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75我来自未来-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茂文这家伙……丫除了钱还知道个屁……”
  ……………………
  这个秋天,胶州各个村庄,一派这个收获季节少有的宁静和安乐,没有破家的痛哭,没有骨肉分离的嚎啕,没有流浪四方逃荒的难民。
  一个名字正在静悄悄地用一种病毒式传播方式口耳相告。
  遇春商号!遇春农业信用社!姚梵姚东家!胶州仁义郎!胶州及时雨!仁义传天下!信用满齐鲁!
  至于士绅之间,则有传说此人是傻子的,拿着丁宝桢给的鸡毛当棒槌,早晚有一天收不回贷款,要亏得满地找牙。
  还有的士绅说姚梵是天才,不动声色的把一群穷鬼的地卡在了手里,今后尽可以高价卖给其余乡绅,或者租给佃农,至于那些签了合同的短工,肯定是要卖去南洋当猪仔,听说那些猪仔都是在海外的矿里当畜生用,干到死为止。一来一去,这姚梵赚大了。
  有的士绅则觉得不必太危言耸听,此人这样行善,不过是想要做个样子给丁军门看,在胶州亏小钱打名声。这贷款的信用社只可能在胶州这样小县搞一搞,若是扩到州府那般大小的治域,非把他姚梵活活亏死不可,更别提全省了。


 第84章 安徽会馆

  84安徽会馆
  姚梵算了算,这次秋捐,胶州接到的各种滚单一共3300两,其中一大半,约有2100两是实收了上来,剩下一小半1200两是靠了自己贷款垫上的。
  实收的2100两中,仅仅即墨五大家在胶州的田庄就交了1100两。其余则是从小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处收来。
  这还只是一个秋捐罢了,大清国一年四季滚单不断,如果有了什么特事特办的情况,就要另外开捐,仅仅一个小小胶州,一年少说也得收他个一万两,这其中七成要从农业里来。这些捐派并不是国税,也就是说,并不计入国库的,只是用于维持山东本地的各个衙门运作罢了。
  至于其他的乱收费,则是各个地方看着办,收多收少都靠各官员本事了,有能力强的官吏,一年能从一个县搜刮三五万银子的,当然,那也得是富县,若是摊上小地方和穷县就要少一些。”
  山东一共96县,平均一年上交270万两地丁银,最多时曾经上缴400万两地丁银。
  就按270万两计算,仅仅这地丁皇税摊到山东96县的每个县头上,已经是两万八千多两。另外还有各种槽银、皇庄官地的租课、杂税等等,这些是国税,要进国库的,胶州自然跑不掉。
  姚梵粗略估计,即使不算胶州本地衙门的苛捐杂税,光是收皇粮和上级单位下发的滚单,胶州一县一年就要上交大约四到五万两银子。如果按照三分之一贷款的话,自己一年要垫上一万多两,如果明年开始进入旱灾高峰期,百姓颗粒无收,那自己起码要垫上一大半。
  青岛口城中,姚梵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闭目想到:“这还只是胶州一个县罢了,要是全省96县我都把信用社开起来,一年就要垫进去一百万到二百万两,这会把我拖垮的。再说了,整个北方大灾,只救一省一地毫无意义。”
  “这次借着帮孙茂文收税的名义,好好串联起胶州的贫农,迅速扩大乡勇团的规模,并为将来扩军打下基础,这才是眼下信用社的主要作用。”
  姚梵打定主意,睁开眼,从竹凉椅上站起来。连日的下乡奔波,让他身体有些疲惫。
  ……………………
  北京,后孙胡同安徽会馆,外面白墙黑瓦,内里雕梁画栋,既内秀又闷骚,很符合中国人不事张扬的性格。
