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草清-第4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统,满清入主中原,曲阜孔府更积极剃发相迎,再证其无华夏之本。但凡脑子稍微能自己转一下的儒生,都觉曲阜孔府是在自打自脸。

如果孔兴聿只是简单地消解衍圣公的“合法性”,还只是让儒生震惊、愤怒和沮丧,可孔兴聿接着又立“仁学”,号召天下儒生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四书五经,是不是真合孔圣本义,这一推一拉,在儒生心中倒塌的不是孔圣的神圣和衍圣公的尊严,而是道学理儒和夷狄朝廷的神圣不可侵。

就在李绂指挥各级官府在江南大举搜检孔兴聿的帖子,以及载有他宣言的《中流报》、《江南报》时,为此忙得四脚朝天时,自龙门而来的第二波攻势到了。

英华二十多家学院在龙门开设分院,宣布面向江南招生,让江南读书人为之再娇躯一震的是,只要在这些分院里结业,就有了英华士子身份,可以在英华当官!虽然都是要从小吏干起,却是一份铁饭碗,而且前程不封顶。更重要的是,来自英华各行各业的江南人慷慨解囊,各家学院也大包大揽,学费全免!

这消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原本龙门就开了蒙学和各类学堂,再设学院也顺理成章。

江浙人沸腾了,特别是绍兴一带的读书人,这里出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小户人家,难以做官,以师爷为生,西行三贤里的唐孙镐就是绍兴人。唐孙镐如今任有英华“小国子监”之称,誉为第二学院的黄埔学院院长,更成为家乡年轻人的榜样。

往日读四书五经,为的是一份饭碗,如今读天道伦常,同样也能得一份饭碗,只要不是真读迷了书,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自五月开始,成千上万的江南读书人涌向龙门,领取考试教材,摩拳擦掌地备考。而就在这番大潮中,自龙门发出的第三波冲击而来。

江南士子,乃至北方士子,娇妻被这一波冲击给震软了。

学院借招生之机,将大量英华书籍泻入江南,正在英华沸腾的古学复兴,也来到了江南。

墨学,不仅讲天下大同,也讲机械,讲什么力学,讲元素论。为什么英华商货价钱这么廉,质量这么好?就因为这些学问。

利学,讲杨朱道,讲商货之理,讲金融。为什么英华国力蒸蒸日上,老百姓日子丰足?就因为这些学问。

道学,讲天道总纲,天人感应,讲黄老之术,讲中庸。为什么英华人人顶天立地,为什么英华得承华夏大义,由此破开满清“盛世”,立起一国,就因为这些学问。

真理学,讲器道之辨,讲真切之理。包括这个世界是一个大圆球,各自有哪些国家和风土人情,宇宙又大致是怎样的构成,通过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又能看到怎样的玄妙世界。

名实学,讲公孙龙,讲鬼谷子,讲古希腊诸贤的思辨之学与上古先秦诸贤的异同,由此观得现今英华崇尚怎样的智慧。

五花八门的学派,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有极大发扬,还跟欧罗巴思潮融汇在了一起,让江南这些满脑子被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刷得起毛的江南读书人惶然无措。

大多数人就只有一个念头:天塌了,地裂了,妖魔鬼怪全出笼了,这世界已不是单纯的世界……既然世界都变了,那人自然也得顺时而变吧。

松江府一处隐秘宅院里,林远傅放下手中的《理想国论辩》,神色恍惚地道:“天地之大,智慧之阔,真是难以穷尽,往日我读的那些书,真是……”

诸葛际盛的冷声响起:“你也遭了魔么!?莫忘了,大义社已跟南蛮誓不两立!我们的义在北面,我们的利也在北面,我们行事也是义利一体的!”

听他这话,显然也读了英华的《义利论》。

接着他再道:“南蛮这番文攻来势汹汹,李制台正谋划着迎头痛击!大义社在松江、苏州跟海门要全力以赴!不管手段软硬,总之从龙门传出的这些书,要全部收缴上来!不得再让那些愚人继续看!”

