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公子-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得见到天家和和美美的一刻,皇帝的十子五女,除了太子朱瞻基之外全都出现在眼前,此时的朱高炽年仅三十三岁,还处在壮年之中,不过能生出这么多子女,这肥胖皇帝的身体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张灏,来,今日端午节,朕只想陪陪家人,一切庆典都取消了。”朱高炽亲切的朝张灏挥手,很慈祥的看着自己的妻儿子女。

往年帝王都要和群臣一起观看龙舟,射箭等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洪熙皇帝身体不便,自然不想跑来跑去。

看了几眼仅有一岁的十皇子朱瞻埏,张灏朝端坐首位的皇帝夫妻见礼,又朝一边的贵妃李氏,张氏,郭氏见礼,心中暗叹,朱高炽嫔妃众多,但唯有生育后代的妃子,才有资格出席此等家宴。

身处御花园精美雅致的环境中,到处弥漫着雄黄酒的独特气味,用意驱散蛇虫等邪物,一侧的阁楼里,宫女在弹唱着悠扬乐曲。

帝王的家宴很简单,镏金八仙桌上,摆了些各式粽子和普通酒菜,而此刻已是酒过三巡,召唤张灏前来,明显是帝王有事吩咐。

皇子朱瞻墉和朱瞻埈神色正经的上前见礼,即使如今都贵为王爷,但辈分差的太远,真要较真的话,张灏或许就是他们的亲姑父了,而君臣父子之说,那是体现在帝王和太子身上的。

因为有皇亲国戚的显赫身份,张灏自然不会诚惶诚恐的回礼,话说灏二爷跋扈嚣张的做派天下皆知,他要是哪天对谁人弯腰低头,恐怕那人回家都会寝食难安不可。

望着一干天潢贵胄规规矩矩的上前行礼,一副把张灏当成大哥的亲热神态,花园里的宫人全都不以为意,这些年都是一贯如此的。

以前朱棣在世之时,张灏不敢和太子夫妇太过亲近,只能暗中帮着解决一些难事,但对于皇孙则没什么顾虑,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全都明目张胆的送过去,他那时年纪小,又都是同等尊贵身份,孩子间的交往不会惹人生疑。

何况如今皇子在政治上已然无望,又都是俗称的富四代,生在深宫长在深宫,人人安于一生富贵,很难再出现如朱棣这种有野心的强人,对于自小亲厚的兄长,人人都是很尊重的。

“好了,好了,你们自己去玩吧,闹得我头晕眼花的。”

随着今年不过二十八岁的皇后一声令下,早就不耐烦的皇子公主们,顿时一窝蜂的跑个没影,吓得几十位宫人急忙追了上去。

因为同姓,张皇后一直把英国公张家视为亲族看待,即使如今她自己的两个弟弟,都争气的依靠战功而被封伯爵,还是一如既往,异常重视和张家的感情联络,毕竟不是真正的亲戚,没有外戚那种顾虑。

“灏儿过来,昨日本宫亲手做的小虎头,带在身上了嘛?”

随手打发走几位嫔妃,张皇后笑吟吟的询问,一副神态可亲的慈祥模样,而张灏深知这位风韵楚楚的皇后,绝对是明朝首位出现的女强人。历史上,随着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位皇帝驾崩,这位太皇太后一直能干涉朝政,直到她病故之前,都把国柄牢牢握在手中,顺利传承下去。

“带了呢,您看。”张灏笑嘻嘻的把胸前做工精致的小老虎拎起,他对于这位母仪天下的女人非常敬重,明初一连六代都出现贤德皇后,可谓世所罕见。

满意轻笑,张皇后看了眼丈夫,笑道:“带了就好,不然瞧本宫怎么治你,来,这有几只亲手包的肉粽子,快些趁热吃了。”

“好”张灏也不忸怩作态,几步走到皇帝夫妇对面坐下,朱高炽看的哑然失笑,心中同时升起一丝亲切,当年他被先皇几次要剥夺太子身份,那时心情之差可想而知,就是因为贤惠妻子和这位少年奔走周旋,才使得朱棣满意于自己的儿媳妇,又看重皇太孙朱瞻基,这才使得朱高炽最终得以保住皇位。

