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阀-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运判官代表的是转运使,在没有宣抚使之前,转运使就是一路最高军政长官。因此他的意见尤为重要。拍了拍膝盖,开口道:“紫金虎不必动怒,你自从征以来,屡立战功,紫金护河,杞县劫粮,追穷寇于河北,剿李逆于河东,桩桩件件,公道自在人心。”

徐卫这才坐了下去,局面一时又僵持起来,谁都不说话,偌大个堂上,落针可闻。良久,提刑司检法官向旁边两位一拱手询问道:“徐卫是定戎知军,虽身上还兼着河东义军总管与招讨副使,但贸然引兵入河中。缴械抓人,是乎不妥?”

曲端立即接口指出这位官员话中的漏洞:“不是贸然,是擅自,蓄意!也并非不妥,而是罔顾军法。目无长官,若不严加查办,这陕西路从今往后如何行事?”他这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我是陕华大帅,徐卫是我的属下,他如今这种行为,如果不处置,以后我还怎么掌管一路?

检法官轻咳两声道:“曲大帅,容卑职再提醒一句,在事情没有明了之前,谈不上追究谁的责任,而此事也需宣抚相公才能最后定夸,我们此来,只是查清事实。”

曲端看了徐了一眼,不再复言。

宣抚判官望向身边两位助手。试探道:“那么,如今问题的症结所在。便是徐卫有无权力进入河中府,将该地驻军缴械,并抓捕统兵官。”

提刑司检法官,转运判官都点点头,表示认同。宣抚判官见状继续道:“徐卫目前身上兼着三个差遣。其一为定戎知军,其二是义兵总管,其三为招讨副使。知草者,掌本军政务兵务,缉盗御敌,靖绥地方。无权过问他州之事。义军总管据本官所知,节制各路义军,传达朝廷策令。虽然此次平阳义军遇袭,徐卫确该过问,但也无权带兵缴械抓人。”

听到这里,曲端方才坐正身子。望着上头。似乎理到现在,事情已经明朗了,徐卫越权枉为,理当严办!

“然招讨使一职不常置,如果本官没有记错,大宋开国一百六十余年以来,只设立过四次。朝廷去岁于陕西设河东招讨使司,以宣抚相公款任招讨使,徐卫副之。对于招讨使的职权范围,本官不敢妄加揣测。需得查询清楚再作定论。诸位以为如何?”

转运判官,提刑司检法官均表示赞同。其实现在事情众人都能看个大概,曲端和徐卫上报京兆的陈述。虽然细节上有些许不同,但总体来说,并无二致。都承认确有此事。只是各自说法不同罢了。这事说来也简单,现如今只需再询问各方事主,将事情来龙去脉完全理清,上报宣抚使司,然后请有司下文解释清楚“招讨使”的职权范围,此案也就结了。

当下,问了曲端和徐卫,都无异议之后。宣抚判官道:“今日就到此处,徐知军,恐怕得劳你在华州住一夜了。”

徐卫面露难色,拱手道:“诸位长官,定成军百废待兴,兵务政务缠作一团。几次三番请宣抚使司派员协助,补齐缺口,可迟迟不见解决。无奈之下,卑职只能一个人顶十个用,没奈何,请长官体谅。卑职趁天未黑赶回定戎理事,明日一早再来。”

他这话一说,几个官员倒觉得于心不忍了。定戎那地方,从前贼寇纷起,有谁愿意去作官?如今局面到让紫金虎镇住了,可到处都缺人。唉,不容易啊。

“既如此,就只能辛苦你了。”宣抚判官笑道。

“卑职告退。”徐卫逐一见礼。包

当日,三司派员将有关人等全部留在华州,单独监管,任何人不能其面。次日开始,便招张中享,张中彦兄弟,平阳义军领等人,详细审查事情经过,又派人到事地审问参与士卒,以及各级统兵官。再到定戎,垂询相关人等。一直弄了十几日。到七月底,将事情基本摸清,上报京兆。

