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5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掌旗兵连中数箭,但依旧一路狂吼着,继续飞奔,直到气绝而倒。

一个士卒丢下手中的长矛,抢过他手上的战旗,高高举起,“杀……杀回黑山……”

长箭,又是长箭。

那个士卒踉踉跄跄地奔跑着,无力地抬头四顾,“兄弟……大旗,大旗不倒……”

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兵从他身边飞奔而过,干瘦的大手一把夺过了战旗。战旗高高飘扬,迎风狂舞。

那个士卒望着战旗,泪水夺眶而出,“黑山……回黑山……”他用尽全身力气再走两步,一头栽倒。

老兵在高吼,在狂奔。

“轰……”一声巨响,官军的弩炮震天狂吼。

密集的弩箭霎时洞穿了老兵的身躯,他那双干瘦的双手连同粗壮的旗杆被紧紧地钉在了一起。

老兵倒飞而起,战旗在箭雨中剧烈地抖动着。

老兵坠落于地,战旗在倒地的瞬间被一只大手牢牢地抓住。

眭固瞪着血红的眼珠子,从背后抽出战刀,一刀砍下。

眭固高高举起战旗。旗杆上,老兵血淋沸的双手依旧牢牢地握着旗杆,鲜血滴滴溅落。

“兄弟们,杀出去……杀回黑山……”

王匡艰难地吞下一口口水,眼里露出深深的怜悯。

这些衣不蔽体的蚁贼哪是什么贼,不过就是些没饭吃的百姓而已。如果有饭吃,有活路,谁愿意来送死?就象现在,他们为了回黑山,为了回到那个已经被烧毁的家,为了那些生死不知的亲人,他们悍不畏死,誓死奋战。

前天和昨天的血战让所有的官军将士都震撼了。黄巾军将士前赴后继,不死不休,直到最后一个士卒倒在了突围的战场上,一天的血战才告结束。

这让他们想起了皇甫嵩,想到了张角,想起了那场著名的广宗大战。当年,五万被围在清河之畔的黄巾军将士誓死不降,投河而死。贼,也有他们的悲壮,也有他们的英雄气节,也有让人值得尊敬的地方。

也许,把黄巾军围在这样一个没有生路的绝境里,然后和这样一群没有生存希望的人作战,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王匡无奈而悲哀地望着前方一批批倒下的黄巾军士卒,望着从他们咽喉上胸膛上飞射出来的鲜血,这一刻,他仿佛听到了鲜血喷出咽喉、喷出胸膛的声音,仿佛听到了黄巾军士卒临死前发出的惨叫。他想吐,他感到了口渴,“水……给我水……”

亲卫急忙递上皮囊。王匡把皮囊高高举起,任由冰冷的河水冲到嘴里,洒满整个脖颈,流到燥热的胸脯上。他大口大口的吞咽着,感觉自己就象在肆意吞咽着黄巾军的鲜血。

长矛,战刀,利箭……数不清的武器象下雨一般劈头盖脸地冲进了眭固的身体里。

“啊……”眭固惨烈地叫着,吼着,奔跑着,手中的战旗象生命一般,牢牢地攥在他的手上,飘扬在他的心里。

“兄弟们,杀回黑山去……”眭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战旗狠狠插进松软的泥土里,高高仰起了血肉模糊的头颅,“回家去……”

眭固倒下了。

黄巾军将士一路咆哮着,冲过了血染的黄巾战旗,冲过了带着他们浴血奋战的渠帅,冲向了回家的路。

“杀,杀回去……”

王匡惊骇了,面对铺天盖地杀来的黄巾军,他恐惧了。

“快,求援,求援……”

战鼓声仅仅响了片刻就消失了,灰色的浪潮象海啸一般席卷而过,战鼓和他的主人随即被强劲的狂澜淹没了。

王匡也被淹没了,他就像浪头上的一片枯叶,“唰”一下,无影无踪。

第四节

王匡全军覆没,袁绍和曹操率军再退。

在战场东面负责牵制黄巾军的张扬听说王匡战死,勃然大怒,要连夜向黄巾军发起进攻,为王匡报仇。这时,他接到了一个非常吃惊的消息,王匡的长史董昭被袁绍抓起来了。张扬悲愤至极,带着亲卫骑急速赶到袁绍大营。

董昭是兖州济阴郡的定陶人,兖州名士,曾担任过冀州巨鹿郡的瘿陶县长和赵国的柏人县令。王匡出任河内太守后,征募他为河内府的长史。张扬率军投降后,遵袁绍之令,一直在河内郡驻军,和王匡、董昭相处的很好。

“大人,董昭犯有何罪?”

