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刀枪厮杀,近距离肉搏……当天宋军的人数越战越少,辽军的援军却源源不断地赶到,刘廷让开始绝望,他知道,耶律休哥的后面是辽国的皇帝,援军要多少有多少,可是李继隆在哪里?他也需要援军!

但是李继隆这时已经后撤到了乐寿(今河北献县南),远远离开了战场和敌人……彻骨奇寒之中,宋军激战到傍晚,战阵终于崩溃,刘廷让全军覆没,大将武州团练使、高阳关部署杨重进战死,先锋将雄州知州贺令图被俘,只逃出来主帅以及几个骑兵。

辽国方面,这一战国舅详稳挞烈哥、宫使萧打里等人当场战死,一样的尸横遍地,战况极其惨烈。但不管怎样,宋军大败,南下的大门打开了。

辽军乘胜进兵,当月攻克深州(今河北深县西),转过年来,宋雍熙四年正月,辽军再攻破束城县、祁州(今河北安国),纵兵大掠。魏博(今河北大名)以北辽骑纵横,无所抵抗。这时耶律休哥雄心顿起,他建议乘宋军连败之际,长驱南下,把辽国的疆界向南推进到黄河北岸。

条件真的成熟了,如果按耶律休哥说的去做,不仅会给宋朝施加空前的压力,而且黄河以北的宋军都会失去依托,被各个击破。这样,宋朝的军力基本上就全部消失。别再想禁军了,之前的北伐,还有君子馆之战等,禁军早就派上了前线,京都之中就算还有,也必定所剩不多。如果运气好,耶律休哥跨过黄河,到开封城边一游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这个提议被萧太后否决。她不仅不同意,甚至下令班师。后世人回望这个决定,有的说,萧太后坐失良机,到底是妇人之见;有的说,萧太后见好就收,已经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但是,回顾当年,就在辽军的侧后方,有一个汉人的名字正突然间变得响亮——张齐贤。

张齐贤,字师亮,曹州冤句人。他的人生非常奇妙,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论怎样从一介白丁迅速飞黄腾达成贵族”。

话说他家世代贫寒,他和所有中国农村的苦孩子们一样,人生的希望就在于读书、考试、进城、当公务员。但是他与众不同,他敢于冒险,并且敢在冒险中继续冒更大的险。

当他三十三岁那年,机遇来了,宋太祖赵匡胤回洛阳祭祖扫墓,圣驾在大街上行进,他突然间冲出去把皇帝拦住,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上表进策,要求面谈。

说到这里,就要认清楚一个事实,人生绝不像戏里唱的那么浪漫美妙,拦轿喊冤,或者拦住皇上进献诗文,表现自己,然后高官厚禄娇妻美妾,人生幸福。绝大多数结果会很惨烈,至少印象分就很低。但是赵匡胤并不是皇帝科班出身,他蛮随和,把这个大胆的年青人带到行宫,让他把话说完。

张齐贤以手画地,陈述自己的治国十策。赵匡胤觉得其中四个还可以,注意,这是百分之四十的中奖率了,在皇帝的日常办工中,大臣的条陈近一半内容得到认可,都非常不容易。应该说,他的冒险已经成功,他的条陈连同他本人马上就会被皇帝采用,富贵已经临头!

但是张齐贤在关键时刻冒了更大的险,他与皇帝争辩——我这十条都很好,都应该采纳实行。并且一次次地坚持,决不妥协。

结果赵匡胤火了,把这个不知好歹的乡下倔小子扫地出门,连同他的十策都扔了出去。

完蛋了,失败了,张齐贤灰头土脸回家去。但是历史记载,赵匡胤回到开封后,对自己的弟弟说,我在开封找到了个人才,有用,但我不用,留给你了。结果在赵光义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考中,张齐贤榜上有名,但是他的名次不高,赵光义为了重用他,结果把他前面的一百三十多名进士都破格采用,就为了给他一个标准起步的台阶。

