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阀-第4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命令是以“宣抚处置司,名义下发”上面盖有宣抚处置司大印,卑职也不敢拖延”遂调了两千步军出发。事后想想,觉得此事还是要给太尉禀报一声才是。”,王彦道。

徐卫又点了点头:“嗯,就这事?”在得以对方肯定答复以后,他道“,行,我知道了,你去忙吧。”,王彦起身一礼,这才放心地离开。他走后,徐卫将那碗醒酒汤喝完,坐在厅中,拿手撑着头想小憩一阵。作了多年的官,带了多年的兵,形成了习惯,因此脑子里还是想着刚才王彦报告的事情。

雅州便是后世的四川雅安,在当下临近吐蕃边境,边民生事也不稀奇……慢!

徐卫突然睁开眼睛,缓缓坐正了身子。两兴安抚司,辖兴元府、兴州、凤州、洋州四地,行政区划上虽然归四川管辖,但军队序列,却是属西军系统,王彦也直接受我节制。没有经过我同意,绵州方面竟然调王彦的兵?

紫金虎这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不简单,就不说兵权隶属问题,便是从行政上来说。

在徐处仁和王庶都退休以后,我现在是川陕宣抚处置司唯一的宣抚副使,也就是说现在川陕两地我阶级最高,理应是军政长官。你们调兵弹压民变,怎么连个招呼都没跟我打?

哪怕是说我到熙河去了,你们至少得向陕西制置司报备一下吧?擅自就调动兵马,是没把陕西制置司当回事,还是没把我当回事?

王宣抚去了行在之后,我正在考虑是迁移到绵州去办公,还是让有司将事报到秦州来,这当口绵州官员弄这么一手,是个甚意思?

徐卫越想,越觉得这事情可大可小。往小子说,这是王庶去职以后,川陕军政系统出了疏漏,不必太过在意:往大了说,这是破坏制度,有违节制!

现在绵州方面,一无正副宣抚使,二无宣抚判官,按道理该参议一级的高级幕僚暂管,这么说起来就是张浚他们几个人。徐卫对张浚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当年他正要发兵攻耀州,结果朝廷命令传来,说已经和女真人谈好,议和割地。在他揭穿女真人谎言之后,张浚冒着风险,没有阻止他进兵。所以,徐卫情愿把这个事情往小了想。

“你在这儿呢。”一个声音传来。徐卫抬头望去,只见四哥徐胜摇摇晃晃地进来,看他似乎醉了,紫金虎赶紧上前扶着他坐下。

“客人都送走了?”,徐卫随口问道。

“送了!”,徐四长出一口气,挥舞着手臂。“哎呀,四十九啦!父母双亲都不在,我也算是老人了,嘿嘿。”

“哥哥正当壮年,哪里老了?”,徐卫笑道。

徐四转过头来,酒喝得多,一双眼睛也通红,看着弟弟,面带笑意叹道:“九弟啊,你今天实在给哥哥作足了场面。你不知道,那些人吃你一机敬酒,那叫诚惶诚恐啊。”

“嗨,这不是应当应分的么?你是亲哥哥,我替称谢一下宾客又怎地?”徐卫道。

“好,好。”徐四连声道。“若父亲大人还在,看到你今日成就,定然欣慰。”

提起父亲,徐卫一时不知语从何起,那个倔老头的面容立时清晰地浮现在面前。

“倒是有些遗憾,家乡沦于北夷之手,父亲至今不能归葬乡里。你我为人子,心中也愧疚。”徐四语气低沉道。

徐九见兄长情绪低落,宽慰道:“哥哥休要悲伤,早晚有一天,咱们会打回去。”

听了这句,徐四顿时鼓舞起来:“那倒是!如今西军二十万,训练有素,士气高涨,假以时日,光复之期不远了。”

徐卫笑笑,没说什么。

“哎,对了,先前子才兄一直在寻你,你见到没有?”,徐四突然问道。

“哦,他刚走。”徐卫点头道。

“九弟,绵州方面调兵,这事给你报告过吧?”,徐四随口问道。他其实知道这是多此一问,怎么可能不报告?