袁绍脸色阴沉,沉默不语。他本来不想抓董昭,但董昭不识时务,在晚上的军议上,当着众将的面,指责袁绍见死不救,成心要杀王匡,夺取河内。

在白天的血战中,王匡曾数次向袁绍求援,但袁绍不但不出兵支援,反而命令曹操列阵于后,把败逃后阵的河内兵全部杀了。现在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王匡死得冤。

袁绍大怒,立即把董昭抓起来了。董昭的弟弟董访在陈留郡府任职五官掾,是张邈的亲信。张邈和王匡之间的密谋,董氏兄弟肯定知道。本来袁绍碍于自己和董昭兄弟相识多年的情面,不想追究这事,但没想到他不想伤害董昭,董昭自己反而主动跳出来了。

沮授、审配、荀彧等人和董昭私交颇深,纷纷求情,但袁绍气恼之下,根本听不进去。

张扬这一问,让袁绍从愤怒中逐渐冷静下来。自己霸业未成之际,必须要刻意隐藏和缓和自己与诸多朋友之间的矛盾,得到他们的帮助,而不是激化矛盾,和朋友们翻脸为仇。袁阀的分裂给自己霸业所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大了,自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尽量拉拢一些和自己相交多年的朋友。

袁绍让张扬坐下,把董昭对自己的误解说了一遍,“虽然我无意杀他,但我不能让他扰乱军心。这时候,我只能把他关起来。”

张扬一再哀求。袁绍说,我打算让你接替河内太守一职,你看如何?张扬心知肚明。袁绍要重用他,但更需要自己的忠诚。张扬大礼拜谢,发誓效忠。

张扬把董昭带回了大营。董昭要走,张扬说,你现在去哪里?回兖州老家,那里正在打仗,太危险。到陈留依靠张邈,估计你还没过黄河,就被袁绍派人杀了。以我看,你还是暂时留在这里吧。

第二天,袁绍得到急报,骠骑大将军李弘带着数千铁骑沿着驰道飞驰而来。

袁绍和黄巾军苦战三天,损失很大,虽然没能全歼黄巾军,但也算重创了黄巾军,短期内黑山黄巾军已经失去了侵掠附近郡县的可能。袁绍的目的已经达到。

袁绍和曹操商量了一下,随即带着大军向河内撤退。于毒带着黄巾军紧随其后,败回黑山。

于毒留了一份信给李弘。大将军援手之恩,黄巾军必当誓死相报。

“他还是不肯受抚。”李弘遗憾地说道,“用什么办法,才能让黑山黄巾军下山?”

王当凄凉一笑,“去年,白饶死在了濮阳。这次,眭固死在了内黄。一年里,黑山三位大首领死去了两位。大将军,你可以想象,于毒现在是一种什么心情。他想报仇啊。”

李弘皱皱眉,“难道受抚了,他们就不能报仇了?”

“是的。”王当看看李弘,突然大声说道,“受抚了,我们就没有报仇的机会了。”

李弘脸色一沉,冷冷地望着王当。

“当年卢植率军攻打广宗,杀我黄巾军数万将士,今天呢?今天卢植大人高居朝堂之上,我能杀了他报仇吗?”王当咬牙切齿,怒不可遏,“当年朱俊率军横扫颖川、陈国、南阳诸郡,诛张曼成、赵弘等黄巾大帅,屠我黄巾军数十万将士,今天呢?今天大人视朱俊为师长,帐下云集朱俊的子弟门生,我能杀了朱俊、杀了李玮、朱穆、朱魭报仇吗?”

“黑子,你胡说什么?”李弘手中马鞭指着王当,大声阻止道,“不要再说了。”

“我非要说。”王当歪着脑袋,睚眦欲裂,“如果皇甫嵩到了北疆,大将军能否让我杀了他?”

