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明-第5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象升听罢之后笑了一下,没有再接口说什么,他知道再说也是白说,这帮家伙拿他当宝一般,怎么可不会再让他轻易冲锋陷阵了!而且跟阎重喜解除这段时间,他发现阎重喜是一个心思很缜密之人,很知道进退,真想不出这帮人肖天健是如何调教出来的,如果换成其他人的话,能替肖天健立下这么多功劳,恐怕早就尾大不掉了,可是在这帮大中军军将身上,却很少看到他们的张狂,一个个到现如今还是很恪守他们的本分,能做到这一点,卢象升也不得不佩服肖天健控制手下的本事。

眼看建奴大军再一次列阵要前来进攻,卢象升便又将思路转回到了军事之上,想了一下之后,突然说道:“事情恐怕有点不太对头,皇太极早几天已经督军抵达了前屯卫一带,但是他所率的兵马,出了这汉军旗几旗兵马之外,其余建奴军基本上没有出现在山海关之外,这件事恐怕不太简单了!

以卢某所想,奴酋皇太极绝不会就这么放着这么多兵马,在山海关外屯扎,他们耗不起这时间,所以卢某以为,建奴肯定另有所谋!恐怕会另寻通路从其它地方叩关而入,如果是那样的话,对我们将会非常不利!”

听罢了卢象升的话之后,阎重喜和王承平也都对视了一眼,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这几天他们只顾着忙于应付多尔衮对这一带的猛攻了,却忽略了整体大局的考虑,现如今卢象升突然一提起这件事,让他们都不由得立即产生出了同感。

第六卷 终战 第四十六章 卢象升的判断

“听卢大人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在下!卢大人所虑极是,皇太极督师前来之后,却陈兵于前屯卫一带,而不督师继续过来,增兵于多尔衮攻打此地,肯定是另有图谋!这件事看来确实不太妙!恐怕他们真是另有所谋才是!看来很有必要派人去提醒一下西面诸关守将,让他们加强防备才行!”阎重喜立即开口说道。

“即便是去提醒诸关守将,恐怕咱们的身份也不便于做这件事,这样吧!卢某就去山海关里见一下吴军门,请吴军门派人去为好,这里的事情就烦劳诸位了!卢某去去便回!”卢象升明知道在这里,也只有干瞪眼看着的份,而且这里有阎重喜他们这些大将坐镇,即便是建奴再发动猛攻,料想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他留在这儿也是干瞪眼,索性倒不如去做他联络官的事情去。

阎重喜和诸将立即便拱手相送,目送卢象升下了关城,带上了几个侍卫上马便朝着山海关主城而去,而他们则立即将注意力都再次放在了关下的战场上。

吴襄这会儿也正在山海关的北关城楼上督战,当看到建奴大军再一次席卷而来,他于是正在调兵遣将,加强守备,当听闻卢象升这个时候求见于他,对于卢象升他自然是不敢怠慢的,卢象升当初奉旨从宣大率兵入卫京师的时候,他正在京师城中闲居,在京师之中他也听闻了不少有关卢象升的事情,对于卢象升的遭遇他也是颇为替卢象升不平的。

当后来传来卢象升在巨鹿的“死讯”的时候,他当时便判定,肯定是高起潜那厮拥兵不救,才导致了卢象升的兵马败亡,为此他还写信给他儿子吴三桂提起过这件事,为卢象升鸣不平过。

可是没成想这两年多过来之后,却是物是人非了,卢象升不但没有死,反倒是投了肖天健,并且成为了肖天健眼中的红人,赐给他了一根打神鞭,今后他吴襄也要在大中朝混饭吃了,对于如此受皇帝肖天健器重的卢象升,他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怠慢得罪的,从前卢象升在大明的身份便比他高不少,卢象升是文官而且是总督,而他则是武将,最高也就是当到了总兵,碰上卢象升他只有下跪参见的份,现如今卢象升已然是大中朝的监察院总监,虽然他不太了解这个监察院总监是多大的官,但是从字面上看,估摸着也是监察百官的活,现如今更是兼任右路军监军一职,怎么说都是他的上司,不管以后他入了大中朝,当什么官,这个卢象升肯定地位都要比他高不少,他永远也不可能压卢象升一头。

