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阀-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昂,似这等粗鄙军汉,脑胳不堪,你何必与他客气?”折彦质问道。徐卫笑则不语,心里却是奇怪,你折家世镇府州,已历数百年之久,靠的便是这粗鄙脆攒的军汉。你虽是科举正途。进士出身,但你父、你兄、你弟至今仍为西陲大将,何以蔑视武人?

两人入了枢密院大门,入眼便是照壁,硕大的“枢府。二字深嵌其中。徐卫不懂书法,但观此二字气势之雄浑,便是乡野之村夫见了,也当呼“好字!”枢密院地位之尊崇,从这两字上,表露无遗。

折徐二人正看着,忽听一个,声音道:“巧巧巧。我正要去寻你,你倒自己找上门来了。”

给兄弟们道个歉,最多还有一个礼拜,家里的事就办完了,到时候我自然有实际行动拿出来,感谢大家一直的支持。

第一卷第一百七十一章拿下滑州

卫回视!,旦人自廊里步入中庭。穿青煮官袍。横习刀。身长六尺有余,与他和折仲古这等北方男子比起来,虽稍显矮但其人年不过三十,面白。留短须,气量恢宏,风度不凡。折彦质一见来人,快步上前执其手道:“德远兄,多年未见。因何在此?。没等对方回答,又自顾言道“登第后,我记得贤兄外放陕西作了县令?”

那人笑道:“方才卸任,蒙圣恩,回京除枢密承旨一职。”说罢,抽回了被对方握住的右手,长揖一拜,口称见过签书相公。

折彦质却再度执其手,表现得甚是亲近,笑道:“弟与贤兄同榜进士,何必见外?”

“虽为同年。但大人居二品高位,下官不过六品之职。这法度不可废啊。”若是他人,同榜中进士,一个身居要职,一个官小位低,断然是自惭形秽。但此人却无一丝一毫自卑之意,谈笑间自有一股大家风范。徐卫打量此人良久,心里猜测着他该是哪位名人?

两个熟人相谈甚欢,倒把徐卫晾在了一旁。折彦质突然想起,拉了那人过来,对他介绍道:“子昂,我与你引荐,这位是我同年,姓张名俊,字德远,四川绵竹人。”

张淡?就猜测肯定是两宋之际哪位名臣,果不其然。若说北宋时期,李纲为主战派执宰代表,那么到南宋之后,便数这张俊了。当下徐卫抱拳一礼:“幸会。”枢密承旨为六品官,与他同级。

折彦质正当介绍他时,张淡伸手制止:“相公且慢,下官猜上一

“哦?甚好!想当年,你我一同登第,兄预测同榜进士之前途,大多言中。可见贤别只人之明。你且猜猜,这位是谁?”折仲古笑道。

张俊目视徐卫。朗声道:“这位小官人当在弱冠之年,虽着官袍戴乌纱,却难掩一身英武之气,应是行伍中人。日前。签书相公于京外大败金贼,有一人,引两万王师,夜劫金军粮营,克尽全功。及金贼回师急救,又结严阵以御,危难之时,与士卒同战,身被十数创,东京为之震撼。可谓一战成名,扭转局势!姓徐。名卫,行九,字子昂。想必便是这位。”

折彦质闻言大笑。徐卫亦笑道:“不敢当

“德远兄果是法眼如炬,这位正是徐卫徐子昂。”折彦质笑声不断,看来是在东京偶遇故交,十分欣喜。

又说一阵闲话。无非是折张二人追忆往昔。又顺带着夸赞徐卫一番。折仲古话锋一转,问道:“兄方才言说巧合”

“哦,我正奉徐枢密之命,往请相公赴枢府议事。没想到。一到中庭。便见相公与子昂皆仰视照壁,因而有此一语。”张俊说罢,即引二人入内。眼下,太上皇与南逃之臣虽多已回京,但官家执意清洗,因此东京各衙署缺员的现象并未完全解决。偌大一个枢府,竟显得有几分冷清。

行至一处所在,方才热闹一些。着青红公服的官员往来络绎,直掇纱帽的小吏行走其间,张淡介绍道,这里便是枢密院十二房,一应军务大事,都是先送达此处,呈交枢密长官指示后,又打回十二房分曹办。