  当初李鸿章建议淮军将领出资建设一个安徽籍官绅商贾的驻京办事处,于是就有了安徽会馆。
  李鸿章眼下正住在此处。
  院子里的大槐树遮蔽了阳光,树荫下的这排气派瓦房看上去幽静凉爽。
  朱漆的雕花窗上贴着雪花纸大大的敞着,在引入院落中凉风的同时,也带来了外面树上呱噪的蝉鸣。
  “爹,湿毛巾。”一个女声说道。
  一双保养得当而遒劲有力的大手伸了出来,接过一块蓝白相间的寻常毛巾,这块毛巾在2011的价格不会超过10元,超市里常见价格是9块9。
  随着那块凉凉的湿毛巾在脸上擦拭,暑热和油腻一扫而空。
  李鸿章把已经擦的温吞的毛巾交还给女儿,道:“这毛巾真不错,拿来擦脸,去油解腻,上面一个个棉线环,不知是什么织工。”
  “爹,洋人的机器真厉害,能织出这样的布料,叫做毛巾,专门擦脸用。
  姚大哥说,洋人不比咱中国人聪明,只是因为想钱想疯了,所以拼命的钻研这些机巧物事,以求奇货可居。
  姚大哥说贪财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姚大哥还说,天下财富并无定数,社会财富的多少取决于生产力的大小,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者素质越是良好,生产力就越高。”
  “菊耦你去吧,你母亲刚刚到京,你去问问她,身上可好些了。”李鸿章轻捋了下胡须。
  女儿李经璹点头退下。
  李鸿章望着走进院中的女儿背影,轻叹:“女大不中留啊……”
  说罢,他低下头继续伏案,原来是看一本彩页插图的书籍,那赫然是一本姚梵赠与李家三个小子的“姚氏藏书”。
  “一变就乱,乱罢则变成,变成则反复,再乱再变,这英国人原来是这样走到今天的……”李鸿章若有所思,拿起边上一支银光闪闪的不锈钢钢笔,在一张纸上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这支女儿送给他的钢笔很受李鸿章的喜爱,虽然初用时觉得笔尖太硬,没有摁捺的粗细变化,可是用惯了之后,却觉得方便异常。
  “姚梵……姚早帆……经述、经方、经璹三人都说他有才……看来此人倒是肚里有点货色……若是能入我幕府历练,让我调教几年,未尝不可委以大用……山东机器局这次设备安装,我要亲自去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
  “李璐,这是东家送的精白米,一共二斤,你要是吃着觉得好,可以去我家商号买,吃着觉得不好,不买就是了。东家说了,这是咱们信用社送给客户的中秋礼。你赶紧签个名收下,我还要去下一家。”周第四道。
  “哎呀,这怎么使得!我借了姚老爷的银子,如今反叫姚老爷给俺送中秋礼,这怎么说的呢?”李璐惊讶不已,一头雾水。
  他老婆徐氏出来,打开那个白色塑料马夹袋一看,吓了一跳,大惊小怪地嚷道:“李璐,是精白米!不是稻谷!噢哟!一点沙子糠皮都没掺!真是良心啊!”
  徐氏死死抓住装米的白色马夹袋:“李璐!这年头糙米都涨到76文一斤了,里面还掺了好些糠皮砂石呢!像这样成色的精白米,那还不得卖一百文一斤啊!偶哟,油亮亮的哩……”
  “哎呀,别啰嗦了,赶紧收下吧,这中秋礼,所有贷款的农户都有份,东家说了,今后大家和我家信用社要长相往来,同舟共济。”
  李璐老婆徐氏紧紧握住塑料袋,欠着腰连连点头道:“是!是!是!一定长相往来,一定同舟共济!姚老爷是大善人呢!下次姚老爷来俺们村,俺们一家给姚老爷磕头!”
