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帝国1908-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这……”
“怎么,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二十一章 砌下落梅如雪乱(三)
(更新时间:2005…5…16 9:59:00  本章字数:2371)

袁世凯听了金宰阗这句话,吓了一大跳,扭头一看,慈宁宫里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宫廷侍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任禁卫军第一协(协即现在的旅、团)统领兼镶白旗都统的爱新觉罗…良弼。良弼,字赉臣,是红带子的宗室,隶属镶黄旗(八旗中上三旗之一,旗主即是皇帝),大学士伊里布的孙子。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家里面又穷苦,是他母亲将他拉扯大的,所以良弼对母亲十分孝顺,读书也十分刻苦,曾经留学日本陆军学校,毕业回来之后,就进入了练兵处,后来又担任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司长。平日良弼就以懂得军事而闻名,庚子年之后,朝廷改革军制,编练新军,设立军事学校,都是良弼主持谋划的。他尤其留意人才,自将帅以至军士,没有不延纳的。恰逢朝廷新建禁卫军,良弼就担任了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
早在慈禧太后断气的时候,金宰阗就紧急召来良弼,同他商量好,在袁世凯等人入宫之前,调集禁卫军官兵封锁了皇宫,绝对不能再放袁世凯出宫去。
在听到皇帝说要收拾袁世凯的时候,同北洋新军有矛盾的禁卫军军官良弼就十分兴奋地回答说:“皇上,您就擎好了吧,有为臣在,哪怕是一只苍蝇,它也绝对飞不出皇宫去!”
金宰阗点了点头,道:“不过也不能伤到了袁世凯,他的北洋新军第一镇就驻扎在京师北边的仰山洼,第六镇驻扎在南苑,这两只部队靠近北京城,作起乱来,禁卫军抵挡得住吗?”
良弼虽然瞧不起袁世凯,可面对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第六镇的威胁也不敢托大。毕竟,北洋新军是大清帝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且,这两支部队加起来有两万五千人,而禁卫军仅仅只有一镇(一个师)一万三千人,寡不敌众啊。但良弼也没有被北洋军给吓倒,他说道:“只要留住袁世凯,北洋军就是没牙的老虎,蹦跶不起来。皇上若是不放心,大可以留袁世凯一条老命,不放他出宫就是了。”
金宰阗点了点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此时,良弼上前一步,走到袁世凯面前,一手按指挥刀、一手按在手枪盒子上,问道:“袁宫保,难道你想要抗旨不成?”
袁世凯入宫,没有带上随身卫士(他也没办法将卫士带进皇宫),身上连一只手枪也没有,见到金宰阗和良弼排下这样的局面,知道他们是来找他的茬来了,有道是光棍不吃眼前亏,回答道:“为臣岂敢抗旨,愿留在宫中为皇太后祈福。”
一代枭雄终于低下了头。
至于张之洞,也是人老成精的人物了,他一看到金宰阗把袁世凯扣留下来的经过,就知道赫赫有名的袁世凯没有几天蹦达头了,害怕皇帝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他,一时间连腿都给吓软了。
金宰阗看到张之洞软脚虾的模样,心道真可谓“老而不死是为贼”。不过他也不想把张之洞给吓坏了,说道要请张之洞喝“卯酒”,
便命御膳房准备极精的肴馔,陪张之洞小酌。这下倒把袁世凯给晾到一边。
两人是在临水的一座小阁中,把杯倾谈。
“孝达,”金宰阗说道:“朕不日将重掌大权,不知孝达对大清局势有何看法?”
张之洞摇摇头,压低了声音说:“夕阳无限好!”说完之后,他才发觉自己说错了话,刚要向皇帝请罪,金宰阗已经制止了他,说道:“孝达,你不用害怕,朕知道你说的是真话,不会怪罪于你。女主专权,前后三十余年之久,自古所无。今天的局面,恐怕曾、左、胡所梦想不到的。”
张之洞谢恩完毕,说道:“我听人提到孙中堂的话,意味极深。”
“喔,孙燮臣怎么说?”
