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威卷地过黄河……”

“万里羌人尽汉歌……”

“黄堰横山倒流水……”

“从教西去作恩波……”(注1)

一队队关西军汉高唱着军歌走进敞开的城门,一艘艘满载着士兵的也顺着运河由余杭水门进入城中。

西军来了。

注1:这是沈括在关西任职时所作的军歌。梦溪笔谈有载。

第五十九章 投奔(上)

大宋宣和二年十二月初三,己巳。

睦州。

三个月如同一个轮回。

方腊不禁悲叹着。

三个月前,在万岁声中,他昂首纵马驰入睦州城,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仿佛天地就在指掌间。但三个月后的今天,他就只能站在睦州城头,神色木然的看着城下的官军在那里耀武扬威。

官军的营地从四五里外的村庄顺着新安江畔官道一直延伸到城下半里的地方,连绵而疏松的营帐看起来防卫并不森严。但方腊知道,驻扎在其中的五六万官军,就算是在睡梦中也不会给他留下任何机会。

在昨夜,他搜检全军,挑出了三千在夜中至少残留有一点视力的士兵,趁着官军新来乍到立足未稳的时候出城反击——当初杭州城中的几次夜袭让他记忆深刻——但结果却与此前数仗并无二致。这支让方腊寄予厚望的队伍甚至没能攻破同样只有三千人的官军前营!

自从在杭州城外的清河堰决战惨败之后,一个多月来,圣军与官军沿着新安江在渔浦、富阳、桐庐、钓台等县镇多次交战,却没有一次让他听到胜利的欢呼。

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唯一的区别就是损失是多是少。而且每次战败,都有大批忠心耿耿的教众被留下来断后,但他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把官军拖上三五日地时间。每当圣军撤退到一地。刚想停下来喘口气时,官军的大旗就又出现在他的视线范围之中。

就这样一败再败、一退再推,方腊他就从杭州又回到了睦州,而当日围攻杭州城的二十万余大军,随他退到睦州城中的,却依然还有二十万。不过,不再是二十万正当年的精壮。而是混杂了一多半老弱妇孺的杂军。

这也多亏了官军。不知童贯那阉人下了什么命令,官军在一路攻来时。于路上乡镇和村庄,只要发现丁点圣教教徒地踪迹,便会大肆搜捕烧杀。当初圣军进军时,已经把那些乡镇村庄中的异教徒都杀掉了,剩下地都是信了圣教的教众,而官军此次又反杀回来,新安江沿岸的乡村已无谯类。只剩座座废墟。

而幸运的逃过官军屠刀的教徒,也不得不跟上圣军的脚步,圣军的损失也就因此而得到了补充。虽然这些人不比早前损失掉地虔诚教众,但在官军的威胁下,维系他们继续作战的,是更加旺盛的求生意志。

‘还有机会的!’方腊打起精神,杭州不过一万多兵,三五万民伕就能在他二十万大军中守上一月。而睦州的城防虽比不上杭州,但比起桐庐、富阳两县仍要强出许多。他现在麾下仍有二十万大军,前日征集的粮草也还有许多,而城外的官军不过五六万,守到明年开春不成问题。

方腊早已打探清楚,童贯此次南下。所率领地军队以西军为主。关西人早已习惯西北干旱之地,到了湿润阴寒的南方,水土不服者必然甚多。只要能坚持下去,官军肯定会不战自溃!

“天命在我!”方腊自我催眠式的说着,“上天不会亡我!”

他曾听吕将说起,去年京中曾经流传过‘东南有圣人出、真龙现’的谶言,他自号圣公却与这谶言暗合。这若非是天意,又怎会这么凑巧?

