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阀-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虎捷磐石两军此番受创严重,战力大损,若被这部金军堵上来,恐怕有失。”徐卫挎着刀说道。他从前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最多就是穿身铠甲,提条马鞭,从来不带兵器。但此刻,腰里却挎了一把赵桓赐的“雁翎刀”,乃京师都作院良匠所铸,从前未有,因其形有别于宋军制式的“手刀”,如大雁翎毛一般而得名。

从这个细节上,也可以一窥紫金虎心态的变化。

吴玠点了点头,回首去大喝道:“都麻利些底下的弟兄等着你们支援”

弓弩手们已经“麻利”到了极限,神臂弓、床子弩等无一不是体型巨大的器械,不但搬运起来费事,安装也复杂。反倒是没打算派上用场的多门“飞火砲”被拆除了炮架,士兵们抬上来之后,就给扔到了一旁。

张宪一直是徐卫研发火器的坚定支持者和热烈拥护者,他看到十几门几百斤重飞火砲扔在一旁跟废铁无异,遂向徐卫报告道:“大帅,何不用飞火砲?”

这不是开玩笑么?连砲架都拆除了,怎么发射?

见大帅没有说话,他补充道:“虽然没有砲架,但却可以埋砲进土发火。从前在坊州射砲时,曾因装药过多,砲身自架上弹起。士兵遂掘坑置砲,发射如故。”

这话倒提醒了徐卫,此时我军居高临下,根本不用管什么准头。如果掘坑置砲确实有效,那直接把砲弹往半空中打,底下一片全是即将冲过来的金军,砸着谁算谁

一念至此,大声道:“好动手吧”

张宪猛地一点头,当即召来操砲手,吩咐他们如从前训练时那样,掘坑置砲以备发射。当下,士兵们挥镐不止,相隔数步,便掘一坑。这坑却有讲究,前高后低,以备置砲于内。而后,四人抬一砲,俱入坑中,砲口都冲向半空。

火药弹丸俱已备齐,但还没等发射,金军进攻的号角声已响。张宪情急之下,喝令装药发射。但徐卫没有忘记前些日子在狮子口炸膛的事故。遂命令先试射一火,如可行,再齐射。

此时,弓弩手们正紧张着准备着。那朱高台顶端,来来往往俱是军汉。

一名砲手拿铁勺往砲口里使劲装药,因为飞火砲乃新制火器,基本上没有什么规格可言,装药多少,全凭砲手经验。估摸着装进了两斤药,便插上引线。另一名砲手则拿裹着棉布的砲杵伸进砲口把药夯实,又拿油纸封住,最后,才放入铁砲弹。

他们手脚麻利略带慌乱地忙着,一众长官也提心吊胆地看着,等到执火把的砲手要点火时,众人都捏了一把汗,纷纷捂上耳朵。

老实说,当初在坊州操练,确实这么干过。但今天成不成,谁也不知道,那拿火把的砲手心里着实没底,在心里求神求佛一阵,方才将火伸了过去,一点就着

药线哧哧地冒着白烟,飞快地往砲身上的小孔窜去。众人眼睁睁地看着火星窜进了小孔,就在此时,一声巨响炸开砲身在土坑里猛烈地颤动起来眼力好的人捕捉到了弹丸的踪影,只见那铁弹丸呼啸而出,飞向半空,力竭之后,飞速向下坠去

张宪大叫一声好,立即命令其他十几门已经准备就绪的飞火砲发射

而朱记台下,韩常统率的汉军万人队,在激昂嘹亮的号角声鼓舞下,呼喊着冲向了朱记台。在他们的身后,数以百计的各色大型巨弩正在替他们开路。虎儿军第一层防线,就是那道平坎,此时,活女的骑改步已经奉命回撤,平坎上的步军正拖动受伤的同伴,搬运阵亡弟兄的遗体。忽闻破空之声袭来,抬头一看,那半空之中,一片黑点正以迅猛之势袭来

“当心”有人大叫一声,几乎就在同时,平坎上,夺夺之声不绝于耳

一名正在拖动同伴遗体的士气被一支四尺长的大箭贯穿躯干,死死钉在地上他单手握着擀面杖粗细的箭杆,瞪大了眼睛,口中不时有血水溢时,仅片刻,气绝身亡另一支手,仍旧拉着弟兄的遗体……