于是他立即将指挥的事情交给了手下部将负责,大步走下了城楼,亲自到城楼下面迎接卢象升,见到卢象升之后,他远远的便疾走几步,来到卢象升面前,躬身以下级参见上级的礼节对卢象升参谒道:“卑职参见监军大人!不知监军大人前来,有失远迎,还望卢大人多多见谅!只是在下此时身有甲胄,不便施大礼参见,还望卢大人不要见怪!”

卢象升赶紧便搀住了吴襄,他当然知道吴襄为何这么对他客气了,但是心中还是很高兴的,他高兴的不是他的地位如何超然,而是为肖天健高兴,起码现在吴襄已经是对大中朝俯首帖耳了,这种做派,摆明了是已经当他自己是大中军的人,才会对他卢象升如此尊重,所以卢象升为此颇为高兴。

“吴军门千万莫要如此客气!你我今后将要同朝称臣,大人在此立下如此大功,今后肯定是前途无限,而吴军门现如今暂时还是大明重将的身份,万万不可对卢某如此客气!你我暂时还是友军,大人莫要折杀了卢某了!”卢象升笑着和吴襄把臂而行,一边对吴襄说道。

大明武将身份卑微,文官身份尊崇,卢象升如果换做以前在大明为官的时候,见到他吴襄肯定不会这么客气,现如今卢象升似乎有刻意结交他吴襄的意思,这让吴襄非常高兴,连称应该,这才问及卢象升今日来见他有何要事,还说有事的话,卢象升大可招他去见即可,不用如此亲自奔波前来这里。

卢象升这才正色说道:“卢某前来却是有事要请吴军门办!”

吴襄一听赶紧躬身道:“大人有事尽管吩咐,吴某无不从命!”

“是这样的,卢某今日忽然间想起一件事,奴酋皇太极领兵进抵前屯卫之后,便再没有朝山海关而来,负责攻打山海关的还是奴酋多尔衮和多铎等人,兵力也增加不多,这几日下来都不见更多的奴军出现,于是本官猜测,奴酋皇太极很可能会在前屯卫分兵,派另一支兵马,从山海关以西的关城破关而入,如果是这样的话,建奴军便可以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安全!也会牵制我们大中军的下一步行动!

所以本官以为,很有必要派人去义院口、喜峰口、黄崖口等要关之处,提醒一下那里的守关之将,令他们加强防备,莫要让建奴轻易叩关而入!

但是我等身份不同,不便于行此事,所以就要劳烦吴军门派人,快马加鞭赶往这些地方,提醒一下这些地方的守将!千万莫要大意了!此关乎我大汉民族的生死!务请他们死守关城,不要放建奴大军入关!”卢象升对吴襄说道。

吴襄听罢之后,连忙点头答应,保证一定会马上安排,并且想要留卢象升在山海关之中休息,设宴款待卢象升一番。

但是卢象升笑道:“现在大战当头,吴军门不必如此客气,吴军门还是当以战事为重,至于饮宴之事,大战获胜庆功之事,你我再痛饮一番不迟!而且到时卢某定要敬吴军门三杯,另外近日助战民壮日多,又要救助饥民,我们粮秣已经不多,省一点下来,让将士们吃好一些,可多杀几个建奴,你我身为主将,当要以身为先!能省就省下一些吧!呵呵!告辞!”

吴襄连连称是,躬身连忙将卢象升送出了山海关主城,并且立即点了亲信家丁作为他的信使,又亲笔写了一封信,盖上了他的关防大印,令其立即赶往山海关以西诸关,令守关诸将务要死守关口,不得放建奴入关!