过了十二房。穿行于回廊之间,张俊不时地与同僚打着招呼,其中竟有几人与徐卫相识,也点头示意。至一处大院,张俊停下整理衣冠,一边言道:“枢相深恶懒怠之风,可不敢大意。”折徐二人闻听,也照样学样。直到冠正衣平,一丝不芶后,方才入内。

方踏入大内。便见里面各设公案,官员们埋于案间,或阅读公文,或奋笔疾书。未见一人交谈。往南行十数步,便有雕花隔断,纱幔半垂,张俊立于前,轻声报道:“启枢相,折彦质徐卫到。”

“哦,这么快?进来。”里面传来徐绍的声音。

入处里间,但见陈设奢丽,公案桌椅等各色器具一应俱全,枢密使徐绍背南而座,着紫色公服,此时已然起身,腰间金带炫目,鱼袋耀眼,正拿起一方印信,往一纸书文上盖下,而后拿在手中,走了下来。

三人都行礼。徐绍一点头,径直行到桌边道:“坐,都妾。”

三人坐定,张俊完成差事,自行离去。旁边小吏上前奉茶水,折彦质自然不是来讨茶吃的,心里装着事,侧看了徐卫一眼,见他并无言之意,遂道:“枢相,下官此来”

话未说完,枢密相公已将那张文书递到他面前,墨迹未干,印泥犹湿,显然是方才所写。折彦质一怔,取过细看。这一看。直看得他眉头一扬,面露喜色!原来,这便是枢密长官亲自签的军令。以折彦质为京畿制置副使。统管京畿军务,节制在京诸将,明白无误地写着,自军令所下之日起,即刻对滑州用兵!

此时,彦质心中又惊又喜,喜的是官家终于下定决心,要图宗望。惊的是,枢密相公何以知晓我心事?又是如何使得官家痛下决心?

“仲古,你等日前一战,自是挫敌凶焰,一举扭转顾势。

但此时,东京仍旧暗藏危险。滑州之敌,若不能克,日久必生变故。这一点。你心中要有数,万万不可大意才是。”徐绍待他看完军令之后,郑重地嘱咐道。

将军令收好。折彦质正色道:“下官知晓轻重,请枢相放心,便在今日,下官即往滑州坐镇指挥。”

徐绍看他一眼。若有所思,片玄之后敲了敲桌面:“不妨透露个消息给你,一盏茶之前。收到西京留守司军报,还是说金人扣河甚急,抵挡不住,有守河部队开始遁逃,独韩世忠所部仍在奋战。”

徐卫心中一动。昨天西京才来报,时隔一日又报,若不是情况万分危急。怎能如此?看来,黄河多半是守不住,粘罕过河在即。说不定!这个。时候已经过河了!

折彦质亦惊,当下无二话,愤然起身,对着徐绍一拜,转身大步而去。徐绍目送。叹道:“文判抓全。国家良臣也,折氏一门,必在此人身上中兴门……。说罢。见侄子沉思不语,遂问道“伤情如何?。

“皮肉伤,不要数”徐卫随其答道。

“官家也很关心你的伤创,今日散朝还问过我。”徐绍说道。

徐卫并没有当即朝禁中一拜,感谢皇恩浩荡云云,而是忧道:“枢密相公,粘罕到达黄河是什么时候的事?”

徐绍略一思索,答道:“去岁腊月中。”

“现在是正月初,也就是说粘罕被挡在河东至少半个月,十几天都没能强渡成功,现在西京突然告急,粘罕可能从太原调兵南下了。”徐卫语气中的忧虑,徐绍感同身受。网困了恶狼,又来猛虎啊。

不过想到陕西王师二十万来援,徐绍心里稍安,也宽慰侄儿道:“无妨;西军强援尾随金军而来,岭使粘罕有所顾虑。如果再能了结滑州之事。东京当无忧。”

徐卫点点头,但愿如此吧。

“哦。对了,折彦质姚平仲攻取滑州,张叔夜回卫帝阙,京东京南十四县防务由他接手,你徐绍欲言又止,

徐卫闻出味儿来,苦笑道:“调我去京西?”