平坎上,许多士兵跟他一样,被这阵袭来的箭雨造成大量伤亡而更多的箭,则是直接钉入了地皮。看得出来,此番西进,马五家底很厚。

正当第一道防线上的将士们被金军弓弩压制住时,韩常的汉军万人队已经如洪水般冲了过来看到宋军被巨弩射得东倒西歪,阵形不整,汉军们更加肆无忌惮,飞一般地涌向了朱记台

恰在此时,空中响起一声炸响已经吃过虎儿军器大亏的金军士兵几乎条件反射般地一缩脖子。但很多人都没有看到,他们的人潮中突然腾起一片血雾,不知道什么东西突然从空中袭来,撂倒了一竖的人

冲锋之中,有人看见地上多了一个坑,一颗带血的铁蛋就嵌在坑里

在后头压阵指挥的马五听到那声巨响,眉头不禁一皱。他知道这是宋军的火器,只是他觉得,这声炸响怎么听怎么象是虎儿军的。姚平仲和张俊的部队也用火器,但动静远远没有这么大。

这么说,在前面阻击我军的,又是徐卫?嘿,还真是不怕死,在鄜州让我伏击得近乎全军覆没,今日居然还敢来挡我去路也罢,你既然自寻死路,也省得我满陕西地找你今天就把你了结在此处

刚这么想着,那巨响连成一片金军主力距离朱记台数里之远,可全军将士都被那巨响惊得一阵骚动再看前头出击的汉军万人队,明显被火器惊到了,士兵们虽然仍在冲锋,但速度显然慢了起来,队形也变得不整齐,有越散越开之势。

因为金军士兵们私下传言,虎儿军火器厉害,队形越密集,死伤就越多。因此,汉军万人队一听砲响,不自觉地就越散越开

朱记台顶上,一轮砲击过后,士兵们必须清理砲管内的火药残渣。因为在以往的操练中已经证明,如果不清理残渣,或是清理不干净,结果就是射程越来越小。清理完残渣,还要等上片刻,又才是第二轮装填。

所幸,此时弓弩手们已经部分准备就绪。没时间等到万箭齐发了,徐卫嗖一声抽出佩刀,喝令道:“放箭”

弓手搭箭上弦,弩手放箭入槽,弦响之声,汇聚成一片洪流,无数白羽呼啸而出,如满天繁星一般飞向了半空

正扑向朱记台的汉军万人队中,不少士兵抬头仰望,见箭雨袭来,心中不由一紧。只得将牙一咬,硬着头皮继续冲击可再硬的头皮也硬不过箭头,当破空之声大作时,这汉军阵中痛呼声响成一片因宋军居高临下,那箭的威力尤其惊人,便是身裹铁甲的士兵也被利箭贯穿防护,深入皮骨最恐怖的,当数用床子弩发射的那种平头箭,它一点也不锋利,可当它从半空中垂直落下时,打在头上,立时脑袋塌下去,打到肩膀上,能把骨头都给你震碎

金军大将们在后头看到汉军阵中,突然象风吹麦浪一样一团团短下去,马上笑不出来了。汉军已经冲到了那高台下,金军巨弩不得不停止了发射。而这支西军偏师的顽强让金军将领们刮目相看。我方弩箭一停,他们立刻站起身来,回到原位,又列成密集的阵形,严阵以待。

从平地到对方第一道防线,约莫有七八十步距离,这本不算长。但亏就亏在,对方在高处,居高临下我军仰头去攻,十分吃力

马五看到此处,越发相信,对面之敌,确系虎儿军不假紫金虎啊紫金虎,你倒真硬,刚打了大败仗,就又在这儿给我添堵。

“叫张俊来。”马五沉声道。

不多时,一骑飞驰而至,马上之人,年已五旬,皮肉虽松驰,却面无表情,须发虽半白,却难掩暴戾。两道浓眉上翘,一双鹰眼逼人,更兼颌下一把浓须,分外英武。若说这长相,该是纵横沙场,令敌闻风丧胆的骁将才是。可惜了,却委身投敌,背弃祖宗。不是张俊是谁?

