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第3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资敌。这些让蜀川形势空前大好,“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士有处而学”。

做完了这些,余玠再一次觉得蒙古人面目可憎,他决定继续报复。

余玠选择的时机非常好。他打算反攻蒙古时,正赶上蒙古的衰弱期。

余玠在公元1243年左右入蜀,修筑山城需要时间,都准备好之后,大约过去了两三年,这期间蒙古的乱事很多。

首先,公元1241年时蒙古合罕窝阔台死了,据说是饮酒过量。这人的一生在功绩上看很不错,灭掉了世仇金国,对南宋完成了压制,可在大历史的角度上看,他只是个过渡角色。他一生最大的业绩,与其说是拓地灭国,不如说是完善了一些制度。

比如在全境内设置驿站。

相反,他的死对整个世界意义重大。分布在半个地球上杀人放火的蒙古人立即停战,从四面八方赶回蒙古老家——号称世界中心的和林。这需要时间,而蒙古内部兵力空虚,尤其是窝阔台一系,他的儿子们参加了长子西征,还在赶回来的途中。

事实上全蒙古贵族们的长子都在赶回来的路上,这就给叛乱造成了极好的机会。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率领精兵突然杀向了窝阔台的大斡耳朵(蒙古大汗的驻地)。他是第一代的守灶幼子,有着巨大的实力,如果得逞,蒙古大汗立即产生。

关键时刻,窝阔台系的长子贵由及时赶到,斡赤斤悻悻退兵。大会如期举行,盛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宏大的,汉地、中亚、西亚地区都有蒙古贵族到会,连罗马教廷都派来了著名的教士加宾尼等高层。“广阔的原野变得狭窄,大斡耳朵内无容身之地,更没有地方可以下马。”

如此盛大,折腾了好几个月,除了给窝阔台定下了庙号“太宗”之外,什么事也没办成。因为选举大会选择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当大汗,可长子中的长子拔都不同意。

术赤系一贯被排挤,连带着拔都在同代兄弟间也没地位。贵由在西征中公开叫板,说他是“带弓箭的妇人,胸前教柴打他”。拔都当时忍住了,把情况说给三叔听。三叔大怒,痛责贵由:“这下等的,听谁的言语,敢将哥哥毁詈?舍了你,如弃一鸟卵。如今教去边远处做探马赤,攻取坚城,受辛苦者。”

有这样的旧怨,拔都当然不希望贵由上位。

选举大会终于落幕,贵由不仅当上了大汗,还让全体蒙古人立誓,从此以后,蒙古大汗只在他的家族里产生。这相当于断了其他所有蒙古人的升天之路,破坏了蒙古人最古老神圣的习俗。贵由不管这些,他再接再厉,在二叔察合台死后,把手伸向了中亚。

察合台原本把察合台汗国的汗位留给了长孙哈剌旭烈,贵由说:“儿子还在世上,孙子怎么能当继承人。”把汗位硬生生地夺走,给了与他交厚的察合台的儿子也速蒙哥。这种事,除了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之外,他爸爸、他叔叔谁都没有做过,它会引起蒙古的内乱。

贵由很干脆地死了,只当了一年多的大汗。

这一次选举大会没有再召开,窝阔台的老婆乃马真和贵由的老婆斡兀立海迷失决定自己做当家人。这两个女人倒行逆施,很多蒙古人被活活气死,其中包括蒙古的开国宰相耶律楚材。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1251年。

这之间,南宋方面发生了很多事,除了余玠的报复之外,太多的人和事都改变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蒙古人内乱,影响了前线的战局。

余玠先是防守,公元1246年,蒙古军四路攻蜀,受阻于运山城(今四川蓬安县东地附近山地)下,蒙古四川都元帅汪德臣部惨败,汪德臣的弟弟汪直臣被击毙。两年之后,蒙古军企图从藏地南下,迂回攻宋,余玠派俞兴西征,大败蒙古军于大渡河畔。

