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级部门就是耶律乙辛,他掌管着辽国当时的军政大权。虽然有皇太子在,他亲妈的这种事也不好去污染他纯洁幼小的心灵吧。

问题的关键是耶律洪基的心灵,他太受伤了,之前有多自豪这时就多自卑,之前有多恩爱这时就有多耻辱!他没有怎么深入地调查,或许在他来想,越深入罪证就越多,他越丢脸吧。他直接下令,给萧观音送去了一条白绫,供她上吊专用。赵惟一那个小白脸,全族抄斩。

萧观音就这样死了,临死前想亲眼见一次丈夫,两人直接交谈一次都没得到恩准。千古以后,很多人都认为她是冤枉的,所谓的奸情根本不存在。不仅赵惟一入帐的事纯属诬陷,就连《回心院词》也是耶律乙辛的阴谋。

他拿着写好的十首《回心院词》,献给了萧观音。说这是宋朝皇后写的,如果您重抄一遍,可称二绝。萧观音大喜,立即照办。写完后意犹未尽,加上了那首《怀古词》。结果她的手迹变成了罪证。

种种猜想,没有确凿的资料证实。拜金兵毁灭所有辽国印迹,包括修在深山老林里的辽国古墓都不放过的功劳,我们是没法验证这事的真假了。要注意的是结果,耶律乙辛以告密的方式搞垮了皇后,他也就此站上了悬崖。

该皇后有儿子的,耶律浚是皇太子,他早晚有一天会给母亲报仇!

这对耶律乙辛来说不是什么大事,皇太子要报仇吗?很好,那就连他一起干掉。没等耶律浚有什么动作,他先发制人了。

罪名很老套,皇太子谋反,要提前当皇上。耶律乙辛组织了大批的人力物力搞材料、找证人,忙了好半天,结果不理想。

证据实在是不足,皇太子太乖了,想栽赃都没办法。但是耶律乙辛在失败中看到了希望,他敏锐地发觉到一个最关键的因素——耶律洪基没生气。注意,不是耶律洪基对有谋反报告的儿子没生气,而是对他没生气。这就好办了,耶律浚并不是不可触犯的!

明白了这一点,耶律乙辛当机立断,马上把栽赃升级。这一次他用的是七伤拳套路,先伤己再伤人。派了一个亲信,当时是牌印郎君(皇家仪仗队长)的萧讹都斡去自首。说他本身就是要谋反的,一切都计划好了,先杀掉耶律乙辛等国家重臣,接着就颠覆耶律洪基,让皇太子当皇上。

可是事到临头,突然害怕,为了家人的安全,才迫不得已来自首。

这一次耶律洪基坐不住了,皇家卫队出乱子,这是离他最近的刀把子,真要叛变比之前的皇太叔容易得多了。不用搞什么突袭,转身拔刀就出事。

他命令耶律乙辛和汉臣之首张孝杰一起审这个案子。张孝杰非同小可,他是辽国科考的状元,这时的官是北府宰相,为人有句名言,叫“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又贪又狠,有才无德的人。

这就是耶律洪基之所以是个草包的原因,耶律乙辛加张孝杰,这两个人之前已经合作过了。萧观音的案子就是他们办的,这时儿子出事,仍然让他们搞,猪头都能预料出是什么结果。

结果是一定了,过程很精彩。耶律乙辛是个妙人,能把阴谋做得光明正大,让受害者都替他说话。

为了打消耶律洪基的疑虑,耶律乙辛来了次公审,在衙门的院子里摆上了刑堂。当时是三伏天,不动都冒汗,他命令把犯人都押在大太阳底下。

这些太子党被戴上了超重的枷锁,每人的脖子上套着一条细麻绳。一声令下,开始狠勒,等到犯人眼球突出呼吸困难眼看要勒死时,绳子又放松了。别高兴,这只是开始,喘上几口气,绳子再次勒紧,再一次勒到窒息。