孙家鼐是从亲贵的人品、学问,看出清朝的国祚,已有不永之势。他曾深致感慨,道是:“不但象老恭王不可复见,以今视昔,连老惇王都可算是贤王了!”
“这话很有意味,他的看法是有所本的。宋太宗曾命术者相诸皇子……”张之洞喝口酒,拿几粒松仁放入口中,一面咀嚼,一面为金宰阗讲宋朝的掌故。宋太宗曾召术士为其诸子看相,此人斩钉截铁地说:“三大王贵不可言。”宋初皇子封王,文书称殿下,口头称大王,“三大王”就是皇三子,也就是后来的真宗。“事后有人问那术者,何以见得三大王贵不可言?他说,他看三大王的随从,将来一个个都会出将入相,其仆如此,其主可知。燮臣的看法,由此而来。”
“有道理,有道理!”金宰阗说:“能识人才能用人。就如孝达幕府之盛,亦不是偶然的。”
张之洞听完之后,又是一身冷汗。他暗怪自己今儿个昏了头,竟然当着皇帝的面说了这么多犯忌的话。大清朝国祚不永,那不是诅咒皇帝吗?皇帝表面上没有生气,现在说起自己幕府盛大,恐怕马上就要找自己的茬,随便给自己扣上一顶阴谋作反的帽子,那袁世凯就是他的榜样。虽则自己活了七十多岁,也算是活够了,可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家人,他们恐怕也要跟着吃苦了。于是,张之洞告罪道:“皇上,臣有罪。”
金宰阗摆了摆手,道:“朕刚才不是恕你无罪了么?你怎么又提起这茬来了?”
“臣想要告病。”
“你为什么要告病呢?”金宰阗脱口问说。
“臣老迈……”
还没有等到张之洞说完,金宰阗就说道:“孝达,朕知道你的心思,你为官这么多年,得罪的人不少,恐怕也有些灰心了,告病还乡,也是想全身而退。可是孝达你想过没有,载沣庸弱,奕劻衰迈,鹿传霖重听,世续依违其间,除了孝达以外,朕复何所恃?你若还要告病,岂不是让朕难堪?”
这顶足尺加三的高帽子,套得张之洞越觉醺然,他想:“总还有一个我在这里!”而且,皇帝说了,若是自己再告病的话,就是让皇帝难堪了,这可是死罪。
“就是这话罗!”张之洞说道:“颇有人把我比做范纯仁,难道范纯仁的长处,就只是调停宫禁?”
“是啊!如果不是这件恼人的事,则以范文正公的令名,自有一番名垂千古的相业!”金宰阗又送上一顶高帽。
这一说,益使张之洞雄心勃勃,自觉调和满汉,匡扶亲贵,能负得起这份重责大任的,舍我其谁?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二十二章 江春入旧年(一)
(更新时间:2005…5…17 9:41:00  本章字数:2044)

第二天,清早先将征医的上谕发了出去,以示皇太后大渐。遗诰及皇帝亲政的圣旨,虽已拟好,却还不能发,因此,皇帝亲政的身分,亦还不能宣布。但事实上,皇帝已在行使大权,总得有个明白的表示才好。
最后是张之洞想出来一个办法,背着奕劻跟世续说:“倘有圣旨,说朝会大典,常朝班次,皇帝亲自临朝。这样,虽未宣示皇帝亲政,已指出皇帝的地位,不同以往。我想天下臣民,皆能默喻。”
“通极,通极!”世续翘一翘大拇指:“我看也不必请圣旨了,跟皇帝说一说,立刻明发,也不算矫诏。”
于是一面由张之洞与鹿传霖督同军机章京草拟遗诰,一面由世续派出人去分几路打听消息。
袁世凯坐以待变,默默地在打算心事,只有醇亲王载沣走到东问两句、走到西望望,不知他是在巡视还是不知干什么好。
消息陆续报来了,“吉祥板”已经送到福昌殿,由皇后带同太监替皇太后小殓,钦天监选定明天卯正,也就是清晨六点钟大殓。
“那么移灵呢?”张之洞向来接头的内务府大臣继禄问说:“定在什么时候?”