如今志得意满,当年有恩于自己的大臣全都封赏完毕,但对于张灏却有很大的愧疚,这拥立之功最大的功臣,还是仗着自己的战功恢复爵位,甚至因为朱瞻基的存在,连个实权都没有得到。

张灏年轻食量大,没有半点皇子那种规矩斯文的样子,一口吞掉一只肉粽子,这番狼吞虎咽的男儿模样,喜得张皇后急忙亲手为他剥去粽叶。

朱高炽也有些动容,叹道:“不愧是能带兵打仗之人,好大气的吃相。”

接过张皇后递过来的粽子,张灏含笑致谢,又一口把香甜软嫩的粽子吃下,知晓自己没成家之前,勉强算是一个孩子,在帝王面前用不着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话说本身这位还算是善良正直之人,比起阴晴难测的永乐大帝,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吃得多了才有力气嘛,带兵之时,即使在难吃的食物,和军士们在一起时,也顾不上什么贵族礼仪了,不然军士们都觉得你高高在上,心中就会有些隔阂。”

望着张灏比自己长子还要俊秀的相貌,朱高炽赞许的微笑着,沉吟道:“皇儿一力要求提兵北上,说鞑靼人的国师阿鲁台已经势弱,正是趁机剿灭鞑靼人的最好时机,张灏,你乃是年轻一代的勋贵子弟当中最出色之人,比起瞻基也不逞多让,朕想询问下你的建议。”

张灏一愣,这军国大事为何不询问阁臣和将领的意见,非要问自己的想法?

很快反应过来,绝对是大臣们同声反对,太子身为国之储君,岂能常年呆在北京城,还是整合兵马北伐此等大事,即使大家都知道朱瞻基一心为国,但这里面的风险实在太大,不说兵凶战危之中万一遭遇什么不测,就是当年燕王起兵南下的往事,也值得大臣们细细品味了。

不过只要自己和父亲一力赞同,朱瞻基绝对有机会守卫北方,以朱高炽的善良脾性看,即使防备儿子,也绝不会相信太子会密谋造反,因为那实在是太不合常理了。

不敢多想下去,张灏清楚他们父子之间有一些隔阂,朱瞻基自从出生后就被先帝宠爱有加,长相性子又酷似先帝,总算是这些年他一直敬重自己的父亲,又几次当面怒斥过亲叔叔汉王朱高熙,才使得这对父子能和睦相处。

“陛下,臣认为不妥。”张灏心中暗叹,于情于理都无法支持你朱瞻基,这太子常年不在京师,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怎么个不妥,说来听听。”皇帝显得很高兴,他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治理好天下,对于征战之事并没什么兴趣,这与他本身不喜运动又尊崇儒家之道有关。

看了眼含笑不语的张皇后,张灏神色严肃,说道:“阿鲁台志大才疏,自从他当上鞑靼人的国师后,蒙古各部就一直不服他,朵颜三卫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瓦剌族即使被我朝打的奄奄一息,也没有臣服于阿鲁台,反而蒙古此时已经分裂成东西两部,如今又分裂成各个小部族,因此臣以为,朝廷不该派兵征伐。”

这段分析之言,听的皇帝夫妇大感奇怪,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朱高炽疑惑的问道:“元蒙余孽实力一落千丈,不正是该剿灭的最佳时机吗?为何劝朕不要开战?”