如此翻来覆去没完没了,换谁都得崩溃了。这时犯人们异口同声,承认他们真的谋反了,真的是太子党,随便怎么定罪,只有一个要求——让他们马上死。

最好玩的事在这时发生,犯人们到了这一步时,耶律洪基派来监督视察的人才到,听到的看到的都是皇太子有罪……耶律洪基的草包基因二次发作,他把儿子贬为庶民,赶到上京看管。

为什么说他是草包呢,骨血至亲,翻脸成仇,只有两种处治办法。要么是直接杀掉,永除后患;要么就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让他时刻都没法作乱。这时他把亲生儿子贬到外边,不是给儿子重新造反的机会,就是给仇人糟践自己儿子的机会。

可怜耶律浚只有后者的命运,这个孩子离开父亲的视线,立即就掉进了地狱里。一般说来,他这个身份的人被看管,只是限制人身自由,别的条件和皇族成员没有区别,一样住在高房大厦里,还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他到了上京,发现的是耶律乙辛给他特别盖的一间“房子”。

用砖石胡乱垒起来的一个空心石堆。

这样的生活也没维持多久,耶律乙辛恶人做到底,一天夜里,他派了两条壮汉潜入石屋,活生生掐死了太子。为了证明死信,太子的头还被割了下来,送给耶律乙辛去看……隔了一段时间,耶律洪基终于知道儿子“病死”了,他一阵难过,做出了第三个草包决定。

召见儿媳,询问儿子最后的岁月。

这实在是逼着人犯罪嘛,皇后害死了,太子害死了,难道还留着一个太子妃?耶律乙辛一不作二不休,派人等在半路上,太子妃走着走着就把命给丢了。

老婆、儿子、儿媳连续非正常死亡,换另外一个人,只要稍微有点正常理智的都会起疑心吧。耶律洪基就没有,他再次证明了草包的真正含义。

与其费神思量,不如扔到一边。反正死也死了,伤心难过什么的能让他们都活过来吗?他选择了继续享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他才猛然间觉得有点不对劲。

那时他再一次猎性大发,要冲到城外去野营。耶律乙辛没拦他,只是有个建议。您出去了,把皇孙留下吧,那样国家好歹有个领班人。耶律洪基觉得有道理,正要答应,这时有个大臣萧兀纳走了过来,跟他耳语了一句话。

——您出去,皇孙留下,他年岁太小了,没有好的监护人,难保会出什么事。这样吧,您一定要这么做,把我留下,我保护他。

耶律洪基瞬间想起了好多的事,所有的非正常死亡场景一一重演。他若有所悟了,当场决定打猎依旧,只是把皇孙带在身边。至于他忠实的、亲切的、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耶律乙辛,先是继续信任,等打猎回来就开始贬官,一降再降,直到削断他所有党羽,比如北府宰相张孝杰等人。到了辽大康七年(公元1081年),耶律乙辛终于被捕入狱。

他浑身绑满了大铁链,被囚禁在来州。

到了这一步,耶律乙辛仍然很有活力,他知道在辽国呆不下去了。那么天大地大,逃出去就是。他的目标是宋朝,只是人单势孤,道路不熟,半路上被追了回来。他的人生之路被一根牛筋结束。

像被他害死的萧观音那样,也像被他在太子案里酷刑凌虐的那些人一样,他被勒死了。事情截止到这里,似乎辽国好日子终于来了,耶律洪基已经拨乱反正,为老婆、儿子、儿媳报了仇。可是不对,非常遗憾的是,耶律乙辛的死跟上面三个人的死对不上号。

他的罪名是“鬻禁物于外国”,只是个贪污犯而已。这就给以后辽国的大屠杀、大清洗、大报复留下了祸根。那个皇孙,就是先太子耶律浚的儿子,后来的天祚帝耶律延禧。这个孩子把什么都清清楚楚地记着。

20多年以后,耶律延禧即位。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奶奶、父亲、母亲报仇。他派人挖了耶律乙辛、张孝杰、萧十三等仇人的坟,戮尸解恨,措骨扬灰。这些人的宗族亲人一个都没跑了,被杀了个干干净净。当时辽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里,人人自危,不管是谁,只要和当年的案子贴上一点边,马上就会人头不保。