随后余玠主动进攻,收复了蒙古军在四川最重要的据点兴元(今陕西汉中),将战线推进至接近原蜀川外围的防区。

局面大好,突然就倒。余玠的好运终止于首相郑清之的病逝。郑清之欣赏他,信任他,他可以在蜀川大展拳脚。郑清之死了,一条锁链从临安横越千里套到了他的脖子上。

新上任的首相谢方叔早就看他不顺眼,天天在赵昀的面前碎碎念,说余玠专制一方,有不臣之心。时间长了,加上之前蜀川吴曦的叛变,哪怕没有证据,赵昀也对余玠起了疑心。

赵昀召余玠到临安自辩。余玠惊怒交加,在动身之前病倒,最终忧愤而死。也有另一种说法,他是服毒自尽。

余玠死了,“蜀人莫不悲之”,临安却无动于衷。接任的余晦快马加鞭来上任,大力清除余玠亲信,以达到首都对四川的管制。州西路安抚使王惟忠,被诬以通敌罪杀害。不久,宋廷又追削余玠官秩,使这位忠臣的死后也被算账。

然则,余玠首创的山城守蜀之法无可动摇,尤其是钓鱼城,它被扩建了,变得更加完善,尤其是城内的水井达到了九十二口,绝对不会有水源问题。

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南宋的生存带来巨大的依托。与之相比,孟珙的成绩仍然要更高一筹。蒙古军奉行的先蜀川后江南的战略,以及余玠在蜀川的成功,让京湖地区的压力骤然减弱,孟珙不再防守,而是主动出击。

孟珙收复了襄阳、郢州、荆门军、光化军等重镇,使原岳家军防区的前沿阵地复原。时机大好,孟珙希望临安能支持他,派重兵驻扎襄阳,巩固赵宋的根本重地。可惜,赵昀在临安城里考虑了一下,还是蜀川、两淮更重要吧,毕竟京湖已胜利,那边在防守。

于是不派兵。

孟珙无奈,只能再一次专注于防守。公元1240年左右,河南境内的蒙古军调动频繁,在边境线耕种屯粮,积木造船,目标直指荆襄。

孟珙有吴玠的遗风,防守时更注重突如其来的攻击。他悄悄派兵进入河南,数道并进,有的去毁掉蒙古军的粮库,有的去烧蒙古军的造船厂。几路人马同时发动,每一路都大获成功。

烧完了敌人的物资,孟珙叹息了一声,觉得前途暗淡。

赵宋一向以财力雄厚示人,与辽战、与金战,都在物资与人数上填补实际战力的差距。可是近三百年过去,一切都变了。蒙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种族,南宋偏安半壁江山,什么事都得精打细算,才能勉强支撑。限于时局,孟珙决定屯田。

京湖驻军在长江沿岸耕种大面积的军田,不仅粮食自给,每年还能补给临安。

时光在这种稳定中流逝,孟珙走到了公元1246年。这一年里他很不开心,他计划了很久,也实施了很久的一件事终于有了回报,一些在宋、蒙之间摇摆不定的汉族武装,终于选择了南宋。这对没钱更没人的南宋来说是及时雨、强心剂。

可是皇帝陛下赵昀不喜欢。他觉得这是自找麻烦,像从前的李全一样,今天归宋,明天附蒙,于国何益?

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倒。重病中的他深深地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九月三日,理宗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在江陵府逝世,时年五十二岁。

孟珙的离世,使江南近一半的防区出现真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统帅,其稳定性无人可以替代。然而赵昀是个好命的人,他在享受幸福生活之余,还得到了额外的奖励。

话说赵昀日后的庙号是理宗,顾名思义,乃理学大成之宗。该宗恨不能与朱熹活在一个时代。在他的统治下,理学家的春天到了。

理宗陛下非常醉心于为儒家清理门户。

第十七章 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赵昀先是来个大扫除,像杨雄,因为附会王莽篡夺汉室,那么毁掉他在孔庙中的塑像,撤去从祀的位置等。