他投降之后,因其军阶较高,为宋之承宣使,完颜娄宿任命他为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摇身一变,成了大金的永兴帅,与在他之前投降的张深,并驾齐驱。估计以后,他俩会并称“二张”。

“张经略,听说你是秦州人氏?”马五问道。

“回都统,卑职籍贯秦州成纪县。”张俊俯首答道。

“既然在秦凤一路,那这处地形你可识得?”马五以鞭指道。

张俊已经查看此处地形多时,只是,他祖籍虽然是秦凤一路,但从当兵时起,不在北边打党项,就在南边剿贼寇,没在凤翔府走动过,哪里知道?因此回答道:“卑职委实不知。”

马五倒也不怪他,续道:“我观此地,临渭水,扼要冲,正是用武之所。西军据住阻击,你可有破敌之法?”在金军将领看来,西军的将佐们一般都擅长打山地战,因此他问于张俊。

张俊一时沉默,再三思量之后才答道:“敌据险而守,最要紧的,莫过于断其水源和内外交通,诚如此,不攻自破。”

马五不觉有些失望,这还要你教?现在对方挡住去路,我又没包围他,旁边就是渭河,断什么水源?断什么交通?

第四百七十九章耻而后勇

第四百七十九章耻而后勇

隆兴五年腊月末,临近年关,声称当天拿下朱记台的韩常并没能如愿,马五的大军被阻挡在曹碑镇已经两天。其间,金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正面进攻,冲击通道,趁夜偷袭,但仍旧没能攻破虎儿军的防线。两天的时间里,徐卫和他的部下多次变更战术,借助居高临下的地势,令强弓硬弩轮番发射,给金军造成较大的伤亡。马五麾下的军帅韩常,在靠前指挥,因为身边传令兵来回奔走,被徐卫麾下大将张宪发现,遂亲操神臂弓,会同几架巨弩同时向他发射。韩常的战马被射死,而他本人被一枚神臂弓的短箭贯穿右肩胛,部下慌忙抢回,伤虽不致命,却让他无法再指挥作战。此事让马五大为光火,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朱记台。

而此时,徐四徐五已经率宣抚处置司直属部队赶到了宝鸡县,进驻大散关。姚平仲也已率部抵达凤翔府城。

马五认为,此次出兵,是为追击西军和夺取凤翔府,现在追击已经办不到了,就该集中力量拿下凤翔。虽然他很想把徐卫连根拔起,但却明白,徐九据着地利,我在这里跟他耗得越久,其他西军准备也就越充分,夺取凤翔的难度也就越大。基于这个考虑,他放弃进攻朱记台,转兵向北,打算绕过凤鸣山,夺取歧山县城之后,直接进攻凤翔府所在的天兴县。

徐卫一见马五撤走,心知不妙,其实他更愿意金军主力在此猛攻,他手里尚有两万多马步军,据着地利,物资也够,打上十天半月也不怵。金军只要久攻不下,时间一长必生疲态,到时或许还能寻找出击的机会。

但马五这一走,逼得他也必须赶紧回凤翔府城,而且为了防止马五又调头回来,朱记台还必须得留兵驻守。和部将商议之后,决定留张宪率六千兵力在此防守,他亲率两万马步军火速赶往府城。

就在凤翔府剑拔弩张,陕西局势有急剧恶化之虞时,以徐绍为首的陕西宣抚处置司却已经在成州安顿下来。这里是陕西和四川交界之处,他们撤到此地,立刻引起了四川震动四川宣抚使徐处仁尤为关切陕西战局,派遣他的副手亲自到成州拜会徐绍。一是探听战事,二是表明态度。四川作为陕西的后方,支持陕西抗金那是责无旁贷,但凡陕西有需要,而四川又力所能及的话,无不应允。

可徐绍此时匆忙撤退,他本人也不知道前线局势如何。甚至不知道他的子侄们现在在哪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徐四徐五派员来报,言徐卫阻击金兵于歧山,姚平仲率残部、百姓、家属撤往凤翔府,而他两兄弟已经带宣抚司直属部队进驻大散关,阻金军入蜀之路。

