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曹操-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撬睦嫌眩懿佟

公元187年的秋天,袁绍于洛阳称帝,国号为夏,河北世家与汝南门阀尽皆得封高位,已历四百余年的刘汉王朝正式宣告覆灭,天下震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天下的另外三大势力却同时选择了沉默,仿佛袁绍称帝与他们毫不相干似的,而在一些人猜测中的大战也没有爆发,整个天下处在了一种诡异的平静气氛里。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曹操非常满意这样的形势,就像他想的一样,孙坚果然不是无智之人,他一定猜出了自己的意思,所以也选择了沉默,而董卓被他和袁绍死死压着,就算他想动也动弹不了,现在他们两个一定在等着自己吧!曹操笑了起来,袁绍的势力看上去的确强大,那些大世家基本上都站在他那一边,但是那种由利益维系起来的权力团体太复杂了,对袁绍来讲,那就是一把双刃剑,用之不当,便会伤己,这次他称帝之举,恐怕更多还是因为那些想做拥立之臣的世家压力,他才不得不提前称帝。

“王允啊王允,我也许该谢谢你。”曹操走到了堂外,看向了洛阳的方向,王允这个史上的名臣,之所以被称为名臣,是因为他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用美人计除去了董卓,但是在那之后他的表现完全不符合一个忠臣的表现,其实他也只是一个有着野心的男人罢了,至于他的能耐,在曹操看来也不过是善于隐忍罢了。

“主人,荀彧和荀攸两位大人求见。”突然曹陀出现在了曹操身后。“让他们来这里见我吧。”曹操笑了起来,看起来他们是忍不住了,的确也是时候给自己这些麾下一个正统名分的时候了。“主公。”不多时,曹陀便引着两人进来了。“不必多礼,坐下讲吧。”曹操招呼着两人坐了下来。“主公。”只是荀彧和荀攸刚想说话,曹陀又来了,“程昱大人和墨名大人也来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都来了。”曹操摇着头笑了起来,果不其然,程昱和墨名刚进来,戏志才也来了。这下,曹操麾下负责各处州郡大权的一方大吏全到齐了,看来这建立新朝,青史留名的诱惑力还真地不是一般的强啊!曹操想道。

“主公,袁绍称帝,如今正是我北庭兴起的大好时机。”戏志才在这个建国一项上最是积极,自从接到中原的消息后,他就想都不想地从并州连夜赶回,一路上没有听到曹操对此事的丝毫反应,更是心急如棼地死命回赶。

“志才是觉得我们该建朝了。”曹操看了一眼众人,“你们呢?”“主公当早定国号,以安天下之心。”程昱眼都不眨地道。“请主公早做决定。”荀彧和荀攸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后,同时道,他们本来就不反对曹操称帝,只是怕率先称帝占据不了道义上的优势,但是如今袁绍既然把汉室给彻底粉碎了,他们还犹豫什么呢!

“那么大家觉得国号用何为佳呢?”曹操淡淡地说道,但是这句话却让所有人的心都剧烈地跳动了起来,他们终于要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帝国了,这一天在他们心中已不知憧憬了多久了,如今就要在他们手中实现了。“一切但凭主公决定。”墨名第一个反应过来道,然后其他人都纷纷附和道,他们知道曹操心中一定已经有了主意。

“我北庭,向来以黑色为尊,以法纪为纲,与先秦颇有相似之处,所以我决定,我北庭立国当以秦为号,希望诸公尽力,不要使我朝如那先秦一般,二世而亡。”曹操一振脸上神色道。“臣等一定竭尽所能。”荀彧和荀攸等人一起伏在地上道。“诸公请起,我大秦一向以公平为先,以后这跪礼就废了。”曹操就这样直接把跪礼给废了,但是荀彧和荀攸他们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长久在曹操身边,他们明白曹操对于虚礼并不喜欢。

“诸公,坐下说吧!”虽然曹操仍旧让荀彧和荀攸等人坐下,但是无形中荀彧和荀攸他们还是拘谨了很多,毕竟从今日开始,曹操将以帝皇的身份君临天下,他们与曹操之间的关系也将变了。

“现在,当务之要便是抵定我大秦日后的制度。”曹操没有犹豫,直接看向了荀彧,“文若,你说一下。”“是,主公,根据您所讲的,我与公达商量之后,又做了一些改动。”荀彧行礼道。“那么把你们商量得出来的结果说一下。”“是。”荀彧大声答道,然后兴奋地讲了起来。

