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定都健康,这也是下下策。定都健康,意味着北伐成空影。

而定都襄樊一代,才是上上策,不仅可以链接江南,四川等地,更可以威胁河南,让河南变成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赵朴看来,天下的形势,襄阳、邓州为上等,建康次之,关中则又次之。

…………

三议赦令,则是不赦免宋钦宗时代的臣子,有些打击报复。这显示出李纲心胸太差,气度太差。

四议僭逆,要将张邦昌砍了,陈尸于市朝,以警戒乱臣贼子。这是打击报复,赤裸裸的挑衅不杀士大夫的准则。总之,李纲前面是砍倒了六贼,如今又是要砍张邦昌,又要开内斗置人于死地的先例,也客观上,为秦桧陷害岳飞,做了榜样作用。况且,张邦昌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失去了他,金军会在扶植一个,想要做到杀人诛心,几乎不可能。

五议伪命,要严惩在伪周任职的士大夫,或是投降金军,失去气节的读书人。

看到这一条,赵朴只有一种感觉,李纲真是政治白痴,无可救要的白痴。如今金军退去了,可谁知道什么时候再度南下,此刻最重要的不是清算,而是稳定人心,缓和紧张的局势,稳定压倒一切。等局势稳定了,再清算也不迟。

可这货,竟然这时间搞清清算,时间不对,地点不对,场合不对。一旦搞起清算,打击面太广了,至少意味着上万的士大夫受到牵连。若是加上篡改事实,携私报复,人数会更多。这不仅使稳定的局势更加混乱,还造成朝廷不稳,一个不好,他这个皇帝也得垮台。

六议战,军政荒废已久,应该制订一套新的纪纲,使赏罚分明。七议守,沿黄河及长江、淮河,安排抗击力量以扼住敌人的要冲。

这两条倒是说得很好,只是太简略了,不详细。

八议本政,政出多门,宦官、恩幸、女宠,都得以干预朝廷大政,要重用贤臣。九议责成,靖康年间提拔和贬退大臣太快,功效没有明显,应该选择人才而长久任用他,以要求他成功。

这两条,客观上有得罪了许多人。

十议修德,陛下刚接受天命,应该有美好的孝悌恭俭之德,以与天下的期望相称。这不是说我无德吗?

总之,李纲的十议,或是空想难以现实,或是对军事上的无知,或是得罪人,或是打击报复,或是扰乱朝局。总之有用的一条也没有,若是实践下去,负面作用太大了。

这就是后世的那个被世人称赞的李纲吗?

赵朴很是失望。

这个名臣尚且如此,而许多大臣还不如他,普及军事常识很是重要。

Ps:翻看历史上李纲的《十议》,就会发觉李纲是多么的政治白痴。李纲尚且如此,许多人还不如他,猪脚的路还很是漫长。

第133章舌战群臣

今日朝堂之争,无非是议和和主战派之战。

而议和与主战派之争,无非是迁都何处之争,如何抗金之争。前者主张迁都长安,后者主张迁都东南。前者对抗金前景麻木悲观,有严重的恐金症;后者是对金太过无知,没有合理的抗金政策。

这次,赵朴是打算通过辩论,说服,统一宋朝高层内部的思想,做使高层目标明确,明确未来二十年的抗金计划。

首先是在定都何方,提出辩论,首先是驳斥了议和派迁都东南的主张。

在沙盘上,赵朴摆着各个小旗子,不断的作着军事推演,算计双方的兵力投入了,粮草需求,战力比较等三大数据,意思是指出,一旦迁都东南,意味着河东、河北、河南,山东等北方大片领土的沦陷,意味着只能是在未来的战阵中处于守势,防御有余,而攻击不足。

