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机会一次次的从眼前,擦肩而过,只可惜没有人伸手去抓!接下来,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是没有了!”

梦想再一次破碎,韩企先心中很是痛苦。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不想要万古留名!而想要留名千古,最佳的办法就是帮助君王大一统。

何为大一统?

就是这片土地上,只有一个皇帝,其他都是臣子。这片天地很是宽广,可有很是狭窄,只能容下一个皇帝。

秦国时,只有一个皇帝;汉朝时,只有一个皇帝;唐代时,只有一个皇帝。可是到了如今,西夏、宋朝、辽国、金国,四皇并立。这个时代,好似扩大版的战国争雄。谁能结束诸皇并立,谁就是秦始皇,万古留名。而辅助的臣子,也是留名千年。

当金国刚刚崛起,宋夏辽已经日渐昏昏,金国应该是先灭辽国,再灭西夏,再灭宋朝,那时就是万世不拔之业。

那时,他投靠太祖皇帝时,献上了“隆中对”。

只可惜,太祖皇帝死了。

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死了,而太宗皇帝太讲究权术,缺乏雄才大略,再加上没有太祖的威望,只是不断的南下打草谷,而是忘记了一统天下。

机会丢失了,再回首,已经晚了!

韩企先心中闪过一丝冲动,想要劝说太宗,可最后还是放弃了,他是辽地的汉人…………

………………

金国在策划着再次南下,赵朴却是渐渐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

没有人天生会当皇帝,人总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不断教学费中进步。只是一些人运气不好,教的学费太多了,最后破产了,比如崇祯;有些人家底厚实,教的学费很多,还没有破产,比如他。

这一刻,赵朴感到的是幸福。

宋朝的军队是战五渣,可是gDP却恐怖的惊人,出了宋徽宗这个败家子,败了很多家产,如今还是有着很多家产。看着账本上,从南方转运过来的钱粮,赵朴有种狂叫的感觉,还是当宋朝的皇帝舒服呀!

老子有钱,钱砸死你!

女真在牛逼又如何,老子十万大军欺负你一万大军;

女真精锐又如何,老子突火枪、燧发枪,火绳枪一阵群体射击,秒杀了你;

金军厉害又如何,老子打不过可以跑,从应天跑到江南,绕大圈子,玩做迷藏,组织流亡政府,打不死你,老子拖死你。

有钱呀!

宋朝太有钱了!

在后世,明朝时因为军费不足,崇祯经常过着苦逼生活,一加税,东林党就不敢,于是农业税越加越多,百姓越来越苦,商业税漏税越来越来越多,国库越来越少,最后不可避免的亡国了。

可是宋朝不一样,宋朝说加税,谁敢说反对,谁反对就流放谁到海南岛与猴子作伴。于是,宋朝时苛捐杂税最多的时代,也是赋税最沉重的时代,也是农民起义最多的时代,可是偏偏是强盛的金国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灭了宋朝,反而是差些被宋朝拖死;蒙古也是给劲九牛二虎之力,才灭了宋朝。

宋朝一直是各种问题,痹症多之又多,可又是生命力最为坚挺。

为何生命坚挺,因为有钱。

“苛捐杂税不会亡国,起伏不断的农民起义不会亡国,只有国库没钱,才会亡国!”恍然间,赵朴明白了。

什么贪污亡国论?

什么外敌亡国论?

什么军阀割据亡国论?

什么外戚宦官亡国论?

什么士大夫亡国论?

什么强干弱枝亡国论?

统统扯淡,亡国只有一个理由,经济破产,国库没钱了!

马克思主义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万物的基础。

只有国库有了钱,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有了钱了,也必须要精打细算,灾民要赈济;一些边疆防线上要运送物资;还有朝廷大臣要发工资,还有军队开支,还有城池修建,还有一些隐晦方面…………总之零零碎碎的很多。

不过隐约间发觉,最后赵朴发觉竟然省下了很多钱,不知不觉间,扭转了三冗三费的局面。

王安石说过:“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三冗,指的冗官,冗兵、冗费。

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

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也加剧了官员的数量。

最后,变成了一个官员身兼数职,或是一个职位几个人担任,不仅是行政效率下降,更是造成了官僚队伍庞大,财政消耗巨大。庆历新政时,范仲淹就想要给官僚队伍瘦身,结果遭到了反噬,悲剧无比。