听着荀彧讲的,曹操露出了沉思的神色,显然荀彧和荀攸这草拟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是在他所抛出的一些理念上将内阁与三省制度结合在了一起,首先是内阁,在荀彧和荀攸的草拟中,内阁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自然是六部尚书,另一部则是由他们所提出的学士制度,即设立五名大学士,从科举中选拔,并且具有一定的行政经验后,才有资格进入内阁,其职责便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以便后世没有经验的皇帝在处理政事时不会被六部阁臣欺瞒,而且学士每隔五年便要换人。最后在内阁制中,荀彧和荀攸还想出了一个票拟的制度:所谓票拟便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也就是说内阁可以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但也可以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其实就是各类文书可全归于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但必要时皇帝也可在禁中主动提出自己关于政事和用人的意见,通过手诏、中旨(传口谕)下内阁票拟,对于这类手诏等,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而荀彧和荀攸显然只是把内阁当成一个决策机构,并不打算让它具备太大的权力,所以他们在内阁后又设立了两个部门,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门下省负责审核内阁政令,有不可行的可以驳回,交由内阁重审,等于是为国家最高决策又加了一把锁,不至于让内阁权力失控,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有监责六部的权力。这三个部门处于平级,全都直属于皇帝管辖,互相之间权力相等但职责各异。

在这三大部门之下,才是六部,但是这六部的名字与曹操原来想的不同,荀彧和荀攸是这样为六部定性的: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商业,宪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军部主管军队人员升迁、军籍、补给、调令、武备之类,具体如遇有战事由军部会同内阁一同向皇帝负责,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和技术发展。最后在六部之外,还有曹操所讲的监察府,有监察之权,但无刑审之权,只对内阁和皇帝负责。其中军部和宪部应当就是原史中的兵部和礼部,没想到却被荀彧和荀攸改成了军部和宪部,不过曹操也觉得蛮不错的,听上去比原来的要有气势得多了。

内阁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这就是荀彧和荀攸想出的三权分工,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同时内阁又限制了皇帝权利,不致于因为皇帝的昏庸而导致整个国家决策层的错误。而六部虽然低于内阁,门下,尚书三省,但是由于六部尚书可以参与到内阁决策层中,所以不至于让六部完全变成附庸,等于又来了一道人事上的制约。可以说荀彧和荀攸在这制度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

天下裂,几人帝王! 【解禁】第四十三章 冷静

对于荀彧和荀攸这提出的有着削弱皇权的内阁三省六部制度,曹操非常满意,皇帝,内阁,以及专属皇帝的学士组成了整个帝国的决策层,相当程度上基本解决了皇帝独断专行的弊端,然后再有门下省进行省核,为这决策又多加了一道保险,最后再交由尚书省协调各部实施,避免六部互相推委,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而六部尚书作为内阁成员,对于他们起草的政令恐怕更加熟悉不过,等于同时又监督着尚书省,彼此互相制约,不至于任何一家独大。而六部各有职司,最后再有直接对皇帝和内阁直接负责的监察府,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官员贪墨,同时由于只拥有监察而没有刑审的权利,也避免监察府弄权的可能(监察府其实就是削减权利的锦衣卫翻版。)

“诸位觉得如何?”曹操笑着看向了众人,他本人很满意这样的框架。其余三人,各自沉思了一会而,基本上都表示没有异议,毕竟曹操默认这荀彧和荀攸削弱皇权的体制在他们看来已经称得上圣人之举了,最后只是戏志才提出了他对军部的看法,“他认为限制军部的权力,将军事完全交给皇帝和阁臣来指挥,虽然够稳定,但是未必是最佳的指挥。”

“志才,以后我会建立帝国参谋本部,将从各地军队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他们必须在边境服役三年以上才有资格进入,而太学中亦可以挑选出一批人去边境服役,同样三年以上才有资格,他们的职责便是辅助帝国制定具体的军事。”曹操回答了戏志才的提问,也就是说六部中的军部将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后勤军部,只负责军队人员升迁、军籍、补给、调令、武备之类,而内阁也不具备完全的战争指挥权力,只有皇帝和参谋本部才有资格去指挥战争,曹操可以在政治权力上完全让步,因为他明白政治民生是需要协调,不断的协调才能做出完备的决定,皇帝个人独裁只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不如让文官代劳,但是军事上绝不可以让步,一旦发生战争,必须要有强力机构来进行统筹指挥,而不是让半吊子的文官来指挥。

荀彧和荀攸搭出的只是官僚部分,他们是不会对曹操的本家,也就是未来的皇族做出规划的,这件事上面只有曹操开口,他们才能去筹谋,“诸公,我决定自本朝起废除宦官制,以女官代之。”不过曹操很快就说了起来,对于废除宦官,荀彧和荀攸他们举双手赞成,在他们看来宦官中极少有好人,此类人只会祸害皇帝。

“至于皇族。”突然曹操说到了皇族,荀彧和荀攸神色变得凝重起来,经常与曹操一起,他们也很明白曹操常说的关于下一代的问题,的确任何一朝,通常来讲,皇族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本朝将没有皇族,亦不设王,与各封爵贵族相同。”曹操将他的意思说了出来。

