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赘婿-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喆并不常来矾楼,但看李妈妈的姿态,他显然身份绝高,楼中的一些丫鬟私下里便议论起来。待到不久之后,周喆出来时,却无意间听到了两名丫鬟的对话:“那说起来,师师姑娘今天是去哪里了啊?”

“听说是去找宁毅宁公子了,你也知道,他们儿时便是朋友嘛……关系挺亲热的。”

周喆皱了皱眉,随后便对着身边的大内总管杜成喜笑了起来:“杜成喜啊,这个宁毅宁立恒哪,可不简单哦。”

杜成喜皱眉道:“小的知道,皇……老爷方才吟的那句诗,是他作的。”

“哎,不是这事。”周喆笑着,“我上次来啊,这位师师姑娘便是去替什么竹记做表演去了,这竹记就是他家开的。也就是说,这位宁公子,两次抢走了朕看上的女子,难道还不厉害?哈哈……”

他这样说着,声音却不高,走出一步,回头看看杜成喜的表情,才陡然皱起眉头来:“你啊,不要露出这种样子!不要因为这种事找人的麻烦!才子佳人,风流佳话,自古皆然,我只是闲暇时出来寻点乐子,他又不知道,这能算得了什么事!跟你说,这宁立恒乃是右相手下得力的人,是个人才!这也是我跟他的缘分哪……好了,忘了这事,你当……朕是昏君么?”

再度压低声音说了最后那句,他转身露出了笑容,回去陪佳人去了……

……

竹记,摇曳着灯火的大房间,二十余人聚集其中,看着正前方黑板上的一张大地图,宁毅还在上面一面说一面圈圈点点,这边的掌柜,低声跟宁毅说了一句话,却是:“师师姑娘要走了。”

“嗯?”宁毅眨了眨眼睛,随后看看众人,“有点事,先出去一下,待会回来我们继续说,不二,怠慢了。”房间的末端,今天才回京的闻人不二其实也在听他说事情,此时笑着向他拱了拱手。

宁毅与那掌柜追出去:“还没有走远吧?”

“方才说,应该还没走远。”

“真是……正好有事要拜托她,干脆叫她一起进来听算了……”

宁毅低声说着,快步走出去,快到竹记的侧门时,才赶上师师与她的丫鬟:“李师师,等等,这么快就走,我正好找你有事……”

师师那边露出一个为难而又迷人的笑容:“今日只是路过这里,顺道过来看看。立恒你有事先去忙,我这边也得快点赶回去了。”

“哦……”宁毅怔了怔,随后也点了点头,“那……真是怠慢了,我下次找你。”

“好。”师师盈盈一礼,朝门外走去。

待到出了门,街市上的灯火照过来,她脸上的笑容才收敛起来,叹了口气,旁边的丫鬟听她轻轻叹道:“既然有事,却不说明日找我,后日找我,只说下次……唉……”

……

另一边,宁毅皱着眉头,快步返回房间里,继续与众人看那张被圈起来的大地图。

“……我们继续说,在这里的各家各户,都有他们不同的情况,我今天在这里列举出来的,只是一些想当然的方法,真正如何去说服他们,需要的是你们的随机应变,而随机应变的基础,还是应该建立在情报上。从这张图上看起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拜访的人,被你们暂时的遗漏掉了。当然,时间虽然并不充分,我还是提倡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是去拜访了的,话要说透,工作要做扎实,不要去过了就算,要有效率,如果他们只能忍受你一次的说话,那么你的这次说话,一定要很有质量……”

大大的地图上,标出的是汴梁附近方圆几百公里的地形,范围超过后世的一个多省,上面又标有大大小小的点和圈,这是汴梁附近,家中土地超过一千亩的地主的位置,而这样的人,在地图上有两百多个。但由于汴梁是富人聚居的地方,在汴梁城中定居,土地却在外地的人,并没有算。