最后,问题只纠结于一处,那就是徐卫有没有这个权力缴械抓人。李纲复函华州,引援去年官家颁布的诏书,指出招讨使的职权范围是“掌收、招、讨、杀之事,军中紧急事务,若不及上报,许便宜行事。”

其中:收,是指收编,招讨使有权根据情况,收编整合军队听用;招。是指招抚,招讨使有权决定是否招安敌对一方;讨,是指征讨,凡贼寇乱军,一应剿除之;若说前三种职能都是对外,那么最后的“杀”则是对内,凡文武官员。有不法之事者,招讨使可临机处置,甚至就地正法。

如此一来,徐卫身为河东义军总管,在义军遇袭之后,以河东招讨副使的身份举兵入河中,缴械抓人。虽然并没有知会任何一方,却实属职权范围之内,并无不妥。

曲端闻听此讯,大为不快。直接指出,徐卫是我的下属,却身兼如此要职。我们俩到底谁管谁?以后遇到紧急军情,到底是我指挥他,还是他指挥我?

李纲下文表示,河东招讨副使一职。本该由陕华帅臣兼任,但当时陕华路尚未设置,因此只能委给徐卫。曲端听这么一说,才不再闹腾。

八月初,陕西宣抚使司对事件作了定性。平阳义军撤入河中府地界时。确有扰民之举,但河中府兵马总管及副总管,张中乎张中彦,不查实事由,贸然举兵袭击,造成较大伤亡,有失查之责,各降官一等,留原职听用,以观后效。徐卫缴除胡堡镇驻军武装,抓捕统兵官,属职权范围,予以免责。

案子就这么结了,三司派员也在八月初返回京兆。可事情还没完。曲端坚持认为,你徐卫虽然没有过错,但你把河中府几千兵全带走了。不打算还?徐卫却一个人不放。我是河东义军总管,张家兄弟强行收编平阳义军,我带走那是理所当然。曲端自知理亏,说那你至少把装备还给河中驻军吧?闹了许久。徐卫才还回了一部分,还尽是些破烂。结果,张家兄弟经这么一折腾。把军营撤离胡堡镇,不挨着你这煞星。

曲端在结案之际,没有过多为难,原因有两个。其一,他也为难不了。谁让徐卫一身兼三职?其二。是李纲那句“招讨副使实应由陕华帅臣兼之”打动了他。所以,此事一了,他就等着陕西宣抚使司下命令,正式任命他为“招讨副使”徐卫也密切关注此事,招讨使权力太大。仅次于宣抚使而已,掌管着生杀大权,还可以便宜行事。如果曲端担任此职,对定成军,对自己,可能都不是好事。

八月上旬,徐卫担心的事终于还是生了。李纲正式下令,任命陕华大帅曲端为“招讨副使”本来。徐卫以为这下杯具了,谁知,也合该曲大帅没福。仅仅几天之后,中秋之前,朝廷下了皇帝诏命,鉴于宋金合议的生效,双方确定了控制范围,河东招讨使司已经完成其使命,予以撤销。

徐卫闻听消息,没闲心去幸灾乐祸。此次事件,张家兄弟虽然受了处分,但他相信,如果没有曲端的授意,张中乎张中彦不敢这么做。曲大帅急着想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不管他是为抗金也好,为自己也罢。都可以理解。但用这种手段。未免下作。河东如今局面来之不易。我虎捷数千弟兄长眠小西山下,你一己之私,险些坏我大事!

现在徐卫才明白,为什么徐原告诫他对曲端要敬而远之这个人。跟自己绝对尿不到一个壶里,宣抚使司怎么派他来当大帅?

不过此次事件也哼哼利的一面。那几千平阳义军被徐卫带回定戎之后。他没打算收编为虎捷军,因为他们是马扩的部下。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何况还是马扩这样的全才。他不但能文能武,最要紧的,他恐怕是大宋唯一一个”熟知各国政治生态的人物。跟女真、契丹、党项都说得上话,而且据称他出使辽国。与耶律大石有过深谈,后者对其颇为欣赏。促成海上之盟以及后来讨还幽云六州,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女真人也高看他一眼。

这样的人才,不能为朝廷所用,那只能说是赵家的损失。自己不能当那不识货的主,现在时候不到。自然不说其他,至少把关系搞好。

有鉴于此,徐卫将义军留在了定戎,专门挑选得力干将加以元练。而且不用自己掏粮食,以河东义军总管的名义问李宣抚要。李纲虽然很看重徐卫,而且几千人的军粮也不多,但物资储备现在在陕西是头等大事,他正在攒钱攒粮,准备几年之后。或者精确地说,两三年至多三五年后与女真人的生死之战。因此没有立即答应,问徐卫,给我个理由?