再增加些席位,让儒家神像变壮观。如追封孔门弟子等,程颢、程颐、张载三位先生“得孔孟以来不传之秘”,自然要与孔夫子、孟夫子近一些,站到孔庙,得从祀之位。

这些还只是理宗陛下早些年的创举。到了宋、蒙交战,国家危殆时,他的脑筋更加灵活,向往更加深远,为理学的建设更加来劲了。

大体上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追封已故著名理学家的爵位。除圣人·朱早就封信国公外,周敦颐追封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郿伯。

第二,取消王安石从祀孔庙的席位。南宋以官方诏书的形式确认王安石是“万世罪人”,赵宋之所以落到今天的地步,全是王安石的责任。

第三,“新学”代表王安石,“蜀学”代表苏轼,文学泰斗欧阳修,以及孙复、胡瑗等非理学人士全部迁出孔庙,各派学术被压制,理学正式独尊于华夏。

面对这样伟大慷慨的陛下,理学界感激涕零,集体思考,只能把世间最光辉的名词回报之,于是百年之后,赵昀被称为“理宗”。

而理宗陛下也坚持着理学式的生活,对外,他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君臣大义。时值蒙古不¨。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停进攻,他调兵遣将四处补锅很忙活。另一面,他的生活中时刻不能缺少美人。其实对一个帝王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毛病,但看得详细具体一点的话,就会发现那实在是……太理学了。

赵昀登基之初,两位女士走进了他的生活。一位是先朝宰相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一位姓贾。谢道清端庄有福相(估计很胖),相貌平常;贾氏非常漂亮。

作为一个男人,谁都知道怎么选。问题是老妈不同意,宁宗的杨皇后看中了有福相的谢道清,贾氏只好去当贵妃。

这位贵妃带给赵宋帝国最后一位大人物——贾似道。

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进士出身。他的故事很长,这时他还没有上路,只是有了些许的苗头。

他的姐姐,准确地说是异母姐姐对他非常好。活着时最重要的事,是给他以皇帝小舅子的头衔。死时,非常遗憾,贾贵妃去世非常早,但时间卡得极其精确,是公元1147年,也就是孟珙去世后的一年。这时贾似道已经真的上路了,得到了京湖制置使的职务,可以主政一方。

要是死在了孟珙的前面,事情还真就不好说了,因为赵昀一日不可无美人,小舅子会频繁更新换代。

贾贵妃之后是阎贵妃。阎美人爱的不是弟弟,而是名誉。理宗陛下为她打开了国库,造了一座功德寺,规模居然比赵家列祖列宗的功德寺还要大,比临安当地的千年名寺灵隐寺还要堂皇,一时称之为“赛灵隐寺”。

赵昀的后宫超级庞大,有夫人名号的至少有一千多个。慷慨的陛下对她们的赏赐力度完全达到了力与意合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心情有多好,力度就有多大。结果他的意志力实在太浑厚了,一千多个女人仍然没法满足他。

他走上了社会,在烟花柳巷内寻找快乐。当时临安城内色艺双绝的官妓唐安安在元宵佳节之夜入深宫,与陛下共度良宵。陛下非常愉悦,意志力爆棚,花费巨资捧红了这位本来就很红的角儿。这件风流韵事广为流传,有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上书说:“坏了陛下三十年的自修之课。”

陛下立即传旨,爱卿闭嘴,不要扩散。

向外部辐射影响力是每个人类的本能,无论男女,都会这样办。区别只在于辐射的远近罢了。阎贵妃得宠之后,开始干预朝政,于是一个太监也应运而生,毕竟她本人没法亲自去外界指手画脚。

该太监名叫董宋臣。

多好的名字,这人揽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官场对他无可奈何,史称:“庙堂不敢言,台谏长其恶,或饵其利,或畏其威,一时声焰,真是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

