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1796-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叔叔高均德。两侧的座位上还有一四个他叔叔的好友,高矮胖瘦不一而足。左侧离主座最近的是一个高瘦且面容白皙的汉子,在记忆中这是他的一位族叔高均平,是高均德与自己父亲的堂兄弟,他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和自己与小义是玩伴。右侧为首的是一位高大魁梧的汉子,身材有点胖,脸上总是挂着招牌式的笑,脾气很好,平时对自己与小义很和善,我俩对他也很亲近。他是高家湾的人,名叫高俊茂,虽然也姓高,但是与自己一家并没有血缘关系。左侧第二个座位与右侧第二个作为上是一对兄弟,左侧是哥哥张振,右侧是弟弟张业。两人身材相较于高均德、高均平与高俊茂三人稍微矮一些,大概有一米七左右。两人面容与身材先死,皮肤略黑,脸庞面坚毅,身体看起来很结实,好像其中蕴含着无尽的爆发力。
  四人见高鸿信和高鸿义进了大厅,皆是含笑看着他俩,高鸿信对他们都是含笑点头示意,然后对着自己的叔叔高均德施了一礼,问道:“叔叔,你找我有什么事?”
  高均德看着对自己恭敬施礼发问的高鸿信,对他的礼数很是满意。双眼中不由闪过一丝一丝得意之色,转而想起了往事,又有了一丝痛恨。
  那是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时候,自己外出访友,家中只有自己的哥哥高均正,自己的嫂子,自己妻子,还有鸿信与鸿义。由于叛徒的告密,自己白莲教徒的身份曝光,被满清朝廷通缉。但是自己的亲人没有来得及通知,被逮捕杀害。自己则带着儿子与侄子逃到了高家湾,一晃都已经八年过去了,自己对满清的仇恨也在时间的流逝当中越积越深,随着举事时间的临近,不由心情激荡无法平静。
  看着自己的侄子与儿子,不由的想起了自己从墙壁夹层中找到他时,他正抱着刚两岁的鸿义,害怕的浑身瑟瑟发抖,面无血色,那时他还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一转眼都已经成了15岁的翩翩美少年了。
  从那以后,自己对侄子是关怀备至,让他从小学文习武。就像自己小时候哥哥照顾自己一样照顾哥哥的儿子,希望他能做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现在自己要举事了,他也不小了,是该让他参与一些机密事宜了。
  “鸿信呀,今天叫你们过来是有一些事情要和你还有鸿义交代一下。接下来的话,你们要牢牢的记在心里,不能泄漏半分。”高均德一整面容,肃声说道。
  高鸿信见叔叔面容严正,语气沉重,知道是大事,也不由的心态一整,沉声回道:“叔叔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而高鸿义好像还没有什么感觉仍然调皮的左顾右盼。
  高均德与四位好友相视,然后四人均朝高均德点头示意。高均德才转头对高鸿信说道:“等一下鸿智他们也会过来,和你们一起听。”
  高鸿信叔叔所说的鸿智就是,高均平十三岁的儿子高鸿智,个子比同龄的小孩略高,皮肤白皙,双眼透亮流露出一股机灵劲。他有个九岁的妹妹名叫高鸿艺,一个粉雕玉砌似得小姑娘,大家都很宠他。
  与高鸿智、高鸿艺一起进来的还有三个男孩一个女孩,分别是张修远、张修哲与高光远。张修远是张振的儿子,仅比我小一岁,今年十四岁,面容身材与其父很相似。张修哲是张业的儿子,今年十二岁,而他则长得不像父亲,而是与母亲相像,面容白皙,唇红齿白很是俊俏。高光远是高俊茂的儿子,十三岁,与其父一样脸上总是挂着笑,身材也是胖胖的,脸也肥嘟嘟的很有喜感。另外张业还有一个女儿今年与高鸿义一般大,刚十岁,叫做张秀灵。
  在高鸿信的记忆中,平时会和他们一起读书习武,而高鸿义、高鸿艺和张秀灵三人年龄还小,总是调皮捣蛋,令大家都很头疼,不过高鸿信很是疼这几个弟弟妹妹。大家平时总是在一起学习玩耍,感情一直都很好。
  待他们进来以后,高均德看时候差不多了,便说道:“今天要告诉你们的是很机密的事,你们要认真记下我说的每一句话。我们几位长辈都是白莲教的教徒,我是在邓州的负责人,过两天二月二龙抬头哪天,我们举兵反清,你们要做好准备。”
  其他几个小孩除了年纪小的高鸿义、高鸿艺和张秀灵三人,其他的人显然都很震惊,立刻惊呼出声,接着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而高鸿信更是呆若木鸡,不是因为这个消息有多震撼,因为高鸿信记忆当中,高鸿信这几个叔叔就总是在书房密谋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大秘密那才奇怪。高鸿信震惊是因为通过高均德透露的信息,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哪看过高均德的名字,是在前世大学清朝历史的部分,有关于清朝嘉庆元年川楚白莲教起义部分,有一句很简短的介绍,“二月初二日,襄阳张汉朝(即张富国)起义于黄龙,姚之富、王聪儿起义于夹河州,河南邓州高均德起义于高家湾。”这还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起义最终的结果是失败,否则也不会有清朝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与宣统了。而他的叔叔更是于嘉庆四年,在陕西盘头山战败被俘遇害,可想而知自己与几位弟弟妹妹的结局了。
  高均德和几位兄弟,看着面前的几个晚辈震惊后略带兴奋的交头接耳,并没有说什么,显然这种情形已经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但是高均德看到在一旁呆立的高鸿新的反映好像与其他人不太一样,好像是若有所思,便忍不住问道:“鸿信,你在想什么呢?”