宣抚处置司人心惶惶,很多官员都建议往四川撤,成州也不保险。四川宣抚使徐处仁对此表示欢迎,他建议徐绍可以撤到兴元府,也就是后世的陕西汉中,只不过宋时属利州路,归四川宣抚使统辖。

徐绍没有同意,他现在忧心两件事情。其一,自然是前线战局。徐姚张三将大败于鄜州,西军死伤惨重,金军趁势而来,局势将会持续恶化。

其二,就是他自己。身为陕西宣抚处置司使,军政一把手,如此惨败,他难以回避责任。现在他就得考虑,怎么向镇江行在交待。引咎辞职是一个选择,但在徐绍看来,这是懦夫行径,跟撂挑子没什么区别。既然是我执意发动反攻引来的大败,那么我就应该把责任担起来,阻止局势恶化。

其三,也是他最担心的。虽然身在陕西,但他时刻关注江淮的局势。只是山高水远,消息闭塞,只知道中原已经沦陷。然徐处仁的副手,四川宣抚副使告诉他,中原非但沦陷,金军已经打到了长江边上。而赵官家离开行在,现在不知所踪。主持行在事务的,是枢密使折彦质。西部地区知道的消息,就这么多。

金军兵临长江,官家弃行在而走,也就意味着一件事情。“朝问隔绝”,也就是说陕西和四川,跟中央断绝了联系,得不到任何指示。说得明白一些,现在川陕两地,就要靠他徐绍和徐处仁两个人打理。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川陕之事,就是他两个说了就算。

徐绍只能把“上书待罪”这件事情放一放,因为皇帝都不知道去哪儿了。现在首要之务,就是抵挡金军的攻势。靠谁?自然是前线的将帅,可纵观现在陕西的几位帅守,姚平仲几乎是折了个精光,老九也损失惨重,就剩下徐大一路实力不减。

徐绍非常清楚,他这大侄儿手里至少还握着七八万雄兵。他也知道,前些日子在耀州集结之时,徐原只来了两万人,连宣抚处置司规定的兵力一半都不到。而且这两万人,相当部分还是以前曲端的旧部。

徐大这是摆明了要保存实力,甚至不惜违抗他的命令。徐绍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大侄儿是所有子侄中最让人头疼的。公义他不理,私情也不顾,眼里只有一样东西,就是他的队伍。而且那队伍也不是他的,那是天子之王师。

徐绍很想教训他的大侄子一番,甚至动了把挂名“陕西北路招讨副使”的曲端派回去掣肘徐大的念头。可再三权衡,他没敢冒这个险。大敌当前,西军一定要团结,一致对外。现在,老四老五老九都在凤翔抗金,但以他们目前的力量恐怕还不足以跟金军抗衡,必须要有徐原的支持。但自己于公是长官,于私是长辈,不可能去求他,但强行命令,徐大极有可能故伎重施,往好了说,给你打个折扣执行,否则,干脆充耳不闻。

“爹,大哥和九弟不同。九弟从踏入仕途起,我们两家就经常来往,他与爹也较为亲近。但大哥久在陕西,虽说是至亲,但自大伯去世后,少有往来,难免生疏。上回各路交兵组建宣抚处置司直属部队,儿发现一件事情。大哥对九弟很看重,一听九弟交了兵,他也立马转变态度。”

现在宣抚处置司撤到成州以后,暂时还在馆驿里办公。徐绍的房中,徐六正和父亲商量着如何让徐大出兵。

“这个不难理解,徐大知道老九跟为父亲近,彼时老九兵强马壮,数与金人战而从未败北,连老九都恭听节制,他还能怎样?但现在不同,老九兵败鄜州,徐大见此情形,恐怕会更加拥兵自重。”徐绍担忧道。

徐六点点头,接着说道:“儿想说的是,要劝动大哥,需从公私两面着手。”

“哦?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徐绍坐正身子问道。

“九弟以都统制的身份节制大军反攻,兵败鄜州,理所当然要负责。儿认为,可免去其都统制差遣,改由大哥接任,这是公。至于私,儿认为父亲大人不妨亲笔写信给他,措辞不妨温和一些,但同时也要指出,若秦凤有失,泾原环庆亦不可保。希望他总戎就道,幡然而起云云。”徐六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