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让司马光亲自去府州查看。

麟州知州武戡与通判夏倚将司马光带到屈野河,指着河西说道:“君实,屈野河之东我朝防御森严,但河西呢?”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记载了许多军事方面的历史,但他本人仍是一个军盲。虽跟了狄青南下,差一点将命丢在特磨道,还是一个军盲。但大约的形势还是能看出来的。

屈野河河东有折家的经营,还有高继宣、张亢等名将先后经营,郑朗为相公,态度十分强硬,又陆续的进行一些扩建,不但自麟州河东,包括府州大部与丰州一半所在,如今的防御能力算是很强了。

大量流失的百姓也再度返回府州开始耕种。

不过麟州河西防御能力依然很薄,漫长几十里的边境上,仅置了一个小堡。去年秋后,西夏纵军大掠,宋军无法抵抗,导致一部分百姓再度产生恐慌,向河东逃亡。

这产生很大的弊病,那么多逃民要安置,逃民增加,麟府路百姓少,所出粮食不足,那么军队供给必须来自后方,没有水路的,有一条黄河,可不利于通航了,只能从旱路运到府州,想一想河东的道路,那么远,一千多里路,一车车子粮食慢慢推到府州,会带来多少浪费。

武戡又指着其他两处地方,说道:“君实,若在哪里再增两堡,便可以形成猗角之势,不能保护河西,但可以保护好河东。既然朝廷不欲与西夏人争战,河东必须保护好。又因为三堡存在,我朝得不到河西,西夏也休想在河西经营侵耕。”

司马光张眼看去,当场画了一幅地图,然后匆匆返回京城,将情况禀报了庞籍与韩琦。

按理是要禀报韩琦的,但庞籍对司马光有恩,并且现在庞籍与郑朗关系默契,因此连带着也禀报了庞籍。

接到司马光的奏报后,两府大臣商议,决定同意武戡之策,增置两堡。随着让麟州修两城。

其实西夏粮饥而退兵仅是一个圈套。

闻听宋军开始在河西筑堡,没藏讹庞终于下令,这次不是一万西夏军队,而是三万军队,向河西沙鼠浪聚集。

得知西夏出动大军,管勾麟府路军马郭恩,走马承受内侍黄道元与武戡用巡边名义,前往视察。

渡过屈野河,接近沙鼠浪,斥候回来禀报,说西夏聚集了无数军队。

郭恩说道:“那我们回去准备防御。”

一个很合情合理的命令。

相比于西夏军队,野战上宋军非是所长,兵力又少,于野外寡不敌众,作战对己方没利。除非自己有张岊或者张亢那么勇猛,度量了一下,郭恩并没有感到自己能达到二张的高度。

但是黄道元不相信,第一个去年仅一万西夏兵士,无粮可食,退了回去,现在是三万兵士,又者,西夏也要春耕生产,如今到了五月,正是农忙时季,西夏上哪儿抽出三万兵士,仅是为了一个河西侵耕,值得吗?

于是反复相激,又说郭恩畏战,刻意让斥候报回假消息的。

他不是王侁,确实是不相信,也一道随军继续发向西北了。若是一个武将扣上怯战的帽子,那是真正完蛋了。郭恩无奈,连夜继续率领一千四百名宋军顺着屈野河向西北进军。

三更到达卧牛峰下,离沙鼠浪仅是咫尺之隔。西夏人开始点燃烽火,这时候武戡也害怕了,对郭恩说道:“敌人已知我军到来了。”

郭恩道:“不如这样,我军先于此据险驻守,派候擦前去候察情况再做决定。”

黄道元道:“此尔曹故意欲沮丧我师。”

然后又斥责郭恩怯弱。

郭恩无奈,继续向前出发,行至卧牛峰谷口,又听到前方传来击鼓声,郭恩感到更不妙,准备让三军休息,等天亮后登山观看形势,进可攻,退可以倚据地势坚守。

黄道元看他一路上磨磨蹭蹭的,越加不满了,道:“几年来闻郭恩武名,没有想到懦怯如此,与贾逵何异?”