徐卫还真就找出了个理由,而且不是瞎编的。他上报京兆陈述道。今后几年之内,因为靖康和议的约束,也因为宋金双方都需要时间喘口气。大的战事应该不会有,但李植在河东的扩张不会停止。这一段时间,河东义军是遏制李逆扩张势头的重要力量。可义军现在虽然有了统一的领导,但他们一无粮饷。二无装备,都是自己解决,尤其是义军缺乏正统俨谨的练,战斗力上不去。李军八千军人就能把平阳几万义军击败,这就很说明问题。

这几千人,我在定戎好生练几个月,放回河东去,将是一支生力军。而且,以后这事可以形成定制,时常从河东义军中抽调统兵之官到定戎来受,一来彰显朝廷的重视。可以振奋义军军心。二来,对提高义军战力,也有益处。李纲一见,什么都让这小子说尽了,自己还能说什么?给吧。

第一卷第二百三十一章中秋故人来

丁阳义军事件小埃落定之后,徐卫将仓部精力放在环复生产上。时原华阴县百姓大多回归,而从河东逃过来的难民被收编了乡兵后,一部分调往解州屯垦。一部分被招募入正规军。徐卫便下令还地于民。又在能力范围之内。解决了这些回归百姓的燃眉之急,深得好评。前些时日。三司派员下来查清事件,顺便考察了定成军。回去之后,颇多溢美之词。为此,宣抚使司专门下文褒奖。

兵务方面。徐卫主抓三个方面。一为重新整编。二为骑兵建设。三为战法研习小西山之战虎捷伤亡惨重,甚至有成建制的损失。重新整编部队,迫在眉睫。八月初,徐卫在征求各级统兵官意见之后,将虎捷乡军两万余人,重新划为十二个指挥,也就是十二个营。其中马军两指挥,步军十指挥,每营约两千人,各设指挥使、副指挥使、军使、副兵马使。以杨彦为锋军统制。下辖精锐步军两营;张宪为翼军统制,下辖步军两营;吴磷为弓弩统制,下辖步军三营;马泰为骑兵统制,辖马军一营。剩下的三营步军,一营马军。以及李贯的人马由都指挥使徐卫亲掌。张庆王彦二人仍任副都指挥使,吴阶为军都虞侥

马军建设方面,经过一系列战役打下来。尤其是小西山之战后。虎捷将领都充分认识到了骑兵的作用。在陕西宣抚使司拔下装备战马后,徐卫亲自过问,在军中挑选善骑勇壮之卒,编入骑营,严加练。

在研习战法上,一是改良吴阶所创的“叠阵法”二是有针对性地研究克制“铁浮屠”一类重装骑兵的战术。这不仅仅是军官们的事。普通士卒也可参与。提出一条意见。不管有没有用,只要有想法。均赏钱三贯。如果被采纳,钱五十贯。升军阶一级。

除了这些分内的事务外。徐卫还暗地里派李贯去摸清定戎境内“石炭。的情况。得到的结果是。定戎境内的石炭。全部都在原解州境内,也就是关二爷的故乡。州中有大小炭井数十个。从前产出的石炭主要是卖往临近各州县,有时也供应京兆方面。

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徐卫又了解了朝廷对于石炭的管理制度。石炭者。煤炭也,到了宋代,北方诸多大城市几乎家家烧炭,也就是说,这东西几乎成了生活必需品。虽然受限于勘探技术的制约,但宋代人民还是现了河东,陕西、京东、山东这几大石炭产区,其中尤以河东,即今让西为最。