迁都东南,就意味着不仅是失去了北方,更是失去了北伐的机会。

总之,各种利弊都是分析了出来。

在讲述完毕之后,汪伯彦提出一个个问题而赵朴一一辩驳,而黄潜善、杜允等也陆续上场,也是被赵朴辩驳而倒。

半个时辰后,总算是说得议和派无话可说,否决了迁都东南。

在辩论的过程中,主战派暗自欣喜,官家是站在他们这一方的。可还来不及高兴,皇帝陛下又是否决了迁都长安的意见,主战派只能是纷纷上场,将迁都长安的好处,一一说出。

而赵朴则是一一说着迁都长安的坏处,当然作为补充,也提及了迁都长安的一些好处,只是七分弊,三分利,得不偿失。

这时,议和派又高兴了。

许久之后,赵朴驳倒了主战派迁都长安的意见。

这时赵朴松了一口气,舌战群臣,一点都不好玩,一个个驳倒,口干舌燥。若是刀来剑去的比拼,他拍马也比不上。只能是不对称辩论,这些大臣用大义,宗法、政治,名声等观点,站住脚跟;而他则用是用军事观点驳倒,枪杆子里出政权,军事胜利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军事胜利一切都是虚幻。

一招鲜吃遍天下,一招破万法。

这些大臣,最后只能是悻悻而退下去,默然无语,谁让他们官场上老奸巨猾,军事上却是文盲。

赵朴从来没有打算在言语中,说服这些大臣这太难了。

世界上有两大难,一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

这些大臣,年轻的也有三十多岁,多数在四五十岁,有一些甚至上了六十岁。

他们的思想已经成形,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早已尽成形,想要改变他们固有的观点很难,甚至是比杀了他们还难。赵朴可没有狂妄道,说上一顿,就王霸之气大发,说服这些人,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赵朴却可以借此将自己的观点,讲述给各位大臣。

理解不理解,这是你们的问题;但是必须要执行,因为我是皇帝。只要不想贬官,只要不想流放,就乖乖听话,按照我的抗金方针实行。

赵朴开口道,“身在乱世,就必须识势,再顺势而为,懂得大势所归,决不可逆势而为。譬如这雪花,夏去冬来而生,冬去春来而化。万物生长皆有其势,若要夏日生雪,这就是逆势所为,事倍而功半。”

“而所谓大势,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众生寥寥,大多数人不过随波逐流之辈,只有敏感之人,能顺势而为,封王拜侯,一些皇者更是趁机逐鹿天下,问鼎中原。而一些人得天独厚,如李唐一般,作事就真如天地共力一般,只是十几年时间就占河东,取关中,平薛举,灭王世允,收复瓦岗,击败窦建德,轻松灭掉罗艺,最后扫灭江南,运气好到了极点。”

“而反观我朝,太祖皇帝打一个区区太原城,三次都没有打下;太宗皇帝出兵契丹,更是大败而归。难道是太祖,太宗九不如李渊、李世民,难道是将士不如唐军勇猛,用兵智谋样样不如唐军,并非如此,说到底而是我势不如他。”

“为何我朝大势不如唐军,因为儿皇帝石敬瑭卖主求荣,割让燕云十六州,是我大宋失去了燕山长城一带防线,等于是脑袋上挂着一把利剑,一个不慎,就是性命丢失!”

“靖康之耻,有人说是六贼之过,我说太高看了六贼;有人说是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有人说是新党旧党之争,朝廷动乱;有人说是我朝兵甲不利,战士安逸,战力低微。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石敬瑭出卖了幽云十六州!”

“百姓口口声声还都汴梁,口口声声说要收复河东,河北,气量是何等狭小。即便是还都汴梁又如何,即便是收复河东,河北之地又如何,只要是一日不收复幽云,河东河北之地就不稳,汴梁就有再度沦陷的可能。为何不提出收复幽云十六州?不收复幽云,等于是脖子上套着绳索,生死操于他人之手!”