贾逵也不怯弱,在归仁铺一战中虽退,那是逼于形势,随后决战到来之前,果断反击,应当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不过随着士大夫丑化狄青开始,也开始丑化贾逵。白的便说成黑的,贾逵的功劳没人说,战略性的临时退防却说成怯懦。其实此人乃是未来宋朝名将之一,并且心胸开朗,尽管外面人将他丑化,一笑了之。这一点上,他比狄青做得更好。

就是这个怯懦的贾逵,渐渐进入郑朗的法眼。

然而郭恩不知道,一激之下,道:“不过死耳!”

杨业的故事再度上演。

天明,到达忽里堆。已经遇到敌人,看到宋军到来,全部逃走。宋军继续追赶,西夏大部到达,黄道元才意识到不妙,两腿憟憟。郭恩却神情平常,端坐胡床,派骑呼战。西夏军队不动,两军僵持,忽然后方火光起,这是讯号,看到火光亮了起来,西夏军队一分,从两翼扑来,意欲将一千四名宋军一起留在此地。

郭恩眼睛看了看,看到堆东有一石梁,石梁前还有一个土壕,名曰断道坞,下令三军迅速赶到断道坞上。

西夏军队未扑过来之前,宋军开始倚梁坚守。

不过断道坞地形远远不及卧牛峰,郭恩倚梁与西夏军队展开激战。

从天明战到日暮,因为地形不是很有利,又是赶了一天一夜的路,并且第二复激战,兵士体力不支,渐渐让西夏人从断道坞前壕沟两边爬上来,四面合击,三万大军就象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涌了过来。

宋军大溃。

此时麟州通判夏倚正站在红楼上等候前方消息,忽然看到敌骑从西山涌了过来。

夏倚面色大变,连忙与推官刘公弼一道率领城中诸军,闭门登上城楼,严阵以待。

武戡带着一部分军队来到城门下,夏倚怕西夏军队随后入城,不敢打开城门。武戡只好逃向东山,翻过东山自东门进入。

看到麟州已经严阵以待,没藏讹庞知道机会错过,更怕出现宋军再来一次麟州保卫战,宋朝伤不起,西夏更伤不起,于是撤军回去。这一战,击毙三百余宋军,掳获了一百多名宋军,全部释放回来,但全部割掉耳朵鼻子放回来的。郭恩与黄道元以及兵马监押刘庆全部被活捉。郭恩不想受西夏人的侮辱,在活捉前用刀抹了脖子自杀殉国。

战役并不大,几乎是史上断道坞战役的翻版。

但影响却很不一样,史上庞籍先绝互市惩罚西夏,造成西夏经济困难。现在一直未断绝互市榷场。史上这一战过后,宋朝更内敛,再度放开禁榷,连屈野河以西大片地方,甚至丰州都几乎让给了没藏讹庞。

可现在更不同。

因为郑朗从潭州风尘朴朴地回来了。

断道坞战役未打响之前,郑朗已决定离开荆湖南路。

因为资金原因,荆湖南路开发的效果远不让郑朗感到满意。不过大模样出来了。

特别是梅山蛮,恩威并用,双管齐下,也比章惇做得更好。

于是写了一篇奏折,递向京城,推荐张亢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大模样出来,但不能称为稳定,必须要有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坐镇数年之久,荆湖南路才能真正安定。

又推荐张岊等将领返回西北。

有张亢坐镇荆湖南路足矣,这些将领必须调向西北,哪里才适合他们发挥才干。

最后才说自己,三娘四娘也年高了,呆在荆湖南路不合适,夏天到来,天气炎热,几个娘娘皆是北方人,请求朝廷准许自己致仕,让自己返回郑州学习包拯,照料几个娘娘安度晚年。

奏折到了中书,几个宰相看得发蒙,孝是好的,可你娘娘未免太多了吧。而且三十几岁便致仕,你想,可我们不敢哪。一个个气得哭笑不得,不能作主的,于是找到赵祯,皇上,你看怎么办?

第七百四十四章 权利(五)

赵祯淡淡地问:“诸卿,你们认为如何?”