  高均德的问话把高鸿信拉回了现实,略一沉吟,高鸿信便问道:“各位叔叔,我想知道,咱们举事的士兵都是白莲教徒吗?是直接听命于你们吗?我们举事成功后,有什么后续安排?”
  其他几个小孩听到两人的对话,也停止了谈话,看着几个长辈,等待他们的回答。
  高均德几人对视一眼,然后相视而笑,接着高均德说道:“鸿信问的这几个问题很好,看来你已经长大了,叔父可以放心了。”高均德含笑看着高鸿信,接着又说道:“对于你的这几个问题,我一一回答。首先,我们举事的士兵一共有500人左右,其中白莲教徒有200多人,其余的都是高家湾附近的乡亲。其次,这次起义是和襄阳的张汉朝(即张富国),夹河州的姚之富、王聪儿一起举事,然后会前往襄阳以北吕堰、双沟地区聚集。现在队伍的是由我们几个掌握的,我想三支队伍聚集以后,要整编的话可能也不太容易。其三,后续安排上,要等三支队伍会师以后才能再讨论。你还有其他不明白的地方吗?”
  高鸿信听完后,感觉现在情况还是很好的,是吗军队的领导权还在自己人手中,但是会师后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他必须好好为叔叔谋划一下,起码不能让几位叔叔与自己几人重蹈历史上“被俘遇害”的覆辙。
  “目前是没有什么疑问了。”高鸿信说道。
  然后,高均德有问张修远、高鸿智等几人:“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一块说出来。”
  几人互相看了看,说道:“没有了。”
  “那好,我们还有一些事情要商量,你们先去吃饭吧,然后去书房读书。”高均德说道。
  几个人应了一声,便退出了前厅。
  
  第二章 二月二龙抬头
  
  更新时间2014…8…3 11:00:58  字数:3319
  高鸿信几人出去后,高均德便对高均平问道:“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
  高均平回道:“举事的教众与乡亲已经联络好了,各种物资也准备停当,只是武器还略显缺少。没有的只能用竹竿削尖了当武器,不会影响举事的。”
  高均德说道:“那就好,听说湖南和贵州的苗民去年已经起义了,闹得很大,满清已经派了大军去围剿,听说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把各省的兵力都抽调走围剿他们去了。这回我们起事肯定会顺利很多。”
  其他几人听后,都很高兴,纷纷说道:“那太好了,他们在南边打,我们在北边呼应,直捣鞑子的腹心之地,哈哈~~”
  几个人兴致更加高涨,开始了对举事细节的商量,毕竟今天已经是一月三十日了,还有两天就要到约定举事的日子,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高鸿信他们出来后,吃完饭就径直去了书房。
  几人一道书房便开始了讨论,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不热闹。
  张修远兴奋的说道:“我们可以和叔叔伯伯一起干大事了,好兴奋呀!”