不料,徐卫摇了摇头。

“什么?不,这,怎么可能?”徐胜也晕了。“这事,路数不对呀。你,你现在是川陕宣抚处置司唯一的长官,而且我司兵马是受陕西制置司节制的,怎么会不向你请示?哎,对了,我记得命令上头盖的是宣抚司好大印啊。如果不是这样,谁敢调兵给他?”

徐卫面色如常,淡然道:“这事可大可小,不过我情愿往小了想”

徐胜是两兴安抚副使,他如何不知道这问题的性质?往小了说,就是疏漏,往大了说,这是有人弄权。如果是前者还好,大家几句话把误会解释清楚就对了,如果是后者……

“九弟,这事肯定有误会,你也别生气,肯定是误会,向绵州方面厘清事实就行了。”徐四是个老实人,绝计不愿把人想得太坏。

徐卫点点头道:“我晓得。,!。

第六百二十四章文武争权

第六百二十四章文武争权

在四哥家里住了一晚后,妻妾女儿继续在徐四府上作客,徐卫自己就开始视察兴元府军民两政。民政他重点视察流民回乡事宜,兴元府是陕西逃亡百姓首选之地,据统计,在战争期间,至少有数十万人涌进了汉中盆地,部分人从此进入四川。现在陕西极力动员百姓还乡重建,作为陕西军政主管,他对此事非常重视。

至于军事方面,两兴安抚司的军队就是原来徐绍一手建立的宣抚司直属部队,最鼎盛时,达四万步骑。但随着陕西全境光复,四川的门户已经不需要再重兵防守,所以徐五带走的部队就留在了鄜延,成为鄜延军。徐卫此来,便是检查剩下部队的驻防和训练。

在忙这些的同时,他也一直在考虑绵州方面绕过他调兵这件事情。最开始,他想行文绵州,让有关人等拿话来说,并借此震慑四川官员。但后来觉得没有必要。我与其下文责备他们一番,不如干脆一点。

有鉴于此,徐卫以“川陕宣抚处置副使”身份,向绵州本部发出命令,让主持宣抚司日常事务的官员,马上把大印送到兴元府来。他要正式接管川陕两地的权力。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现在川陕只有他一个长官。而且,他极有可能很快就会被扶正。

但徐卫这道命令发出去以后,直到他结束在兴元府的视察,都还没有收到消息。兴元府到绵州多远,不到八百里,快马加鞭不到三天的路程。虽说徐卫的命令没有用银牌加急,但也不至于拖到现在?这不禁让徐九有些恼火……

绵州,川陕宣抚处置司。

自王庶还在绵州时,因已向朝廷奏请退休,所以那段时期他就处于半退隐状态,本司事务,由参议张浚,参议王次翁等人主持。王庶虽然离开了绵州,但宣抚处置司事务还是处理得井井有条。各幕僚佐官自司其职,倒也相安无事。直到徐卫的命令送抵绵州,这才在宣抚司挑起剧烈争执。

这日上行,绵州百姓仍和往常一样,优哉游哉,虽然才是上午,但茶馆里已经人满为患。四川这个地方,因为是盆地,四周阻隔,再加上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所以造就四川人闲散的作风。不管是这个时代的四川人,还是后世由湖广填来的四川人。

宣抚处置司里也有一样,官员们泡上茶,在开始办公之前,三三两两地聚作一处,吹牛闲聊。反正现在也没甚大事,仗不打了,钱粮也不用愁了,是该放松放松了。

在二堂里,那些主管机宜,书写文字,干办公事等佐官都聚首闲谈。所说的,无非都是些官场上的新旧事情。正说得起劲时,忽听门响,众官扭头看去,只见一名驿卒,满头大汗,胸前的衣裳都被汗水浸透,身背信匣,在官员们转过头来后,他在堂外俯首抱拳道:“宣抚相公银牌加急送件。”语毕,取下背上信匣。

一名干办公事上前接过,折身回来,一边看那信匣,口中道:“徐太尉银牌加急,不知何事?”