朝廷在管理上,时而官卖,时而民办。也没个定制。最初时是采取专卖制度。朝廷设“石炭务。和“石炭场。,是石炭税收和监督机构。场。则设官掌管“采纳出卖石炭”。由此可以看出,最开始大宋朝廷是本着谋利的目的,以国家垒断的形式掌管石炭资源。但后来,因为机构的重叠,冗员庞杂。谁都来捞一把。最后苦的就是采炭百姓。搞得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因此,后来又撤销这种制度,改为民办。由商人承包。官府课税。徐卫坐镇定戎城。对城里的情况自然是非常熟悉。他早就听说。不少京兆来的商贾已经在城里盘桓许久,估计,跟这个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正当徐卫打煤矿主意的时候,上头传来消息,陕华路可能要马上组建“都作院作院,也就是宋代的兵工厂,专管制造武器装备。宋朝初期。各州各军皆设作院,可后来引一个问题。有些府州。一无煤。二无铁。连根白蜡杆都不长,它也设作院。原料全部从其他州县购买。增加了成本。所以到了北宋中叶。朝廷便集各府州的作院于一处。称为“都作院”。反正,北宋一朝,不管是机构,还是官衔,凡是前面加“都”字,那就表明级别高。

陕西五路,因战争需耍,每路都有都作院。陕华路新创,又迫近河东。设作院自然是势在必行。而且,要制造武器,就离不开冶铁,要冶铁就离不开石炭。这倒是一个重启解州石炭场的契机。

这一日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按制度官员都要休假,不必坐衙理事。不过在定成军。大大小小的官员并没有休假一说。因为缺人,甭说知军衙门里里外外就徐卫张庆两个,就连定成军治下的虞乡,解县两个县。连知县都还没有,完全是军管状态。

二堂里,徐卫伸个懒腰,这在马背上惯了,冷不丁地长时间坐在公案前,还真有些不习惯。他的侧面脚瓜二在审议关西夫水两个一镇报卜来的失地农民的名单以心联用田产的数量。

“晚上怎么安排的?”徐卫端起茶杯。现茶水早凉了,便到门口炉前又续上。

张庆没抬头,随口道:“中秋嘛。少不得一家团聚。品酒赏月。昨天我娘去市集上来购果品。还真紧俏,一颗梨贵过一斤肉。”

徐卫口渴得紧,想喝又太烫。遂置于案上,又问道:“你家人到定戎来还习惯么?”

“不习惯。我爹从前赶车抬轿,现在没事作了,成天说闷得慌。时常问我几时回到了夏津,你叫我怎么答?”张庆放下笔,颇有些无奈地说道。

徐卫也点点头:“大名府姓高的虽说吐出来了。可据说他屯了几千兵在清河县,与夏津就隔一条运河而已。娘的,等到能回”罢了,中秋佳节,不说扫兴的。你现在好歹一地长官。早些回去吧。”

张庆平时勤于政务,总是早到迟退,可今儿看来心情还不错。站起身来也端了茶杯笑道:“不怕你笑话,我娘至今不相信我是吃朝廷俸禄的六品官。问我说。你是不是跟徐九又耍什么把戏?弄得我是哭笑不得,耍把戏能要出六品官来?”

徐卫听后笑道:“还是人杨彦爹娘会享受,刚到定戎,杨大就置了一所小宅。他娘是见天穿着一新上大街上溜,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儿子是七品武臣。”

张庆亦笑:“你就谅说这事了,他娘只差没挂块牌在身上,标明他还带静州刺史的头衔。昨天我回家去,半道碰上他娘,非拉我去他家吃饭。还说。咱家杨大现在不同啦。刺史哩。知道啥是刺史么?我儿在沙场上作战勇猛,凡是遇敌一枪刺死,这就刺史了。”

说罢,与徐卫两个,大笑起来。又讲一阵闲话,张庆方才告辞离去,徐卫就住在衙门,本打算进去跟九月共度佳节。刚想走,门卒来报,说是外头有人,自称是京兆客商来拜会知军大人。

中秋佳节就讲究个。与家人团聚,这些应酬能推就推。徐卫遂命回了他。自往后堂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