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明光拱了拱手:“在下高姓,行一,向在京城与台湾间奔走,赵直阁唤在下高大便是。”

虽然高明光说得模模糊糊,轻描淡写,但赵良嗣却不敢轻忽视之。既然这位高大会被赵琦特地请来,就代表他手中的权力还在赵琦之上,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原来是高兄!”赵良嗣拱手回礼,腰弯得比高明光还要深一些。

“不敢。”高明光谦虚了一下,让过座位,“赵直阁请!”

赵良嗣没有入座,摇了摇头,“在下不姓赵,姓马!”

当年童贯使辽,马植夜中潜入使团,献上联金灭辽之策。童贯为了隐人耳目,把他带回东京,便给马植改名为李良嗣。而等他觐见过道君皇帝,又被赐姓为赵。所以赵良嗣之名,完全是赵佶、童贯所起。

“金人不南侵则罢,一旦南侵,在下恐为岭南一走卒亦不可得。当年某有眼无珠,不识天下真主,以致如今之厄,今日又岂会再留恋虚名。这赵良嗣之名还是还给道君皇帝和童大王。高兄换某本名马植便是!”

第三十一章 人心(下)

大宋宣和七年十月十四,辛亥。

燕山府。

十月中的幽燕,已是深冬。纷纷而落的瑞雪,将城内城外妆点得银装素裹。春夏时节奔流汹涌的桑干河如今已是冰结如镜。行走于天津与燕山府之间的商旅本就因金人屯兵平州而放弃了陆路往来,现在河水上冻,连水路也宣告终结,东南迎春门的水窗凝固在厚达三尺的河冰中,只能等待明年春暖花开才能重新升起。

卯时正,天刚蒙蒙亮,晨雾尚未消散,燕山府南面的城门便缓缓的被推开,准备入城的人们在城门口排着队,等着守门兵卒搜检放行。自从前月,女真人举兵劫掠清化县之后,燕山府中的气氛登时紧张起来,宣抚使蔡靖、转运使吕颐浩忙着修补城壕,整训军民,提防着金人来攻。环城的八座城门中,也只有南面的开阳、丹凤两座城门才会按照往日的惯例在卯时开放,其余诸门则只会在午时前后打开一小条缝隙,以供人出入。

虽然城门大开,但门外的两重鹿角仍将丹凤门收窄得只剩一人进出。上百名准备入城赶早市的百姓拥堵在门外,陆续通过鹿角间的窄道,被守城士兵们一个个的细细搜查,以防其中混入奸细。

丹凤门监门官纪安站在城头上,看着手下的兵卒们逐个把人放进城来。比起其他各门,他这座丹凤门的安全性是最高地。城外的官道直通南方的易州,是前往东京的交通要道,金人从这里来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见城门处的搜检工作没有什么问题,纪安打了个哈欠,准备回门中耳室睡个回笼觉。但这时,雾气中,隐隐传来一阵急促的蹄声。传到城门处,立刻掀起一阵骚动。他大惊失色。满身地倦意都化作冷汗流了出来。

“快!关门!”纪安一拍雉堞,半个身子都探出城外,冲着城下喊去。不待他喊第二遍,城门处的守兵连打带踢把百姓们驱散,将鹿角拉起,忙着退入了城中。

蹄声越来越近,聚集在城外地百姓们一哄而散。沿着城壕向东西逃去。城头上,纪安紧张的望着雾气深处,蹄声传来的方向。女真人的可能性还是很小,但毕竟不是没有,总得提防着。两名号手已经站到他的身边,只要一确认来者是金人,他们就会吹响号角,提醒城中有敌来袭。

雾气一阵波动。蹄声缓了下来,在城门外,十几抹剪影由淡转浓,渐次出现在城头众人的眼前。由紧张骤然放松,纪安的双腿差点软了下来。来者并非金人,而是宋人地装束。除了领头一人,其余皆是武人打扮。

“开门!快让他们进来!”纪安一看清骑手的相貌,不等他们来叫门,忙着下了命令。

“纪头儿,他们还没验过令符……”

“瞎了你的眼!”纪安劈头盖脸啐了一口,“看清楚点,那是蔡衙内!”