“不能,大将军不可能让我杀了他。”王当激动地挥舞着双手,“如果袁绍、曹操有一天重归朝廷,拜倒于大将军脚下,大将军是否愿意让于毒杀了他们替白饶、眭固和千千万万战死的黄巾将士报仇雪恨?”

李弘大怒,狠狠抽了王当一鞭,“你脑子是不是打仗打坏了?给我闭嘴。”

“既然不能报仇,他当然不愿意受抚,不愿意在大将军帐下效力。”王当举手向天,仰头狂呼,“我要报仇……”

李弘冷眼看着他,等他叫完了,喊累了,坐在马上气喘吁吁地不作声了,李弘才轻轻地问了一句,“如果黄巾军仅仅是为了报仇而活着,还叫黄巾军?”

王当愣住了,呆呆地看着李弘。

“你给我滚回甘陵城,好好想想。”李弘举起马鞭,重重敲了几下王当的战盔,“如果想不通,你这个中郎将也不要做了,到我帐下做个快意恩仇的亲卫督贼曹吧。”

李弘不再理他,转身对张震喊道:“带着大军原路返回,追上朱穆大人,随其攻打南皮。”

“祭锋,带上三百义从,随我到邺城。”

李弘在救援黄巾军的路上,接到了孙亲的急报。

对袁绍和他属下官吏家眷被陶升救走一事,李弘不是很在意。他既没有打算杀这些人,也没有利用这种人要挟袁绍的意思,救走就救走了,无关大局。他在意的是流民,越来越多的流民。如果冀州流民越来越多,北疆过去的危机就会在冀州重现,那么,朝廷的“河北策略”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拯救社稷的步伐将大大减慢。

到邺城的路上,流民遍布四野。随处可见饿死的干瘦尸体,惨不忍睹。

李弘忧心如焚,一路上打马如飞,恨不得一步赶到邺城。

袁滂、陈纪、杨奇等朝中大臣,还有孙亲和刚刚赶到邺城的丁立、朱魭等冀州大吏出城迎接。

李弘早早下马,和袁滂等大臣一一见礼。

孙亲跪地请罪。还没等李弘开口,杨奇、袁滂和陈纪三人就开始求情了。“黑山流民蜂拥而下,情况非常危急。孙大人能体恤民情,主动开仓放粮予以赈济,处置得非常得当,大将军应该嘉赏。”

李弘顺水推舟,急忙扶起孙亲,笑着说道:“虽然你有失察之罪,但你能守住邺城,救助流民,也算有功,功过相抵吧。”

回城的路上,李弘、袁滂等几位大臣走在一起,商讨冀州局势,对冀州未来几个月可能形成的流民大潮非常担心。

“现在不仅仅是黄河南部流民北上的问题,还有北疆边郡人口南迁的问题。”李弘皱眉不展,把朝廷送来的几个消息一一细叙。

西部鲜卑大人邪归逆叛乱应该是大漠狼烟再起的开始。大漠沉寂了两年多时间,因为大漠气候变化,大汉国内战火迭起,大漠驻军纷纷南下中原等诸多原因,大漠上的胡人终于按捺不住,又要为争夺大漠霸主而展开血腥厮杀了。

为了拯救社稷,重振大汉,北疆军将陆续南下,这是现实,谁也无法改变。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漠北都护府和汉北郡要想稳定大漠局势,确保大汉对大漠的控制权,难度非常大。没有足够强悍的军队,说出的话谁也不会听。

在目前这种局面下,朝廷无力增兵大漠,只能想别的法子,先缓解大漠危机,确保北疆稳定。

“张温、卢植、丁宫、蔡邕、鲜于辅、李玮等大臣经过反复商议,提出了两条缓解大漠危机之策。一是考虑到大漠冬天越来越长,胡族诸部生存困难,他们打算把所有胡族诸部适当南迁,其中部分胡族诸部直接迁到朔方、云中、代郡、上谷等边郡。二是考虑到边郡人口太多,百姓穷苦不堪,朝廷打算在两年内南迁一百万人口到冀州。”

“大将军同意了?”杨奇急忙问道。

“我要征询诸位大人的意见,然后再回复朝廷。”李弘恭敬地说道,“我们明天就到邯郸去,和马日磾、崔烈两位大人共同商议。”