富弼与庞籍对视一眼。

因为文彦博下去,相对而言,中书四个大佬对郑朗不恶,庞籍不用说了,两度为首相,皆是郑朗一手力推的,又夸赞他是宋朝两个半治国的人,说皇上会治国,说吕夷简会治国,皇上谁敢争?吕夷简死了,也就是大臣当中他当排第一。这份荣誉让他感到戚戚。

不管怎么说,对郑朗,庞籍真不恶。

富弼与王尧臣也许心中有一些小疙瘩,但也不敢对郑朗怎么的,那叫忘恩负义。

曾公亮一直与郑朗合作良好,特别是在他掌握军械监时,两人关系最为默契。倒是西府略有些复杂,韩琦不大好说,贾昌朝是郑朗的政敌,程戡乃是文彦博的儿女亲家,只有田况背景略单纯一点,可在西府发言权最小。

富弼前思后想,换作人也许以为郑朗是以退为进,但此次郑朗进京,富弼明显感到郑朗意志有些消沉,绝对绝对不会是以退为进。当真准郑朗致仕,那么天下就乱了。别的不说,自己会让百姓骂死。

于是站起来进奏道:“陛下,臣在六塔河事情上有误,郑朗才是治国的大臣,南下近五年时间,立下赫赫大功,国家困难重重,是应当让他重新返回东府的时候,不如让臣外放,将东府职位挪出来,让郑朗重新执掌东府。”

庞籍不作声。

他与富弼不是一路子的人,在他心中,富弼下去反而是一件好事。

至于王尧臣与曾公亮更不会表态,难道让郑朗返回东府做一个参知政事?

赵祯扫了四人一眼,说道:“这样吧,下诏以郑卿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不大妥当,陛下。”富弼说道。

“郑卿南下有功,可也犯了很多错误,就这样处执吧。”赵祯淡淡道。

“陛下。”富弼还要争,是犯了错误,处理也早处理过了,要么去年秋后公主返京,但要犯错,那也是你的女儿犯错,与郑朗并无多少关系。

赵祯道:“就这样吧,各位退。”

富弼走出来,心中终于产生一丝疑惑,去年郑朗也是这么说的,我犯了大错,此时赵祯同样这么说,那么犯了什么大错?他还是没有想到赵念奴身上,因为出事的地点不是在潭州,而是在会溪城,不管怎么绕,都要经过大片蛮人居住地,未开化之前,这一带乃是什么所在,南荒,蛮荒,中原所有官员畏惧的地方。

赵念奴与一个太监如何到达会溪城的,他不敢想像,更想不到两人一路的奇遇,居然逼得轮为乞丐的地步。

想不到真相,想到了没移氏身上。但还是想不通,就算郑朗与那个西夏美艳皇后发生什么,说开了,真的不算什么事,除非郑朗强行纳没移氏为妾。

不过为什么没移氏也随着公主一路北上?难道郑朗真想纳没移氏为妾,惹得陛下动怒?郑朗也不是傻子,就是致仕,也不能这样做啊。

带着一肚子疑问下去。

诏书迅速南下。

结果出忽大多数人意料之外,郑朗不同意,还是要求致仕。

就连一些怀疑的人也忽信忽疑了,看来郑朗是要动真格的。

也有一部分百姓议论两府人事变动,两府职位不空,郑朗回来做什么?当真担任一个知制诰,从权倾天下的首相变成一个两制官员,郑朗会服气么?

于是中书大臣再次面见赵祯。

赵祯看着南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嗯,真的不错,虽犯了错,知道错误,不能张扬,但言行如一,有错必罚,让赵祯很满意。

他这一笑,难免让四个中书大佬想入非非,只有一点是肯定的,皇上对郑朗不恼火,不过郑朗如何安排,是颇让人头痛。

赵祯想了一会儿说道:“这样吧,朕再让两制官员草拟一诏,让郑卿出任京东路转运使,他便会同意了。”

“不妥。”四人几乎异口同声说道。

一路转运使看似是地方的大佬,可权利多有限制,往往一个大州的知州都不会将转运使放在眼中。并且京官远贵于地方官,那怕是京城一个小小的御史,都比一路转运使尊贵。

也就是郑朗带着赫赫功绩回来,不但没有升官,反而重重贬放。

“不是不妥,是很妥啊,否则诸卿难道眼睁睁地看着郑朗强行致仕?”