第六卷 终战 第四十七章 喜峰口

阿巴泰在领旨之后,会同皇子豪格,点了数万兵马,立即便从前屯卫一带开始朝西进入到了山中,这些年来,他们屡屡南犯,早已将山海关以外的各种道路都摸了个通透,而且随同他们的那些汉军旗的乌真超哈营的汉兵们之中,也有大批原本就是生活在这一带的兵卒,所以连向导都不用找,便轻车熟路的向着喜峰口一带行去。

此行因为道路不便山路难行,所以阿巴泰和豪格没有携带太多的重炮,仅仅是携带了几门红夷大炮,其余的则是携带的一些轻型一些的火炮,不过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火力已经足够压制那些明军镇守的关城了,而且依照他们的兵将,对付守关的明军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于是阿巴泰和豪格入山之后,督军一路疾行,便扑向了喜峰口,沿途所过之处,为了保证不暴露他们的意图,凡是途径的村子,要么便将村民尽数屠杀,要么便将青壮裹挟入军充当奴役之用,年轻女子则留在他们军中供他们玩弄,其余的老弱之人尽数屠之,所以很好的隐藏了他们的行迹。

而大中军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山海关一带,斥候也仅仅是在山海关外围不太远的地方探查敌情,所以也没有发现他们的行踪。

如此一来,阿巴泰和豪格用了八天的时间,终于率领大军进抵到了喜峰口一带,远远的看到了喜峰口的关城。

可是在这个时候,喜峰口的明军守军,却早已得到了增强,明军大将周遇吉,早在十多天之前,便已经率领了麾下两千多明军之中最后的精锐人马,在抚宁卫和大中军分手,领兵进抵到了喜峰口一带布防。

原本镇守喜峰口的明将尽是一个姓刘的守备,虽然此地是要地,但是因为常年缺乏修缮,再加上卫所制度的破坏,这一带原本号称有五千人马,但是在周遇吉率兵赶到这里的时候,此地的守军仅剩下了区区不足千五百人,而且多是兵户的兵,不管是训练还是士气,都非常差。

崇祯十年的时候,建奴便从喜峰口破关而入,进犯过京畿,攻破了昌平、保安诸城,饱掠之后又从此地出关,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虽然此后朝廷意识到了喜峰口防务的薄弱,加以了改善,增加了一些守军,并对喜峰口一带的关隘进行了一定的休整,但是因为国内局势日趋紧张,朝廷财力不足,即便是改善也是有限的。

所以喜峰口如果不是周遇吉率部前来的话,那么这里基本上是没有多少防御能力的,面对着阿巴泰和豪格的数万兵马,此地可以说根本就不具备阻挡他们破关而入的条件,那么阿巴泰和豪格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在此地破关进入到关内。

对于这一点不管是阿巴泰还是豪格,都可以说是信心十足,某种程度上二人都有点轻敌,所以在看到喜峰口的时候,二人都没有把这里当成回事,稍微布置了一下,便令石廷柱率领汉军旗之中镶红旗的乌真超哈营的汉兵们,朝着喜峰口杀了过去。

这石廷柱本是大明广宁守备,当年王化贞弃广宁奔逃入关的时候,石廷柱和他弟弟石天柱便转投了建奴,这些年来为建奴甘当马前卒,四处征战多有功劳,不管是野猪皮还是皇太极都颇为重视他,汉八旗建立之后,便授予石廷柱汉军镶红旗固山额真也就是旗主之职,令他带兵继续效命于建奴鞑子。

此次阿巴泰领兵叩关,石廷柱的汉军镶红旗便随军出征,充当建奴的马前卒,以前锋的身份攻向了喜峰口。

可是让石廷柱没有想到的是头些年他们还轻松可以出入的喜峰口,这个时候已经是变成了一座险关,周遇吉这员大明最后的悍将,领兵抵达喜峰口之后,立即便从哪个刘姓的守备手中接管了喜峰口一带的关防事务。

周遇吉领兵一到喜峰口,便立刻马不停蹄的巡视了一番喜峰口的防务,对于这一带的防务颇为不满,于是便立即下令征调方圆三十里之内的男丁前往喜峰口一带修筑关墙,而且由于他们粮食有限,周遇吉还下狠心,令这些百姓自备粮食和器械前来。