辽国真的衰败了,从内部开始瓦解,而就在那个时候,北方有一个民族突然兴起,空前强大的战斗力像洪水一样爆发,腐朽消沉的辽人像一堆腐烂变质的渣滓一样,被彻底清洗……为什么会造成那样的结果,根源就埋在了耶律洪基时代。

前三次草包行为害死了最亲的三个亲人,这很愚蠢,但不致命。最要命的是第四次草包症发作,迟不迟早不早,偏偏在皇孙遇害前他清醒了。

救谁不好,非得救耶律延禧,历史证明这是辽国8个皇帝里最不知所谓的一个。前面那7个皇帝所有的毛病他都有,在每一项上都青出于蓝,好像他就是上天派来败坏辽国的。当然,这里也有他爷爷耶律洪基的功劳。耶律洪基是个罕见的长寿皇帝,在位一共46年,活到70岁才死。

这样长时间的折腾,再由天才孙子接着败家,如此这般,辽国想不灭亡都难。这都是后话,我们转回头来,看公元1075年的春天。

这个时段里萧观音马上就要被诬陷处死,宋朝方面改革集团内部乱成了一锅粥,吕惠卿正在积极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来取代王安石。就在这时,辽国派来了使者,说要重新划分国境线。这是自从32年以前富弼出使辽国确定领土问题之后,辽国又一次提出的无理要求。

贪心发作,和当年的耶律宗真一样,耶律洪基也想在宋朝占些便宜,来显示他是合格的强盗级皇帝。这里顺便提一下,为什么辽国的皇帝都这么喜欢做这种无赖一样的事呢?其实平心说来,这也不算是罪恶。平民抢东西是罪恶,国王抢东西是美德。

历代皇帝死后,各有规格不等,其中就有个特殊待遇,叫“神功圣德碑”。这个碑严格地说,在生前没有抢到别国土地的,或者丧失了自己国家土地的皇帝,都没资格立。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宋朝除了赵匡胤、赵光义之外,谁都没资格立。

……当然,宋徽宗赵佶是有资格的,如果他后来没到北方旅游的话。

第二十一章 习惯性诬陷

宋神宗一生的愿望,就是在死后能有块神功圣德碑,那上面刻着他恢复了盛唐时的疆界,把燕云十六州、大理、交趾、河套等东西南北各方面的失地都重新夺回。刻着他报了曾祖父太宗皇帝伤重而死的旧仇,覆灭宿敌契丹……

等等功绩,如果能一一达成,他纵然死去,也会含笑九泉。

可是人生就是场电视剧,不管情节千变万化,宗旨只有一条——没完没了的折磨主角。人强命不强,宋神宗想拖着宋朝从谷底里往上爬,迎头就遇上了150多年以来东亚地区最大的二世祖集团,那些腐烂骄横的辽国皇帝们。

提起辽国,这是宋神宗最大的心病。他和以前的5位宋朝皇帝不同,赵匡胤对辽国面露微笑,不怀好意,在他的时代里辽国从来没在汉人手里讨到便宜,他总在自己的国库里转圈,想着用多少钱能买到一颗契丹人头;

赵光义不用说了,他对辽国大打出手,杀了很多辽国人,也死了更多的宋朝人,虽然处于下风,可始终倒驴不倒架,宋朝是只长满了刺的刺猬,扎得辽国手疼;

真宗赵恒很奇妙,看着最没用,可情况急转直下,辽国人死也没弄明白,倾国发兵,打了个你死我活,居然变成小弟弟了!

