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岂止是弹劾王尚书一人,所有主和误国之臣。宗某无不弹劾!但凡长敌人威势者,天下人皆切齿痛恨,又岂止是宗某一人不满。”宗泽也毫不示弱地反驳道,赵柽看看聂山也脸泛潮红。肯定他也被宗泽参过,怪不得他也坐山观虎斗。
  “宗大人何以知王云是奸细?”宗泽无语…
  “证据何在?证人何在?”宗泽汗颜…在王云连连的质问下,宗泽无言以对。而他谎报军功,大家都看到了其分明所言不实。他有些恼羞成怒,只是一味强调其主张议和。往来奔波就是金国奸细。
  “聂大人怎么看?”赵柽看着两人争吵有些无语了。
  “王尚书不可能是奸细,其与女真人有血海深仇,怎么会做女真人的奸细呢!”聂山说道。
  “哦,愿闻其详!”赵柽对王云并不熟悉,皱了皱眉说道,他也很快从聂山的口中了解到了些他的事情。
  王云也算是个官二代,王云的父亲心慕唐人“南霁云”,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一样会死于王事,做个千古名臣,所以为两个起名为一个“王霁”,一个“王云”。他和朝中的多数人一样也是进士出身,只是其父站错了队,被打为元祐一党,所以遭到罢黜。他的兄长王霁因为弹劾蔡京、童贯而被贬海南。
  蔡京、童贯倒台后,他哥王霁被诏回京师,派往种师中军中,襄助去太原之围。宋军大败,种师中战死,王霁也死于王事,王家也算是英烈之家。所以王云与女真人就此结仇,而他自奉旨出使以来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忠实的执行了赵桓的旨意,不惜摆出副奴颜媚骨的样子。如果从赵桓的角度看,王云尽可称为一个忠臣,是个尽职尽力为国的手下。而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渐渐超出了赵柽的常识…
  宗泽和王云的争吵渐渐引起了周围百姓的注意,他们纷纷聚拢过来。宗泽在磁州颇得人心,磁州百姓都知道,自从金兵南下,朝廷屡次委派的磁州知州都不愿意来上任,好不容易有了这位宗大人愿意来,募兵修城准备抗击金兵,保护他们的家园。
  按说正是王云建议坚壁清野才使磁州、相州的百姓免了一次兵火之乱,因为王云的善意,保全了两地人民,本来是应该值得庆幸的好事。但百姓们见金兵没来,都认为清野之举白白害得他们拆墙毁屋、搬粮运草,经了这番折腾,便都痛骂王云是金人细作,替金兵虚张声势,吓唬宋朝百姓。
  现在又听说这个王云要把燕王送到金营,还要割让黄河以北之地,让磁州百姓全部沦为亡国奴,任金兵杀掠蹂躏。还有,宗大人想劝康王不去议和,誓死守土、保护黎民,这个王云居然还跟宗大人大喊大叫,说宗大人骗了皇上,分明是想给宗大人安上一个欺君之罪。
  两下对比,百姓们的倾向可想而知,所以一听到王云与宗泽争吵的传闻,立刻对王云大为不满,纷纷责骂他是金国的奸细,高喊要将其打死。王云当然要自证其清,便与百姓发生了争吵,可他一个人一张嘴怎么能敌得过百姓千百张嘴,在喊杀声中只能不断后退。
  但面对百姓围攻朝廷重臣,宗泽却没有上前制止,也没有解释,更没有采用平息事态的应有手段,而是观望任其恶化。这让赵柽十分不解,难道这宗泽真得就不怕被再次弹劾,受到处罚吗,还是他另有什么目的呢?