“情况其实是不乐观的……”待到与众人说完了,议论完了,时间已经不早,宁毅才跟闻人不二在一边轻声说起整个事情的进展,“十多天的时间,真正确定下来的,只有大概六千石左右的粮食,而加上有意向的,大概可以达到两万石,但首先攻坚的是最容易的,接下来要扩大,难度就提高了……”

他叹了口气,其实五千石一万石的粮食,说起来似乎不怎么多,但账却并不好算。

以如今的情况来说,此时武朝的土地亩产,大概是一百多斤的样子,分出去给佃农的,地主拿到手的每亩进账,其实也就是半石多一点。家里一千亩土地的大地主,一年可以有六百石的粮食,吃是无论如何吃不完的,囤积几年,千亩土地的地主,拿出一千石来,其实通常没什么压力。

事实上,如今的武朝商业虽然发达,但这一个半省的范围内,有一种情况,是频繁出现的:在这些大地主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他们不卖粮,当粮食在仓库里储存到发霉的时候,他们会拿到田地里一把火烧掉。

在许多地方没有粮食卖的情况下,以火烧的方式解决粮食储存问题,说明很大的一片地方上,存粮是有的。但在另一方面,宁愿烧掉,也不会以出售的方式解决掉它们,就足以证明自我封闭观念的牢固。当然,这其中还有其它的理由:例如没有渠道,又例如厌恶经商。

只有“没有渠道”这一种情况是最好解决的。而在这两百多户人家中,有一小半——通常还是粮食最多的人——竹记是说不动他们的,他们有自己的渠道和方式,剩下的人当中,又有一半是性格顽固,绝对无法说服的,再加上其他的许多问题,最后宁毅预期的成果,并不会太多。

“……最理想的状态,在明年有东西吃之前,我们要撬动的粮食,至少是五十万石往上,竹记这边,我觉得能搞定五万石,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十万石就没什么可能了。而在外面,秦相的关系、康驸马他的关系,年公他们的关系,还有觉明大师这些人加起来,能不能说动四十五万石,我觉得……不容易。”

虽然宁毅说竹记是小头,但这样的遍地开花,其实是有效率的。秦相他们面子大,也许可以说动几个三五千石甚至上万石的大地主,但真正能够触及的数量,却又有限。宁毅说了这些,闻人不二点了点头:“另外,官场这边,听说也不太平……他们开始要围攻秦相了……”

宁毅摇摇头:“这个我倒不担心,老人家那边,是有准备的,我们看他表演就好……”他顿了顿,“其实,闻人啊,我最担心的事情,还没有到呢……”

商人逐利,受灾地区在屯粮,这一边,也是另一种模式的屯粮,此时两边各做各的,还谁都没有惊动。一旦粮食进入灾区,真正的在商业上开始打压价格,那个时候,被损害了利益的各类人群,才会真正前仆后继地跳出来。

而在这之前,就在八月下旬,一场规模不小的官场风暴酝酿完毕,开始在朝堂之中爆发开来。两名丞相与御史清流之间的战争,在一片混乱中看似突兀地展开了……

这一切,许许多多的人,暂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在这天晚上,李师师照例的失眠,她看着月亮,心中能够明白,这个朋友变质了。

如同于和中、陈思丰他们,有点小心思,有点小自私,但这都还是普通人。唯有宁毅,这个曾经让她觉得不一样的朋友,到得此时,开始变得丑陋。可能有本事的男人都是一样的,都想在某些方面,不择手段地证明自己,只是……变得太难看了……

那些肮脏的事情,真的有那么好忙吗?