“回陛下,蒙古草原的面积太大,草原各族根本无法剿灭,即使连年征讨,只不过使得游牧民族迁徙远离中原而已,等休养生息之后又会返回北方,就好像那野草一样,生生不息。”

中原王朝饱受异族侵袭,这痼疾已经持续几千年了,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没能彻底解决北方困扰,而明朝就是驱赶鞑虏立国的,谁都知道北方异族永远是心腹大患,但还不是一样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三卷 一门双贵 第263章 起步仕途

第263章 起步仕途

即使有办法解决北方之患,张灏也不敢在此刻说出来,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太过暴露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了。

但适当表现下自己的才华,还是很有必要的,张灏对此深思过很多回,心中已经有了些治标不治本的想法。

“陛下,蒙古人遭受重创,要么举族朝更寒冷的北方迁徙,要不就得派使臣入京,臣服于陛下,而一位没有多少威望的国师阿鲁台,显然更加符合我朝的利益,不然等蒙古族彻底四分五裂,再经过彼此连年征战,弱肉强食般的残酷草原法则之下,早晚会涌现出一些杰出之士,一旦哪位草原豪杰强大起来,那时,我朝漫长北疆就又得遭受异族铁骑时时侵袭的困扰了。

“爱卿说的不错,两代帝王励精图治,都没能彻底消灭北方隐患,这悬在我汉人头上的利剑,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洪熙皇帝有些感慨,他熟读经史,对于北方之事自是了然于心,就是因为大感束手无策,所以才会下意识的选择回避这棘手难题,又仗着祖父和父亲两代帝王的福萌,自讨此刻的蒙古人都已经苟延残喘,那就按照先皇制定的策略去执行吧,大不了到时派兵迎击就好了,兵来将挡嘛

并不想浪费无数的民脂民膏去徒劳无功的连年北伐,何况他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和胆略,又怕边塞将领趁机壮大实力,从而威胁到帝王的皇位。

洪熙皇帝从骨子里就不信任目不识丁的兵士,这在他重视文人大力提拔文臣的举动中,就能从中看出一丝端倪,他的后代更是如此,以至于武将地位日渐落寞,明朝军户的战斗力每况愈下,除去自身腐败等原因,没有良好的晋升途径也是原因之一,甚是在今后更是出现只有文官才能统帅大军的荒唐事,更是出现太监监军的祸国一幕。

一直到了明末,有此种想法的皇帝都太多了,此种根深蒂固似地鸵鸟想法,只知防备自己人而一味消极防御的国策,绝对是汉族王朝上千年来的真实写照。

不过既然不想迁都北方,那选派一位心腹将领镇守北京,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了,目前看来,身为皇亲国戚的张灏就是一位非常适合的人选。

第一,张灏身为勋贵子弟,本身被文臣猜忌,会时刻受到朝廷多方面的掣肘和监视,他本人又深受自己信任,亲族都在京城居住,不怕敢心生不轨之念。

第二,张灏性格刚烈而正直,本身才华出众在军方有一定的威望,统领协调北京一带的防御非常合适,何况还有监军和本地文官的存在。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帝深知张灏性格懒散不喜搬弄权势,年纪又小不会是什么威胁,等暂时镇守北京几年后,一纸诏书就能令其回返京城,厚赐一些金银足以。

心中早有决断,朱高炽眼含深意的问道:“那不知爱卿可有良策?就算能保得北方几十年安定也好。”

完全是故意给张灏放好梯子,别说张灏有些才干,就算是一个大草包,就凭此时鞑靼人元气大伤,没有三十年的休养生息,根本就别想南下,派一位任事不干的大臣,其实都不愁边关告急。

当然,皇帝还是想有一位深受信任的良将出现,没事整军备武做些预防也好,只可惜他一直躲在深宫里,本身又自诩为文人,和天下各地有威望能力的将领不是很熟悉,这点连自己的弟弟都比不上,再说除了京城中的几位武将之外,其他人根本就不受帝王信任,而北京城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原因又实在是太重要了。

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受两代帝王的信任,张灏很自然的被皇帝挑中,就等着灏二爷接下来的回答。

强行压住心头喜悦,张灏布局这么久的时间,一切就是为了今日,能为民族消除后世满清和蒙古人的大患,张灏自认为责无旁贷。

心正而眼神清澈,张灏此时一心为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坦荡神色,说道:

“勤于操练士卒,修建扩充各地要塞,改变歧视蒙古人的一些国策,允许他们在长城内外定居,允许他们穿汉人衣服,学种耕田和修建砖瓦房屋,大力扶持商人南北贸易,鼓励蒙古人学说汉话和彼此通婚,进行持久的民族融合政策,允许蒙古人做官参加科举,对于那些不通教化的野蛮部落,则要坚决予以剿灭,绝不姑息。”