“蔡衙内?……是蔡帅的儿子?”

“废话!”纪安又骂了一句,回头看着蔡衙内一行入城后直奔宣抚使司衙门而去,‘不知蔡衙内带回什么消息,希望早点把援兵派过来。身边都是常胜军。迟早会被卖掉。’

燕山府路宣抚使司衙门本是故辽南京留守驻地,规制宏大。占地数百亩,楼阁以百计。周围院墙高耸,若有精兵千人驻守,便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自童贯蔡攸将燕京从女真人手中赎回之后,南京的故辽宫室无人敢使用,这座府邸就成了燕山府的核心所在。从童贯,到谭稹,再到王安中,直至如今的蔡靖,历任宣抚使都是在这里发号施令,掌控全局。

放下儿子蔡松年从京中带回地蔡攸书信,蔡靖紧锁了半个月的眉头这下皱得更紧:“大哥儿,童大王你有没有去见。”

蔡松年点头:“童大王,梁少保,李相公,孩儿都去见了,但都没一个准信。只是让爹爹费些心力,再拖上两月!”

“两月?!”蔡靖死命一拍桌案,脸色气得发青,“他们是眼瞎了,还是耳聋了!金人已经蠢蠢欲动,常胜军眼见着就要反了,哪还能拖上两月?!一个月都难说啊!”

一阵大骂之后,蔡靖气咻咻的喝着儿子奉上来的茶汤,这时府里的仆役上来禀报:“学士,吕侍制求见。”

“快请!”蔡靖连忙长身而起,降阶相迎。吕侍制就是徽猷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吕颐浩。自从蔡靖告急朝中,又派了儿子亲去求救兵,这吕转运每天都掰着手指数日子,现在听说蔡松年回来,当然要来问个究竟。

见蔡靖出迎,吕颐浩躬身为礼:“蔡帅!”蔡靖以宣抚使掌兵事,自可称为帅。

“元直!莫多礼。”蔡靖回过礼后,把吕颐浩请入花厅中。

吕颐浩不待坐定,看了蔡松年一眼,便问道:“伯坚今日回返,可有什么好消息?朝廷的援兵什么时候能到?”

蔡靖苦笑摇头,把蔡攸地密信递给吕颐浩:“蔡少师说了,郊祀之前,不要再发文请兵,不能扰了今次祭天大典。等郊祀过后,自然会派兵来援。”

所谓南郊祭天,北郊祀地。按照周礼,每年冬至日是,天子都得亲往南郊圜丘祭祀昊天上帝,以求天下太平。不过由于郊祀属于费用太高,连耗用带赏赐,往往要耗费数百万贯,所以宋时一般都是每隔三年或更长时间才祭祀一次。

如今燕云故土收复,好大喜功的道君皇帝当然想着要向上天祭告一番。但他这一闹。为了体现大宋和谐盛世地太平景象,两府宰臣皆以为‘郊礼在即,恐碍推恩,奏荐事毕,措置未晚’,干脆把北地发出的告急文书都压了下来,根本理都不理。

吕颐浩大惊失色。接过信件一目十行的浏览了一遍,脸上的血色褪得干干净净。放下书信。他呆愣愣的坐了半晌,目光呆滞得失去了焦点。正当蔡氏父子开始担心他急怒攻心,以致发了癔症,吕颐浩才吃力地站起身,丢下一句‘我要再上书!’,便摇摇晃晃的向外走去,连礼法也不顾了。

“没用的。”看着吕颐浩步履踉跄地背影。蔡靖声音低低,“枢府有童贯、蔡攸,政事堂有李邦彦、张邦昌,就算你能绕过二府,还有梁师成在银台司守着,郊祀大典不结束,你地奏章根本递不到官家面前……”

十月廿一,戊午。

西京大同府。

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地府邸之外。完颜银术可和其子毂英翻身下马。把坐骑交给从人带走拴好,两人便守在门房处,静静等着宗翰的传唤。

半年前地余睹谷一役,他们出得篓子实在太大了。千方百计要追捕的辽国皇帝,却不意让完颜活女带了他的首级逃到天津,又辗转宋人的手里。虽然这对大金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但对金国地君臣来说,却不啻被当面甩了一耳光。