“我有天命!”他狠狠对城下的官军叫了出来。

“圣公!”城下一声唤,把陷入半疯狂状态的方腊叫醒。是军师汪公老佛地生意。

方腊回头,却见不但是汪公老佛。连刚刚伤愈的方七佛。丞相方肥,以及前日才被派回青溪老家征收粮秣、壮丁的方百花和吕将都一齐赶上了城来。

“出了何事?!”方腊看着众人一齐上来。人人脸色不对,皱眉问道。

“圣公……歙州丢了!”汪公老佛先把周围的护卫都赶得远远的,方将噩耗说了出来。

“……胡说!”方腊一把扯过汪公老佛,对着他那张皱纹满面的老脸,厉声叫道,“这是谣言!”

“圣公!”吕将踏前一步,为汪公老佛解围,“此事千真万确。正在攻打宣州的八大王所部已全军覆没,逃到青溪的残兵说得一清二楚。官军此次来袭,是东西两路并进。我们对上的只是其中的东路军。而西路军,则是途经江宁府和宣州绕到了我们后方。”

方腊推开汪公老佛,整个人失魂落魄:“连八大王都死了吗?”

那个八大王是不过是天目山中地山贼,自号八大王,日常做地是剪径的营生。当圣教起兵后,他当先投奔了过来,方腊给他封了个官,让他领着一支偏师去宣州发展。本听说已经陆续攻占了宣州地太平、泾县二县,正准备攻打宣州州城,但想不到却遇上了官军的偏师。

吕将看了看方腊的样子,摇了摇头。这明教圣公已经完了,而圣军也快完了。

‘日暮途穷啊……接下来该怎么办?’

他放弃学业,投入叛军,不是为了什么光明教,而是希望能一展所长,为自己挣得日后的富贵!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吕将想着,‘杭州……是杭州!’

杭州是个转折点,圣军攻打杭州之前,一切顺利的难以想象。攻睦州、下歙州,破桐庐,夺富阳,大军势如破竹。但当到了杭州城下,却如洪水撞上了礁石,碰得头破血流。

二十余万大军,顿兵城下有二十余日。后经连番血战,才勉强取得了胜势,眼看着五六天之内便能攻下城池,可谁能想到,他们的援军竟然来了。

十月二十一日,官军援军地前锋从北而至,一举击破了城北大营。不过那时官军人少。战线并未因此崩溃。但吕将知道,大势已去。他当即建议方腊。留一部抵挡官军外,率主力向南方转移。但方腊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仍想再搏一把。

接下来的三天,万五官军日日出城邀战,双方连番血战,虽然看起来是不分胜负,但城中官军拖延时机的目的却达到了。两天后。官军主力杀到,圣军惨败于在清河堰,二十万众就只剩一半,而其中精锐更是丧失殆尽。接下来战富阳、战桐庐,连战连败,虽然方腊利用信徒拖延,但官军下手极狠,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的烧杀抢掠。明教在浙西的百年根基,一月之间全被摧毁。

尽管现在方腊手上看起来还有二十万人地样子,但其中兵甲俱全、可堪一战的已经不到一万,再无力与官军相抗。再加上歙州失陷,后路已绝,被前后夹击在新安江河谷中地明教军。已经是风箱里的老鼠,没有多少天可活了。

仗着睦州的城墙,方腊还想拼死一搏,但吕将却已经毫无信心,他望向城下,官军的前营营帐中,地面上的土色有深有浅,分明是夜中运走地底土石时留下的痕迹。

官军在挖地道。吕将一眼便看出。但他也懒得提醒,三五天之内地道挖不出来,而他准备就在这几天离开。留在此处是死路一条。只有走才能有条活路。

睦州是兰溪(今兰江)与新安江的交汇处。如沿兰溪河谷向南转移,可以入婺州(今金华市。其下有兰溪县),在那里尚无多少官军。婺州是两浙入江西和福建地门户。占据了睦州,或向西南入江西,又或向南入福建,都是可以暂避官军军锋的地方。不论福建、江西,都是明教的势力范围,明教在两路的信众甚多。只要逃入那里,再卷土重来,不是不可能。