再也没有人敢于给官僚队伍瘦身,即便是王安石也不敢。长久之下,这形成了冗官。

大量招收流民,盗贼,进入军队,在灾年更是将灾民编入军伍,致使军队数量膨胀。太祖开宝年间,全国有士兵三十七万八千人,其中禁军十九万三千人。而宋仁宗时期,全国有士兵一百二十万九千,其中禁军八十二万六千。而在皇佑初年,军队更是急速增加到一百四十万。没有人敢于给军队瘦身,除非是想要引发兵变。长久之下。这形成了冗兵。

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官员高新,固然是优待士大夫的表现,也加剧了财政支出,形成了冗费。

三冗之下,国库的收入很多,可是架不住花钱,往往是出现财政赤字。

可是金军两次南下,固然给宋朝带来大灾难,可是一检查国库收支,竟然发觉节余很大,无形中缓解了“三冗“

第158章军三司

三冗问题,照已经很是严重了,没有人敢于轻视,也没有人敢于在这方面动手术,可谓是谁碰谁倒霉,谁碰谁死。

如今金军南下,八十万禁军灭亡,三十万西军覆灭,宋朝的正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这固然是大灾难,可是也意味着巨大的军费开支省下了,只需要支付筹备新军,修建城池的费用。

也就是金军南下,固然是灾难,但是在客观上也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汴梁被攻破,大量的官员被抓走,这又节省下官员薪水的钱。这又客观上解决了冗官的问题。

而金军南下,各地都在遭受灾难,官员们的福利也可以适当的消减了,这又客观上解决了冗匪的问题。

“真是一个奇葩的问题,三冗导致了积贫积弱,积贫积弱导致了金军南下,金军南下又客观上解决了三冗问题!”恍然间,赵朴觉得变法的机会来了。

社会稳定的时刻,变法最为困难,也是必败;而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变法最容易成功。

历史上,商鞅变法能成功,那是因为秦国在与魏国的战斗中,屡次战败,损失惨重,不变法就要亡国,兵法还有一丝机会。而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那时虽然有社会危机,可是宋朝还是没有陷入灭国的危机中,顶多是财政困难而已。

而此时,金军南下,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变法压力最小。

而从经济上分析,三冗问题得到缓解,这又使财政宽裕,有了变法的资金,有钱不一定改革成功,可是没有钱,改革必然困难重重。

“麻痹的,天大的机会摆在老子面前,老子差些失手将机会丢掉,呜呜!”赵朴又是激动,又是后怕,他果真是一个政治小白,政治觉悟太低了。错过了太多的时间,没有利用这些时间办法。

所幸的是,错过了太多的时间,但还不是太晚,还有弥补的机会。

此时是变法的最好时机,谁若是阻止变法,老子就扣上私通金军,卖主求荣的帽子,丫丫的让你老小子遗臭万年!

而此时,在一旁的王舞月心中又是紧张不已,这位皇帝陛下不会是又魔怔了吧!

而此时,赵朴心情渐渐的平静了下来,此时变法危险还是不小,不过比起王安石、范仲淹机会大了很多。正所谓徐徐图之,温水煮青蛙,慢慢努力迟早会成功的,他才十七岁,还能活上四五十年,有足够的时间变法,慢慢改革。

变法之道,在于偷偷进村,打枪的不要。

在世人还没有察觉时,已经将该干的事情,都干完了。当世人发觉,想要阻止的时刻,已经发觉迟了。

………………

很快一条法令传出。

新军要成立“三司”,军宣司、军法司、军情司。军宣司,负责军队宣传,宣传抗金主张;军法,负责监督军法,监督军队军队不法行为;军情司,负责军情调查,信息传播。

在传出军队成立“三司”时,一些朝中大佬只是大致扫了几下,就将这道命令发布下去了,没有太多的在乎。此三司,不同彼三司。

在朝堂中,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三司管理着天下之财,三司使又名为“计相”。可以说位高权重,权力重要。

只是这个刚刚成立的“军三司”,则有些不伦不类。。

军宣司,负责宣传,无足轻重;

军情司,负责调查军情,许多机构都有;

至于军法司,负责军法,只不过是将监军制度扩大化而已。

唯一不同的是,军三司不由枢密院管辖,直接隶属于皇帝。理由是如今战乱,直接隶属,省去中间环节,利于指挥。

各位朝廷大佬听了之后,也没有太多在意。

而赵朴心中却是狂喜,变法从军队开始,军队又从亲卫军开始,亲卫军改革,又从军法、军情、军宣开始。

外人觉得“军三司”无关紧要,可是赵朴却知道,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只军队战斗力,来源于军纪,而宋朝军纪一向不好,他组建的八字军,前一段时间也出现了军纪问题。为了提升军纪,于是便有了监军制度。监军制度,本身就是为了监督监军的不法行为,做到监军与将军之间,权力制衡。