连劝说宗翰把完颜活女从马夫之职解放出来,将他重新归入军中的宗望都吃了吴乞买的挂落,更别说身为当事者的主帅斡鲁和银术可父子。斡鲁被召回上京,而银术可父子两人则被宗翰下令闭门思过,直至近日皇帝吴乞买下令准备南伐,以完颜斜也为都元帅,宗翰为左副元帅主西路军,宗望为右副元帅领东路军,大战在即。他俩才被解除禁足的处分。

门房通向内院的小门打开。银术可和毂英循声望去,却见宗翰的亲信谋主、大同尹高庆裔送了一名宋国武人打扮的将领出来。

“他是谁?”等韩企先转回来。银术可便问道。

“韩民义,常胜军易州守将。他与易州知州不和,便带着麾下五百余人连夜逃来大同了。”虽然银术可被禁足受罚直至今日,但高庆裔很清楚他手上地实力在宗翰手下诸将中是数一数二的,并不敢慢待。边回答着银术可的问话,边把两人向府里请。

“不是义胜军?”完颜毂英边走边问。义胜军是大宋在河东招募的军队,而常胜军属于河北,义胜军来投很正常,几天前就有两千义胜军投诚,同时把大宋在太原一带的防务卖得干干净净,但常胜军逃来大同他却是头一次听说,“这韩民义不去投奔东边的二太子,为何翻山越岭跑来大同?”

银术可则怒瞪了儿子一眼,这蠢小子尽让他丢脸:“去看看地图!看看易州靠哪里更近!是南京平州,还是西京大同!”

高庆裔笑着解释道:“易州和大同之间只有一个蔚州,又有飞狐陉相交通,路途并不难走。但易州与二太子那里却隔着一座燕山府,那是宋人地地盘,那条路走不通。”

完颜毂英恍然,继而又问:“那韩民义不过领了五百人,元帅怎么要你送出来?”高庆裔是宗翰的心腹谋主,区区一个指挥使等级的宋将,何至于让他相送。

“因为他是代人来投石问路的,所以要厚待一点。常胜军众将中,唯郭药师心向南朝,其余如张令徽,刘舜臣之辈,皆因张觉之事心生怨恨,这韩民义的背后,便是张、刘二人。只要能让他们安心,等到我大金举兵南下,他们必举全师来投。届时郭药师孤家寡人,也由不得他不降。”

毂英点着头,而银术可却出言问道:“郭药师不是一直与元帅和宗望那里有书信往来吗?怎么他还没有确定要投降?”

高庆裔摇头冷笑:“郭药师的书信不过是为了讨个交情,做不得真。此人首鼠两端,不给他一记狠的,他还不会老老实实的投降。”

完颜毂英笑了起来:“那不是正好。听说郭药师麾下有三百精锐,名为硬军,自称不下于东海精兵,倒真想与他较量一下。”

“很可惜!”完颜宗翰的声音从前面的堂屋中传来。他随声走出门外,对着跪下行礼地三人,“解决郭药师是斡离不地任务,我们的目标……是太原!”

十一月十九,丙戍。

东京南熏门外圜丘。

三层高地天坛纯由汉白玉垒砌而成。每一层高为二丈七尺,三层合计八十一尺,以合九九之数。台阶两百七十有六,是为乾卦的策数。

道君皇帝赵佶便踩着二百七十六级阶梯,一步步登上祭坛。厚重的青黑色大裘与内里的黄赤色纁裳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种纹路,象征着天地万物尽与随身。随着他的步子,旒冕上的十二条珠串,轻轻摇晃,但长久训练出来的帝王举止,让珠串的晃动维持在尽可能小的幅度。

独自站在天坛上,视线甚至可以越过城墙,看见汴河穿过开封城中。低下头去,还能看见童贯、蔡攸、李邦彦等文武两班重臣,领着数万官吏、兵将伏地守候。居高临下的风景,让赵佶感到沉迷。他喜欢站在高处,俯视治下的大地。只有这样,他才能清楚的感觉到他的权力。

轻轻跪倒在昊天上帝前的稻席上,赵佶高声念起祭天祷文。宏亮的祈祷声消没天际,他就着烛火把祷文一点点烧尽,余烬随风,转眼便被卷得不见踪影。

起身,再拜,祭祀过天帝之后,赵佶转身对着东侧陪祭的太祖皇帝画像。在画像前的蒲草席上三跪九叩后,他甚感自得的敬上一杯酒。他是收回了燕云的皇帝!是那个太宗和神宗念兹在兹,求之而不可得的燕云!