“正是。”徐绍点;头。

“劫粮一役,虎捷伤亡九千余,现在我手上兵力只三万余,而且还有相当部分是两河溃兵,既没战力又没纪律,”徐卫叫屈道。

“没奈何。连班直都用上了,还哪来的兵?徐原徐胜虽驰援西京以阻粘罕;但据我估计,不太乐观。到时若滑州未破,还得你来挡一阵。只要斡离不被灭,万事都好说徐绍如何不知侄子难处?可没办法,两河部队死的死,散的散,东京兵力本就有限,唯一指望得上的陕西军还在半路上,这时候只能把刚刚经历苦战的虎捷乡军推上去了。

“遵命。”徐卫起身抱拳道。

到底是亲亲的侄子,徐绍终究不忍,小声道:”官家也知你难处,已经着人给你叙功,准备封赏。据说官家比较倾向于留你在身边,有司官员洞察上意,说徐卫功大,应该破格提拔。甚至有人提出,一步到位,直上“殿前都虞侯。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这是要把你作为三衙大帅来培养小子,殿帅、骑帅、步帅哪个不是在外磨练几十年才能当上?也是让你撞到了时机,遇上朝廷急需用人之际,官家又偏爱于你,看这样子,到不了三十岁,你就能成为三衙统帅。”

徐卫劫粮之时,斡离不大军回救,他都没慌过,偏在听了这话之后,顿时失色。什么玩意?把我留在东京?如果一直在京师,哪怕官衔再显要。说到底还是看家护院的。就算这次完胜女真,但宋金攻守之势,短期之内不会改变。有了一次二次南侵。就会有三次四次。自己侥幸能化解一两次,可谁敢保证不会有一天阴沟翻船?况且,东京无险可守,河北亦然,留在此地风险太大。最重要的是,眼下国难当头。朝廷正要用武人效命。

等大战过后,金人两三年之内当不复来,到时。崇文抑武的风气必然卷土再上。到时候,在这场大遭到文官集团猜忌。如北宋名帅秋青,从士兵干起,一直做到枢密使。就被文臣们如疯狗一般猖狂攻击,秋青为人忠义,文臣们抓不到把柄。就编造一些故事,什么秋家的狗长角,秋府夜奇光,秋青宅院的井中有黄气十数丈,冲天而起等等。说白了,就是影射秋青有异心。本来极为信任喜爱秋青的宋仁宗,也不得不在这漫天攻击之下,将他逐出朝廷。半年之后,这位宋军领袖抑郁再死”

徐绍见他神情有异。笑问道:“怎么?看你神情,倒不太欢?”

“三叔面前,不说虚话。如果这次能击退女真。我宁愿到西边外任。”徐卫如实说道。

徐绍闻言。脸上笑容尽敛,盯着侄儿看了半晌。终于点头道:“一切有三叔在。我来安排。”他为执政,位高而权重,又渐得皇帝信任,说得上话。如果他答应安排。事情便有希望。

徐卫起身拜谢,当即便告辞离开,准备回陈留召集部下,交割防务,开赴京西驻防。网想走,忽地笑问道:“卑职斗胆问一句,枢密相公是如何说动官家痛下决心的?”昨日赵桓召见他三人,虽然极受鼓舞,但最后仍旧没有明诏示下,今日枢密院却已经下了军令,那肯定是三叔进的言。

“我与少宰相公联合向官家进言,只一句,若能攻灭金军于境内,缚敌酋于殿前。将天下欢动,四海归心。”徐绍说道。

徐卫听后,细细品味一番,这才辞别。姜是老的辣呀,换成自己,绝难说出这句话来。此话初听时。只觉平平无奇,是个人都能说出来。但若仔细想,这话里透出的意思,却是赵桓现在最想要的。

换成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如果在皇帝你领导之下,取得如此大胜,那么满朝文武,天下军民,士农工商,远近诸夷都会欢欣鼓舞,衷心拥戴。从此,你的权威将无人能撼动!包括,太上皇!

赵估当初迫于形势,又急于逃跑,不得已而将皇帝位传于太子赵桓。可他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岂能甘心?且无论京城还是地方,皆有他旧臣。万一哪天等时局平稳些,他又图复辟,赵桓拿什么对抗?要,就是民心!