不过由于,监军素质太低,又是多任用太监为监军,还滥用职权,瞎指挥,致使许多军队对监军制度怨声载道。

而在八字军初期,他就建立了监军制度,不过多是任用八字军内部的军官,因为彼此之间太熟悉了,致使一些监督流于形式,让八字军军纪差些崩溃。

这个启示说明,监军权力不能滥用,监军权力要制约,同时监军人品廉洁很重要,还不能太熟悉。

因而军法司,成立势在必行。

军法司,可以说是“政委”的摇篮,主要责任在于培养合格的监军。

身为监军,品级上与将军相平,但是受到将军节制,主要负责全军日常训练记录,几时出操,训练内容,伙食,请假等等,要记录在一个本子上,最后要归档。这些记录必须真实可靠,不得有一丝的虚假。若是有虚假,轻则是罢免,重则是永不录用。

其次是,负责将士薪水发放,必须全额发放,不得又一丝克扣,对于每个月军队伙食开销等,必须公布,接受监督。

再次,则是军法惩治,在军士违反军法时,可以予以惩治。

监军,不得干涉将军正常指挥,只要是少说话,少干涉,多记录,一切务求真实。若是军中将士,觉得监军处事不公,可以向上检举,举报。若是事情属实,监军将会受到严惩。

在监军的人选上,赵朴果断的放弃了太监做监军,而是选择一些落地的书生,或是不受重要的翰林等,用功不如用过,用有关系的不如用没有关系的。没关系的,比有关系的,更加容易控制;落魄的书生比及地的书生,更加容易控制。

而在监军的人选上,赵朴优先考虑书呆子。

书呆子有一万点坏处,但是有一个好处是太呆了了,呆子不会犯下原则性错误。书呆子也最容易洗脑,而一旦洗脑之后,也最不容易改变,可谓是九头牛也拉不会来。

比如;张东、欧阳澈两人,典型的愤青,外加书呆子,总是不断的批评时政,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赵朴也是头疼不已,砍了两人有些过了,可是不砍了,又是太麻烦,最后干脆送到了军法司。

不怕这两货嘴巴臭,连续在军队折磨上几个月,知道行军艰苦,那里会这样随处乱说,随意乱讲。这两人为何夸夸其谈,就是因为四肢不勤,干活太少,精力太旺盛。

在简单的指导一番之后,军法司的各个监军,开始各到其位。

…………

军宣司,则是专门负责给军队洗脑,不断的灌输给军队仇恨金人的思想,讲述金军的特点,各个将领的特点,作战风格等。同时通过军宣司,使军队忠诚于皇帝陛下。

军队宣传,在后世极为重要,一旦掌握了军队宣传,可以说是掌控了一半军队。只可惜,在这个时代,没有人看到军队宣传的重要性,打仗时也仅仅是高级将领彼此动员一下,士兵们往往是不知道为何而战,为什么而战,大战时也是瞎打的成分占据太多,打胜了一拥而上,打输了兵败如山倒。

因为,这个时代的观点认为,将贵智,兵贵愚。

练兵之道,就是把将军变得越来越聪明,士兵变得越来越愚昧。将军聪明了,可以指挥若定,料事如神;士兵们愚昧了,就可以勇往直前,不怕死。

可实际情形却是,将军们的确是越来越聪明,几百里遥控指挥,一旦战斗失利,第一个跑路;士兵们也是越来越愚昧,打了胜仗时,都是积极向前,打了败仗时,比谁都跑得快。

这种粗放式练兵,赵朴已经抛弃了,现在的本钱有限,学费能少交就尽量少交,能多保存一点实力,就多保存一点实力,必须走精兵战略,必须走强兵战略。

第159章军宣司

一能领先半步,就是天才;领先一步,就是疯子;但是领先两三步,则是前途难料。

如今,他是大宋的皇帝,是万万人之上,位高权重,看似君临天下,威风无比。可赵朴知道,这是火山口的皇帝,说不定什么时候,命就没有了。

此时,他看起来,控制着大宋的大部分土地,各路的厢军、义军都是听从他这位皇帝陛下,应天府的大臣们都是以他为首。可是他知道,能指挥动的军队,仅仅是他手下的三万八字军将士,能指挥动的也仅仅是那些心腹大臣。

山东、河南、陕西一带军队,还有江南一带,他根本无力指挥。

若说宋朝一直的国策是强干弱枝,那此时就是出现弱干强枝的局面,他这位皇帝陛下的圣旨出了应天府,能不能指挥动地方的那些大员,还是两说。若不是宋朝百年立国,威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