贵族,公民,平民将构成大汉的整个社会架构,其中贵族将按照古制分为公侯伯子南五等,并且根据自己的过往记忆,曹操提出了贵族守则,作为大秦的统治精英层,他们必须遵守两个原则,第一他们身为全帝国的统治阶层,必须体现身为贵族的骄傲,遵守帝国法律以作为民众的榜样!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作为帝国的贵族,他们绝对有义务去替帝国开疆拓土和戍守边疆。这两条一说之后,几乎没人反对,汉朝因何灭亡,除了皇帝失德,任用奸臣外,当时整个统治阶层的腐化才是罪魁祸首,如今曹操提出的建议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曹操一手否定了所谓皇族的存在,除了将来即位做皇帝的太子,其余曹氏都只能作为贵族存在,爵位的高低亦得由他们自己去争取!而且贵族的头衔代表的只是一种尊荣,他们将不具备太多特权,贵族更多只是体现家族的荣耀和光辉的传统。而且贵族世家一旦三代没有为帝国建立功勋,将被降低乃至收回贵族的头衔,也就是说贵族将不具备完全的世袭性质。贵族之下,则是公民,他们将享有帝国的各种优待,但是相对的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便是要为帝国战斗,换句话说,所谓的公民其实就是军人,而且公民也将划分等级,分为普通和一等两种,只要三世为帝国军人便可为一等公民世家,无特殊军功,累积十世则可成为最低阶的贵族,但是一旦后世不再为帝国战斗,也就是说脱离了军人这个职业,那么公民的资格将被收回,曹操对于公民的定义等于是为大秦建立了一个恐怖的兵源所在和尚武的传统,在今后不断的岁月之后,军人将被上升为一个高度,想成为公民成为军人就必定要有一定的水准,那么等到几代之后,想想看那些出身军人世家的士兵所拥有的素质将有多么的恐怖!最后平民将构成整个帝国的基石,他们只要奉公守法,按时交税即可!在曹操的所想中,只要大秦不断地开拓疆土,然后用优良的制度去统治,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成为公民,而不是当一个普通的良民,那么几百年之后,也许一个全球性帝国就会真正的出现,而汉族将作为这个帝国的公民阶层成为控制其他种族平民的存在。

听完曹操对个阶层的重新划分,荀彧和荀攸他们都傻眼了,因为曹操的这种划分会使得大秦一直保持着强盛的攻击性,这虽然很好,但是疆土的扩大将意味着管理会无法有效延伸,像他们现在在北端打到了草原边上,即使修建了横贯草原的通道,但是也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极限,曹操这种划分,很容易让那些贵族和军人拼命地发起战争,夺取军功,这对于帝国的安定并不是件好事,当下几人将这种担忧向曹操表达了出来,如果换做张飞,吕布那些纯粹的军人,恐怕不会对此提出任何意义,但是程昱他们不同,他们的理智会让他们去彻底考虑清楚这种制度的利弊。

听完荀彧和荀攸他们的担忧,曹操笑了起来,他很高兴他的麾下有着如此理智的人才,他们并没有因为他煽动性的演讲而失去冷静,而是就此向他提出了克制的疑问。“文若,公达,你们刚才应该听我说过是功勋而不是军功吧,功勋的概念必须要是军功吗?”曹操的反问让荀彧和荀攸他们露出了思索的神色。“其实制造出可以节省民力的器物,为国家交纳超额的赋税,又或是为我们打通海上航道,都可以算是功勋吧!”曹操笑着道,“而且在帝国消化并入土地的和平时期,我们可以用竞技来取代战争,以比试来代替。”曹操又道,这时他将竞技大会的概念提了出来,在未来,他们可以每隔六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竞技大会,各地都可以参加,但是必须通过预先的选拔,比如州府县村都可以展开,而夺得前几名的可以算做军功,在和平年代就可以让自家的贵族头衔继续保持下去,而平民的优胜者也可以获得贵族头衔的奖励,那样的话即使在领土消化期内,大秦仍旧可以保持旺盛的武魄传统而不至失了锐气。曹操的话无疑为荀彧和荀攸他们打开了另一条思索的道路,虽然曹操说的和国家的体制统治看上去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他们却能清晰地感觉到曹操所讲的这个竞技大会对未来对后世子孙所能带来的影响将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看着沉思的众人,曹操微笑了起来,制度只是规范权力阶层,真正想要改变这个国家,还是要从基础做起,他要把武风植入到每个汉人的血脉中去,青楼赌场他禁不了,但是却可以用竞技用习武的风尚去削弱那些负面的东西。至于荀彧和荀攸他们担心的武人为了建立功勋而拼命开疆拓土的问题,曹操并不担心,这个世界不是他说想打谁就打谁的,现在离一统天下都还有好几年,至于之后的征服,他早就有着完整的计划,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让汉人独霸丝绸之路,光想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他这一代所能彻底解决的,而想要能够将军力完全投入西面,保持汉人在丝绸之路上的统治地位,他首先要彻底征服并开发南方那适合耕种的土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铁一样的规律,离开这一规律,他的任何设想都是空谈,农耕国家的侵略性是最差的,这是一种强大的惯性,他固然能够让汉人意识到外面的天地,又或是为他们建立一种尚武的传统,但是都不及创造一个能够改变汉人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