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大不了没人看。但贡举你要写给考官看的,请问你们这些学子写出这些险怪的句子,谁能看懂,难道是韩愈看的石鼓文吗?

赵祯看后大笑,命礼部将那些黜落的试卷找出来,再次观看,倒底有多新,多险,多怪。张方平用心是好的,但这个做法是历史的倒退。这时候新体文章,也就是古散文体正在普及,文人学习的却多是骈文体,正在转变,又没有很好的目标,险怪体便是古散文体改革的一种独特产物。渡了过去,宋朝散文的春天便会到来,这些险怪体也就消失了。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但在录取学生时,赵祯听从郑朗与庞籍建议,逐步控制,张方平省试考录取了七百一十五人,省元是裴煜。到了殿试考时,赵祯只赐进士二百三十人,一百九十人出身,一百七十人同出身,删除大批不合格的进士。诸科也在下降,史上赐诸科及第并出身者四百十五人,变成三十二十三人。赐特奏名诸科数量也一直在下降,从七百二十人变成五百一十六人。状元是贾黯。

张海赶到京城时,正是京城放完了榜,诸多进士于京城狂欢的时候。

赵祯看完信,准备诏张海谨见,贾昌朝说了一句:“陛下,不妥,当初郑朗择张海出使契丹,是看中他的胆大,有武勇,此人终是流匪,身犯谋反大罪。若不是陛下仁爱,诛灭九族也可。若是陛下接见,当作何例?”

仅是一句话,便让赵祯打消接见的念头。

他肚量是很大的,可不管怎么说,张海是谋反分子,这是封建统治者最大忌。然后又看着信,贾昌朝等人从信上看不出什么。还以为密信是郑朗要说的话。

赵祯却看到三个肥腴的之字。

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公开信函成了郑朗的本心话,秘密信函却不能相信。

但明白郑朗意思,郑朗不同意主持契丹科举是他想要说的,作为宋朝官员,主持契丹科举成何体统。若不是郑朗出使契丹,此次科举他都想让郑朗主持。想到这里,五味杂陈。郑朗的处被契丹人破了。

不过也没有多大的关系,让自己放心。至于契丹对郑朗不轨,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去看,再到下面,派使者前来交涉,却没有任何异样的之字。随便自己了。

意思是懂了,可两封信的位置颠倒,让他不明白。

想了想,看着张方平,说道:“你去驿馆询问一下。”

樊楼宴几个大臣之一,算是郑朗的人,不会害郑朗。张方平说道:“喏。”

对郑朗一行,他心中也十分挂念。可是问题就出来了。

郑朗最信任的人有三个人。一个是赵祯,他是皇帝,维护臣子安全是必须的,而且也相信自己。第二个便是家里人,只相信崔娴,不是江杏儿对自己不好,京城妖人多,怕江杏儿几人与娘娘口风不严密。其实整个过程中,只有崔娴才知道郑朗的全盘计划。在诸多大臣中,郑朗仅相信范仲淹,那是全宋朝最高尚的德操。

其他人都逊色一筹,包括樊楼宴中数人,自己在宋朝,那怕就是在守丧,都有影响力,就象司马光在洛阳修书一样。一离开宋朝,是人,总有私心的,范仲淹是奇葩,可遇不可求,其他人就难说了。各人有各人的利益所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包括张方平。

张方平德操可以,只要自己在宋朝,张方平绝对放心,但不在宋朝,张方平德操仅能说可以,能打八十分,不能打一百分。之所以看中张方平,是才华出众,德操也可,思想观念相近。此外,南北宋两朝,在经济史上有独特见解的人不多,李觏、张载、林勋、叶适、王安石、朱熹、陈亮、苏东坡,还有张方平。不管他们的见解有何缺陷,但敢于独树一植,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不拘陈泥,颇让郑朗看重。