这一番别出心裁的建议,一时间闹得皇帝夫妻面面相觑,因为从太祖朝时期,就一直与蒙古族采取互不往来,互为敌人的策略,即使大肆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但却决不允许蒙古人进入中原腹地居住,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歧视手段。

当年元朝歧视汉人,朱元璋登基之后,一面承认前朝的合法地位,一面整出针锋相对的极端国策,周边所有少数民族,唯有对蒙古人最是严厉,甚至连一根针都不想资敌,后来为了笼络类似朵颜三卫的归顺部族,又闹出一些自相矛盾之事。

张灏自有其独特想法,蒙人入主中原一百余年,其实早已被汉人渐渐同化了,要不然曾经强大一时的蒙古铁骑,为何后来腐朽堕落的兵败如山倒,要是趁机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而不是把蒙古人又赶回草原,又阻隔两个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或许很多历史走向就会从此改变呢。

女真人也是如此,等明朝退缩回东北一带防御,两个民族就变得泾渭分明,汉人歧视那些梳着金钱鼠尾辫的异族人,很多边将为了冒领战功,不时拿女真百姓的脑袋领功请赏,以至于民族间的矛盾越积越深,后来努尔哈赤凭借区区十三副盔甲起兵,短短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就能一跃而起而鲸吞整个辽东,没有汉族人二百余年的压迫,女真人岂能如此万众一心?

对比明朝同时期厚待南方各少数民族,一直持续到明末,都很少发生叛乱,虽说其中缘由很复杂,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都不同,但只要是不进行长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边患。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为自身考虑,张灏如今已经快要成年,而保持家族荣耀就必须做些正经事,总是在家中悠闲度日恐怕时日久了,就会沦落为没有权势的闲散贵族,到时连后辈子弟都无法提携。

不想在朝堂中争权夺利,那就退而求其次,选择在外面当一位手握重兵的武将,而如今四方安定,没有什么战功的同时,也不怕皇帝和朝臣担心自己拥兵自重。

面色沉吟,皇帝最终摇头道:“勤练士卒可以,适当用礼仪之道教导那些异族也可以,但绝不能进行通婚和教授儒家之道,不然长此以往,这些蛮夷就会如虎添翼,终成为真正的心腹大患。”

张灏默然,不仅在心中长叹,如今的儒家之道,才真正是教导汉人成为顺民的大杀器,礼仪之邦是好听,但尚武的血性一并被礼仪没了,区区百万满清就能入主中原,焉知不是对儒家之道的最大讽刺?

“要是朕派你去做北京守备提督,不知爱卿能否胜任?”最终皇帝还是道出想法,笑吟吟的看着张灏。

张灏双手抱拳,笑道:“陛下信任臣,臣怎敢不效死力?只是。”

“只是什么就说,你这孩子就会作怪,明明饱读诗书,偏偏去学那粗鄙武将,说什么效死力的。”张皇后不着痕迹的出言相帮,张灏能出任一方大将,对于她自己和娘家都是一大助力。

张灏嘻嘻一笑,坦言道:“陛下和娘娘都是看着臣长大的,知道臣生性喜欢惹事,恐怕到了北京城,就会忍不住得罪很多人,尤其见不得官吏和宦官们欺压百姓,贪污受贿,遇到不平事,很多时候热血上涌,就会动辄出手伤人。”

“哈哈,好一个热血上涌,说得好,朕就是要一位能为民做主的拼命三郎,有你替我监督北方官员,朕也就放心了,一切自有朕为你做主。”

朱高炽哈哈大笑,他自然喜欢张灏这种愣头青似地臣子,因为这样的人最容易控制,得罪人多了,也唯有帝王可以依靠,最难得的,就是他还能爱民如子,这和洪熙皇帝的治国理念完全一致,怎能不使朱高炽心喜?

常年任意而为的性格看来已经深入人心了,张灏心中偷笑,又说道:“此外就是请陛下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