四人眼中皆露出一丝迷茫,若郑朗就是要求致仕,不受朝旨,这不但无罪,反而是淡泊的象征。到了那一步,谁也拿郑朗没办法的。但是这个职位……出了内宫,四名宰相嘴中都有些苦涩。

赵祯一转身也到了后宫,喝斥赵念奴去,一顿狠批,就是因为你胡来,朕痛失一位首相也。

赵念奴骂得晕头转向,不敢言,将儿子往赵祯怀中一递,说道:“贵儿,喊坏翁翁。”

是外孙,但终是第三代后人,赵祯抱着外孙子,不发火了。

赵念奴说道:“父皇,为什么不让他为经略安抚使?”

“你又开始胡说了,京东路非是乃边境之所,加什么经略安抚使?若不是朕突然灵机一动,行知就让你真的害回郑州隐退。”

“这算什么灵机一动?”

“黄河啊,黄河还是行知的心病之一,想治黄河,必须熟悉河北路、京东路,以及京西与两淮的一些情况,其中河北路乃是重中之重,京东路次之。然而河北路因为六塔河已是满目苍痍,行知现在去不合适,只剩下京东路。因为黄河,他才不会致仕。否则此次朕一重要臂膀就让你折断了!”赵祯又开始动怒,声音越说大,居然将李贵吓得哭起来,要哄外孙子,这才让赵念奴脱过一劫。

赵祯真掐中郑朗的内心世界。

看到诏书后,郑朗没有回绝,听诏,准备返回。

接着下来许多人事调动,不象别人所想的那样,郑朗很大气地保举刘敞知潭州。此时潭州非是彼时潭州,虽原来潭州乃是荆湖南路首府,可因为荆湖南路地位不重要,还不及定州与陈州这样的二流小州来得重要。但现在潭州不再是以前的潭州,整个荆湖南路,朝廷包括前期修路的经费,砸下去二千余万缗钱,这个钱若在别的官员手中用,也许就那么一回事,但在郑朗手中用,最少百分之九十真正发挥了作用。

荆湖南路大治开始,郑朗种下了种子,马上就要成熟,只要做得不太差,知潭州会是第一个摘郑朗种下果实的人。

仅是这份胸襟就让人感到望尘莫及。

还有一些诸将的调任,郑朗自己不迁而贬,诸将士却是有功劳的,各自加了实职官,陆续调向陕西各处,只留下一人,张亢,时任荆湖南路安抚使。这些将士皆先行就出发了。

郑朗是最后走的一个人。

潭州许多父老乡亲将郑朗一家送到码头上,居然来了一个意外的人相送,孙胄。

别以为这些人有可能在史上名气不大,可因重气节,只教书不做官,颇受士子敬重。对于这些大山长们,就是韩琦都不敢怠慢。

郑朗笑了笑道:“孙山长居然也来了,让我喜出望外啊。”

孙胄一笑道:“我是来解释一件事的。”

“哦,可否说说,在下洗耳恭听。”

“所以同意收蛮人子弟入学,非是敬重郑公的儒学,郑公的儒学我一一看过了,多是篡改之言,我很不赞成。”

“孙山长,我也不赞成山长的话,若不改,听任以前陈腐的儒学发扬,后患无穷。儒学想要进步,想要达到夫子的心愿,必须学会包容,吸纳,无论法道墨农兵杂,或者佛家的进步言论,必须吸取进来。就象我朝用士大夫主政,可以主政,但在经济、军事或者其他一些方面,却非是士大夫之长,有士大夫也精通的,终是少数。分寸不掌握好,贻误国家,不但国家有险,就是儒生也会因为误国,而是后世所轻。除非儒家将兵农杂商一些融会吸纳,不排除在外。”

“那还是什么儒家?”

郑朗也一笑,不想分辨,这一点上,他与王安石思想十分相近,不过郑朗想法要略略温和一点。

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观点,若不变,元朝儒家轮为比乞丐还要低的命运。当然,他也没有将成吉思汗当成中国人看待,那是外蒙古的光荣,给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