赵佶不知道燕山府已经接连发来了一百七十余份求救奏折,也不知道河北河东已是盗贼蜂起、无数兵将投奔金国,更不知道二十万女真大军已经蓄势待发,指日南下。他只知道历经百五十年,大宋终于收回了幽燕失土,而他……是除外患、平内乱的一代明君。

赵佶站起身,双眼尤望着东方,泰山就在那个方向。

“以朕之功业,也能封禅泰山了!”

赵佶现在做着梦,但几天后,金人的刀剑就将他从美梦唤醒。

十一月廿六,癸巳。

金军入古北口,檀州陷落(今密云)。

十一月廿八,乙未。

宗望克蓟州。

十二月初四,辛丑。

宗翰破雁门关,代州失陷。

十二月初七,甲辰。

宗望军与郭药师战于燕山府东八十里之白河。常胜军张令徽、刘舜仁部临阵脱逃,郭药师独与金人鏖战三十里,攻至金寨而败还。此战,郭药师部战损过半,而三百硬军,此役战罢,仅余一百二十人。

十二月初八,乙巳。

郭药师败归,夺门执蔡靖、吕颐浩已降,燕山府遂陷落。

金军马不停蹄,大宋君臣粉饰出来的太平时光,被女真铁骑踩得粉碎。沉寂了两年,金人的铁蹄再次震颤北方大地。旬月之间,数以百计的州县转眼间便宣告陷落。在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位元帅的统领下,数以十万计的金国大军,一路克州破县,直逼东京开封。大宋君臣束手无策,除了下诏勤王,遣使求和外,想不出任何一个退敌的方法,赵佶不由得起了退位之心,让太子接下抵御金人的责任,自己则南逃以避金人兵锋。

就在金人的东西两路如铁钳般夹击东京城,道君皇帝准备传位太子而南逃的时候,一只庞大的舰队正从基隆北上,经过了近一个月的逆风行驶,渐次停靠在了衢山。

第三十二章 故乡(上)

大宋宣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戊申。

衢山。

观音山主堡上的号炮连响二十七下,隆隆的雷声回荡在云海之间。

突如其来的炮声打断了衢山港镇中的一切活动。商人、居民、水手、奴工一齐狐疑的抬头看向观音山头上的团团烟雾。平日里只在整点时鸣响一声以通报时辰的号炮,竟然一气连响二十七下,不知究竟出了何事,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时议论纷纷。

“怎么回事?”

“谁知道?不会是有敌人来了罢?”

“胡说八道!看看交趾、南洋和倭国死剩得还有几个,四海之上哪还有人敢捋东海王的虎须?”

“那你说到底是出了何事?”

“我怎么知道!”

正说间,一阵急促的蹄声响起。镇中的通衢大道上,几名骑手狂奔而过,出镇直奔岛东而去。领头的一人,肥胖如山,从背后看去,竟比跨下的马匹宽上一半还多。

“……是我眼花了吗?”

“我想没有。”

“我发誓,我是第一次见李监镇骑马!”

“我也是!想不到他竟然能跨上马。”

“……到底出了什么大事?”

港镇中的人们还在毫无头绪的猜测着连串号炮和监镇李元令人惊异的举动所代表意义。而在他们视线不及地地方,所有东海派驻在衢山岛上的文武官员。都在听到二十七响号炮之后的第一时间,放下手中所有事务,跨上马、跳上车,以最快的速度往岛北的衢山军港赶去。衢山监镇李元纵马狂奔,衢山总督陆贾也在纵马狂奔,远一点,衢山船坊的都监徐德武也坐着四马拉动的快速马车。在官道上,风驰电掣。

因为……

“龙王号入港……大王来了!”

衢山三港。

岛西地商港已是天下间数一数二的大港。任何一个时间段,在港中都能看到数以百计地商船,数以千计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