你赵桓受命于危难之中,正值女真入寇,山河破碎。如果你能领导军民抗战。非但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还将入侵大军击败,那就说明,你比你老子强。因为他在大敌当前时选择了逃跑。既然你比他强,那么谁还会希望他重回金殿?童贯?早已身异处。蔡京?据说已经在潭州病死。蔡攸?也被勒死了。其他宵小之辈,不足为虑。

第一卷第一百七十二章岳飞再兴

猜康二年正月初十,大宋君臣们刚才为徐卫劫粮成功,啦而稍稍宽心,可两头添堵的事情就来了。滑州方面,京畿制置副使折唐质亲自挂帅坐镇,用六万人将城团团围住,一夜之间起巨炮数千座,东京满以为他会即刻进攻。可接连几天不见动静,朝廷里皇帝大臣们急得没奈何,遣人催促。折仲古回复说,金军口粮将尽,等对方饿上两三天自己就会乱,到时不费吹灰之力可破之。如果此时强行进攻,一则金军骁悍,势必增加我方伤亡;二则城内百姓不免玉石俱焚。因此唯今之计,当作势欲攻,架炮车、挖深壕、将滑州之敌困死方休。

东京方面虽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问题是,粘罕过河了!

三天以前,守河宋军全面溃败,退往西京洛阳。金军在河清(今河南孟津县)、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两地相继渡河,兵锋直指洛阳。西京留守高世由不顾韩世忠等将领的激烈反对,以西京留守的身份强令诸军放下武器,向粘罕投降。时洛阳尚有残兵数万之众,且洛阳虽多次经历兵祸,但城墙坚固,极难攻克。可恨高世由,原为赵估宠信之臣,一旦大难临头,即变节投降。可笑高世由,守河最为艰难时,韩臣忠等人请求他将屯积在西京的军械补充前线部队。可此人却以未得朝廷明令为由加以拒绝,并斥责韩世忠,说武臣尽忠执令取可,勿需多言。

洛阳诸军竟然绝大部分听众他的命令,放下武器,开城投降。韩世忠怨恨福天,领军自东门遁走,退往京师。高逆甚至不忘在投降的前一刻,以宋廷留守大臣的名义布公告,说韩世忠不遵号令;将有异心,人人得而诛之。

粘罕既得洛阳,以为东京在望,此番灭宋必矣。遂稍加整顿,就准备东进。此时却传来消息,说南朝陕西五路宣抚使范致虚率西军二十万来援,已经渡河。粘罕闻听“西军”二字,也颇为忌惮,即遣军把守潢关。然金军刚上关。陕西王师先头部队已在杜常、夏俶二将率领进抵潢关之下。宋军擅长攻守城池关隘,倒也不是吹出来的。两个。时辰不到,即攻下潢关。

随后,范致虚率领号称的二十万大军入关。此时,军中有位招募乡勇三千人跟随西军前来勤王的年轻人,叫李彦仙。他建议范致虚,说兵贵神,不应该将大军集于一处,应该分遣诸将统率,前后相行,互相响应。那么即便失利,撤退也不会迟缓,遭到攻击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如果将“二十万”大军绞在一起,一旦遇敌疾袭,就会乱成一团。

不过这位陕西最高军政长官大概想着自己手提大军,驰援京城,必然立下万世之功,将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因此踌躇满志,认为李彦仙这等粗鄙武人也敢教他?因此不听。陕西几位大帅都劝,可范家人还是不予理会。

更离谱的是,当地有个和尚,叫赵宗印,很喜欢谈论军事,放在徐卫生活那个时代,估计也就是个军迷的级别。军中有人推荐。范致虚如获至宝,居然直接授任宣抚使司参议官兼节制兵马。赵宗印异想天开,将僧人编成一军,号为“尊胜队。”又将童子编为一军,号为“净胜队。”对范致虚说,只要开战,将这两队人马推上去,就有神力相助。此人真有郭京,“六甲神军”的风范!范大喜,不过想到自己好歹也是陕西一方大员,就算不懂军事也得装装样子。你猜怎么着?他居然派赵宗印率领“水师。前往西京,自己则带大军走6路,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