“可能收复河东,河北之地,会迎来一个个胜利,一个个大捷,可是在胜利的背后,大捷的背后,可能酝酿着又一个高粱河惨败。金军若是一步步退缩,诱敌深入,拉长战线,集中主要兵力,各个击破,那时我军将会大败。”

“这又不同于太宗时代的高粱河大败,那时败了,依旧可以守住河北;可是我们若是败了,长江以北可能尽数会丢失,甚至是社稷破灭!”

赵朴又在另一块沙盘上,见解起来。这块沙盘主要是河北,幽云地区,各个重要城镇标注明显。

“细细数一数,我朝也不只是打败仗,不论是在与契丹,西夏,辽国,以及后来的金国,也多有胜利。只不过胜利了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是失败上一次,就是全军溃败,损失惨重。为何如此?我找出了许多的理由,可还是说服不了自己。“

“与金军交战,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前期,可能会大量失地,大量的打败仗,河南、山东、陕西、两淮、襄樊等大量地区沦陷。这个时期,是我朝0最为悲剧的时代,可能是降将无数,降兵众多,大量士大夫投降金军。这一段时期,主要的作战任务是,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在金军大量进攻,兵力分散的时刻,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金军一部。这一时期,重在练兵,以战场为练兵场,以死亡为代价,训练处一只强军。”

“第二阶段,主要作战任务,则是对峙阶段,这一段时期,可能是互有胜负。重在巩固防线,不断的交战中继续磨练军队,同时后方修生养息,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农桑,减轻赋税;大量储存作战物资,恢复民力。这一时期,需要稳固前线,避免出现大败仗,后方是积极的修生养息。”

“第三阶段,则是北伐。这时府库充裕,将士精锐,可以北伐。当然了北伐也不是一鼓作气,打下幽云十六州,而是打打停停,量力而为,重在以攻代守,以进攻消耗敌人财力,兵力。不要幻想着一战灭亡金国,也不要幻想着三年五载灭了金国。我如今十七岁,还能至少活上三十年,而能在我有生之年,灭了金国就不错了!”

“而北伐,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河南,河北,陕西,两淮争夺战。这个阶段,只要宋军不犯下低级错误,谨慎小心,取得胜利很是容易。收复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很容易。不过收复容易,想要守住很难;”

“后期,是争夺幽云地区,这才是宋金之间的大决战,这才是决定两国国运的大战。若是我朝胜利,可以收复幽云,借着幽云长城一代有利地势,立于不败之地,而金军则是彻底败北,只能是苟延残喘;若是宋朝战败,轻则是失去了前期的战略成果,河南,河北等地,再度丢失;重则是元气大伤,二十年内再无需言谈北伐,做好偏安一方,灭国的心理准备吧!”

“北伐时,真正难打的是幽云争夺战,那时我军久战疲惫,这是第一弊;我军深入前线,粮草转运苦难,粮道危险,这是第二弊;第三弊,收复土地众多,若是赈灾不当,贪官横行,或是金军残部扫灭不尽,都会后方不稳。”

赵朴最担心道,“最接近成功的时刻,也往往是距离失败最近的时刻!”

第134章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张所听着,心中暗自惊叹。

听着官家的论断,讲述着宋金交战的形势,以及战力对比,到后来的北伐,张所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是还是觉得还都汴梁为上策。

赵朴继续道:“张侍郎,主张还都城汴梁。京师双重城池有八十里之广,宗社、宫阙、省闼、百司都在这里,居住在京城足以控制河东、河北这些国家根本之地。还都汴梁有五利:侍奉宗庙、保护陵寝,这是第一;慰安人心,这是第二;维系四海的愿望,这是第三;解除割弃河北的疑虑,这是第四;朝廷及早有安定之处而抓紧边防,这是第五。”

“总结起来有五利,祭祀宗庙、安抚人心,掌控天下,拒绝割地,巩固边防!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点,祭祀宗庙、安抚人心、掌控天下,这为天下大义,天下大名;拒绝割地,巩固边防,这为天下大利。这让我不觉想起了司马错论伐蜀国!张仪说得好,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名利,皆在中原,更是在汴梁。只要还都汴梁,就可以得到天下大义,天下大名,从而逐鹿天下,问鼎中原!”