随后的那段日子,各种传言,还在持续传来,让她在关注着童舒儿命案的同时,确定了对宁毅的判断……

第五零五章 铁蹄踏碎千般业

从意识到这次粮价飞涨问题的严重,到终于下定决心采用宁毅的提议,这期间,作为主导人,秦嗣源要做的心理建设不会比任何人少。当决定了要做事,一切也就踏上举手无回的地步。八月间,当第一批官员对秦嗣源的决定表示质疑时,相府这边,当即便做出了清晰的应对。

由于这次被安排在几条商道之上的官员多少与相府有些关系,秦嗣源首先发出的,还是一篇比较简单的书信,说了这次的受灾人数,对于粮价的预期,受灾人群的预期,其余的不再多讲。若三日之内还未执行命令的,去职的文告立刻就从吏部发出,由接替的吏员直接带到当地,当场将人去职查办。

这算不得什么新奇的事情,朝廷大员每一次办事,几乎都有立威的一道程序。就算手段专横一点,去掉一些外地小官的职位,还不至于会闹到朝堂上去。但是肃杀的气氛已经在酝酿,少部分注意到内情的人,都等待着有人出来首先弹劾秦嗣源等人出格的做法,但是此后混乱的导火索,却是由八月底的一道陈梳开始的。

那是户部之中,一位名叫薛德义的六品主事递上去的折子:《论商事利国》。

武朝立国以来两百多年,商业发展迅速,近几十年来,一些大商家有钱之后,也已经开始插手政事。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既然能够往这边伸手了,当然也想要一个晋身之阶。这其间,正途自然是增加自家的底蕴,培养读书人,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也逐渐有人在朝廷上宣扬商业的重要性,曾经也有人递过几个不大不小的折子,有的当场被打回,后来也有引起了一两次小风暴的。

最后国朝的态度看起来倒也明确:商业当然是有重要性的,但商人要地位,别想!

当然,一个阶层的地位改变,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有明眼人也能够发现,这种原本牢不可破的情况,这些年来,其实也已经有所松动。

但想要将事情真的摆到台面上去议,还不到时候。

而这一次,这位名叫薛德义的户部主事年事已高,行将致仕,相对于不久前李频三十出头就跳到从五品的位置,这位老先生战战兢兢地在官场打熬了一辈子,此时才不过是一个正六品。他上这份折子,也不知是他人指示,还是感到自己在官场上已经干不出什么事情,忽然豁了出去,想留下点什么。总之,这份折子无疑给了秦嗣源这边一个最好的缓冲点。

折子上去之后,并没有因为它的大逆不道被立即驳回,两位丞相将折子交给了皇上,而后动用他们的影响,压下留中,交群臣“随意看看,议论一下”。

而后一切都爆发开来,众臣子说这折子是大逆不道,薛德义被叫上金殿,有人当场大骂:“你又收了那些蟊虫多少银子!”薛德义原本战战兢兢,但他也已经老了,哪受得了这种骂,硬着脖子与人辩论一番。接着开始有人说:“这里面的一些话,也是有道理的嘛。”

虽然说囿于时代的局限,武朝人对经济的理论未必敏感,但薛德义确实是一辈子都呆在了户部,这本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论文事例详实,逻辑有据,随便拿出一段,很能引起讨论。一时间,朝堂上就“大逆不道”和“一部分有道理”议论起来,争吵不休。

到得第二天,御史言官弹劾薛德义,与大商户勾结,欲翻覆圣人之言,导人逐利,动摇国本,大逆不道。当场便有人出来弹劾这些言官,时时危言耸听,看似正直无私,实则是在阻碍言路。而后有人递上另外一些弹劾奏章,以真凭实据弹劾其中几名言官并不清廉,私下受贿为他人控制。

情况开始混乱开来,朝堂之上犹如被点燃了的一地火油,接下来的日子里,要么是唇刀舌剑地互相谩骂,要么是有些官员被揪出错处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而后,一部分商人趁灾情泛滥屯粮的事情,相府公器私用的事情,吴敏背后家财万贯的事情,蔡太师结党营私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被扯上了台面来,眼看便是又一轮党争的序幕。