不过吕将不打算去江西,就算往那里去,也是被官军追着打,他想去福建。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重峦叠障,易于藏身。就算官军紧逼,实在不行,他也可远避海外。海外有东海国,国主本也是叛逆出身,十几年前其父兄照样是起兵反叛,而落得在京中千刀万剐的下场,但现在他已经是一国之君,大宋皇帝亲封的东安王。投了他去,至少能逃得一条性命,借其势,日后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日晚间,吕将悄悄拜访了方七佛。现在兵荒马乱,他又是被官军绘图海捕的重犯,不可能孤身逃离,必须说动一支军队护身,方可保得性命无忧。

把自己地盘算,掐头去尾的隐去了部分细节,给方七佛说了一通,吕将最后道:“七将军!歙州已失,睦州只剩一座孤城,虽有二十万众,粮秣不缺,但外无必救之军,内无必守之城。一座孤城肯定守不了几天。如果七将军能请得圣公之命,去攻打婺州,一则可以分散官军军力,缓解此处的压力,二则婺州可与睦州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至少能把战事拖到明年开春。

只要江南烽烟不息,西北二虏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现在东京和关中的大军已经来到江南,两处必然空虚,只要西北二虏有了乘机来攻的苗头,道君皇帝一定会急着把大军给调回去。届时,我们自然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方七佛皱眉想着吕将地建议。他对吕将很敬重,毕竟是太学生的身份,一身的才学在圣军中是屈指可数,智计也是顶尖的。现在吕将建议向南攻婺州,理由冠冕堂皇,方七佛想来也觉得甚有道理,并没有怀疑其是否别有用心。

“只是……这件事为什么要跟我说?先生直接对圣公提议不是更好!”

“在下说得没用啊……”吕将摇头苦笑,“还是七将军你来说圣公才听得进去!”

“原来如此!”方七佛点了点头。自吕将入伙以来,这位前太学生的多次提议,都算得上是真知灼见,若是方腊都能遵从,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不过为避嫌疑,七将军你最好还是请百花公主和亳二太子来领军,不然圣公觉得七将军你临阵脱逃就不妙了。”

方七佛一愣,偏头想了一想,正色道:“多谢先生提点!”

被方七佛恭恭敬敬送了出来,院落中,一株亭亭玉立的腊梅正悄然吐着幽香。抬手抚上枝头,吕将暗道:‘百花,就算万军重围,我也能带着你一起远走高飞!’

与此同时,淮南东路淮扬军宿迁县附近。

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藏身在淮水旁的芦苇荡中,枯黄茂密的芦苇丛把他们的身影藏得严严实实。

“哥哥!”人群之中,一个面容俊俏地后生对着首领模样地黑矮汉子说道,“方才俺去县中打探,正好看见看见报捷的马递从县里穿过。听说方腊连败数阵,已经快被童贯给剿灭了。”

啧!黑矮汉子咂了咂嘴,“上个月还想乘机去投那方腊,没想到这么快就败了!”叹了口气,对身边地一个秀才模样的人物问道:“军师,你说咋办?”

秀才皱眉道:“前日官军南下,没能顾得上我们。但要是等他们回师,把我们剿了也只是顺手而已。照小弟说,大宋呆不得了,方圣公几十万大军都抵挡不了,我们更没机会。还是早点去投东海罢,至少能混个出身!”

黑矮汉子低头想了半天,最后用力一拍大腿:“也罢!反正早有联络,就到海州劫几艘海船,去衢山!投东海!”

第六十章 投奔(下)

大宋宣和三年元月十五,辛亥。

基隆。

又是一年上灯时。上元之夜,金吾不禁,各色新扎宫灯布满了东海国都中的大街小巷。正所谓‘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长安主街两侧,一座座彩灯山棚拔地而起,皆是城中富贵人家精心制作。华灯宝炬,月色花光,从基隆堡王宫一直延伸到港口,映遍了全城上下。城内的几处庙宇寺观,也中门大开,让百姓们入庙烧香礼佛。