也就是赵祯朝在经济思想上能让郑朗重视的只有张方平一个人。

其他有或者提出什么,皆没有具体的细节,要么旧章陈俗,要么空阔不实用。

况且即便郑朗相信张方平,张海又如何谒见张方平,两者地位悬差太大,张海的造反者身份也会让人忌惮。

因此,张方平来到驿馆,张海一五一十地说。但严格遵从着郑朗的吩咐,不往深里说,包括在边境上遭遇强盗的事。

张方平将张海的话传到皇宫。

消息不大管用,有的事就发生在契丹南京皇宫之中,连郭逵若不是听郑朗事后交谈,都不知道,况且张海。

因此赵祯还是不解。

但得做一做样子,顺便再派一使,与郑朗做一番详细交谈,什么情况都得知了。于是议派使者事议。

就在这时候,京城传出一条爆炸的消息。

郑朗不但主持契丹科举,还担任了契丹的太傅。

契丹怎么会轻易放过郑朗,双方斗智斗法,不知道郑朗有什么想法,一开始不能强迫。于是用了此计,然后通过榷场,将消息向宋境散发。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安排,传得很快,迅速入京。远比契丹人想像的快!

张海呆在驿馆,没有限制他的自由,只是按照规矩不能回家。平时无聊,也去酒栈吃喝玩乐。无人过问,何必与他一个小人物计较?

然后就听到这股传言。

他出身仅是一个四等户,不算太好,眼界也没有那么高。可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郑朗是宋朝使节,为了安全,权宜从事,配合一下契丹人批阅试卷可以的,但不能主持科举,更不要说担任契丹太傅。最少有一点,郑朗气节失去。

自己递了郑朗的信,为什么传出这股风言?

如果郑朗失去气节,即便回到宋朝,凭借这一缺陷,他一生有可能都休想进入两府。

第五百四十二章 另一半

更劲爆的消息又传到京城。

郑朗做为契丹太傅,有感契丹皇帝的信任,当天便给契丹皇太子授课,契丹皇帝旁听,未授课之前,纵观古今,谈论契丹长短,可比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

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

张方平坐不住了。他与曾公亮、富弼、王尧臣、蔡襄,外加一个王素,做记录的吕公著,是樊楼宴的参与者,可牵连者。三个君子党不提,他与曾公亮已经贴上郑氏标记。

其实当初郑朗选这几人,有很深的用意,首先德操还可,他可没有奢望个个德操能达到范仲淹的高度,第二有才干,态度温和。主要还是才干,各有各的才干,例如张方平在经济上的见解,王尧臣文武双全,王素进谏很客观,从不躁进,蔡襄对杂学的理解能力,富弼的大局观,曾公亮更不用说了,军火专家。

若是如郑朗意,一套班子便搭起来。个个都是实干家。

他的想法没有其他人知道,全部以为性格相投,温和派。

张方平却不认为富弼与蔡襄是温和派大臣。也不在京城,只约了曾公亮来到驿馆,张海出去,派人将张海找到,坐下来询问。

张海不服气地说:“这是有人诬陷,契丹皇帝是让郑相公主持科举,我也在旁边听到了,可郑相公没有答应。只是答应若批卷时,他可以参与,但不会做为契丹任何官员参与。”

张方平与曾公亮对视一眼,心里明白张海所说的才是真的,郑朗少年时便出一奇策,向契丹派出许多有学问的士子,使契丹人重文轻武,丢失他们曾经的长处——戎马精神,若是一个个象宋朝这样玩,人口只有宋朝的十分之一,经济有可能只是二十分之一,那么契丹命不久矣。甚至进谏派出诸多高僧,宣扬佛法。

朝廷听从其意,两次大规模派出士子,包括欧阳修在内,一起去过契丹。

因为一部分士子懦弱,表现不是很好。起到一些作用,但效果不是很大。郑朗的做法还是禀程着这一策略,使契丹重文轻武。只要不担任官职,问题就不大。张方平认真地说:“我们知道了,但你以后休得乱说,什么有人陷害的话,千万莫说。”