赵朴道,“中原为天下之腹,想要争夺天下,必然要争夺中原,想要成为天下正统,[汶Zei8。电子书小说网//。 ]必然要争夺中原!”

“但是如今,我们有争天下的本钱嘛,有本钱争夺天下大名,天下大义吗?”赵朴冷笑道,“如今我们全是一群丧家之犬,我的父亲,兄长被金军擒拿而走,上万百姓被掳走。宋朝的正规军全数覆没,新军又尚未练成,争夺天下,我们有资格吗?”

“如今我朝处在弱势,朝不保夕的形势之下,这时最重要的不是争夺天下,与金军一决雌雄,而是一方面,与金军战斗,在战斗中培养新军;另一方面则是要稳定后方,修生养息,积蓄民力。总之一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练新军,缓北伐。”

“昔日,瓦岗的李密,天下称雄,为天下第一豪杰,只可惜没有稳定的后方,没有强军为支撑,却是狂妄的要进攻中原,想着稳定天下,结果在洛阳城,耗尽了瓦岗的精兵,最后兵败,落下凄惨结局。”

“若是他那时,不要急着问鼎中原,不要与王世允争斗,而是北去占据河北、山东等地,获得一块稳定的根据地,然后在逐鹿中原。那时运气好,可以一统天下;运气差些,也可以对峙关中,再现北周与北齐对峙局势。可惜了,一步错,步步错,再无回天之力!”

“在没有稳定的后方之前,在没有强军之前,在没有一举覆灭金军的实力之前,最好不要轻易还都汴梁。一旦还都汴梁,只会耗尽我朝最后一点力量!”

张所哑然,宗泽暗自点头。

“若是有百万秦军在手,若是有二十万汉军在手,若是有二十万唐军在手,还都汴梁算什么,即便是收复幽云,擒拿金国皇帝为马夫,也不是不行!”赵朴幽幽道,心中暗自失落。

还是没有强军呀,若是有一只强军,金军算得了什么!

………………

总算是结束了,连续的说话,不断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断的辩论,赵朴的嗓子都是冒烟,觉得难受至极。

而这次会议之后,大致的抗金方针也是制定了下来,重点守卫川陕西地区,次之是山东,再次则是河南一带。

川陕,有着险要的地势,不利于骑兵驰骋,可以靠着山川险要,抵抗住金军。只要是川陕不丢失,宋军就可以轻易的支援河东义军,威胁河南等地,即便是金军占据了河东等地,也未必坐的安稳。即便是某一天汴梁再度沦陷了,河南之地再度被金军占据,只要是川陕在握,金军睡觉也睡不安稳。

在赵朴看来,川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要是四川,陕西不丢失,这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存在,即便是丢失了河南,山东,甚至是两淮也不重要,可以轻松的收复失地。若是四川,陕西丢失了,那时顺江而下,席卷江南,如历史上的蒙古军队一般,逆时针大包抄,宋朝真的可能灭国。

四川,陕西,必须要最为可靠,资历最高,能力最强,又是最为讲公道,私心小,领军大战能力一流,政治才能一流,才能胜任。这个人选有些困难?

其次是山东,在赵朴看来,山东的位置极为重要,不仅是威胁着河北等地;若是乘船跨海攻击,可以轻松威胁幽云、辽东等地。只要是山东不丢失,幽云、辽东等地区,就处在战争的前线。这也必须要有才能,用兵极为灵活的人,才能胜任。

至于河南汴梁一带?

赵朴看来,这完全就是一个大坑,谁掉进去,谁倒霉。过去,每年都要从南方运送大量的粮食,才能供养了汴梁。如今大战之下,漕运早已经断绝了。再加上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