这样混乱的官场局势,一时之间人人自危,相府这边也在竭力自保,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商人们想要话语权由来已久,忽然又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其实一开始也不知道会不会就是他们主导——相府与一些背后有商人势力的官员反而走近了一些。朝堂之上虽然混乱不堪,御史台也是刚直不阿地到处放枪点火,整个事态却在混乱中保持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在这样的局势里,只有一个人,是真正保持着稳坐钓鱼台的态度,心情愉悦地看着这一切的,却是原本应该心情烦躁的周喆。

虽然大家开始互相弹劾了,总有一些外围的贪官被揪出来,让他忍不住将奏折扔在地上大骂:“杀了他!这帮家伙是在动朕的根!”但对于整个形势,他却看得出乎意料的开心,有一次看奏折时乐不可支,还心血来潮地跟旁边的太监说话:“杜成喜啊,你看看你看看,哈哈哈哈……这些老东西啊,一把年纪了,在朕面前干的这些事情,哈哈,真是……演得好累啊!”

杜成喜一时间却看不出皇上是真开心还是假开心:“圣上是在说,最近朝堂上的事情?”

“当然,最近这朝堂,真是热闹,朕好久没看见这么热闹的事了,哈哈,有趣……”

“奴婢倒是听说,最近朝堂上吵得好吓人,圣上……是不是那什么……党争……”→文¤人··书·¤·屋←

杜成喜说得有些犹豫,周喆这才稍稍收敛了笑容:“党争。”他想了想这两个字,然后又笑出来,“什么党争,哪里是什么党争。杜成喜啊,你还是太嫩了,没看出来吗,最近御史台忙得不可开交,见谁弹劾谁,真要是党争,哪里会是这种样子。朕早就说过,这老秦啊,最得朕的心意。”

“圣上是说……秦中丞?”

“嗯,秦会之,他当初被辽人掳走一个人就逃了回来,朕早知道,他是谁也不怕的。”他笑着,自得其乐地摇了摇头,“你说党争,朕告诉你,昏君才怕党争,朕是不怕的,只要天下归心,党争可以裁旧立新。只不过啊,如今咱们还是在干大事,攘外必先安内,有一些人朕还是要保的。御史台如此刚直,倒是少了朕很多麻烦。”

明白周喆此时已经是在自言自语,杜成喜没有接下去,过得片刻,听得周喆又自得其乐地笑了笑。

“啧,朕得多给他点封赏……不过不是现在……”

……

朝廷之中因商事而来的这场风暴,到了九月里,已经有数十官员被波及下狱。这是秦嗣源的领域,宁毅并未参与其中,不过若从后往前看,这场看似影响惊人的官场混乱,也不过是此后更进一步利益冲突的导火索。而若是从更大的角度看来,武朝境内的这场党争也好,饥荒也罢,又都不是什么引人注目的大事。在所谓天下的范畴里,有几件事,在九月里发生了。

北地之上,张觉率五万兵马降于武朝,他将兵马屯驻在润州近郊,同时胁迫附近的迁、来、润、隰四州。虽然当初金人南来,张觉投降了金人,但他的平州军兵强马壮,元气未损。这一下,在燕云十六州范围内,武、金两国势力一时间完成了逆转。据说郭药师在军营中鼓掌大笑,称终于找到了可以倚靠的兄弟。而十六州中,其它一些地方的官员,暂时也出现了投靠的意向。

相对于右相府此时紧锣密鼓准备的赈灾,在大部分人看来,招降张觉,才是密侦司办成的更为亮眼的一件事。景翰帝周喆原本就对金人拒不归还十六州的行为颇为不爽,这次也总算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只不过这段时间朝廷争斗炽烈,对于张觉的封赏,暂时却还没有决定——这也是朝廷正在屏息等待着金人的反应。

金人震怒!派出了人与武朝进行了严正的交涉——其实这也比较让人开心,以前武朝派人去跟对方谈十六州的事情,对方根本就懒得理,这一下:你终于要理我了吧。

于是武朝这边的王安中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