张海只是一个小人物,若是贾昌朝想整张海,简直太容易。民间传闻没有事,契丹想使用李陵之策,造成郑朗投降的假像,想宋朝将郑家诛杀,使郑朗不得归。但现在的皇上可不是汉武大帝。只要郑朗回来了,什么事情都能澄清,况且他们也不相信郑朗会出任契丹官职。

两人走后,吴育也找到张海。

吴育也无奈。

他不是樊楼宴者,可是担心朝局。

就算君子结党,让皇上反感,但皇上矫枉过正。看看朝堂皆是什么人物,陈执中不作为,宋庠没有多少才能,王贻永是吃干饭的,丁度整天不知所云,贾昌朝手眼遮天,比当初吕夷简更恶劣。还有其他人,苏绅,锐于进取,善中伤人,作恶多端。被台臣弄到河阳。

吴育想法颇错误,苏绅本来还算是有本事的,可为什么要中伤君子?以前君子们对他做了什么?若不是君子们开起的头,苏绅何至如此?

这叫一报还一报。

然后再到梁适。一度为君子们所推荐,引为重臣,可上位后,与苏绅一样,看到君子党倒台,抢头一转,恶意中伤,以媚贾昌朝。苏绅不失望,梁适才让吴育失望万分。

这两人在两禁,人称为草头木脚,陷入倒卓。草头便是苏绅,木脚便是梁适。后来还有一谣,说南宋薛居极与胡榘二人,草头古,天下苦,苏梁二人只害士大夫,这两人却害了天下百姓。

说法都是错误的,没有那么严重,后面的薛胡实际也有许多可圈可点政绩,前面梁苏二人更是能吏。就看怎么用,若是郑朗做首相,这二人必用无疑。连梁适都不用,难道用王贻永?至少梁适在吏治上远远胜过大宋同志。

可是站在吴育的角度,那是天塌了。

老范估计起不来了,富韩也息菜了,唯有一个郑朗还能给人带来希望。

然而贾昌朝不放过,又起了这么大的谣传。吴育知道必定是假的,可有几个老百姓相信,万一郑朗回来,满京城的百姓扔臭鸡蛋,郑朗还能用么?

这个有多复杂?以张海的个人经历,哪里能看穿这么多真相?

张方平来了,去了,丢下一句话,他也分不清张方平是好人坏人,与郑朗什么关系。吴育来了,更加分不清。但记住张方平的话,千万不能说是有人在陷害郑朗。

再次将经过说了一遍。

张方平问过一次,所以第二次问得草草,吴育没有问过,所以问得很仔细。他与郑朗没有什么交往,所以说了一句:“行知此举错矣,即出使,勿求清静无为,何必兴师动众,授人学业。即便契丹主请求,也不能答应,何需写信问陛下。”

“吴相公,郑相公之意,恐非你我所知。”张海说道。

吴育看着这个强盗,忽然大笑,说:“你果然颇有胆色。”

能对着一个参知政事这样斥责,不容易。

知道一部分真相,但认为郑朗是失误,应在密信里说清楚原委,可密信里说得不清不楚,谣传又烈,怎么办?以郑朗的能力,确实有本事整出什么隆中对的啥。所以谣传是假的,却容易让百姓信以为真。苦着脸离去。

没有结束,丁度与宋庠二人再次联手前来。

与郑朗关系不是很紧密,但也不错,这个谣传传得凶,对郑朗不利,来问一问情况。他们与郑朗倒打过很多次交道,问完后,丁度长叹一声:“行知心思缜密,此举为何?”

大宋想了半天,说道:“此恐怕是契丹计谋。”

“有可能,伯庠,你我明天上书陛下,勿让契丹妖计得逞。”

“丁相公,宋相公,你们所言极是。”张海跪下来说道。心里想,总算来了一个正常的,前二位皆有些不正常。

二人刚一走,陈执中来到驿馆,坐下来说道:“张海。”

“在。”这时候张海也有些蒙,居然来了那么多大佬。那是当然,郑朗有没有做契丹的官员,牵连会有多大?甚至动摇整个国家安危。作为宰相,能不过问吗?