至于为什么,请看他当年的十策——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吏、慎刑、惩奸。哪个是没用的?有用,并且敢在皇帝面前据理敢力争,这才是大臣的风范。

张齐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都保持住了最初的硬度。赵匡胤之所以当时不用他,就是为了把他的锐气、倔强给磨掉,以后用起来才听话顺手。却不料张齐贤愈挫愈勇,变本加厉,就像这时,正规军都忙着从边疆往内地撤,他一个文官却主动要求到前敌坐镇,被任命为代州知州。

山西代州,在雁门关附近,是宋辽边疆上举足轻重的要害。这一次虽然不是辽国的主攻方向,可是一样的大兵压境,战云密布。而且在河北方面耶律休哥节节胜利的时候,这边的辽军也按捺不住了,他们直抵代州城下,要开辟第二战场。

这时山西方面宋军的最高军事长官还是潘美,代州是重中之重,坐镇的是他的副手卢汉赟。辽军来了,卢汉赟派神卫都指挥使马正出战。马正在南门外倚城列阵,与辽军对决,可是众寡不敌,他败了。这时卢汉赟的反应在史书上记载是非常的懦弱无能,他“保壁自固”,也就是说不再出战,学习当年的北汉人,在城墙上和辽国人较劲。

似乎没错,很理智。但是知州张齐贤不干,他派人秘密出城,去联络太原方向的都布署潘美,约好时间来个里应外合,把来犯的辽军击败。但是很郁闷,他派出的使者在回程时被辽国人截住,有人逃了回来,有的人被抓住了。

机密泄露,张齐贤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中,他怕的不是计划没法再实施,而是怕一旦潘美如约而来,辽军已经有了准备,潘美和他的部队就会有极大的危险。那样山西的防守体系就会瞬间瓦解……怎么办?现在没法挽救!

可是突然间事情有了转机,潘美的使者到了,给他带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说潘美本来已经率军赴约,行军四十里已经到达了柏井,可是突然接到了开封的密诏,皇帝命令所有山西方面的部队不许有任何出战行为。因为在东路,刘廷让刚刚在君子馆全军覆没,山西方向不允许再有任何一点点的闪失。

潘美只得收兵,他派人来转告张齐贤,一切小心,但是不必害怕,山西并不是辽军的主攻方向,实力不会太强。

张齐贤长出了一口气,真是死里逃生!但是紧接着他就意识到了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他的使者被辽国人抓住了;第二,他面前的辽军实力有限……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张齐贤的脑海里形成,想到就做,他马上去找卢汉赟商量。可是这位军头理都不理,皇上都命令全军防守了,你一个文官多什么事啊,何况你这法子纯粹是去送死。一句话,恕不奉陪。而且卢汉赟明确表示,我的正规军一兵一卒都不会借给你,你一定要玩,自己想办法。

卢汉赟以为这样就把张齐贤给难住了,但是他忘了,他眼前的这个书生连当年的太祖皇帝的账都不买,你算老几?张齐贤转身就走,真的自己去想办法。没有禁军,我有厢军,人很少?没什么,智慧才是第一战斗力!

当天晚上,张齐贤把代州城的全部厢军(禁军挑剩下的,平时只做些杂役)集中起来,只有两千人。他先派出二百人,每人扛着一面旗,背着一捆草,趁夜出城,到城西南三十里的地方,也就是太原方面潘美军的来路方向,把草都点着,把旗都举起来,声势越大越好。

当天夜里,契丹人突然看见火光四起,而且光影中旌旗招展,声势浩大,他们的第一直觉就是想起了抓获的那几个信使——潘美的援军到了!