虽然老百姓对此很是不满,但是周遇吉却派人找到当地各处的乡绅,告知近期建奴大军南犯,很有可能会再走喜峰口入关,一旦建奴大军破关而入的话,那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道理大家伙都明白,所以恳请这些乡绅拿出一些粮食来帮他守关,支持民夫修葺残破的关城和关墙。

崇祯九年的时候,建奴破关而入时候的情景对于这些喜峰口周边的百姓来说,可谓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些乡绅自然也知道建奴军的残暴,觉得周遇吉说的话不错,而且看这次前来驻防山海关的明军军纪颇为严明,不像以前这里的官军那样烂,于是便对周遇吉和他麾下的这些官兵们产生了一定的信任,想想也是,如果喜峰口被破的话,他们的家园便又要遭到建奴一次洗劫,刚刚恢复了一点的家园,便又要变成一座座的废墟,于是这些乡绅之中一些开明之士,便同意了周遇吉的请求。

一批乡绅自发的拿出了家中一部分存粮,一方面送给周遇吉充当兵粮使用,另一部分拿去给那些被征调的民夫们吃,特别是周遇吉军中那二百大中军的兵将们,这一次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配合周遇吉监督军纪,尽可能不去多扰民,于是使得周遇吉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仅仅三天时间,便召集起来了数千民夫,开始在周遇吉的率领和指挥下,日夜抢修起了喜峰口一带的关城要隘,将原来残破不堪的一些重要的关墙,给重新修葺了一番,大大的增强了这一带的守御力量。

而且在周遇吉和卢象升分手的时候,卢象升请阎重喜又赠送了周遇吉一批武器弹药,也大大的增强了周遇吉手中的实力,很快周遇吉便在喜峰口一带构建起来了一套防御体系。

考虑到一旦建奴大军来犯,兵力肯定不会少,以他目前掌握的不足四千人的官兵,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不怎么有战斗力的官兵,想要抵住洪水般涌来的建奴大军是不够用的,于是周遇吉便又游说那些前来修城的民壮,鼓动他们也留下来助战。

于是在周遇吉的极力游说之下,不少民夫最终也被武装了起来,加入到了守军之列,使得这一带的守军实力达到了六千多人,有力的增强了喜峰口一带的防御能力,虽然仓促之间这些军民之中大多数人战斗力很弱,但是周遇吉眼下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操练他们了,单单令他们充作辅兵使用,帮助他的主力兵将运送守具也算是不错了。

周遇吉在阿巴泰率兵赶到这里之前,基本上完成了对喜峰口一带的布防,并且将诸军都重新编配了一番,重点守御关城一带的险要之处,并且亲自带兵坐镇喜峰口关城之中,直面关外。

果不其然就在周遇吉还没有完成布防之前,便收到了山海关总兵吴襄的令谕,吴襄派来的人告知周遇吉,建奴军很可能已经在山海关一带分兵,会来攻打喜峰口,望周遇吉做好万全的准备,定要死守喜峰口,不得令建奴破关而入,否则的话,建奴入关,不但直接威胁到了京城,还可以从背后掐断山海关的后路,希望周遇吉能坚守此地。

周遇吉听罢之后二话不说,便拍胸脯答应了下来,虽然他对吴襄的人品不怎么待见,但是好歹听说了吴襄这一次在山海关领兵和建奴打的很是顽强,不管吴襄今后如何选择,最起码在对付建奴这件事上,吴襄表现的还算是不错,他既然坐镇喜峰口,便不能让建奴从他这里破关而入,于是他对前来报信之人说道:“尔等回去之后,可以告知你家吴军门,只要周遇吉不死,此地尚有一兵一卒活着,便决不能让建奴破关而入!”

报信之人立即抱拳答道:“多谢周将军,既然如此,我等也不再多耽搁了,下一步卑职还要去黄崖关和古北口报信,这里一切就有劳周将军了!我们军们说了,如果有缘再相见的话,待击败建奴之后,当要当面重谢将军大人!告辞了!”说罢之后,这些送信之人便立即在周遇吉这里换了战马,日夜兼程赶往了古北口和黄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