“这得请示皇上、王爷跟各位中堂。”
“我先请问,”张之洞说:“是不是停灵慈宁宫?”
“是!”
“由福昌殿移灵到慈宁宫,打宽一点,算他一个时辰好了。今晚十二点钟启灵,也还来得及。”张之洞解释他选这个时间的原因:“这得戒严,晚一点好,免得惊扰大内。”
“不错,不错!”载沣接口:“戒严要通知内务府。孝达,这件事请你办吧!”
“是!”
接着是第二起消息,满城的剃头棚子,皆有人满之患,这表示皇太后驾崩,已是九城皆知。重听的鹿传霖偏又听见了这些话,失声说道:“啊!明天一清早成服,百日之内,不能剃头,咱们也得找个剃头匠来!”
“不必忙!”世续答说:“内务府有。太监之中会这手艺的也不少,不怕找不着。”
一语未毕,第三起消息又来了,是照料乾清宫的奎俊,一进来便大摇其头:“快一点,皇上传唤了好几个翰林,还等着遗诰的稿子要审议呢!”
“照这么说,”张之洞掷笔说道:“遗诰的稿子,不能再推敲了,递吧!”
众人又去乾清宫见驾,金宰阗道:“皇太后的遗嘱拟好了?”
张之洞答道:“是。”
“你念给朕听!”
于是张之洞站起身来,走向御榻一端,在金宰阗与诸臣之间,斜着立定,双手捧着遗诰的稿子念道:“予以薄德,祗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皇帝以冲龄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
“你们看!”皇帝一说话,张之洞随即闭口,听金宰阗说道:“这里这个‘不得不’似乎可以取消。”
张之洞也发觉了,皇帝虽以冲龄嗣统,但对垂帘听政是极端不满的。这“不得不”三个字,分明就是为慈禧太后开脱,皇帝自然是不高兴了。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张之洞感叹之余,急忙答说:“是!‘不得不’三字删除为宜。”
皇帝的意思,原就要笼统而言,因而点点头表示满意,张之洞便即再念:“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柱,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遐逸。本月二十一日病势增剧,遂至弥留。皇帝在当盛龄,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很好!”皇帝说:“不过朕想应该加一段,朕在瀛台呆了这么多年,说实在话,心里不能一点都不在乎!”
“是!”世续也觉得遗诰的文气有缺陷,“皇太后确实做了些不该做的事情。”
“对了,”金宰阗很快地说:“就是要把这个意思加进去!”
“是!”张之洞略想一想说道:“‘再行训政’之下,拟加此数语:‘回念五十年来,惟光绪廿四年,错杀大臣,庚子国变,遗失贵妃,深为憾事’,下接‘前年宣布’云云。是否可行,请皇帝陛下示下。”
光绪二十四年就是1898年,错杀大臣,是错杀了谭嗣同。庚子国变,遗失贵妃,说的就是害死珍妃的事情了。
“好!就这样。”皇帝转脸问道:“皇后呢?她在什么地方?”
“皇后在福昌殿。”太监答说:“皇太后先小殓了,才好移灵。”
“是移灵慈宁宫吗?”