潘美在自己的军队里声名尽坠,可是在战场上的威名犹存,尤其是刚刚结束的雍熙北伐,潘美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辽国人马上向北撤退,途中经过了土登塞,就在这里,张齐贤的两千名厢军突然杀出,倒霉的辽国人,以为中的是潘美的埋伏,每个人都只想到了逃跑。

结果这一战,张齐贤大获全胜,生擒了辽国北院大王的一个儿子,帐前舍利一人,阵斩两千余人,俘虏五百人,马匹、车帐、牛羊、器甲等一大堆。战后,张齐贤以卢汉赟的名义向皇帝报捷,以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向全国展示——辽国人并不是不可击败的。雍熙北伐、君子馆等战役虽然失败,但根本没有必要恐辽。

由他开始,宋朝在军事上开始了缓慢的复苏。

时间进入宋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宋朝的局势更差了。张齐贤的胜利与雍熙北伐、君子馆之战比起来,不过是辽国人在吃饼的时候偶然掉了一粒小芝麻,有点可惜,但绝不心疼。

并且这似乎还把辽国人给刺激着了,萧太后和小皇帝这次没回漠北,退兵只退到幽州,分兵派将,时刻到宋朝的北方边疆进行传统国民运动——打草谷。宋朝整个北疆都动荡不安。并且麻烦还波及了西北。

西夏的李继迁再一次证明了游牧民族同样很聪明,或许他们对危险和机遇更加敏感。他时刻观察着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争,当君子馆之战结束之后,他终于判定,宋朝输定了。连上一次的反击都做不到。那么很好,我得罪了大宋,为什么就不能和辽国做朋友呢?

想到就做,被王侁打得片瓦不留的李继迁,仅仅只能以自己曾经的西夏王族的身份向辽国人求亲。惨了点,但是辽国的萧太后是个绝版好女人,堪称男性之友,她透过贫穷落魄的表象,看到了李继迁内在的志气、能力,还有最重要的决心。她断定,李继迁是个非常优秀的潜力股。于是辽国毫不犹豫,就把义成公主许配给他,让李继迁成了辽国的驸马爷。

从此西夏的裤子系上了辽国的裙子,双方同心同德,一起瞄准了宋朝的银子。效果马上出现,当年三月,李继迁向王亭进攻,宋军安守忠部被击败,李继迁开始死灰复燃。

到此为止,稍微回顾一下,五年前赵光义抓过的那把绝世好牌都已经打出去了,可结果让人沮丧得要死。完败,没有半点的好处捞到手,辽国方面就不说了,现在连西夏的小爬虫都已经找到了靠山,开始向宋朝公然叫板。并且宋朝的国内还发生了一件让整个军队都愤愤不平的冤案。起因就是君子馆之战的善后。

刘廷让和李继隆。

刘廷让活着逃了回来,战场上数万将士的鲜血和头颅让他忍无可忍,马上告御状。李继隆贻误战机、临敌退缩,导致整个北方边疆沦丧,必须要有个说法,就算他是陛下您的大舅子也不能例外!

赵光义开始时很公正,把李继隆抓到中书省由宰相亲自问罪,但是没多久就无罪释放了。这让刘廷让怎么也想不通,就算赵光义不追究他的战败责任,并且立即加封他为右骁位上将军,领雄州都部署,仍然是方面军司令都不行。

没过多久,刘廷让就气病了。赵光义派御医去给他治病,但是刘廷让心灰意冷,上表要求回京城养病,并且不等皇帝批准,他就擅离职守上路了。冲动的刘廷让犯了古今无论哪个朝代都绝不允许的重罪。他被削夺一切官爵,发配商州(今属陕西),连儿子刘永德、刘永和都被贬官。

同样犯罪(而且哪个更重?),结果却天差地远。刘廷让再也无法忍受,他用除了谋反以外最激烈的方式反抗——他在途中绝食,活生生把自己饿死了……

赵光义非常后悔,追赠他为太师。但是李继隆仍然逍遥法外,宋军的士气更加低迷。

就在这种情况下,契丹在第二年,宋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的十一月再次进攻。这一次,首当其冲的就是君子馆孬种李继隆。

但这一次,这个人向宋、辽两国都展示了一下什么人才能真正的带兵。

契丹人先攻击的是易州。易州城有一支宋军极其精锐的骑兵,而且骑兵们的妻子儿女都在城里,卫国也就是保家,这从根本上让军队的战斗力空前旺盛。但是李继隆另有打算,他在契丹人进攻之前就把这支骑兵部队调到了自己的在定州的军营里。