“大将军为什么不自己拿主意?”陈纪看看他,笑着问道。

李弘苦笑,拱手作揖道:“我李弘有多大多粗,有多少本事,相信诸位大人比我还清楚。长公主和诸位大人信任我,让我暂时代理国事,我很感激,但我懂多少国事?而且,就算我懂国事,这国事又岂能我一人说了算?我还是去打仗吧,治国的事,就依赖诸位大人群策群力了。”

“这河北的仗估计短时间内很难结束。”李弘看看众人,诚恳地说道,“冀州必须要迅速恢复稳定,这直接关系到河北策略的成功和社稷的振兴。请诸位大人来,就是为了冀州的稳定。相信冀州各郡在朝廷和诸位大人的努力下,很快能重现昔日的繁华。”

“很难。”杨奇不客气地说道,“无论冀州多么富裕,它也有个限度。现在不但有数量不可估计的流民,还有南迁的边郡人口,另外,它还要承担朝廷庞大的军资开支,难,难,难……”

董卓死了。虽然这是个未经证实的消息,但诸位大臣们还是很兴奋。兴奋之后,大臣们的神色逐渐凝重起来。董卓突然死去,随之而来的诸多难题让大臣们陷入了沉思。

这个消息如果经朝廷确认是真的,那么朝廷的振兴之策随即就要修改,也就是说,北疆军的攻击重点将迅速转移到关西和关中。

北疆军将尽一切可能先把董卓旧部所控制的军队解决掉,以保护天子,稳定关中。待关中稳定后,天子返回洛阳,两个朝廷就要合二为一,接下来的问题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无法揣测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社稷能不能得到拯救?社稷拯救了,能不能实施改制中兴大汉?

“大将军的意思呢?”袁滂问道。

“先把冀州拿下来。”李弘说道,“不管这天下怎么变,我们首先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间遮风挡雨的草屋,否则,社稷终究要倾覆,大汉终究要败亡。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哪来社稷的稳定?”

“说得好,说得好。”陈纪鼓掌赞道,“大将军,有你这句话,大汉振兴有望啊。”

李弘摇摇头,又连连作揖,“诸位大人,说是没有用的。我要土地,要粮食,要财赋,要让百姓活下去。诸位大人可有解决之道?”

“土地?”袁滂、陈纪、杨奇三人同时注意到李弘第一次提到了土地。

“大将军,北疆屯田有成,关键是北疆有很多荒弃的土地,百姓只要支付很少的租税就能得到土地的使用权,但冀州就完全不一样了。”杨奇过去是冀州牧,对冀州的事非常了解,说话很有份量,“冀州的土地大多数是门阀世家的私产。先帝在河间国就有很多田地和宅院,现在虽然荒废了,但至今没人敢动。”

“冀州历经战祸,许多世家富豪死于战火,或者携家南逃,无主土地应该非常多。”李弘疑惑地问道,“我记得董卓主政的初期,朝廷不是要求在冀州屯田吗?否则前年我也不敢强行回迁流民到冀州屯田了。”

“那主要是冀州西部,靠近太行山的四个郡。”杨奇说道,“从中平初年(公元184年)黄巾军叛乱开始,中山、常山、赵国和巨鹿四郡国就遭到了黄巾军毁灭性的打击。这四个郡的确有条件屯田,但冀州东部郡县由于屡次逃过战火的肆虐,所以……”

“所以等我赶走公孙瓒之后,立即清理和丈量土地。”李弘严肃地说道,“依照大汉律,本朝严禁兼并土地,什么身份的人最多能拥有多少土地,律法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拥有土地数量超过律法规定的,一律没收。胆敢违律者,杀无赦。”

杨奇大惊,“大将军,这个马蜂窝捅不得。”

“我就是要捅这个马蜂窝。”李弘指着原野上密密麻麻的流民,厉声说道,“我不捅这个马蜂窝,这些人怎么生存?哪有土地租种?”

第五节

杨奇、袁滂两人坚决反对。土地兼并问题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本朝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将军想在数年内解决,纯属痴人说梦。今冀州尚未平定,朝廷就立即开始清理土地,查处土地兼并这个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