而仁宗可以保住所有需要保全的东西,在他手里,宋朝一切都没有变化。就算宋英宗这个废物耽误了几年光阴,也能延续着平稳。直到宋神宗登基。

他突然发现自己矮了好多辈,当时辽国掌权的是耶律宗真的老婆,耶律洪基的妈,那是和宋仁宗一个辈的人,他得叫奶奶,连带着管辽国的皇帝叫叔叔……这是什么命啊,最要脸最争份儿的人居然偏偏掉了份儿,儿皇帝都不算,竟然是孙皇帝。

神宗大怒,对群臣大发了一通脾气,说我管她叫阿姨成不,和他儿子论兄弟好不好?满朝文武都沉默,人人看着地板找蚂蚁。神宗狂怒,他前几天才和这帮人讲过一个秘密,这个秘密说出去了,他就和辽国人不共戴天,成了死仇。

关于赵光义是怎么死的。我们现在知道他是箭伤复发,医治无效。可在宋神宗以前,这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是官场里的禁忌,就算知道了也不能说。

宋神宗第一次当众证实,他的曾祖父死于辽国人的箭伤,当时他悲愤落泪,有仇不能报,反而称兄道弟,这是多大的耻辱!

现在兄弟也当不成,竟然是孙子……而这些满口仁义道德,动辄念着君忧臣辱、君辱臣死等口号的大臣们居然对此无动于衷。

尴尬中当时的第一君子站出来了,伟大英明的司马光。他代表众多的仁人志士对宋神宗说,名分只是小事,重要的是平安。和辽国都是亲戚了,亲戚间叫几声奶奶是应该的。

……名分是小事,真想请他翻阅他自己写的《资治通鉴》的开篇总章。

如此这般,都已经是往事了。宋神宗投入到振兴国家、威服四夷的事业中去,对这些意气之争渐渐地不大上心,可并不代表他不再把辽国当回事。相反,辽国始终是北宋君臣心里最大的噩梦。这个噩梦之深,并不因为近50年以来宋、辽的平静,以及党项人的崛起,李元昊对四邻拳打脚踢,宋辽两国同时鼻青脸肿而改变。

这也怪不了宋朝人,这是中国从古至今,到现在还没治好的顽症。

中国有个习惯,只要你曾经达到达什么高度,就会永远是什么高度。明星永远是明星,从没有过气这一说。作家永远是作家,不管你有多少年没出过新书。具体到战场上,只要被打败过一次,就有80%的可能成为终生苦手,比如足球上的恐韩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绝不会像传统论调那样说“各种因素”、“因人而异”等等腐词滥调,凡事必须较真,必须得有答案,这才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读者的时间,就好比现在写的王安石变法,一定要找到谁对谁错。

只要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如对国家有利这一点上,就一定有答案!

回头说恐惧症,我认为之所以会形成,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敬祖情节、惯行思维这两点致命伤上。敬祖情节让我们始终有着牢固的家庭观念、价值观念,这没什么不好。

可是只能止步于私德。上升到办公做事上,就实在要命了。它让我们怀疑自己,总是觉得前人、祖先比自己强太多。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历史里,万事开头都是要以古人当如何说起。

具体到宋朝恐辽情节上,神宗有过一段遭遇。他的雄心壮志曾被人嘲笑——以太祖神威,终生不能攻下太原;以太宗之能,尚有燕云之败。你小小年纪怎能口出大言,要威服契丹?

具体到全民族的心态上,表现在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在中国仍然要讨论“古不如今”,还是“今不如古”这样的白痴问题。

这样的问题需要讨论吗?不需要讨论吗?其实只要看讨论的结果就有答案。即便得出了“今不如古”的所谓正解,难道还能时光倒流,回到从前吗?

大到时代,小到个人,都是没法复制的。历史的车轮无法后退,能做的只能是着眼现在,眼前的一瞬间才最重要。敬祖情节必须见鬼去,中国人的心灵才能轻松点。

而惯性思维,是比敬祖情节更可怕的东西。

打败过一次,就会留下阴影。听着很泄气,可历史上是真实。比如北宋史上的燕云大败、雍熙北伐大败、君子馆全军覆没等败迹出现后,宋人的心理一下子就全完了。由柴荣、赵匡胤以不败战绩培养起来的民心士气突然间说不见就不见了。

哪儿去了呢?

为什么同样是战争,同样是失利,看外国、异族人的战争史,有很多打了100多年、200多年,只要不胜利、没达到愿望就一直战斗下去,直至家园恢复,荣耀回归。这里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