  高鸿智、张修哲、张修远、高光远皆是一脸的兴奋,而高鸿义和两个女孩则是懵懵懂懂,看着几个哥哥高兴也兴奋的大呼小叫。只有高鸿信是一脸严肃,没有说什么。几人调笑了一会儿,便感觉到了高鸿信的异常。
  高鸿智问道:“信哥,你是怎么了,为什么都不说话,是不是我们说的不对。”
  “虽然举事是做大事,但是也放弃了现在宁静祥和的生活,以后我们都要过朝不保夕,东奔西跑,颠沛流离的生活了。”高鸿信沉声说道。
  高鸿智几个人这才如梦方醒,想到以后的生活,脸上不由的流露出彷徨与不舍。
  高鸿信看到几人的表情,怕影响他们以后的心态,接着说道:“我们还是先好好珍惜这几天的宁静的学习生活吧,以后我们就要为了梦想与生命去拼搏去奋斗了,再要享受这样的生活,只能是在满清被彻底推翻以后了。珍惜现在,准备未来。”
  高鸿智、张修哲、张修远、高光远皆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高鸿义与两个女孩则更是迷糊了。不过迷糊也有迷糊的快乐,毕竟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纯真的时刻,没有烦恼的童年才是最美好的童年。
  听了高鸿信的一席话,几人都冷静了下来,开始拿了书本开始看了起来。不过高鸿信看的出他们都没有看进去,可见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没有平静,估计要消化掉今天的信息,得需要几天时间,也许要等到举事以后才能真正平静。
  高鸿信桌上摆着一本史记,但是他的心思根本没在书本上,他在回忆前世在书上看到的,关于嘉庆年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的信息。但是关于这方面的信息仍然不是很多,虽然这场起义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可能是了不起的大事件了,但是在现代看来,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但中,失败的起义实在数不胜数,能在历史书籍上单张介绍的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比方说:汉末黄巾军、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等,对于其他的一些大大小小的起义都只是一笔带过。如果高鸿信不是历史学系的学生的话,估计很少有人听说过嘉庆元年这场几乎动摇大清帝国统治的白莲教起义。
  高鸿信从一月三十一日到二月初二一直在思考要怎么改变起义失败的结局,帮助叔父或者其他起义军,获得胜利推翻满清的通知,从而改变四十多年后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
  这个时候要获得胜利不算太难,毕竟满清的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承平生活,战斗力下降的厉害。难的是如何长久,君不见以黄巢、李闯这枭雄,虽然开始风光无限,也曾建基称帝。但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只要形式稍一不利局势便会迅速崩坏。以致数年的努力华为乌有,这就是典型的流寇作战的弊端,所以首先要有一套整体的战略,才会避免大起大落,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就像明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虽然他早已拥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并且其他诸侯都已经称帝时,他仍是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缓步发展,最终一决定性的力量剪灭诸侯,驱逐蒙元,成就千古帝业。
  要有长期的战略,则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有了后方才能谈的上发展。高鸿信站在厚实无数专家与愤青学者的肩膀上,通过自己的考量与分析,也有了一些想法。传统上来说古代争霸有“四角”、“四边”、“一腹心”之说。
  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中原腹地也是四战之地,千里平原无险可守,谁先进来谁先死,所以中原之地是必死之地,所以要尽快离开邓州,跳出中原方为上策。
  四边之地说白点就是连接各个四角之地的交通汇聚之地,容易发生大战,不容易建立稳定的后方。四边之地也不可取,高鸿信只能从四角之地来考量以后的根据地。
  用排除法来说,首先排除的便是河北。虽然河北有“上游之势,临驭六合”之说,并且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东面是浩淼的大海,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延绵千里,环绕其西、北两面。河北境内的几条主要的河流均发源于这两条山脉,切穿山岭,形成交通孔道,也因此而形成了一些险要关隘。大清也是先入关占据河北然后席卷天下的,但是满清的首都在河北,统治根基在河北,所以不管河北地理经济优势有多么明显,高鸿信只能望而兴叹。
  其次被高鸿信排除的便是四川。四川是“山川险固,天府之土”,长江、黄河分别流贯中国南方和北方。四川和关中在南、北方都据上游之势。在几大战略要地中,论山川险固,无如四川。虽然看起来四川似乎好处多多,但是看看历史上割据四川的政权没有一个能够进取天下。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地形。中国地形中东西向的山脉与南北向的山脉在这一带纵横交错,形成封闭完整的盆地。所以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四川是割据容易,但是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很难。
  现在只剩下关中与东南的,两者是各有利弊。关中是“山河四塞,百二秦关”,东南是“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两者与形胜上来说,关中要更胜一筹。毕竟东南地处长江下游,长江的作用被历史证明完全靠不住,而且也有“守江必守淮”之说。在高鸿信看来东南最大的好处便是粮食产量高,起码不会挨饿,但是也容易在那消磨了意志,毕竟是“六朝粉黛之地”,酒不醉人人自醉呀。关中最大的短板可能就是粮食的问题,如果要是在明末的话,饿都能饿死,所以李自成等各个反王才要一个劲的往东往南跑。但是现在是清乾隆年间,虽然关中的环境也不是太好,但是有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撑着,也不会到揭不开锅的地步,而且出了关中就是各大产粮区,往东是河南,往南便可以进入四川,而东南又是湖北汉江平原,只要占据一个便会高枕无忧了。
  选择关中是无奈中的无奈,矮子里拔高个,如果是在民国完全可以选择东北,但是现在这个选择纯属扯淡,毕竟在柳条边阻隔之下,东北现在还属于不毛之地,要不然也不会让老毛子占了便宜。
  高鸿信虽然打算以后说服叔父挺进关中,但是现在还不能说,毕竟现在时机不对,起事胜利后,不对就要前往襄阳以北吕堰、双沟地区与其他两路起义军回合,一切只能到了那时才能确定。
  想通了一些关节后,高鸿信终于放松了下来,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看看书,练练武。然后,静待大事。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当中,即为大人在全力准备起义,而高鸿信他们几个则是在享受最后的安宁时光,毕竟以后的生活充满了未知与风险。
  转眼间到了二月二的清晨,一大早高鸿信就睡不着了,然后爬起来洗漱完成后,就盯着面前的铜镜,眼神迷离陷入了沉思,“以后,我就要参与进历史潮流了,虽然说有蝴蝶效应,但不知道我这只蝴蝶能不能掀起滔天巨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