林远傅有些为难:“全部收缴?太多了……一般的小册子居然是免费派发的,就连那些大部头,都只要几十文一部,只有我们江南书的十分之一价钱,贩夫走卒都能买上一本,这怎么收!?”

诸葛际盛道:“没让你们去缴贩夫走卒的,就盯牢了读书人和商人!”

走的时候,诸葛际盛还交代了一句:“有什么新书,别忘了专递给我,我要……批驳!”

送走诸葛际盛,林远傅动员起大义社,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缴书运动中,当然,但凡新书,他也没忘了给自己留下一套,以作“批驳”。

时隔五年,江南再一次陷入“文祸”,李绂战意昂扬地迎接这番挑战,准备大干一场时,海外的琉球,那霸港的海堤上,郑永对刚从船上下来的白正理道:“没错,是来打仗的,琉球之战已经打了半年。”

他再看了看港口处的海面,暗礁区还斜躺着一艘破烂海船,依稀能看出是一条英华样式的海鳌运输船。

“不,严格说,琉球之战,已经打了五年……”

第六百三十八章 海军的耻辱:琉球

白正理只觉匪夷所思,琉球不过弹丸之地,据说一直心向华夏,为大明藩属时,朝贡最为积极,后来转为满清藩属,也不过是将满清当作华夏。不管是论军事还是论人心,英华要慑服琉球,都不费吹灰之力,怎会一拖就是五年?

郑永长叹:“当年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扶南鹰扬港,五艘双层战列舰静静泊在军港里,跟几年前相比,舰身已显斑驳,那是新旧船板相杂,看得出这几年的血火经历。

码头上,额间皱纹已深的萧胜抱着胳膊,对蓄了胡须,比吕宋之战时成熟内敛了许多的胡汉山道:“华夏之外的事,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自有另一番利益往来。你领西洋舰队,就得睁大了眼睛,把周边情势看透,不要再犯我们在琉球犯下的错误,更不要被我华夏为地之中央的虚荣给蒙蔽了。”

胡汉山拈着小山羊胡问:“这几年我都在跟荷兰人斗,琉球之事不怎么清楚,听说咱们海军没兜住,官家还派了羽林军右师去帮忙。到底是怎样的曲折,总长该能交个底了吧。”

萧胜慨叹道:“这事得从一百多年,不,三百年前说起……”

琉球孤悬海外,自三百年前中山国一统琉球后,虽朝贡大明,为华夏藩属,政治上受到华夏的深刻影响,但经济上却跟日本联系更紧密。先是充当中日贸易的重要桥梁,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等欧洲列强进入亚洲后,又成为这些国家与日本贸易的中转地。

经济之外,琉球的主权,也就是“法统”,一直跟日本岛津家撕掳不清。丰臣秀吉攻朝鲜,以及德川家康建江户城,琉球都因跟岛津家的关系,而被日本当作附从,摊派了若干义务。

岛津家数百年来,一直主张琉球是自己领地。日本平安时代的保元之乱里,跟平清盛和哥哥源义朝作对的源为朝,据说逃到了琉球,儿子就是琉球王国第一代国王舜天。岛津家的祖先是源义朝之子,镰仓幕府开创者源赖朝的儿子岛津忠久。源赖朝将九州的萨摩、日向等地封给岛津忠久,其中就包括琉球。

舜天是源为朝的儿子,琉球早就为岛津家所有,这两条论据无比荒谬。源为朝是谁?日本切腹自杀礼的发明者,他不仅没自杀,反而跑到琉球去生儿子,去建琉球王国,这事就跟小说似的,堂而皇之出现在日本人替琉球编纂的官史《中山世鉴》上。

再说琉球被封给岛津家,凭什么认定琉球就是日本之地?这说法压根没有逻辑基础。

主张虽然荒谬,但事实基础却有,那就是岛津家跟琉球来往比华夏跟琉球来往密切,不管在文化还是政治体制上,琉球都深受日本影响。琉球虽有大量华夏移民,但主体民族却跟日本“大和民族”关系更近。琉球王国上层用汉语华文,但民间的琉球语,跟汉语不是一系,跟日语更近。