很准确,回天之力就是董太监的独门武功。往往赵昀下的命令,他都有能耐改回来。当然,有时他也需要帮手,比如朝臣丁大全。

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今江苏)人。他长得“蓝脸鬼貌”,所谓相由心生指的就是这种人。在私人方面,他给儿子聘妇,发觉女孩儿很漂亮,就夺媳为妻,收入房中。公事方面,丁大全做到了御史,觉得宰执近在咫尺,可以盼望一下。

于是他去巴结当时的宰相董槐。董槐自认清流,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直接赶走。丁大全大怒,当天夜里私用御史台牒,调动一百余名禁军,手执利刃闯进董府,抓出董宰相,呼啸出城,到了野外,扔下就走。董宰相只好半夜三更一个人慢慢往城里走。

天亮了,终于熬回了临安城里,罢相制也颁布了。董槐下课,连职务加名誉,被双重打击。之后丁大全堂而皇之地上位,如愿当上了宰执。

这就是理学盛行时期的南宋。试问理学家都在干什么?理学的正确性、纯洁性、监管性都在哪儿?!理学,好一个笑话。

阎贵妃、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这四个坏人在赵昀的中后期祸乱南宋,朝堂上的公务员对他们无可奈何,民间更伤不了他们半根毫毛,只能用些小手段发泄怒气。有人半夜在朝门上大书了八个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小手段起了大作用,赵昀被这八个字震动了。事实上这也正常,很多位可以俯视众生如蚂蚁一样的大人物,之所以总是那么淡漠、无动于衷,都是因为蚂蚁们的淡漠、无动于衷。

你不去触动他,他怎么会知道你?

赵昀开始注意起身边的人或事。马天骥被罢免,丁大全被罢免流放,在押解去海南岛的途中,他被押解武官故意推入水里淹死。阎贵妃病死。唯有董宋臣这个死太监一直好运,赵昀非常疼爱他,一直活到了赵昀死前几个月,这奴才才完蛋。

赵昀还追赠了一份节度使头衔的临别礼物。

以上是赵昀个人原因导致的南宋朝政紊乱。所谓的理学名家与理学皇帝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局面?回到最为重要的战场上,他的好运倒是没有结束。小舅子非常给力。

贾似道是个早就被定义了的人物,他坏,他笨,他贪,他懒散,他爱斗蟋蟀……历史记载了他最初走上战场时的风采。

他比绝大多数的宋朝官员强太多了。

贾似道上任京湖置制司之后,继续推行孟珙的屯田政策,每年的粮食产量比孟珙时期更高,可以向临安反补粮食三十万石。战场上的表现也很出色,姐夫陛下很高兴,决定让他进步。

在管理京湖区域的基础上提一步,过长江到两淮区域去管理。京湖置制司交给了原广西经略安抚使李曾伯。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在宋史中人们一般把他定义为词人,因为他的词写得的确卓然大家。

实际上他是位出色的建筑师。

李曾伯上任,开始大力修整工事。经三万将士历时数月,原本战毁多处的襄阳、樊城各自成为周长九里、四里半的军事要塞,尽复岳飞以来的宏伟旧观。

来日国难,襄阳篱藩,曾为赵宋抵挡了多少年的蒙古兵火。这份功劳,自李曾伯始。

第十八章 云南桃源

时间进入公元1251年前后,宋朝人在忙于建筑之余,忽然间发现边境那一边,蒙古人似乎也在忙着砌墙,很多的城池要塞拔地而起。

西起四川,东至淮东,在南宋的全部边境线上,遍布蒙古人的军城。

蒙古军修筑的著名要塞,在蜀川有沔州城、利州城、成都城,在京襄有光化城、毗阳城、枣阳城,在两淮有亳州城、海州城。

屯田的力度更大,地广人稀的河南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庄稼。这远远大于南宋京湖一地的屯田面积。对此南宋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是尽量添乱。比如利州城,南宋四川守将全力以赴不停骚扰,让蒙古人建了整整五年才把这座城盖起来。

可毕竟它还是盖起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