  眼看王云就要被百姓的唾沫淹死,站在城墙上的赵柽却不能不管,他命人赶紧下城将王云从人群中抢出,护送进城,当然被百姓这么一闹,谁也没心思再去关心宗泽到底有没有召集起一万五千兵丁了,大家匆匆地回到了驿馆。
  ………
  晚饭后,赵柽还在想白天发生的事情,在他的记忆中,依稀记得宋朝历史上磁州曾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出使金国的赵构在此接受了宗泽的建议,止步不前没有去金营议和,自此前往相州。随后汴京被围,他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要他领兵勤王。而赵构也因此摆脱了被俘的命运,成就了一番帝业,而坚持北上议和的王云也是在此被百姓殴杀的。
  “二爷,磁州知府宗泽求见!”守在院外的近卫进来禀告道。
  “让他在堂上等候,我稍后便到!”赵柽想了想说道,他隐约觉得当年的事情肯定不会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简单。
  “下官拜见王爷!”宗泽见王爷来了急忙施礼道。
  “宗大人免礼,深夜至此可有要事?”赵柽上下打量宗泽,这老头已经六十多了,精神却还不错,虽说他是个文官,可却穿了身戎装,腰里挎着宝剑,举止间倒有些运筹帷幄的武将风范,但眉宇间的书生意气难掩,更少了血染征衣的肃杀之气。
  “王爷,下官侦知金军已经攻下魏县,正准备东渡黄河南下!”宗泽回答道,王爷看他,他也仔细的看着赵柽,都说燕亲王能征善战,可只看他身上并没有寻常武将身上的杀伐之气,却像个寻常的书生,难以让人相信他曾领军征西夏、救太原,数败金军西路元帅宗翰。
  “哦,那宗大人打算如何应对呢?”赵柽接过见喜递过来的茶喝了口说道。
  “下官以令全城戒备,北道都总管大名府留守赵野大人传檄各州请求支援!”宗泽回答道,可他的眼睛却一直盯着王爷,磁州和大名府不过咫尺之遥,金军随时可到,但听到这个消息燕王却好像没有多大反应,如果不是镇定自若,那就是被吓傻了。
  “嗯,金军一旦过了黄河,南岸无险可守,金军两日便可兵至京城,宗大人准备何时出援啊?”赵柽点点头问道。
  “下官本想尽起本府兵马前去增援,但是王爷车驾在此,而本官接报金军侦骑正四处追寻王爷的下落,因此不敢擅自调兵!”宗泽回答道。
  “无妨,本王明日便离开磁州前往金营议和,宗大人勿以本王为念,尽快增援大名,不可使他们渡河东去!”赵柽连连摆手道。
  “王爷还要北去吗,金人凶狠,肃王久去未归,燕王此去无异于肉入虎口,王爷千万不可再往!”宗泽忽的站起急急说道。
  “本王奉圣命前往金营议和,这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且有重臣相陪,本王怎可畏惧不前!”赵柽轻笑着说道,他知道戏肉就要来了…(未完待续。。)


 第二十一章 也许是真相

  宗泽几句话不离前途未卜,好像是处处为自己着想,过度的热心反而引起了宗泽的警觉,两人虽勉强称得上神交已久,但是却在此前并不一点交集,现在他倒要看看其葫芦里埋得是什么药,所以话也说得含糊其辞,让人觉得自己现在是身不由己。
  “王爷,今日上午的事情您也看到了,他们得知王爷北行齐聚府衙,要下官劝您千万不要千万金营,免得遭其毒手!”宗泽说得。
  “但议和乃是国之大事,如果和议成功,万千百姓免于战火,本王即使陷于敌营又算得了什么!”赵柽摆出一副大义凛然地说道。
  “王爷为国之心,下官佩服,可事有可为有可不为,王爷留下可鼓舞百姓士气,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抛弃自己的子民!”宗泽说得。
  “宗大人想过没有,金军一旦过了黄河,汴京就在他们眼前,他们还会退兵吗?所以我们必须在他们过河之前进行和谈才有可能阻止其继续南下,保住京师,所以无论如何本王必须要去!”赵柽说道。
  “王爷真以为女真人会真心和谈吗?这不过是他们的缓兵之计,王爷即使去了,只会让他们更认为我们大宋软弱可欺,无法阻挡其过黄河的!”宗泽真有点急了,嗓门也大了起来,几个近卫立刻冲了进来。
  “没事退下去吧!”赵柽摆手让几个精神高度紧张的手下出去,小声问道,“宗大人真得认为和谈已经没有意义?”