  看见媳妇这样高兴,李璐却有些糊涂了,他一共抵押了一亩水浇地,得了40两银子,划扣了7两五钱的捐税,这样算来,一年大概要六钱银子的利息。如今这两斤精白米一收,等于赚了两钱的银子。姚老爷若不是行善,一定是疯了。
  “姚老爷果然仁义!真是大善人!”李璐捧着白米,满脸都是感谢的笑容。
  村里有些人家没有贷款的,如今见了这样的场面,心里都酸不滋的。
  “唉!真懊悔!当初俺为什么不多少借上一点,也不至于眼下手头窘迫了,这次也能得到姚老爷送的精白米啊!”一个村民围上来问明乡勇们的来意之后,后悔不已。
  村民们一个个全知道了消息,看稀奇般的围着乡勇们问东问西,明白之后,于是纷纷都称赞。
  “哎!真是精白米,一粒粒的都没留皮呢!连背沟皮都磨掉了!这得费多大功夫才能碾成这样!奇的是,还都没把米碾碎!乖乖!这样好的米,如今一百文一斤都难买啊!”一个村民抓了一把米在手中称赞不已。
  “这姚老爷真是个大善人!这信用社果然是做善事的好社!但盼姚老爷能长久的在胶州把这农业信用社办下去!”一名老者赞道。
  “听说这信用社只给咱胶州本地贷款,即墨、胶西等县,一概不受理,想贷都不给呢!”边上一个村民捧着米,满脸的喜悦和骄傲。
  “那是啊!姚老爷是咱胶州人,凭啥便宜了外县?这贷款的银子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姚老爷自己垫上的!这利息这么低,合下来一年才八分,姚老爷若是拿这钱出去放印子,一年最少也有个两成利啊!”一个黑瘦的农民精明的给大伙算账道。
  “姚老爷真是好人!是咱胶州的福气啊!咱们盼这遇春农业信用社长长久久得一直办下去,那以后咱老百姓遇着灾年,日子可就好过多啦!”村民们纷纷赞叹。
  “乡亲们,俺寻思着不能白白拿了姚老爷的礼啊,怎么说也要回送点啥吧?这样好的精白米,我老朽一辈子也没吃过一回啊!”一个老者颤巍巍地道。
  一听说回礼,众人都傻了,谁都不知道该给一个不缺钱的大财主回什么礼。
  看众人不言语,那李璐站出来道:“听说姚老爷在姚家庄盖房子整地,缺工人,俺说,咱们村出几个人,去帮着干点杂活,不要工钱就是了,听说姚老爷仁义,一天管三顿饭!”
  “管饭就行,只要管饭,我给姚老爷干一个冬天。”一个农民道
  “你倒想好事,吃一冬天白饭么?那还不把人姚老爷吃穷了。”李璐鄙视道。
  这个农民反驳李璐道:“你知道啥呀,我听回来收拾铺盖卷的狗剩说,他和俺们村去以劳作贷的那几个人现在都不愿意回来了呢!那工地上一天三顿,吃的享福着呢,菜里有油有盐,白面馒头堆成山,随你可足劲造!那里好多外县来的劳力,一个个都不愿意走,巴不得干上一辈子!”
  一想到白面馒头和油盐小菜,他立刻擦擦嘴角唾沫,说道“不信你们问姚老爷的乡勇就知道了,我可不胡说。”
  于是村民又围住了正带人从河边挑水回来的周第四。
  “周排长,听说庄子上干活,吃三顿?白面馒头吃到饱?”李璐带头问道。
  周第四老实道:“是啊,肯定给吃饱。不过活挺累的,眼下都是土木营造的重活,就说平整海边那一片地界吧,从天一亮就干,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的。”
  “要是这样,俺明天就去帮姚老爷盖庄子,管饱就行!”
  “俺也去!”“俺也去!”
  一个个忙完了今年地里农活的农民,都起了去工地干活吃饱饭的念头。
  “周排长,你叫伙计们把水桶撂下吧,你们这样干,俺们心里过意不去啊。”
  “这不行,这是东家定下的规矩,信用社下乡,必须给每个客户挑水洒扫,这是规矩,不能乱。”
  “放下放下,别干了,你告诉姚老爷,这咱们担当不起啊。”
  “不行啊,这是规矩,被东家知道,俺们这个排都要受罚的。”周第四苦着脸道。
  “哦,姚老爷真是仁义!仁义啊!”大家赞叹。
  “真不愧是胶州及时雨!”