“这得问王爷跟各位大人。”
于是载沣答说:“是!移灵慈宁宫,大殓时刻,选的是卯时。”
金宰阗点了点头,于是众人告辞退下了。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二十三章 江春入旧年(二)
(更新时间:2005…5…18 20:25:00  本章字数:2206)

再说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袁世凯(他可是一直都留在皇宫里面,由良弼的亲信禁卫军看守)、大学士那桐接受了筹办慈禧太后大葬典礼的诏命,自然是不敢怠慢,过了数日,便递上折子,拟定大丧典章,务极隆备,送金宰阗过目。金宰阗看过之后,不禁感叹又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只见上面写道:
按照从前皇太后的葬仪,这一次慈禧皇太后的葬仪应该是:皇帝(也就是金宰阗)截发辫成服,王、公、百官、公主、福晋以下,宗女、佐领、三等侍卫、命妇以上,男摘冠缨截发,女去妆饰翦发。大殓之后,把棺材放在慈宁宫,摆上酒席,早、中、晚三次祭奠,由皇帝主祭,三跪九叩之后还得哀痛一番。王、公、大臣、公主、福晋、县君、宗室公夫人到灵堂前,副都统以上按照顺序立在乾清门外,汉族文官到景运门外,武职到隆宗门外,全部穿丧服,早晚哭两次,一共要哭三天。外籓陪臣给白布制服。到第四天,王公百官吃斋独宿(不许吃肉、不许做爱)一共二十七天。过第二十七天后,则每天跑来哭一次,军民就不穿丧服了。音乐、嫁娶,当官的停一百天,老百姓一个月。一百天内票本用蓝笔,文移蓝印。禁止屠宰四十九天。京城自大丧日开始,寺、观各鸣钟三万声。
第二天在天安门颁布诏书,群臣穿丧服,三跪九拜。读完诏书后,大家一起痛哭。礼部帧疲湫懈魇 L窝」佟⒓嗌⒗舻洹⑸溃看┥シ剿程旄穑缤硗纯奕臁Z粮魇。す俾柿煜率舸┥シ浇纪夤蛴牍眯欣瘢叫婧缶侔В煌┥シ咛欤疽彩钦庋F胀ɡ习傩漳信┦丈シF渌┦σ谎
祭奠的时候,要摆出二十一道饭菜,十一道酒樽,九只羊,九万枚铜钱。皇帝祭奠的时候要哭,所有的官员、侍从也要跟着哭,奠酒之后,皇帝还要率领众人三跪九叩,再把祭奠物品烧掉。到把牌位送到太庙的那一天,要祭酒三次,并且祭拜牌位所过的门、桥。皇帝要一边号泣一边跟从,群臣依次随行。将要到景山的时候,所有人按顺序排列,等到牌位到的时候,一起跪着痛哭。等到把牌位放进太庙后,接着就奉上尊谥,祗告郊庙社稷。
在占卜之后,将要把棺材送到陵寝的前三天,皇帝派遣使者告天地、宗社。前一天,又要祭奠一次。先是王公大臣援引古礼,阻止皇帝远送,皇帝要摆出样子来不准许。在大臣们再三劝说之后,才答应不再远送。到下葬的那一天,内外官员一齐来到,皇帝到棺材前奠酒,尽礼尽哀。辅臣率领执事官员抬着棺材登车启行,卤簿前导,册宝后随,皇帝要跟从哭泣。等到走了之后,皇帝要步行到东安门外哭泣祭奠,群臣跟随。棺材所过门、桥都要致祭。途中住宿的地方,早晚祭奠,亲王行礼,群臣举哀。百里以内守土官员穿丧服在道路右边跪迎。到陵寝之后,仍然要像在路途上一样祭奠。
金宰阗对这些繁琐而又奢华的典葬仪式十分反感,将奏则中规定的皇太后丧仪俭省了许多,然后命内阁拟旨,通过军机处颁行天下。新修订的葬礼仪式如下:
首先是皇太后丧礼条目十三条。
(一)各官署、军营、军舰、海关下半旗二十七日,出殡日下半旗一日,灵柩所在地也下半旗,至出殡日为止。
(二)文武官吏,停止宴会二十七日。
(三)民间停止娱乐七日,及臣民追悼日,各停止娱乐一日。
(四)文官左臂缠黑纱二十七日。
(五)武官及兵士,于左臂及刀柄之上,缠黑纱二十七日。
(六)官署文书封面纸面,用黑边,宽约五分,也二十七日。
(七)官署公文书,盖用黑色印花二十七日。
(八)官报封面,也用黑边二十七日。
(九)自殓奠之后一日起,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