  “王爷。局势糜烂至此,朝廷中宰执仍都倾向于和谈。防秋兵被遣散,京师武备空虚。大名府畏敌闭门不战,金军再度兵临开封城下已成定局,王爷又何必自投罗网!”宗泽说道。
  “唉,宗大人说得有理,可本王有皇命在身,又为皇族理应为国分忧,如何能擅自违旨!”赵柽叹口气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宗泽苦留自己肯定有目的,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他隐隐的感觉到宗泽已经对赵桓这届班子深深失望了,可到底想做什么还不知道,他进一步试探道。
  “王爷,如果百姓苦求不让王爷深入虎穴乃是民意,而又发生民乱导致王爷难以赴金营和谈这是天意,王爷滞留磁州不就是可以上承天意,下顺民意了吗?”宗泽说得。
  “这…”赵柽有点吃惊,宗泽这么搞不会想学当年赵普的黄袍加身吧!
  “王爷,不需您做什么事。只要您明日一早前往嘉应神祠上香祈福,余下的事情就交由下官去做,您记住只要远离王尚书就好!”宗泽见赵柽口风有松动,立刻趁热打铁道。
  “宗大人此事不可蛮干。一旦有失将酿成大祸!”赵柽猛然想通了,宗泽这是要借民意来压朝廷,迫使朝廷让步。他急忙说道,现在朝中在‘伏阙上书’后。一直对这种事情十分警惕,一旦被揭穿就是大罪。还会连累无辜的民众。
  “王爷尽管放心,一切有下官承担,静候佳音即可!”宗泽以为王爷是胆小怕事,心口不一,马上大包大揽地将此事揽下来,不待王爷多言告辞而去…
  赵柽看宗泽离去,心中涌起阵阵无奈,自己尽管有前世的先知,可其实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是是非非,又岂能尽知,还需透过细节看清事情的实质。
  “见喜,你去找驿吏问一下嘉应神祠在什么地方!”赵柽想了下吩咐见喜道。
  “二爷,嘉应神祠在磁州城外北边!”功夫不长,见喜回来报道。
  “我明白了!”赵柽苦笑着说道,历史的原貌渐渐清晰,当年宗泽肯定也跟赵构说过今夜的同一番话,他脑海中呈现出当年发生的情景,这也许就是事件的真相:
  赵构、王云出城到磁州北边的嘉应神祠去拜谒烧香。在路上,他们一行人被磁州百姓拦住了,他们误以为王爷是被王云裹挟前往金营和谈。成千上万的百姓遮道呼号,恳请康王赵构不要北上,马上召集兵马入援京城。父老跪在赵构马前涕泣道:“磁州百姓本是大宋子民,朝廷怎可将磁州割让给金贼?皇上怎忍弃我百姓?”
  此言一出,更加是群情激愤,大家拥在赵构的马前不让他走。“大王不可北去!以前有人说二太子重信义,让肃王护送金兵过河,结果至今未归。肃王已经被人害了,大王怎么还要去?肯定是凶多吉少!”