  ……………………


 第85章 咸鱼翻身

  85咸鱼翻身
  姚梵眼下最抓的紧的,便是乡勇团的军事训练,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商号目前海贸频繁,而胶州却并非大清国开埠的对外通商口岸,洋船每天这般不断出入,虽然大都是从烟台转来此地拉货的空船,没有进口商品,但是洋人的进进出出,早晚会引来非议。
  二是遇春农业信用社的成立,虽然打着放印子钱的幌子,仿佛是图利的商业行为,但如果有人硬是参他一本,说他收买人心,也是麻烦事。
  三则因为姚梵把乡勇团作为了自己将来武装力量的骨干,一旦起事,就要迅速扩充。因此这批乡勇作为种子部队的军事素质极为重要。
  姚梵最近时不时会有些莫名的担忧,他假设过很多危险,比如不久后去济南交付安装机器局设备,会不会在完成后被老丁突然抓起来?理由是看穿了他有反意?会不会清廷在接到某人的参表后,觉得他图谋不轨,下令老丁抓他?老丁那时候会不会帮他说话开脱?
  这些都是一个正常穿越者应有的担心,姚梵每次想到这些低概率事件的可能性,都安慰自己不要太过紧张。
  他从院子里的凉椅上站起身,抻了抻长衫上的褶皱,结束了一个小时的午休。最近他的午觉质量很差,完全睡不着,只是闭着眼睛,脑子里却思考个不停。
  姚梵打算骑车去庄子里面,看看训练情况。
  今天上午的带装备合练,情况有些混乱,乡勇们在戴上军绿色钢盔、背上装有20公斤石头的70升迷彩携行具后,手里拿着工兵铲的样子有些滑稽,又特别兴奋,于是接下来的五公里负重越野跑的是漫山遍野,大概人人都觉得自己很帅,想要在姚梵面前露一手,各个排全部跑散了。
  原本李海牛打算下午开始教伙计们学拳脚功夫,被姚梵否决了。
  姚梵看过李海牛的那套拳,感觉有些复杂,尤其是步法上太过讲究,姚梵完全不觉得战场上的格斗存在什么步法。
  一来姚梵不太相信李海牛的那套长拳能迅速教会伙计们实战运用。二来姚梵觉得实战的格斗发生概率不大,一板一眼的学成套的武功招数,还要琢磨如何实战运用,很是麻烦。反倒是简单的军体拳和军队里教的基础格斗术比较适合,但姚梵本身并不精通这些侦察兵必练的科目。
  姚梵的解决方式是,将一本他早准备好了的军事格斗教材交给了李海牛,上面有图有说明,是目前解放军的基础格斗训练教材。姚梵告诉李海牛,让他先吃透学会,再教伙计们,包括反过来教会姚梵自己。
  李海牛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翻阅,如武侠书里的习武之人发现一本武功秘籍一般的,立刻看的入了迷,还着了魔似的一边看一边比划着学。整个中午,别人吃过午饭后都在休息,他却一直不停的在研究这本军事格斗教材。
  他的脑海里既兴奋又困惑。
  “东家这个格斗术的入门基本功太奇怪了,步法训练这么简单,上来学一个马步一个弓步就算完了?
  然后就是拳法训练,一共只有三招,直拳、摆拳、上勾拳。这顶个啥事?怎么连一点虚招都不学啊!
  然后就是肘法训练,只有两招,横击肘、后击肘。
  然后是腿法训练,只有四招,弹腿、鞭腿、蹬腿、侧踹。
  然后是膝法训练,只有两招,正顶膝和侧顶膝。
  然后是格闪训练,也只有两个基本动作,一个是躲闪动作,一个是格架动作。
  最后还有个摔法练习,只有抱腿摔和拌腿摔两种。
  这算什么玩意啊!”
  李海牛看到这里,觉得这完全是误人子弟的邪路!各种大杂烩的野路子,三板斧的功夫,居然当成基本功,完全没有什么虚实套路,没有衔接与步法。
  “若是哪个枪棒教头这样教人家子弟入门,一定会被江湖高人拿大耳刮子把他脸抽肿。”李海牛嗤笑着想。
  可这是姚梵的命令,也是白纸黑字的配图书本上教的东西,李海牛不得不信,而且还得亲自学了去教别人。
  学着学着,李海牛突然琢磨到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