他的监军袁继恩说不行,易州空了,要出事的。李继隆微微一笑,不解释,更不收回命令。于是易州被毫无悬念地攻破,骑兵们的家属全被契丹人掳走。

接下来契丹人乘胜直奔他的定州而来,怎样应对,定州城里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一方面,朝廷专门派来了皇宫内侍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个人,他们拿着赵光义严令不许出战的诏书,要求据城死守;另一方面,监军袁继恩挺身而出,要求出战——守城只能自安,却打不退外侮,我将身先士卒,死于敌前!

定州城里的军队们更加群情激愤,直到这时,李继隆才表态——军队里的事,还是由军人做主吧(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去年,我之所以不在君子馆战死,为的就是今天报答国家。

然后全军出城,向契丹主动迎击。两军在唐河相遇,李继隆的部下眼睛都红了,为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也要拼了这条命!易州的骑兵们根本就是不要命地冲向了仇人。此战大胜,阵斩契丹一万五千余人,缴获战马一万余匹。

“仁不统兵、义不行贾”,李继隆先对自己人狠,再让契丹人一败涂地,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他是什么变的。

接下来战争还在继续,辽国人没完没了,这一次上场的是他们的王牌,辽国的战神耶律休哥。这位仁兄在一年之后,宋朝端拱二年的七月份,得到了一个消息。宋军的威虏军粮草不够了,宋朝皇帝亲自下令,要李继隆派大批精锐部队护送粮草辎重去救急,运粮车达到了几千辆。

粮草、粮道……耶律休哥一听就来了精神头。他选了好几万契丹的精锐骑兵,亲自率领出发。目的是不仅要毁了宋军的粮草,还要乘机把李继隆的机动部队全部消灭。

计划是好的,情报也是准确的,只是在行军的路上,他非常偶然地遇到了一小队巡逻的宋军。这支宋军步兵和骑兵混杂在一起,最多不过一千人。耶律休哥理都不理,小鱼小虾别捣乱,今天算你们运气好,他率军继续赶路,就当没看见。但是这支宋军的首领可不这么想。

他是宋军的崇仪使、北面缘边都巡检使尹继伦。契丹的大队人员从他身边急匆匆地赶过去,他把手下们召集了起来——看见没?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这些浑蛋把咱们当成了肉(彼视我犹鱼肉耳),他们一定是打仗去的。如果赢了,回来顺手就把我们抢到北边去;要是输了,回来也会拿咱们撒气。咱们怎么办?

尹继伦长着一张大黑脸,他的部下们在黑脸面前互相看看,彼此都看到了对方一脸的坏笑。嘿嘿,那还用说吗?全队立即转向,悄悄地跟着契丹人的后面,一直跟到了上次大战的唐河附近。

到了夜里,有马全下马,长家伙的不要,短刀子的干活,但是还不要急,辽国人夜里特别精神,要等到最好的时机……结果就在第二天早晨,天将亮未亮,契丹人刚刚吃早饭的时候,尹继伦和他的一千个部下突然冲进了对方数万人的大营里,见人就砍,直接砍向了契丹人的中心要害——大帐。

耶律休哥正在吃早饭,筷子都还在手里,就被一名宋兵冲到面前,手起一刀,非常可惜,只砍到了耶律休哥的胳臂,但是这条胳臂差点就断了。耶律休哥突然重伤,据记载,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逃跑。他成功了,但是这时李继隆派来的护粮军也被惊动了。宋朝大军既动,耶律休哥又重伤逃跑,契丹人乱成一团,被追杀十余里路,躺倒了一大片。

之后估计这一刀砍得耶律休哥非常爽,他对战场的兴致再也没有那么高了。从此之后,有好几年的时间,辽国人对宋朝非常礼貌。

北宋和辽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它们要么你死我活,要么恩恩爱爱,而且历史证明了还几乎前脚后脚的一起倒霉。

像是同命鸳鸯,还是一对欢喜冤家?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