  赵构、王云都心惊胆颤。王云忙喊道:“大王是到庙里烧香,不是北去金营。”
  这时有人指认王云:“这就是那个要清野的王云。”人群中立即传出一片叫骂声:“要清野之人,肯定是奸细。”王云在马上大声与百姓辩驳,却被左右拥进庙中。
  赵构烧完了香出来时,见百姓军士立于两旁,赵构命宗泽开谕百姓,百姓才让开了一条道,宗泽护送他赶快离开,但百姓们却聚在周围不愿散去。王云晚了一步,他出庙门时发现自己的马已经被人牵走了,忙命仆人去找。
  好不容易把马找回来了,刚刚骑上,一大群人一拥齐上,不由分说把他从马上拽了下来,挥拳就打,王云拼命挣扎,他怀里的一块巾帻被拽了出来,这块巾帻的颜色、样式有点像金人用的那种。
  “金国人的头巾!”人群中传出一声惊呼。
  “果然是奸细!”又有人大声喊道。
  “打死他!”百姓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愤怒的百姓蜂拥而上,转瞬间便将王云淹没,等宗泽闻讯转回来时,看到的是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愤怒的百姓接下来冲进了驿馆,将国书撕毁,送给金人的辂车、仪仗被砸毁,金帛抢掠一空,直到宗泽将为首者斩首才平息了事态。
  赵构却因此找到了理由,他停止北上。给赵桓上了一封奏章:河北民心不宁,磁州百姓杀死王云,坚决阻拦自己北上,并且听说完颜斡离不已从大名府渡河南下,所以只得赶回相州听候圣裁…(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 共商

  事件的发展看似顺理成章,但是却经不住推敲,尤其是宗泽的行为让人不理解,且多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从正面理解,宗泽已经看透了世事,明白汴京必然会被金军攻下来,他滞留使臣保住一个王爷,是为大宋赵氏留下了一根血脉,使赵宋王朝得以延续,行的是忠义之事,却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是广大穿越众之一。
  以‘小人’之心看,宗泽的草率行为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国家到了这般田地,更应该为国为民分忧,共纾国难。百姓为个人利益受损,田园家院被毁口不择言,王云本来清清白白,自己出使金营几次就被人诬为细作,相信任何一位蒙受不白之冤的人都有争辩与自我剖析的冲动,忍不住就拿出宗泽所奏和他争辩几句,都尚可理解。
  可宗泽不是去出榜安民,晓谕利害,却不辩是非,表奏朝廷,认为王云确是女真细作,要赵构切莫听信他所说。最后两人经勾连一气,采用顺乎民意的做法将其置于死地,身为朝廷大臣,如何可以如此行事?如果细思深究原因的话,就会影响到宗泽老英雄“高、大、全”的光辉形象了…
  赵柽知道宗泽虽是文士,但杀伐果断,治境极严,用法苛刻,用于杀戮,因此才能在靖康之变后统御数十万大军,但年的岳飞都险些死在他的军法之下。可在他的管辖之下发生中央高官被群殴致死,国书被抢,贡品被劫这样恶性**不能不令人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怀疑其中必有内幕!
  而赵构即使不是此事的直接操控着,也必清楚此事将要发生。上次为质能侥幸逃过一劫。他明白其中的偶然救了自己的命,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幸运之神不是他老婆,这种好事不会接二连三,再二再三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如果这次再前往金营,女真人不会像上一次那样放过自己了。
  与此同时,赵构已经从此知道了皇上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肃王的下场也摆在那,既然明知自己有去无回,他不可能不心存畏惧。然而王云的‘多事’,让他再度陷入了危机之中。想来遇到这种情况谁也不会束以待毙。而宗泽的配合正可以让他摆脱灾难。所以磁州民变,很可能就是赵构和宗泽联袂表演,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
  王云的死是个悲剧,首先他肩负着联络敌我,与朝廷沟通的重责,别人可以中途而废,只有他明知山有虎,也得深入虎穴。在这种情形之下,康王赵构在中间就有些尴尬了。想要不走的话,有王云在面前戳着,他去的话,赵构就更没有不去的道理了。
  如果赵构不想去。必须得绕过王云,此时此刻没有其它办法可行,只有让王云**消失一途才可以。历史上被借去脑袋做戏的人多了。王云恰恰成了他人的垫脚石,这也让赵构找到了缀行的借口。可见其心机深沉,用心‘良苦’啊!
  ………
  赵柽想通了事情的大概经过。明白了宗泽的目的,但他是赵柽而不是赵构,临阵退缩不是他的风格,翰离不是一定要会上一会的,可是要安然离开磁州,又不能伤了百姓,刺激了宗泽,总得想个完全之策,于是他连夜将几个人召集起来商议对策。
  “两位大人,宗知府刚刚来过邀诸位前去城外嘉应神祠上香为民祈福,你们意下如何?”赵柽说道。
  “此等小事,王爷决定就是,何必将我们从被窝中拉出来呢!”聂山打了个哈欠说道,显然是被王爷扰了清梦。
  “是啊,王爷,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