多了,打擂的次数也太多了,早已经是见怪不怪,只能是沉着应战。

过了之后,也忘在一边了。

而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个影子却是关注着这一切。

在金军的一个秘密据点,金军密探首领素衣,正在翻看着部下传送而来的情报。

“首领,我们又失败了!”

“我小看了他,这位宋皇睿智多谋,性格又最为沉稳,即便是被朝廷众如此刁难,还是依旧沉着,冷静!这人倒一点也不像他父亲和兄长!”素衣道,“武备学堂的情况如何?”

“这是国子监的地图,还有祭酒、司业等等情况!”

一旁的探子取出一摞纸,递交了上去。

素衣翻看着,上面有武备学堂的地址,布局草图,以及主要官员的情况,详细至极。

武备学堂的诸多事情,没有一丝隐秘的展现在金国秘卫面前。

“我们的人,可进入武备学堂?”

“我们秘卫,有二十人加入武备学堂,十三人被查出来,关入监牢;而有七人没有暴露,潜伏其中!”

Ps:第二更到了,求订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