依着军纪,就算这年节之时,营中官兵也不得私自外出夜游,但军营内外,也用一盏盏小小的球灯装点得繁星闪闪,有若飞星。

在这喧闹的夜晚,基隆城的百姓们仿佛忘记了海峡对岸的战事,享受着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平安喜乐。孩童们提着花灯,在街巷中嬉闹着,而街头巷尾,更是拥挤着一群群出来赏灯的人们。

一列车队从城中最大、俗称海神娘娘的通贤灵女庙中出来,重新回到长安主街上。金玉打造的海龙外饰,车头悬挂着的玻璃金花宫灯,都是东海王家的标志。上元节时,东海王家去海神娘娘庙烧头炷香,祈求东海国中百姓一年出海平安,是这几年刚刚兴起的规矩。但今次却只见到后妃们和世子公主的车驾出行,而东海王却不见踪影。

‘到底出了什么大事?’注意到此事的人们不禁猜测起来。

“是不是大王身体不适?”

“少乌鸦嘴,大王身体好得很。白天还去军营校阅来着。”

“要是大王真病了,王后、王妃哪里还能安心出宫?世子公主也该在宫中服侍!”

“应该是对面又出了什么大事罢?”

“……当是如此!”

人们地猜测并没有错,打乱了赵瑜计划的,正是分别从海峡对岸的各个港口传来,在今天傍晚,同时送交到他手中的几条最新军情。

“童贯已经攻下了青溪县城?!”书房之中,赵瑜在窗边俯视着城中的溢彩流光。心神却全放在赵文通报的军情之上。

赵文点着头,“就在一个月前。腊月十五的那一天。”

“又是用火药炸开地?”赵瑜又问道。

他还记得近一个月前,官军收复睦州用的是什么手段。没人能想到东路军统制王禀,竟然会挖地道通到睦州城下,然后用火药炸开了城墙。一直以来,宋军对火药地用法一直局限在燃烧上,军中所使用的毒烟火球和飞火箭都仅是利用火药作为引火物,而利用其爆炸威力。却为东海军所独创。不过现在有王禀领头,日后宋军攻城,就又多了种手段。

“这次不是!”赵文摇了摇头。

“是吗?”赵瑜略略放心下来。

这一个月,他一直都在担心大宋会因睦州之战而对火药武器的研发重视起来。现在东海军中的火炮已经从辽南一直装备到海南,只要宋人有心去打探,很容易就能搜集到必要的情报。就像金人,自从当年在长生岛被火炮一阵乱炸,现在每个月。长生岛和旅顺的寨堡上,都会挂出一溜奸细的首级来。

火炮技术并不复杂,当年刚开始铸炮时,邓肯还不过是名铸钟匠,他也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把可以使用地青铜炮造了出来。东京城中能工巧匠胜过邓肯当年者不知凡几,若是技术泄露出去。花上两三年,仿造出同样型号的青铜炮,并不是太难。

赵瑜并不怕宋人把火炮用于对付东海,炮兵不是那么容易就训练出来,而是担心他们去对付女真。要是几年后,东京城头上排出一溜锃光发亮的青铜火炮,把女真人堵在了城墙之外,那他就有得头痛了。

不过赵文的回答让他安心了一点。只有一次成功使用的案例,是很难让大宋君臣决定把火药应用发展下去的。

“那官军是怎么攻下青溪的?”

赵文道:“是方腊主动放弃的。青溪县城毕竟城垣狭小,根本守不了几天。”

“方腊退回老家帮源洞了吗?”

“二郎猜得没错!正是如此!”

“那是自寻死路。流寇变坐寇。怎么再跟官军斗啊!”赵瑜摇着头。他并不意外方腊地选择。在历史上方腊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只是有些感慨,方腊放弃了起义军最大的优势。困守死地,与几月前在起事时发表据江而守,先下江东的演说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二郎说地没错,方腊的确是自寻死路。当他退回老家的时候,官军的东西二路已经合围,就在半月前,在帮源洞门户的箭门岭,官军突破了方腊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击杀汪公老佛等数万众,将其逼入帮源洞中。”赵文说着,也摇起了头,不过不是为了方腊,而是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