因为日本长期处于封建状态,岛津家,乃至日本,都无吞并琉球的需求。夹在中日之间的琉球,一直还能保持独立地位,但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琉球主权也随之遭到侵夺,此事根源就来自中日朝鲜战争。

日本被打败后,丧失了跟大明的政治往来和贸易关系。德川家康建幕府,希望稳定周边环境,先跟朝鲜恢复了正常邦交,接着谋求中日关系正常化,但遭到巨大阻碍。

此时岛津家已变为萨摩藩,被德川幕府压住了在国内争利的管道后,把控对外贸易的欲望日益上升,而将琉球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方针就浮出水面。琉球虽对萨摩藩恭谨,却仗着向大明称臣,国中政务多受“亲华派”把控,总是桀骜不驯,甚至还占了萨摩藩宣称领有的奄美群岛,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1609年,萨摩藩派出以桦山久高为主帅的3000人登陆琉球,击败琉球军队,掠走琉球王室和朝堂重臣,逼迫王室和朝堂签署《掟十五条》,承认“琉球自古以来,世代均为萨摩藩之属,并将世代忠于萨摩藩”。亲华派三司官(相当于宰相),福建人后裔郑迥因拒绝签约而被杀。正是这个郑迥,拒绝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两度要求琉球自居岛津家附从,为侵朝战争和建江户城而承担义务。

萨摩藩出兵获得了江户幕府的认可,幕府希望通过琉球中介,跟大明实现关系正常化。大明政府从琉球来使身上看出了日本已经侵吞琉球的迹象,拒绝跟琉球谈日本之事,而只是保留朝贡关系,这个目标并没实现。

出于琉球王国直面华夏的特殊性,江户幕府没有许可萨摩藩单独吞并琉球,而是保留主权,因此萨摩藩只能通过扶立亲日王室来间接控制琉球,实际政务依旧得靠亲华派照管,比如此时琉球首辅还是华人后裔,名叫蔡温。

这些事并不是秘闻,找经常来往琉球的商人一问便知。海防司北曹以及海军情报司所得的资料,都以这些内容为历史背景。萧胜领着海军去琉球时,脑子里的印象都还跟大多数华夏人一样,觉得琉球不管是民间还是庙堂,都心向华夏,只是被日人所压。加之其军力羸弱,要把控琉球,不管军事人心,都是易如反掌。

可他们都忽略了一些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实际的琉球,跟他们心目中的琉球,有着极大的偏差。

不管是亲华还是亲日,都是出于利益。琉球在华夏周边各国是朝贡最频繁的一个,每两年一贡,许贡船两艘,中方次年回一艘船去琉球。琉球人以手工野物,换取金银绸缎,利益颇丰。

除开朝贡,琉球与福建的民间贸易往来也非常兴盛,原本琉球就处于日本长崎—福建月港—吕宋马尼拉这条贸易路线的中转点,跟中国保持密切关系,自然是基本国策。

因此当大明覆灭,琉球贡使滞留福建时,满清征南大将军博洛伸手一招,琉球贡使就屁颠屁颠去了北京,奉顺治皇帝为主,还将明朝的册封金印交了上去,什么“大明为父”的节操,那是一分没有,当琉球人心向华夏,不过是一厢情愿。

萧胜的战列舰驶入那霸,的确震慑了琉球一国,加之福建已入英华,英华商船在琉球来往频繁,还惹出诸多贸易纷争,琉球对英华已有很深印象。

尚敬王干脆利落地献上贡表,奉英华为华夏正朔,自居为英华藩属,萧胜和海军众将都觉目的已实现,就连塞防司冯敬尧都没注意到,尚敬王害怕得过了头,首辅蔡温眼中还带着疑虑,而尚敬王身边那些剃着日本头的家伙,眼中更是恨。

当冯敬尧向琉球提出了《那霸条约》后,这三方的眼神,全都变成了恨,可萧胜和冯敬尧依旧没太注意。

《那霸条约》的本质是确保英华海商的利益,在英华的整体贸易布局里,琉球是通向日本的跳板。因此条约要求琉球服从英华的贸易主导权,包括交出海关权,商事裁判权以及允许英华驻军。