“我的女婿曾经是郑行知的学生。”

“我知道了,严荣。”

“就是他。”陈执中满意地一笑,论资质严荣不及郑朗其他几个学生,可是做事低调,为人朴实,这样的人进入仕途,虽进迁很慢,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见过陈相公。”

“不必多礼,你可以对我说实话。”

“好。”张海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还是给张方平那样的回答。说实话,就是郑朗是你女婿,俺也不能相信。

陈执中也不发评议,听完后离开。

史达夫说道:“好多相公。”

“是啊。”张海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虽胆子大,可见到这么牛叉的人物,无疑给他很大压力。但这些宰相当中,有几个是对郑相公是真心的?他也弄不清楚。

然后最大的一尊大神到来。

贾昌朝来到驿馆,神情平易近人,满面春风,没有先问郑朗,而是问张海:“张海,此次你前去契丹,十分尽力,让某很欣赏。”

张海很感动,这个贾相公人很好啊。郑朗也不会无事对他说,俺与贾昌朝不对头,这人不是好人。所以张海知道朝廷会有人乘机落井下石,但不知道是那一个人,或者那些人。

贾昌朝脸上继续维持着和蔼可亲的笑容。菜郑朗不大好菜的,菜得不好,大牙能掉好几个,但菜这个土匪头子轻松。继续说道:“你现在官居何职?”

“在下是都头。”

“仅是都头啊,此次出行,你功劳很大,改天我对吏部关照一声,迁你一个班直吧。”

“贾相公,在下以前是盗匪,犯下死罪,承蒙陛下仁爱,赦我罪行,又迁为都头,在下心满意足,不敢再迁。”

“知错能改,又不欲壑难填,难得啊难得。”贾昌朝夸奖一句,又说:“近来我在京城听到一些对郑行知很不好的传言。”

“贾相公,那都是假的。”

“说来听听。”

还好,张海十分机灵,留了一手,没有敢深说,又将对张方平说的话复述一遍。贾昌朝走来走去,说道:“某就是说,以郑行知的为人,怎么可能担任契丹官职呢。那么行知也不愿意帮助契丹科举,只是借故让你回来带信,让朝廷推辞?”

“差不多吧。”张海琢磨了一下说。

贾昌朝又走来走去,郑朗参与契丹科举,有参与的好处,能让自己做很多文章,不参与有不参与的好处,会与契丹人结恨。契丹可不会害怕宋朝的,一旦仇视郑朗,郑朗无论什么打算,也休想回来。最好的结果是朝廷不同意,而郑朗又参与契丹科举,自己手中就有一副好棋下了。

张海已经中计。

这也很正常,论武力值,一个张海能揍十个贾昌朝。论阴谋诡计,张海再机灵,也不及贾昌朝的十分之一。

贾昌朝又转了转,问:“行知让你回来,可带过什么话?”

张海差一点就说出来。可眼前忽然浮现出郑朗托话时郑重的表情,突然清醒,说道:“没有。”

这个表情迅速让贾昌朝看到。

没有作声,离开。

确实,论阴谋诡计,无论吴育,或者张方平,皆远不及之。

能让郑戬内斗滕宗谅,还容易么?然贾昌朝就实现了。至今让郑朗想不明白。没有对张海下手,而是对张海的另一名手下,边胜,在京城无聊,六人常出去吃喝玩乐,不算过份,是士大夫本身带的头。

边胜来到一个青楼,喝着花酒,搂着妹妹。边上一人听闻他从契丹回来,感到好奇,邀请他过去一道吃酒,并且拿钱请客。边胜也没有想到其他,两人喝着酒,互相吹捧,一会儿边胜让他掏出去话。包括郑朗将张海喊去,交谈很久,以及一行人被契丹冒名的强盗抓去一事,一起乘边胜酒醉之时,套了出来。

只是一会儿,消息便到了贾昌朝的耳朵里,贾昌朝分析一下,明白六七分。但还有许多没有弄明白,心中在盘算,想要弄明白事情经过,还是要撬开张海的嘴巴。

可他动手也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