“还能什么事?就上次那桩。”一名准备差使随口道。

“按道理来说,现在川陕没有主管,应当……”这人刚开口,就被同僚打断。咱们还是别讨论这事,几位长官正为这个争执呢。

那干办公事将急件交给主管机宜,后者又拿了往里头送。张浚因公还没有到衙门,他遂将这急件送到了参议官王次翁手里。

王次翁,齐州历城人,也就是后世的山东济南,进士出身。他本来在别处作官,因为徐处仁为首相时,他作过秘书少监,起草行文很有一手,给徐处仁留下了印象。当徐公任重新出山,任四川宣抚使时,他正落难赋闲,所以徐处仁将他举为四川宣抚司参谋,后转参议。

王庶不理政务时,曾经让张浚主持,但张浚在四川毕竟资历太浅,很多事情要借重王次翁。所以实际上,现在川陕宣抚司的公务主要是由他和张浚共理。

王次翁年近六十,因为山东人的缘故,身材还算挺拔,也有些威仪。当徐卫的银牌加急件送到他手里时,他看了一眼,放在案桌上,坐去,继续笔走龙蛇,似乎没太当回事。

过了许久,张浚还衙,听说徐卫有急件送到,这才到了王次翁办公堂,问道:“王参议,徐宣抚有急件?”

“嗯?哦,有。”王次翁指了指案头的信匣说道。

张浚走上前拿起一看,那信匣还没有开封,遂亲自启开,拿出里头的急件看毕,神情凝重。王次翁抬头看他一眼,又低下头去,随口问道:“说什么?”

“还是上次那事,让绵州本部将宣抚处置司大印,送到秦州。”张浚低声说道。

听到这里,王次翁放下笔,沉吟道:“看来,徐宣抚还当了真了。”

“正是,上次他传令下来,咱们没办。此番银牌加急,恐怕拖延不过。”张浚道。

王次翁想了片刻:“那就给他回个消息,就说这于制度不合。”

张浚摇摇头:“没有这么简单,我曾在徐宣抚帐下短暂效过力,此人作派雷厉风行,他此番银牌加急传来命令,已经说明他不太高兴了。”

王次翁眉头一皱,起身道:“德远啊,这朝廷自有法度在,徐太尉虽然是你我长官,但宣抚处置司的大印岂能说交就交?这一方印,关系到川陕两地的权柄,怎么能给他?”

“但他如今是本司唯一长官,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上交大印才是。”张浚为难道。

王次翁摇了摇头,以一种前辈看后生的目光注视着对方,笑道:“德远此言差矣,虽说于情于理该这样,但于法则不通。”

“为何不通?”张浚问道。

“你忘了?我不是说过么。徐太尉虽充本司宣抚副使,但朝廷有明令,让他‘免签书本司公事,专一措置缘边战守’,也就是说他是带宣抚副使头衔,但不管宣抚日常事务。”王次翁解释道。

张浚眉头拧成一团:“但后来朝廷明诏里,已经没有强调这一点。只说仍充川陕宣抚副使,而现在本司又只有他一个是长官,岂不就……”

“唉,你怎么就转不过弯来?进行虽然没有强调,但也没有明确指出就他参与本司日常事务吧?”王次翁道。

张浚想了想,还是觉得不靠谱:“可他上次以宣抚副使身份行文川陕两地,要求各府州军县开始办理流民返乡的事宜。王宣抚也没说不合制度吧?”

王次翁笑着摇了摇头:“王宣抚的性格你还不知道?他是个忠厚之人,实诚君子,不想跟徐卫有冲突,所以纵容了他。可咱们现在既然主管本司,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再说了,又这不是一块石头,这可是大印!”