这已是萧胜和冯敬尧商议之后的温和条件,毕竟琉球是独立一国,历来对华夏恭顺,得注意吃相,小口小口地来。为此条约还大肆渲染英华的“亚洲共荣”政策,希望琉球秉承“事华夏为父”的忠诚传统,搭上英华这趟快车。

两人都没想到,当然,对琉球并不知根底的李肆也没有想到,英华北进,除了损害日本,主要是萨摩藩的利益外,同时也破坏了日本加琉球的共同利益。

英华如此深地介入琉球主权,琉球原本因介于中日之间而独立存在的地位也失去了,换句话说,对日本来说,琉球再没了隔开中日而单独存在的价值。

对琉球本身而言,朝贡华夏不过是利益所需,尽管因尚敬王和蔡温的推动,琉球正在广兴儒学,可琉球跟交趾、广南等国不同,琉球的社会根基是在日本一面。英华如此强力介入,国家必然大分裂,这是尚敬王和蔡温这样的官员所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的。

《那霸条约》被琉球拒绝,提出的反建议包括“称陛下为伯祖”、“行圣道年号”、“官制服色以英华为尊”等等条目,萧胜和冯敬尧没从中看出对方的真正心意,还以为对方依旧沉浸在“老传统”里而不能自拔,只是花力气劝说。

萧胜和冯敬尧有耐心,尚敬王和蔡温在英华的巨舰大炮面前,不得不保持耐心,可萨摩藩安排在琉球王室身边的人,以及琉球本地人没了耐心。“英华要废王室,将琉球设为一县”、“萨摩藩要与英华在琉球血战”等传言在琉球喧嚣传开。

英华一方还以为这只是萨摩藩的手脚,为切断萨摩藩对琉球政务的影响,萧胜断然逮捕了萨摩藩的人,并拖到那霸港,将其当众斩首。

在萧胜和冯敬尧看来,萨摩藩的人压迫了琉球一百多年,今日他们是替琉球人除害,应该能赢得琉球民心,推动琉球王室和政府尽快投向英华。

可没想到,这一举却是捅了马蜂窝,当晚,不仅萧胜和冯敬尧等人在首里城的宅邸遭到民人围攻,那霸港的英华舰队也遭到民人冲击。为阻止民人登舰,舰队被迫发炮,形势一发不可收拾,那霸港彻夜充斥着枪炮声。

到了第二天,英华舰队方面担忧萧胜和冯敬尧的安全,派出伏波军向首里城挺进,而琉球方面则已视舰队为敌,激进派官兵控制了炮台,向舰队轰击,大战就此爆发。

在英华军面前,琉球军就是豆腐渣,一百多年前,琉球军在萨摩藩的三千军队方面一触即溃,原因是萨摩军中有七百火绳枪兵,今日英华军有两艘战列舰和十多艘海鲤舰,伏波军人数虽少,可双方的战力差距却是巨大的。

那霸港炮台很快就被攻陷,同时萧胜和冯敬尧在亲卫伏波军的掩护下也很快打散了乱民,跟前来接应的那霸伏波军会合。退回那霸之后,考虑到敌我态势混杂,伏波军人数有限,难以在那霸立足,萧胜痛苦地决定,退出那霸,占领那霸西面的久米岛,等待援军。

“怪不得那段时间,伏波军紧急集结,连我手下的驻船伏波军都被调去了……”

鹰扬港,胡汉山这么感慨着。

“唔,原来是这样,那一年,连定海伏波军都被调走,为了稳住定海,还从江南行营调来陆军,都统啊,咱们居然也丢过这么大的脸面,难怪大家都从来不提琉球事,连冯一定……咦?冯一定不是那时才去增援的吗?难道……”

那霸港,白正理正在感慨,却猛然发现自己似乎又即将揭开更大一块伤疤。

“没错,这还不算丢脸的,我跟着冯一定率伏波军主力到达后,更丢脸的事发生了。”

伏波军都统制,昔日的香港海盗郑永,说起这事时,脑袋也耷拉下来,不愿跟白正理正视。

第六百三十九章 琉球之事要掘根

郑永指着那霸港外暗礁区的那条海鳌船道:“你只看到了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