张浚一时无言以对,王次翁见状,宽慰道:“你不用担心,你我又不是有什么异心。我们暂时掌管印绶,等到新任宣抚使来,自然就要移交。”

“可徐宣抚极有可能扶正,你应该知道吧?”张浚问道。

王次翁肩膀一耸,显然有些不以为然,口中却道:“那就到时候再说,反正现在,是无论如何不能交印给他,除非有杭州行朝的命令。”

张浚思之再三,权衡又权衡,还是道:“王参议,这事我始终觉得……”

“唉,罢了罢了,若徐太尉怪罪下来,我担着就是,如何?”王次翁像是有些烦了。

张浚脸色微变,解释道:“我并非这个意思。”

“来,不说这个了。我这正有件事要跟你商量。”王次翁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过久纠缠,岔开了话题。语毕,拿起桌上刚才写好的公文,递到张浚面前。

趁张浚看的时候人,他在一旁道:“两兴安抚司驻汉中,所节部队也是原来陕西宣抚司的直属部队。为了抗金之故,归给徐太尉节制。但现在战事已经结束,蜀口不再需要重兵防守。王彦一军,是不是就应该还给宣抚处置司直接节制?”

张浚览毕,作难道:“道理上是这样,但是……”剩下的话他不太好说。你想想,刚刚拒绝交印给徐太尉,现在又提将王彦一军脱离陕西制置司节制,还给川陕宣抚司,这怕是要引得徐宣抚不快啊。

王次翁终于有些不耐烦了:“德远啊德远,我怎么觉得你有些惧怕徐太尉?我们又不是故意和他为难,这都是按制度在办事。再说了,你我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受天子诏经营地方,徐太尉帅臣而已,你怕他作甚?”

张浚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作色道:“我不是怕他!而是……罢了罢了,就依王参议所说吧。”

就这么地,徐卫以银牌快马加急送往四川的命令,仍旧没有得到执行。绵州方面坚持的理由是,虽然说官家晋升徐卫为“枢密副使”的诏书中,并没有再强调让他“免签书本司公事”,但也确实没有明确规定他可以参与本司行政。大印事关权柄,所不能轻易交付。

张浚遂以宣抚处置司的名义回复徐卫,委婉地指出,这恐怕跟制度不合。至于王彦一军划归宣抚处置司直辖一事,张浚死活不肯参与,王次翁书生意气,干脆自己出面,行文兴元府。

王彦一接到命令,心知事情要闹大,派人飞奔秦州,向徐卫请示。

秦州城,徐卫官邸。

在紫金虎那个摆满各种典籍,但永远只看史书兵书的书房里,他正埋首案间,一边看一边记。那模样,绝对比前一世上学时认真多了。

几声细微的敲门声响起,徐卫起初没听真切,直到对方又响两下,他才抬起头。一看,有些意外,笑道:“进来。”

来的,便是他的小妻祝季兰。嫁到徐府日久,如今她倒也不像原来那般拘谨。因为她渐渐发现,徐卫虽是个武夫,但却并非狂躁粗鲁之辈。肚子里或许没有多少诗书,但说话作事却也得体。而府中的女主人张九月,虽然也是大字不识几个,但却是个心地善良,没有心计的好人。男女主人都如此,府中的仆从们也都忠厚踏实。

“你怎么来了?”徐卫笑问道。

“这几日除了偶尔陪姐姐出门以外,剩下的时间都闲着,听说太尉书房里典籍众多,所以,奴家想来借阅几本。”祝季兰轻声道,语气虽轻,却不似从前那般紧张惶恐了。

徐卫听得笑出声来:“借阅?书架上自己拿吧,想看什么拿什么,也不用还了。”

祝季兰一笑,便道:“太尉不必管奴家。”

徐卫也不跟她多说,又埋头忙自己的。祝季兰轻移莲步,到书架前,只见那满架的书,虽然说堆放得整齐,又打扫得干净,但随便抽出哪一部,都没有翻阅的痕迹,显然,太尉从来,或者说很少看过。

选了几本,大多是些解闷逗乐的杂书,拿在手里,正要出去。但看到徐卫专心致志的模样,不由得好奇。心想,太尉在家时,除了陪家人以外,很多时间都在书房里。你看他现在埋首案间,好似用心治学一般,不知在看什么书?

她站在徐卫身后,稍稍探出脖子,只见徐卫左手按着一本书,右手在空纸上飞快地写着。老实说,她觉得太尉的一笔字实在是,不堪入目。且不说笔力,构架什么的,光是工整都谈不上。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